十、文化體育發明與發現
造紙術
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物品,是人們交流信息、傳播文化、發展科學的有力工具和材料。人們無論是看書、寫字、畫畫、讀報等都要與紙接觸。在工農業生產中,紙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這種重要的物品,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發明創造出來的,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人類文明做出的一項巨大貢獻。
自從有了人類以後,地球上就出現了各種文字,紙這種物品最初就是為了書寫記事而發明出來的。在發明紙以前,中國人寫字主要是用龜殼、獸骨、石頭、竹簡、絲帛等具有平麵的材料。但這些材料有的造價昂貴,有的十分笨重,不宜於人們書寫。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感覺到了這些書寫材料都不能隨心如意,於是就開始迫切地希望得到一種容易製造、價格便宜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人們終於發現了用麻布頭、破繩、舊魚網等廢舊材料可以製成一種植物纖維的紙。關於這種紙的起源,《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是東漢時期的蔡倫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105)發明的。
但是,據現代的考古學家研究,中國早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就已經有了植物纖維紙。1933年,科學家們在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時期的麻紙,這個發現,比蔡倫造紙早了一個多世紀。1986年,科學家在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人們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距今2100多年。1990年,考古學者又在敦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了30多張植物纖維紙,其中有3張紙上有文字。這些實物,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至遲在西漢時期以前,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纖維紙寫字了。而距此200餘年後的東漢時期的蔡倫,則把這種紙推廣到了民間,並發現了用樹皮可以造出質量比較好的紙。因此,蔡倫在造紙上的貢獻仍是不可磨滅的。
公元2世紀以後,紙在中國已經成了竹簡、布帛等書寫材料的競爭者。公元3世紀至4世紀以後,紙已基本上成為中國惟一的書寫材料了。公元6世紀到10世紀,中國人已經發明出了各種各樣的紙。其中要數竹紙的質量最好,因為竹子本身就質地堅硬。但竹子不好處理,因此從一些史料記錄來看,竹紙出現在晉朝是不太可能的。竹紙應出現在唐朝時期,並逐漸發展起來的。而歐洲卻直到18世紀以後,才有竹紙。
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在公元7世紀時,就已傳入朝鮮,又由朝鮮傳到了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阿拉伯人從中國人那裏學會造紙術後,就用中國人發明的造紙的器具,建立了造紙廠,並向歐洲各國出售。因此,不久以後,歐洲人也學會了造紙技術。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8世紀這2000多年間,中國的造紙技術始終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活字印刷術
書籍、報紙、雜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人類傳播信息,發展經濟,提高科學技術的重要工具。但是,書籍、報刊上的文字圖畫都離不開印刷。活字印刷術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這一發明創造,把人類文明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中國人民發明活字印刷術以前,人類文字的記載和傳播主要是靠手抄書籍,方法非常笨拙,也很麻煩。一部書的“出版”,不僅在時間上要用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且還有抄錯的可能。社會急需要一種代替人手寫的“印刷”手段。為此。人們在實踐中開始用雕刻木板的方法來印刷書籍。在雕刻出一塊版後,就能在上麵印出無數頁同樣的書來,比手寫要省力氣多了,又節約了時間。根據《隋書》、《北史》等文獻記載,這種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概始於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有許多史料證明,四川是中國古代印刷圖書的中心。這種印刷術發明不久,就在全中國傳開了。據說當時有的小販曾用白居易的詩集刻本來印刷書籍,冒充白居易的真跡,以此來換取酒茶,維持生計。可見當時的雕版印刷術在民間已經十分流行。
然而,這種雕版印刷書籍的方法雖然一個版就可印成千上萬頁,但雕版時依然非常費時,而且需要非常仔細,因為如果是雕刻很長的一部書,如果中間刻錯一個字,這版字就要全部重刻。而且雕好後的版,還得用專門的屋子存放,不能使它生黴、蟲蛀。所以這種在當時即使比較方便的印刷術,仍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大家都在試圖創造出一種比雕版更好的印刷術。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極盛期。在許多雕版印刷工中,有一個平民老百姓對雕版印刷頗有一番研究,這個人的名字叫畢,他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印刷術上。畢通過親身實踐,把以往整版的文字一個個分割開來,然後再根據文章的需要把它們一個個組合在一個版上。就他這一分一合,全世界的印刷技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活字印刷術誕生了!畢最初是試驗用木活字,但由於木頭遇油墨會膨脹,字跡模糊,所以他改用燒製的膠泥活字,獲得了成功。活字印刷方法既經濟,又省力,大大縮短了印書的時間。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影響深遠。直到現在,許多地方的印刷廠仍使用活字印刷術來印刷書籍,這與古代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基本相同的。
畢的這項重大發明,在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錄。書中寫道: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畢曾用膠泥刻字,用火把膠泥燒硬。印刷時,先要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鬆香、蠟、紙灰等東西。鐵板周圍有一個鐵框,在鐵框裏緊密的排好用膠泥做好的字釘,然後把鐵板放在火上加熱,框裏的鬆香等東西就會熔化,然後把字釘排平,在字釘上塗一層油墨,就可以印刷了。人們為了節省時間,一般都使用2塊鐵板同時排版和印刷,當一塊板正在印刷的時候,人們就趕緊排第二塊板,循環作業。據科學家們研究,畢發明的這種活字印刷術如果印三五本書顯不出其簡便,但如果印上幾百本、幾千本的時候,就顯示出元朝時期,中國古代的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木活字成功。這在他的《農書》一書中有詳細的說明。王禎創造出木活字印刷術以後,一直在中國流行。明清兩代更加盛行。活字印刷術的另一發展,是用金屬材料錫製成活字,但由於錫不容易受墨,印刷字跡不清,所以未能流行。
唐朝時期,印刷術首先傳到了日本。木活字印刷術於14世紀傳到了朝鮮。公元15世紀,朝鮮人民又發揚光大,創造出了銅活字,這對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影響。鉛字印刷在後來流行起來。以後,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又由新疆傳到波斯、埃及、歐洲。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後,為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對發展歐洲的科學事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家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認為,中國古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和紙,“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意義該是多麼重大!
圖書館
圖書,是現代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曾經說:“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因此,全世界有不少的人都有藏書的愛好,而且在現代,各個國家和政府都辦了許多圖書館,供人們隨時到那裏去獲得知識和精神上的享受。關於圖書館的創建,在古代中國,至少可追溯到周朝以前,這在世界上應該是屈指可數的。
據考古學家考證,中國在周朝的時候,就已設有“史”這個官吏,這種官專門掌管國家的圖書。《史記》上說,中國古代著名的學者老子,曾任周朝時期的“收藏室之史”,《漢書·藝文誌》上也說,老子曾做過“史”,並在做“史”這個官的時候,博覽了大量的典籍。可見,老子擔任過當時的“圖書館館長”,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
古籍上說孔子周遊列國,讀遍當時120個國家的書籍;楚左史倚相讀過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墨子也曾說,他自己見過百國春秋,可見,他肯定是讀了不少的史書。從這裏可以看出,中國當時的圖書之多,藏書之豐富,是具有相當大規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