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樂器
胡琴
統指用於中國民族民間樂隊的弓弦樂器。民間將琴杆上部設木軫,下部有蒙蛇皮或蟒皮的琴筒,共鳴膜上有琴馬,左手按弦,右手持馬尾弓拉奏的樂器通稱胡琴,包括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墜胡、粵胡、馬骨胡、二弦等。隨著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類樂器自明末以來就廣泛應用於戲曲伴奏及器樂合奏中。唐宋時期,胡琴泛指西北和北部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樂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
京胡
弓弦樂器。琴筒、琴杆、琴弓均由竹製。琴筒細長,蒙蛇皮,後無音窗。琴杆上置千斤鉤。弓毛以馬尾製成,最初弓毛鬆軟,稱軟弓,19世紀後才出現硬弓。兩根弦按五度關係定音為g1d2,音域超過兩個八度,音色剛勁嘹亮。京胡是隨清代皮黃腔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現在仍然是京劇及漢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二胡
弓弦樂器。胡琴的一種。因有內外兩條弦而得名二胡。琴筒為圓開或三角形、八角形,前端蒙蛇皮或蟒皮,上置琴馬,後端為雕花音窗。琴筒,琴杆都由木製。琴杆上置千斤(即腰馬),上端靠琴頭處有兩個弦軸。琴弦原為絲弦,現多用金屬弦。弓杆由細竹製成,弓毛為馬毛,夾於兩弦之間。裏外兩弦一般按五度定音,多為d1a1,音域可達三個八度。內弦音色優雅豐滿,外弦明亮剛健。可以持續發音,強弱自如,音色又接近人聲,適於演奏柔和細致的抒情樂曲,還能表現歡快活潑,激昂深沉的情緒,通過特殊的演奏手法甚至可以模仿鳥鳴、鑼鼓、馬嘶、馬蹄聲等。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是樂隊合奏,獨奏及伴奏的重要樂器。現代二胡在構造和演奏技術上都得到改進和提高,如雙千斤的使用將其音域擴大,最低音比原先低了純四或純五度;其它如琴筒的形狀發展到扁圓、扁六角、扁八角等多種形製,這些改進不僅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也為新作品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高胡
弓弦樂器。又名粵胡、南胡。20世紀30年代,民間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的絲弦換成鋼絲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音域為g1~d4,故名高胡。演奏時兩腿夾持琴筒以控製音量,減少沙音。高胡音色明亮秀麗,華美飄逸,是廣東音樂的特性樂器之一,故又稱粵胡。常用於獨奏或主奏,50年代末逐漸成為民族樂隊中高音弦樂器。
中胡
弓弦樂器。中音二胡的簡稱。20世紀40年代由上海大同樂會等國樂團體在二胡的基礎上創製而成。外形、構造、弓法、指法與二胡相同,琴筒比二胡大,琴杆更長,定弦為gd1,比二胡低純五度,音域可達兩個八度,音色飽滿、渾厚。由於中胡弦較長,指距寬,演奏難度大,速度不宜過快,多用於合奏、伴奏,有時也獨奏。後記
《中國文化史叢書》是一套針對廣大文史愛好者普及中國文化知識的通俗讀物,旨在宏揚中國文化的輝煌成就。該書的編輯出版,除了編委會成員的辛勤工作外,還得到各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指導意見,使本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知識性和普及性。此外,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等單位提供了許多支持與幫助;河南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楊鈞及其他各位老師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另外,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歉意。同時也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 書 編 委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