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民間織錦(1 / 2)

七、民間織錦

少數民族民間織錦

錦本中原地區產物。

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中原部族南遷的祝融部落的後裔,夾在漢族與“三苗”之間,時常以“蠻夷”自居的楚人,掌握了相當發達的織錦工藝。長沙左家塘戰國楚墓出土的“對龍對鳳紋錦”表明早在2300年前,楚人已掌握了較複雜的動物紋提花技術。

戰國菱形紋織錦湖南民間侗族織錦

當今湖南民間織錦,從織造方法上與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大量彩色緯顯紋絛、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緯顯花菱紋絛幾無二致。而其紋樣則可與商周時代回紋、菱紋、雷紋、矩形紋、漢代的雲氣紋、動物紋、北朝的樹紋、菱花紋、散花、明代的折枝纏枝幾何紋及清代的五點梅、吉祥圖案中得到對應。

但曆史上,對我國西南部各族民間織錦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東漢末年興起的蜀錦。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西蜀丞相諸葛亮積極備戰:在內地,他大力發展生產,在邊疆,針對西南部夷族的騷擾,他製定了以懷柔為主的“南中政策”。在親自帶兵征討的過程中,對孟獲是七擒七縱,對湘西久攻不下諸葛亮的“銅仁蠻”亦恩典有加,以德服之。相傳當時“蠻兒女患痘多有殤,求之武侯,教織此錦為臥具立活”。故事雖然誇張,但可生動的反映出織錦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收到治病去疾的神奇效果。此後他又實行“移民實邊”的政策,鼓勵“無蠶桑,少文學”的夷族從山區移居平地“建城邑、土家錦—八角香務農桑”。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等省保存的民間織錦,就基本上於這個時期定型。

民間織錦是漢唐以前抽象幾何紋樣的發展與豐富。唐宋以後華麗的曲線造型、寫實風格的折枝花卉,在民間織錦中較為少見。這固然與原始手工挑經數紗過緯工藝本身的限製有關,更是與民間織錦的服務對象——普通民眾的樸素審美情趣有關。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民間織錦有選擇的吸收漢族織錦紋樣,按照本民族的審美趣味、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需要加以發展和利用,逐漸形成各自鮮明的織錦風格。

今天的民間織錦如同一塊蘊藏豐富的岩床,既保留了各族文化形成期的最古老的記憶,又保留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上的碰撞與融合的印記,是圖案化了的史詩。這種文化上的豐富層次不僅僅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的結果,更是各少數民族之間文化融合的見證。這種文化交融現象體現在民間織錦紋樣裏是同圖異說的普遍現象。例如八角芒、麥戈丁、萬字紋等在各族中都通用,但名稱不一。有的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工藝限製導致。原始織造工具雖簡陋,但可形成的幾何紋樣的變化卻是千變萬化,沒有限製。同圖異說的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上古各族之間的血緣關係以及各族文化間的交流、碰撞。其中最明顯的例子為土家錦中的“苗花”,明指由苗家織錦借鑒。近代苗家織錦中,漢字與漢族紋樣出現頻繁也是一個例證。

苗族織錦

苗族來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禹時期的“三苗”,商周時期的“荊蠻”與今天的苗族也有共同的血源關係。今天的苗族主要分布於貴州、雲南、湖南、廣西等省。現存苗錦織造基本上沿襲漢末蜀錦工藝。傳說中被諸葛亮收服的“銅仁蠻”,即今貴州與湘西交界地銅仁縣苗族先民。

苗錦—龍鳳紋樣腰帶苗族織錦以貴州東南部的圍腰,湘西的“牛肚被”最具特色。

苗族姑娘在編織圍腰時,大都采用通經斷緯的手法。經線一般用單一的白線或藍線。黑色緯線則用彩色絲線棉線。動手編織時,先用竹片拔起或壓住一部分經線,再用梭子將彩線按紋樣數紗穿出,反複編低而成,這種苗錦正麵有花,背麵無花,紋樣主次分明,絢麗奪目。這種織法速度緩慢,一件七十公分的圍腰,往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有的以龍、魚苗錦—龍鳳紋樣腰帶為中心紋樣的圍腰。以菱形為框架,外層飾以騎馬小人、鳳鳥。龍是苗族織錦中的常見紋樣,一般為牛角龍。有的以牛角龍與小鳥、小人為中心紋樣,顯得活潑可愛。菱形框架外層飾以鳳鳥,下擺飾以魚、騎馬小人。有的構圖大膽打破常規,以大牛角龍和小蛇配以各種大小不一的禽鳥,下擺飾以對魚、對獅。有的以雙龍、雙鳳為中心紋樣,菱形框架外層有對獅、騎鳳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