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宗教繪畫典故(1 / 2)

五、宗教繪畫典故

佛教與佛教美術來華始末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在西漢末或東漢初,佛經佛像也隨之而來。其權威文獻當以北齊史學家魏收(505~572)所著《魏書·釋老誌》為準。其他如《法苑珠林》、《唐六典》、《釋氏稽古略》等,基本都是引述魏書的說法。在二十五史中,隻有《魏書》設立《釋老誌》全麵係統介紹佛教和道教的發展情況。此外僅《元史》設《釋老傳》但較簡略。在此引述《魏書·釋老誌》相關的文字:“漢武帝元狩中(前122~前177),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壽元年(前2),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後孝明皇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經緘於蘭台石室。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陽城雍門西。摩騰、法蘭鹹卒於此寺。”這就是佛教、佛經、佛像來華的大體情況。佛教在漢代並未在社會流行,隻是上層有少數人供奉而已。而當時人對佛教的理解,往往用道家思想。至南北朝,社會極度混亂,佛教所倡導的因果報應學說,適合大多數人的心理,所以迅速風行開來。對中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寺名三變

佛徒出家、修功德之處為寺。佛教傳入之前,三代至秦,官府通謂之寺,奄人(太監)稱為寺人《詩經·小雅巷伯》雲:“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這首詩是宦官孟子(或為人名,或為奄人之長,孟和伯都是大的意思,巷伯也是寺人的通稱)因被讒受害而作以彙私憤的怨詩。(用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403頁注文)《左傳僖公五年》雲:“公使寺人披伐蒲。”披即楚奄人伯楚,名勃堤,二音促讀則為披。(用楊伯俊《春秋左傳注·僖公五年》,中華書局,1981年3月版,305頁)《周禮·天官寺人》雲:“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綜上所述,三代指奄人為寺人。秦代以宦者任外廷之職,而官舍通謂之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漢代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顱、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寺。《漢書·元帝紀》,唐顏師古注曰,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風俗通》曰,寺者,司也。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官府通可稱為寺。南北朝佛教大行其道,寺逐漸成為佛教聖地的專稱。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東漢以來,九卿官府皆名曰寺,與省台並稱,鴻顱其一也。本以待四夷賓客,故摩騰、竺法蘭自西域以佛經至,舍於鴻顱或雲寺即鴻顱舊地。摩騰初來,以白馬負經,既死,屍不壞,因留寺中,後遂為浮屠之居。今僧居概稱寺,蓋此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