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與秦雕塑藝術
原始時代的石器和骨、玉雕刻
人與古猿的區別在於勞動,在於從勞動中創造了生活和生產工具——石器。恩格斯說過:“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沒有一隻猿手曾經製造過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在人類僅能打製出粗糙的石器時,曆史上稱為舊石器時代。到了能把石器逐漸地磨得光銳、美觀並能分工使用時,稱為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的過渡期,所謂中石器時代其石器是介於粗細之間的。
原始時代人類的不同曆程,都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勞動不僅創造了人,創造了石器工具,而且創造了人類最原始的精神文化——美的裝飾品以及原始的雕塑製作。因為人類在漫長歲月的勞動中,鍛煉了手的靈巧,發展了腦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在這個基礎上,隨著精神生活的需要,創造了各種藝術。也正如恩格斯所說:“由於手、發音器官和腦髓,不僅在每人身上而且在社會中共同作用,人才變為有能力進行更為複雜的活動和有能力提出並達到更高的目的。……”與商業手工業一起,最後出現了藝術和科學。”恩格斯的這段話,概括了人類進化的全過程。
足以稱為人類最早的雕刻,應是屬於原始社會的石器。由於生活需要,石器的形式逐漸增多,石塊和石片被修整為不同樣式的勞動工具。在山頂洞人時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漁獵或其他工具,有的還在上麵刻出各種對稱的或交叉的線紋,更能利用獸牙、貝殼或礫石塊進行雕磨、鑽孔,穿連成串,製為非實用的裝飾品,這說明人類當時已有能力提出並達到美化生活的要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的手的運用更為靈巧,按用途需要,把石塊或石片磨製成刀、斧、鑿、锛,鏟、紡輪、箭鏃等工具或武器。從雕刻造型的意義說,這些石器雖屬實用品,但其性質已接近於雕刻藝術製作。特別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曾發現有單純用為裝飾的玉、石、象牙雕刻。如在陝西臨潼薑寨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有玉雕耳墜,在山東寧陽大汶口、浙江杭縣良渚和餘姚河姆渡等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雕刻細致的玉環、玉璜、玉璧和象牙雕刻的小杯、琮筒、雙鳳紋飾片等實用器皿或裝飾品。在甘肅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墓葬中,也曾發現有玉璧。這些雕刻物,從設計能力和雕磨工藝看,比之山頂洞人時代顯然已有很大進步。
我國原始時代獨立的,即不屬於實用的雕刻藝術創作,雖然遺存極少,但那些具有多種造型的石器、骨角器以及用多種材料雕刻的裝飾品,盡管形象質樸,但它畢竟是人類的智慧創造,並且已經形成為我國原始雕刻藝術的雛形。
原始時代的陶塑
人類最早的陶器塑造,是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期的產物。它是伴隨著原始農業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在勞動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出現的。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曾有關於古代陶器起源的形象描述,他說:“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製的或木雕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能夠耐火而產生的,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即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說明人類在最初的生活實踐中,從用火煮熟食物,才發明了陶器。它標誌著人類已進入了對於火的廣泛應用和熟食時代的到來,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一個飛躍。
陶器既然是為了改進人類生活而製作,因而為不同的需要,產生了各種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缽、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壺、罐和用於洗濯的盂、盆等等,不僅種類和樣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區習尚之異,又各有不同。在適合於實用的同時,塑作者結合對自然物各種形象的觀察體驗,多方麵地重視美的造型,這就為獨立的雕塑藝術創作開創了良好的基礎。突出的如江蘇淮安青蓮崗出土的一件高足盆,那種三足挺立的堅實造型,使人感到它已具有某些雕塑藝術的獨特形象。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紋彩,除彩畫的稱為“彩陶”外,其他多屬於雕塑性質的紋飾。如繩紋、籃紋、席紋、指壓紋或竹木簽刻劃紋等等。另外還有用鏤空、鑽孔等組成的花紋。雖然樣式簡單,但應是使用陶泥以從事雕塑的一個開端。
我國原始社會的彩畫陶器,以甘肅境內洮河流域出土最多,因此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彩陶,也最為豐富。而在陶器上進行鏤空、鑽孔、組成花紋者,則以山東境內泗水,大汶河流域出土較多,如1965年在山東鄒縣發現的新石器遺址中,不僅有各種類型的陶器,而且還有鏤孔的陶豆(高足杯),雕鏤細致精巧,為後來的鏤瓷工藝奠定了基礎。
前已提及,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有單純用作裝飾品的鑽孔石珠和貝殼等雕刻物,在新石器時代,更出現了雕鑿精巧的玉石飾品,但卻未發現有成形的雕刻藝術製作。隻是在陶器出現的同時,才有了成形的雕塑,先是象形的陶器皿,如山東寧陽縣大汶口和膠縣三裏河出土的豬形(音規),狗形鬲,陝西華縣出土的鷹形杯(或鼎?)和武功出土的鳥(或龜?)形壺等等,都是運用藝術手法,把當時生活中最常見的鳥、獸形象,很巧妙地體現在日用器皿上,不僅塑出了對象的形體、動態,而且顯得生動自然,沒有一點牽強做作,它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可共欣賞的雕塑藝術品。這種象形陶器,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的生活觀察和美的創作意識中,結合日常所見而創造出來的尚未脫離實用的原始雕塑製作,它對於後來的青銅器中多見的象形器物,影響是很大的。與此同時,離開實用的雕塑品或裝飾品也出現了,如湖北宜都出土的陶豬和天門出土的陶狗,湖北京山屈家嶺出土的陶雞、陶羊,河南陝縣出土的鴟頭和人麵(也可能是陶器的裝飾附件),青海樂都出土的塑有裸體人的彩陶罐,以及1967年在甘肅天水出土的人麵形器物殘部。特別是1973年和75年在甘肅秦安出土的兩件完整的人頭形陶器口部和禮縣出土的一件同一類型的陶瓶殘段,雖屬陶器附屬物,但對於人類的麵部塑造,都表現得非常生動。這些陶塑,雖然形象單純,風格質樸,但都能麵目傳神,並富有雕塑造型的體積感。即使有的是陶器的器口或裝飾雕塑品,畢竟是一件成形的人物造型製作。說明原始時代的雕塑技術以及對於現實中的人的表現,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體現著遠古人類對於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另外如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很可能是在塑造陶器時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形動物,“手法誇張,想像力豐富,有的似野獸奔跑,有的象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門,生活氣息濃厚”。還有黑龍江的寧安集,也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塑動物出土,所有以上這些屬於原始雕塑藝術的製作,如從遠在五六千年以前那種艱難的生活環境以及人類的智慧和手的靈巧程度來衡量,能把觀察感受到的形象,特別是表現人的世界的形象,如實地捏塑出來,不僅說明了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在雕塑藝術方麵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現技巧,更說明了我國自古以來,藝術的產生即來源於現實生活這一事實。
原始時代還沒有文字。在陝西臨潼薑寨和西安半坡以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不僅有繪畫製作,而且有刻劃得雖然簡單但能看出是有特殊用意的,各種符號。它不像是雕刻紋飾,而應是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萌芽。洛陽出土踢腿馬
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時代裏,還沒有出現階級,人們靠集體而生存。生活雖極艱苦,但未能遏止他們美化生活的願望,因而創作出了一些原始的藝術作品。不論是繪畫還是雕塑,其題材內容和結構形式,都采自人們所能接觸到的天地間自然現象以及人和動物等的生活動態,在他們力所能及的技能範圍內,充分發揮了作者們的藝術才華。
在雕塑方麵,原始先民們從石器的雕磨,進而到陶塑的造型,值得稱述的是他們已經注意到形象的攝取。凡是他們接觸到,感興趣的人和動物形象,都願以泥土來加以捏塑。如山東出土的象形的陶器,顯然是作者從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豬、狗形象上,經過自己的敏銳觀察而得到啟發的。又如甘肅秦安出土的一件以人頭為器口裝飾的彩陶瓶,由於瓶身渾圓有如挺立的軀體,連起來看,就成了一件形象生動的整體人像製作。這種攝取生活中的形象使它變化為藝術品的創作方法,是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在雕塑藝術上的可貴貢獻,它為後來各時代的現實主義雕塑創作,撥開了草莽,走出了第一步。
但是,時代的局限是嚴峻的。人類剛剛才踏上原始文明的舞台,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和接觸的範圍畢竟非常狹隘,他們能夠運用的表現手法也極其有限,所以原始時期的雕塑不可能呈現波瀾壯闊的氣勢,而隻是一條浩瀚巨川的潺潺源頭。
關於我國在遠古時代有關原始神話或巫術以及地母神的探討,應是屬於另一學科。但遼寧牛河粱紅山文化遺址中確實出土有關女神的祭壇並且有大於真人的大型陶塑裸女坐像或立像,如果再結合甘肅、青海一帶出土的頗具有神秘性的人頭形器口或貼塑有裸女像的陶瓶陶罐來研究,很自然的令人聯係到歐洲石器時代的所謂地母神的神話,也有可能在中國出現。
奴隸社會的青銅器雕刻
在奴隸社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雖都為奴隸生產,但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進了生產和生產技術,特別是手工業技術發展迅速。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了金屬礦砂,並掌握了冶煉和鑄造技術,這就為雕鑄青銅器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奴隸階級在長期的辛勤勞動中所創造的燦爛藝術遺產之一,它與原始時代的陶器製作同樣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以種類繁多,造型新奇,紋飾精美而著稱,在中外文化藝術史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重要的曆史價值而著名於世。”有的曆史學家把我國夏、商,周奴隸社會時代也稱之為“青銅時代”。其所以名為“青銅器”,是因為它是用銅與錫合金鑄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類別的需要而有差異。這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在冶煉技術方麵已具有合金的科學知識。至於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花紋的設計、雕模等藝術和技術,無疑是在長期塑造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史籍記載,殷商時代,為奴隸主服務的官府手工業,有土,金,木,石,獸(皮革),草(葦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這些手工藝多與雕塑藝術有直接關係。其中最著稱的是工奴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發揮集體智慧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器雕鑄藝術。
中國奴隸社會時代大量製作的青銅器,不僅為奴隸主階級所占有,而且是他們統治勢力的象征。當時的奴隸主貴族,往往由於各種政治特權,如祭祀,戰功、冊命、賞賜等,驅使奴隸工匠雕鑄各種各樣的青銅器。另外還有樂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等,其名稱和造型樣式,遠較原始社會的陶器為繁複多樣。這類青銅器,性質上雖屬於工藝品製作,但從設計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紋裝飾,都屬於雕塑藝術的創作範圍。商、周青銅器製作特點,主要表現在器形和紋飾的構成上,是運用對稱、連續等富有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用變化多樣的曲線、弧線,構成各種形象的浮雕、線刻。不論器形整體或紋飾部分,都顯示出渾樸、莊重和精致、瑰麗的氣質,但同時也具有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意識和審美觀點。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隻是“一般地受支配”,並不完全消除被統治的工奴們對藝術創造的才智,這是可以理解的,並且是可以從青銅器藝術上得到印證的。
商、周青銅器與原始時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鑄技術上遠為進步。而有關青銅器的製作過程也遠為複雜,從器形花紋設計到雕模鑄造,特別是花紋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來決定花紋的內容和形式,分別施以不同的陽線、陰線和浮雕等手法。如此,製作一件青銅器,就需要多方麵才能的工奴雕塑家來集體完成。它的製作目的和要求,雖然是受著奴隸主階級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種多樣的器形和花紋的設計製作中,也體現了身受壓迫的工奴們的藝術才華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