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文學名著(1 / 3)

一、先秦文學名著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305首詩。在先秦時代,《詩經》有兩個名稱:一個簡稱為《詩》;另一個稱為《詩三百》,這是因為《詩經》一共300餘篇。漢武帝時,“罷黜漢·《詩經》竹簡百家,獨尊儒術”,認為孔子整理過的書,可以為人們常法,於是尊它為“經”。當時設立了“五經博士”的專門官職,確定了《詩經》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詩經》產生的地域,是以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帶,它覆蓋了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的北部等地區。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要把如此廣闊的地區的詩歌收集起來,確實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詩經》的作者不下數百人。他們中間有平民,也有士兵,有男子,也有婦女,有下級官吏,也有達官顯宦。時至今日,他們的真實姓名大都無法考證了。然而這些無名詩《詩經》書影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並沒有因為其姓名的消失而降低。

《詩經》中作品分風、雅、頌三類,反映出詩篇的來源和用途之別。“風”有十五國風160篇,“雅”有大小雅150篇,“頌”有周頌、魯頌和商頌40篇。《詩經》裏的作品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祭祀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生、發展的曆史,或讚頌先公先王的德業。其中《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讚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曆史,具有鮮明的史詩性質。

農事《詩經》產生的時代,農業生產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其中有不少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和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業詩。《七月》一首敘述了農夫一年間的艱苦勞動過程,形象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那個年代的農民的生活情況,其中所展現的無可奈何的感情色彩,讓時至今日的我們不得不為之動容,不愧為農事詩中最優秀的作品。

宴饗《詩經》中有些詩以君臣、親朋歡聚宴饗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的生活狀態,體現了周代初年靠血緣親緣關係、禮樂以及通過這些活動鞏固統治的目的。

怨刺大雅和小雅中有不少的詩篇反映了厲王、幽王時的賦稅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弊端叢生、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國風中的《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詩或諷刺統治者不勞而獲、貪得無厭,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在辛辣的諷刺中含有強烈的不平。這些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當時政治腐朽、社會黑暗的產物。

戰爭和徭役有些戰爭詩,從正麵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了樂觀精神。有的戰爭詩也寫出了征夫厭戰、思婦閨怨的情緒。

愛情和婚姻這個題材的詩作在《詩經》中比重很大,內容也較為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麵、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中,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

《詩經》可謂是曆代民歌承襲的淵源,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都深刻體現出了它的現實主義精神,它們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銳利的戰鬥武器。《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特別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它啟示人們不要把文學看成茶餘飯後僅供消遣的東西,從而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曆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也以“風雅”、“比興”為標準,批評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又總結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的要求,這正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一步發揚。

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民間,真正的詩歌首先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詩經》有力地證明了勞動人民具有的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它也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去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這樣,他們的創作可以得到更新的血液,更新的進展。在文學史上由於作家們向民歌學習,常常形成一個時代文學的革新,形成一個時代文學創作的高潮,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唐代詩歌的繁榮,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由詩到詞、由詞到曲的文體轉變,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詩經》對後代文學也有影響消極的一麵。由於《詩經》內容十分複雜,加之從漢代以來被定為儒家經典,曆代經學家為了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對此做了種種歪曲的解釋,掩蓋了《詩經》的真正麵目,幾乎完全淪為統治階級“厚人倫”、“美教化”的說教工具。但人民和曆代的進步文人並沒有完全被統治階級散布的煙霧所迷惑,他們能夠洞悉《詩經》的真正價值,繼承並發揚它的傳統,使詩歌成為自己的戰鬥武器。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稱老聃,楚國昔縣(公河南鹿邑縣)後張曲仁裏人。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史官。後來隱居不仕,不知所終。《老子》是記錄老子思想成就的哲學論著。

關於《老子》這部書,《史記》中說:“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莫知其所終。”對於這位著書的老子是誰,司馬遷也沒有確指,後世學者對於《老子》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問題的意見自然也不統一。有的認為,《老子》是春秋末期老聃的著作,有的則以戰國以前無私人著述,《老子》中有反對儒、墨思想的言論等為理由,認為《老子》當成書於戰國時期。目前通常的觀帛書《道德經》點是,《老子》可能成書較晚,但是它的基本思想還是屬於老聃的。

《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年》,全書81章,5000餘字,囊括了哲學、藝術、教育、政治、軍事、醫學等各方麵的內容,分上、下篇,又稱“道經”、“德經”。它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經典,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老子》大致全麵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其中“道”的觀念,是其思想體係的核心。老子反對儒墨兩派的道德觀,認為真正的道德是不追求道德,提倡柔弱虛靜,減少私欲,知足不爭;理想政治是無為而治;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社會。《老子》包含豐富的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有巨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中的思想。

琅琅上口,簡潔通暢的《老子》散文,實際上是韻文與散文的結合體,即後世所謂的散文詩。其四字為句的若幹篇章,直類於《詩經》,其他有韻的散文也頗有與詩歌相類之處。《老子》一書的這種文體與《論語》有相似之處,都以精煉雋永、言簡意賅為主要特色,都與以長篇議論為主的散文有較大距離。

《老子》在文學上有其自身的價值,其特點是文詞簡練,說理透徹。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一句話就把民意不可違的道理概括無餘。它往往賦予理論以生動鮮明的形象老子授經圖,將深奧的理論具體化,通過比喻等方法直接深化論點,顯得雄辯有力。

同時,《老子》對論說的邏輯性也頗有講求,往往層層推進,條理分明。《老子》一書中還有一些韻文文詞,讀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老子》和《論語》一樣,都采用語錄體形式,在中國古代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古代散文文學的經典之作。當然,老子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其精深的辯證法思想和美學體係所奠定的。曆代學者對《老子》的文章也頗為讚賞,如劉勰稱其“精妙”,薛道衡稱“其辭簡而要,其旨深而遠。飛龍成卦,未足比其精微;獲麟筆削,不能方其顯晦”。但總的說來,較之思想與美學的成就,《老子》的文學成就隻應占次席之位。

《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年輕時做過管理倉廩和苑囿的小吏,五十歲時做過魯國的司空(主管工程)、司寇(主管司法)、中都宰等職官,但不久被罷官。以後曾周遊宋、衛、陳、蔡、齊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博學多才,以知禮聞名於世,畢生致力於教育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事業,對於古代文化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的思想及其開創的儒家學派,對於我國傳統文化有巨大影響。相傳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論語》便是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所記錄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部書,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

《論語》書影《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包括《學而》、《為政》、《八佾》、《裏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20篇,共計492節,12700字。篇幅雖然不大,卻集中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其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如:如何修身養性、立身處世,如何齊家,如何治國,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等。

孔子是主張好學的,而且也強調了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論語》中,孔子為後人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隻讀書不思考,就不會分析,隻空想而不讀書,就會不明事理。這句話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

論語玉燭銀酒令籌。令籌上刻寫的令辭均來自《論語》。作為一個出色的教育家,孔子不但認為“有教無類”,即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還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強調做人應該不斷的、隨時隨地地反省、檢查自己的言行。在《論語·學而》中,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省身即修身,修身為儒家教育主要條目之一。

在《論語·學而》中,孔子指出的“溫、良、恭、儉、讓”,即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可謂是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了。此外,孔子還提出了“仁人”應當具備的五種品德:“恭、寬、信、敏、惠。”即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

《禮記·大學》裏寫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把修身當作是齊家、國、平天下的基礎,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交友方麵,孔子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體現了他君子處世的坦蕩胸懷。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主張盲目的交友,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就提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擇友原則。這裏的“道”,指的是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觀點及取向乃至思想體係。

在處世方麵,孔子遵循的處世之道是“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也就是說國家政治清明,說話正直,行為也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要正直,說話則要隨和謹慎。

在孔子看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所以,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說,做君王的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做臣子的要符合於臣道,做父親的要符合於父道,做晚輩的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製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

《論語》是一部傳世的儒家經典,是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嚴格說來,《論語》並不是一部文學著作,但是由於曆來為文人所誦習,所以對文學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漢武帝以後,儒家被定為一尊,孔子的地位提高。從元仁宗起直到明清,《論語》被定為科舉考試必讀的教科書。士人為了求取功名,必須旦夕吟誦,熟記在心。一般平民也把它作為啟蒙讀物,教授子孫。所以兩千多年來,《論語》一書,浸潤濡染,影響著人們的道德素質、心理結構、風俗習慣,對中華民族起著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我國散文最初的一種形態,多以三言兩語為章,言簡意賅,發人深省,許多語句已成為至理名言。《論語》裏許多精彩的語言經過長期的凝聚或沿用已成為今天習見習用的成語,如三思而行、過猶不及、因材施教、當仁不讓、禍起蕭牆等等。《論語》語言流暢通達,活潑生動,語氣詞、疊句、排比、對偶大量運用,感情色彩很濃。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不僅在我國文化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引起中國和世界文化界人士的廣泛重視和潛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