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近現當代文學名家(1 / 3)

六、近現當代文學名家

林紓

中國近代翻譯家、文學家,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晚年自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能詩善畫,古文創作也名聞一時,但其最大的成就還是在小說翻譯、小說創作和理論方麵,尤其是他的翻譯影響了一代學人。他以古文翻譯外國的小說,其譯文妙語連珠,富於感情,他的譯作深為世人所喜歡,但他本身卻是一個不懂外語的翻譯家,可謂是譯界奇談。《茶花女》是其主要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在中國近代文壇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嚴複曾作詩讚歎說:“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林紓一生翻譯小說近二百種,被人們譽為“譯界之王”。在古文方麵,他以桐城派的義法論為核心,同時注意克服桐城派古文的種種弊病,提倡發展,反對墨守成規。

嚴複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文學家,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複,字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年少時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因此具有深邃的西學修養。甲午戰爭的慘敗,深深地刺激了嚴複,他發表了一係列的政論文章,倡新叛舊,尊民貶君。同時他還翻譯了西方名著《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這對當時思想界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此後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盂德斯鳩的《法意》等作品,啟蒙了一代國人。在翻譯理論上他提出的“信、達、雅”的主張,至今仍為翻譯界的金科玉律。嚴複重要的作品有《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及《天演論·譯序》等,他的文章被今人輯為《嚴複集》出版。

劉鶚

晚清文學家、金石專家,原名孟鵬,字雲博,後更名為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自幼聰穎,對數學、醫學等都有研究。在金石方麵,他搜羅龜甲,著有《鐵雲藏龜》一書,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文獻。就目前所見的資料來看,《老殘遊記》是他惟一的一部小說創作。這部作品在中國的小說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此外,《<老殘遊記>初編自序》、《〈老殘遊記〉二編自序》以及《老殘遊記》初編卷一至卷十七的評語,是重要的小說理論資料。就作品來看,《老殘遊記》以江湖醫生老殘的遊曆為線索,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會現實。“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殘遊記》的世界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縮影。

康有為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今屬廣州)人,出身於士宦家庭。早年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後來受“今文派”經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新學”的影響而不斷著書、講學,並多次上書請求變法圖強,其中以“公車上書”最為知名。曾創辦《萬國公報》,建立強學會,為維新變法製造輿論。1898年發動了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後逃亡國外,但其思想卻日趨保守和反動。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他反對吟風弄月的詩風,強調詩歌應反映時事,關注國計民生,因此他的創作具有誌氣豪邁、想象奇特的特色,如《出都留別諸公》5首。他的散文創作汪洋恣肆,駢散不拘,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大同書》、《南海先生詩集》等。

汪笑儂

近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德克金,亦名德僻,後自稱汪舜,曾名王德,字潤田,亦字孝農,號仰天,別署竹天農人。出生於北京,曾入翠峰庵票房學戲,並得到孫菊仙的指點,後長期在上海演出。他一生作、改編、整理京劇劇本多種,較為著名的有《黨人碑》、《桃花扇》、《風流天子》、《排王讚》、《煤山恨》、《哭祖廟》、《罵王朗》等。他的演唱取汪桂芬、孫菊仙、譚鑫培等人之所長,吐字真切,韻味濃厚,自成一格。他的表演做功細致逼真,致力於戲劇改良。他博學多才,除京劇外還精通昆曲、徽劇、漢調、粵調等,是一位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全才藝術家,被梨園界尊稱為“伶聖”。

丘逢甲

近代詩人、教育家,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等,詩文中常自署“東海遺民”、“台灣遺民”,台灣漳化縣人。他自幼天資聰慧,相傳“六歲能詩,七歲能文”。他淡泊仕途,考取進士之後,旋即辭官,返台講學。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又投筆從戎,組織台義軍浴血奮抗。護台戰爭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矢誌開啟民智。他至死不忘故鄉台灣,臨終前曾叮囑:“葬須向南,吾不忘台灣也。”他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詩歌創作甚多,有《嶺雲海日樓詩抄》等作品留世。他的詩作多為反帝愛國之作,沉鬱蒼涼,豪放悲壯,如《春愁》。南社詩人柳亞子在《論詩六絕句》中對其有很高的評價,詩雲:“時流競說黃公度,英氣終輸滄海君。戰血台彭心未死,漢笳殘角海東雲。”

譚嗣同

晚清思想家、政治家、詩人,字複生,號壯飛,又署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通眉生等,湖南瀏陽人。出身於官宦家庭,讀書廣博,不喜科舉,善辭章,好任俠,胸懷大誌。甲午戰爭後轉向西學,致力於維新變法,並得到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賞識。戊戌變法失敗後英勇就義,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死前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千古絕唱。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仁學》中。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方麵,他一生寫了200多首詩,以30歲為界限可分為前後兩期。其前期創作大都感情真摯,氣勢豪邁,洋溢著愛國主義的熱情。他後期的詩歌創作由於受詩界革命的影響,詩中體現了新的思想,用了不少的新名詞入詩,但總體來說其成就不如前期。在散文創作上,他初承桐城派但後來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架,提倡一種內容充實、語言簡潔的新文體,並且極力推崇“報章文體”,對於散文的通俗化、社會化有很大的貢獻。著有《莽蒼蒼齋詩》,今人輯有《譚嗣同全集》。

吳趼人

晚清小說家,名沃堯,又名寶震,字小允,號繭人,後改為趼人,廣東南海人。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致力於小說創作和報刊編輯。在理論上重視小說的趣味性和移情作用,提倡“寓教育於閑談”,反對枯燥呆板的說教。他還認為既是小說,也是正史的“輔翼”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在小說技巧上,他強調作品立意與摹繪的傳神。其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九命奇冤》等12種,還有短篇小說5種。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通過九死一生(作者的影子)在二十年中所見的無數怪現狀,描繪了一幅晚清社會的百相圖,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寶嘉

晚清小說家,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筆名有遊戲主人、二春居士等,江蘇武進人。一生以辦報和寫小說為主,其主要作品有小說《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等。其中《官場現形記》是作者的代表作品,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這部小說在結構上與《儒林外史》相似,全書沒有一個中心人物,而是由一個個小故事聯綴而成,通過對晚清官場的描寫,揭露了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狀況。

在小說理論上,他首先強調寫真,因此他的小說筆鋒尖銳,有清醒的現實性,揭露了晚清社會的黑暗現實。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細節,強調人物性格的刻畫;在結構小說方麵,他提出了“草蛇灰線法”,即強調伏筆和小說的曲折性;在語言上,力求生動、精當、準確。

章太炎

中國近代哲學家、社會學家、民主革命家、學者,名炳鱗,後改名蜂,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提倡維新變法,曾任《時務報》撰述,後來接受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綱領,宣傳民主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6年出獄後東渡日本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17年之後他逐漸脫離了民主運動,以講學為業。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製言》雜誌。晚年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他的一生著述頗豐,約有400餘萬字,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曆史、哲學、政治等各個方麵,在我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著作主要有《訄書》、《國故論衡》、《社會學》(譯著,1902年)、《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等。

曾樸

近代小說家、出版家,字孟樸,筆名東亞病夫、病夬國之病夫等,江蘇常熟人。早年曾在同文館學習法文,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曾翻譯過雨果等人的作品。後來,參加了康梁的維新運動,1904年創辦小說林書社,並開始了《孽海花》的創作。其晚年思想漸趨保守和反動。《孽海花》是作者的代表作品,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這部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要線索,通過對當時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會風氣的描寫,全麵地展現了清末的政治、經濟以及外交等各方麵的情況,對於帝國主義的野心也有一定的批判和揭露。書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皆有所指,具有很強的寫實性。

梁啟超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他自幼聰慧好學,有神童之稱,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曾隨康有為學習三年,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他是戊戌變法運動的中堅分子,曾協助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和強學會支持變法運動。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1898年創辦《清議報》,在上麵著文記述和評價戊戌政變。1902年創辦《新民叢報》,同年在《新小說報》發表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梁啟超對於晚清的文學具有多方麵的影響,他曾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這篇文章中將小說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文學創作方麵,他的散文最為著名,其作品《少年中國說》慷慨激昂,如行雲流水般渾然天成,頗能代表他的風格。他還是一位學術大家,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的著作主要收入了《飲冰室合集》中。

王國維

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國禎,字靜安、伯隅,號觀堂、禮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自幼受傳統教育,熟悉古代典籍,不屑於時文而有誌於考據。1898年到上海任《時務報》書記、校對,接受了新學和西學的影響,同年到日本留學。回國後,曾在南通、江蘇兩地的師範學堂任教,教授哲學、心理學等,並開始研究美學。1906年開始研究宋元戲曲。辛亥革命爆發後,隨羅振玉避居日本,致力於甲骨文、金文和漢簡的研究。1916年回國編輯《學術叢編》雜誌。之後曾受聘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殺。他是近代很有影響的一個學術大師,在考古、史學、文學、哲學、美學等各方麵都很有研究,他的著作豐厚,主要有《叔本華之哲學及教育學說》、《紅樓夢評注》、《曲錄》、《殷墟書契考釋序》、《文學小言》、《屈子文學之精神》、《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以及《觀堂長短句》、《苕華詞》等。在學術上,他的很多觀點一直為世人所重,發揮著影響,如他的“境界說”以及用西方的美學對《紅樓夢》進行闡釋的治學方法等。

秋瑾

近代革命家、文學家,字卿,號競雄,自號鑒湖女俠,浙江會稽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善於詩文,愛好舞劍。18歲時嫁與王廷鈞為妻,1898年前後,隨夫遷居北京,接受了新思想的影響。1904年,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東渡日本,並加入了光複會和同盟會,發起了婦女團體共愛會,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05年歸國,創辦《中國女報》,並積極組織起義,1907年被捕遇害。秋瑾在文學上有多方麵的才能,但是她寫得最多的是詩歌。她的詩歌,雄渾豁達,慷慨激昂,充滿了豪情壯誌,如《寶劍歌》。詩歌也是她宣傳革命的工具,如《同胞苦》、《支那驅魔歌》等,通俗易懂,具有極強的宣傳鼓動性。秋瑾在短短的一生裏寫下了很多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芒的作品,這些作品與她的革命活動互為表裏,表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蘇曼殊

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原名戩,字子穀,後改名玄瑛,法號曼殊,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其父蘇傑生是中國人,母親若子是日本人。1903年後蘇曼殊留學日本,並加入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回國後,他目睹國家山河破碎而為救國救民奔走呼籲,辛亥革命失敗後,變得悲觀厭世,於1918年病逝,年僅35歲。蘇曼殊多才多藝,詩、文、小說俱佳,且工書畫,善尺牘,精於禪理,並通曉英、法、日、梵等多種文字,他較早地將雨果、拜倫等作家介紹到了中國並翻譯了他們的作品。蘇曼殊的小說豔麗而淒婉,詩歌清新纖巧而又略帶高逸之氣,在近代文壇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後人將他的作品輯為《曼殊大師全集》。在近代文壇上,蘇曼殊可以說是一位怪傑,他並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卻極有天分,他曾兩度出家卻又情緣不斷。柳亞子評價他“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柳亞子

近現代詩人,原名慰高,字安如,後改名人權,字亞盧,再更名棄疾,字亞子。出身於書香門第,少從母親學唐詩,並受父親影響,讚成變法維新,加入中國同盟會、光複會等進步組織。1909年與陳去病、高旭等人組織了反清文學團體南社,鼓吹革命。“五四”之後,受十月革命的感召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醉心於馬克思的學說。1923年他與葉楚傖、邵力子等人成立了新南社,鼓吹三民主義,提倡民眾文學,並於同年加入了國民黨。之後,一直立身於時代的浪潮之中,支持革命與正義。柳亞子一生寫了大量的詩篇,計有詩7000餘首,詞200餘首。其作品主要有《柳亞子自傳年譜》、《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南社紀略》等,還編有《南社叢刻》、《蘇曼殊全集》等。後人將他的作品編輯為《柳亞子集》。

近代四大詞人

又名“清末四大詞人”,他們是王鵬運、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他們雖不以常州派相標榜,當仍受其影響。在理論上,他們大多本意內言外之旨與審韻持律之說,以立意為本,以守律為用,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王鵬運(1849~1904),字佑遐,自號半塘老人,廣西桂林人,為近代四大詞人之冠,他自幼聰慧,曾官內閣中書、江西道禦史等職,著有《碧瀣詞》、《宋詞賞心錄》等。在詞的創作上,他主張反映現實,強調詞要“明於音律”,對於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書問,晚自署大鶴山人、冷紅詞客,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官至內閣中書,著有《樵風樂府》、《詞源斟律》。他十分重視音律,在考校宮調樂律方麵有貢獻;朱祖謀(1857~1931),字古微,號漚尹、疆村,浙江歸安(今湖州)人,生於官宦之家,官至吏部、禮部司郎,著有《疆村棄稿》、《疆村語業》等。他的詞格律精嚴,情深味濃,是學人之詞,稍欠自然;況周頤(1859~1926),原名周儀,字夔笙,號蕙風,廣西桂林人,官至內閣中書,著有《存悔詞》、《蕙風詞話》等。他的詞風早年“才情藻麗,思致淵深”,晚年哀怨淒涼。他的《蕙風詞話》是一部近代詞論專著,向來為學界所珍。

魯迅

現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棄醫從文,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翻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弱小民族文學。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21年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等。先後參與主編了《莽原》、《語絲》等文藝期刊。著有雜文集《而已集》、《三閑集》等,小說集《呐喊》、《墳》等,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編著《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等。

歐陽予倩

戲劇、戲曲、電影藝術家,中國話劇運動和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原名立袁,藝名蘭容等,湖南瀏陽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在日本參加了新劇團體——春柳社。1911年回國後,參與組織新劇同誌會、春柳劇場。1914年開始從事京劇創作與演出,表演方麵,他大膽進行演出形式的革新,與梅蘭芳齊名,有“北梅南歐”之譽。1926年進入電影界,編寫了《玉潔冰清》、《天涯歌女》等影片。1929年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戲劇》等。抗日戰爭期間改編的曆史劇《桃花扇》和《忠王李秀成》,借古喻今,表現愛國抗日的主題,在當時影響很大。著有京劇劇本《人麵桃花》、《孔雀東南飛》等,話劇劇本《潘金蓮》等,桂劇劇本《木蘭從軍》等,評論集《予倩論劇》,《歐陽予倩劇作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