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文學名家(1 / 3)

一、先秦文學名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東)人。生卒年不可考。我國春秋末傑出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他當過周王朝的史官,學識淵博。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經》,全書共有八十一章,五千餘字。《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客觀唯心主義體係,但也包含著十分豐富的自發的辯證法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成份,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如此,該書還以其深刻的思想,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比喻,精練的語言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些語句成為名言警句,流傳至今。如:“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等等。一九七三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

孔子至周,將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你所說的,講禮的人和他的骨頭都已經腐爛了,留下的隻是他們的言論。況且君子遇明主則駕車服冕,不逢時則好象蓬草隨風飛轉,顛沛流離。我聽說,善於經商者,深藏寶貨而不露;德高望重者,容貌有如謙退愚魯之人。去掉你身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不要故作姿態和躊躇滿誌,這些老子像都對你沒有什麼好處。我所能告訴你的,如此而已。”

孔子回去,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夠飛;魚,我知道它能夠遊;獸,我知道它能夠奔。對奔獸可以張網獵取,對遊魚可以用釣絲釣取,對飛鳥可以用弓箭射殺。至於龍,我無法了解它,它乘風駕雲直上雲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好像龍啊。”

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學問追求自隱無名。他久居於周,見周王室衰落,遂離去。走到函穀關,關令尹喜說:“您將要隱居了,希望您還能為我勉強著述一部書。”於是老子就寫成上下篇,闡述有關道和德的著作五千餘字,然後離去,不知道他最後死在什麼地方。

老子大概活了160多歲,也有人說活了200多歲,是因其修行道術而能養生長壽。

孔子死後129年,史書記載周朝太史儋拜見秦獻公說:“起初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年而複合,合七十年後而有霸王者出現。”有的說,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說不是。世上無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老子是一位高隱不仕的君子。

老子的兒子名宗,宗曾為魏國大將,封地在段幹。宗的兒子名注,注的兒子名宮,宮的玄孫名假,曾在漢孝文帝時作官。假的兒子名解,擔任膠西王劉卯的太傅,因而定居於齊地。

世上學老子的人壓製儒學,儒學也壓製老子之學。“道不同不相為謀”,難道說就是這種情況嗎?李耳主張清靜自化,無為而治。

莊子

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後世並稱“老莊”。莊子學識淵博,思想高超,莊子像著書十餘萬言,對當時社會政治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達了他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莊子的思想本質是主張消極地逃避現實,脫離社會,並有明顯相對主義的弱點;但他對統治者的激烈抨擊,對富貴利祿的鄙視態度,對追逐名利者的辛辣嘲諷,都具有進步意義。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構思巧妙,想象奇幻,形象生動,尤其擅用神話和寓言表達哲理,用擬人手法描繪事物,蘊含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幽默諷刺的意味,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莊子》今存三十三篇,一般認為《內篇》七篇為莊子自著,其餘各篇為莊子門人及後學所著。

莊子的學問涉及的麵非常廣博,然而主體思想歸源於老子的言論。所以他著書十萬餘字,大部分為寓言,作《漁父》、《盜蹠》、《月去篋》,用以毀謗孔子之徒,用以闡明老子學說。《畏累虛》、《亢桑子》等篇,都是憑空虛構而無事實依據,但他善於撰文修辭,借事喻理,來揭露攻擊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的積學之士也無法自我辯解。其文言辭誕謾,恣肆放縱,以使自己暢快。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