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教傳說
財神
民間普遍公認的財神,一般指的是趙公元帥。趙公元帥本名叫趙朗,字公明,陝西終南山人,他與捉鬼的鍾馗是老鄉。
趙公明,原是天上十個太陽中的一個,因為他們一齊出來為非作歹,殘害百姓,於是,堯帝命令後羿把其中的九個射了下來,財神趙公明的前身就是這九個太陽中的一個。這九個太陽被射下來之後,一個個墜落在青城山中,變成了九個鬼王,其中八個是惡鬼。他們到了人間之後,繼續禍害百姓。剩下的一個,就是後來的財神趙公明,他改過自新,決定重新做人,於是托生在一個趙姓人家裏,轉世為人。他長大之後,他的父母就給他取名為朗,字公明。
趙公明早些時候,一直隱居在蜀中的名山大川之中,過著閑雲野鶴般的生活。他從不過問人世的是是非非,也全然忘卻了凡俗的黑白紛擾,一心隻是虔誠地修身學道。一天,他雲遊到鶴鳴山。這鶴鳴山是一代道教天師張道陵精煉仙丹的地方。趙公明見這個地方林幽境清,山間雲靄彌漫,覺得是個修煉道行的好地方,於是就在這裏多盤旋了幾天。
就這樣,當趙公明在鶴鳴山逗留的時候,不期遇到了下山采藥的張道陵。張天師看到趙公明很有道貌,而且覺察出他的道行也比較圓滿了,就把他收為門徒。趙公明本來就打算在這個地方長久修行,並且他也知道,張道陵是一代道行很高的天師,就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張天師收趙公明為門徒之後,就精心傳授他法術。還賜給他一隻黑虎讓他騎著,並授給他一條護法鞭。這樣,趙公明就日日夜夜守護在張天師的煉丹爐邊,保護張天師安心煉丹。如此一來,張天師就能集中他的全部精力來煉製仙丹。
財神終於,在兩年之後,張天師把仙丹煉成了。仙丹一共隻有兩顆,張天師自己服用了一顆,另一顆,他為了感謝他的徒弟,就給了趙公明,並要他當即服下。
說來也奇怪,趙公明服用了仙丹之後,就全身冒出白煙,渾身顫抖不止,一會兒功夫,就麵目全非,臉變成了黑臉,還長出了濃密的胡須,跟張天師的形狀外貌沒有兩樣,而且言談舉止也很像。更為了不得的是,趙公明從此也就有了超凡的神力,並且能夠變化多端。
後來,張天師就叫他鎮守玄壇,尊號玄壇元帥。可是,趙公明上了申公豹的當,助商為逆,最後又被薑子牙降服了,並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讓他領屬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統管人間錢財,為民招財進寶。
現在,民間所供奉的財神趙公明神像,都是頭帶盔、身披甲、著戰袍、執護法鞭、黑麵濃須,形像十分威猛。在他的周圍還常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以顯示趙公財神的靈驗。
據說,趙公的身邊本來有一位財神婆婆的,但是這財神婆婆後來卻被趙公明休了,他身邊的那位善良的女菩薩也就再也不見了。
財神關於財神趙公休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窮叫花子,接連好幾天都沒乞討到什麼東西,餓得快要死了,就跌跌撞撞進了一間古廟。這個叫花子進了廟門之後,他什麼菩薩也不拜,就徑直走到趙公財神爺的塑像麵前,跪下就拜,一個勁地祈求趙公爺爺賜給他財物。可是,當時的趙公元帥正在打瞌睡,朦朧之中,他不知道來了一個乞丐,也就沒有聽到這個叫化子的請求,自然也就沒有接待他。然而,這個乞丐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如果趙公元帥不賜給他財物,他就會餓死,於是他又更加虔誠地跪下再拜。站在一旁的財神娘娘實在於心不忍,就輕輕地推了一下在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施舍給這個叫化子一點錢財。但是財神爺好像愛理不理的樣子,打了兩個哈欠就又偏到一邊繼續睡。財神婆婆非常同情這個叫化子,可是財權由夫君掌管著,自己又是絲毫作不得主的。現在夫君睡著了,對這叫化子不理睬,她不知該如何是好,總覺得不好意思讓叫化子空手而回。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財神娘娘取下了夫君送給自己的一隻金耳環,扔給了叫化子。
再說這個叫化子拜了很久,忽然看見神壇上扔下來一隻金耳環,認為自己的誠心終於感動了財神,於是在深深跪拜之後,便離開了。可是,當財神趙公元帥醒來的時候,一眼看到財神娘娘少了一隻耳環,就趕緊問這是怎麼一回事。財神娘娘隻好把剛才的事告訴了財神爺爺。趙元帥聽說自己的妻子竟敢把當年他送給她的定情之物送給了一個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就將財神娘娘趕下了神壇,最後又把她休了。所以,現在的財神像裏就隻有趙公元帥一個人了。
在民間,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趙公明的生日。在這一天,所有的商家都要以三牲來祭祀財神趙元帥,用香燭、水果等供奉於案前,來迎接財神爺,曆代都是這樣。但是,到了明朝之後,民間又有傳說財神趙元帥是回民,於是北京、江蘇、四川等地方,為了表示聖潔和恭敬,在供奉財神時就不再用豬肉了。實際上,說財神爺是回民,這可能是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之後,從阿拉伯各國帶回進貢給明永樂皇帝許多財寶,這些財寶中也有財神的神像,這是阿拉伯國家的回教人為財神作的塑像,它揉合我國古代財神趙公明的形像,因為這樣,俗話裏至今還有“回回進寶”的說法。
灶神
灶神也叫灶王爺,他是傳說中所有的神祇之中,官職最小的一個。但是,對於普通的平民百姓來說,他是一家的頂頭上司。他一年到頭長住在家裏,掌管著這一家人平日善惡記錄,隻有到了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時候,他離開人間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善惡。如果這家人在這一年當中做過善事,那麼在來年,上天就會給這家降下百福;反之,如果這家人在一年當中做過很多壞事,上天就會給這家人降下百禍。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作善降之百福,作不善降之百殃”的由來。
灶神有兩隻大壇子,一隻叫做善罐,另一隻叫做惡罐。若發現這家有人做了好事,他便記下來放到善罐中;如果發現了壞事,他就記下來放到惡罐中。最後作一次總的結算,到了每年臘月二十四日晚上小年夜的時候,他回到天上,按照兩個罐子裏的記錄來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情況。人們為了討好灶神,都會在臘月二十四日這一天為灶神餞行。
灶神其實,灶王爺本來也是天上的神仙。他是玉皇大帝的禦廚,但是因為偷吃了玉皇大帝的供果,才被貶到人間,並且罰他永遠坐在老百姓的灶台上,隻能看著人家做好吃的,除此之外,還要在每年的年末向玉帝報告人間的情況。由於他一年到頭隻能看著別人吃東西,自己沒有任何東西吃,久而久之就對人家產生了嫉妒,並且還有個“多嘴”的毛病。因為他主管一家的禍福財氣,人們隻得都把他敬為一家之主。每次主人在祭灶神的時候,都得在灶王爺像旁貼一對吉利的對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擺上芝麻糖果供奉灶神。灶神特別喜愛吃這些東西,可是這些東西吃多了就會把灶王爺的嘴粘住,這樣他到玉皇大帝那裏就不會胡說八道了。
又有的傳說,灶神原來是一個勤勞善良的長工。有一天,他家裏的人不知從哪裏弄來了一瓶聖潔的水,十分甜潤,家裏其他人覺得這水很奇異,就都喝了幾口,沒想到喝完之後,他們都飄飄忽忽地飛到天上去了,成了天上的神仙。這水還留下一小瓶,這是給還在地裏幹活的長工留下的。長工幹完活回到家裏,已經又累又餓了,但是看到家裏一個人影子也沒有,並且火沒生,飯沒煮。一怒之下他就把桌子上的聖水往地上一潑,還準備摔家裏的東西。說來也奇怪,這水波在什麼東西上,什麼東西就飛到天上去了。放在屋子角落裏的犁,因為沾了幾滴聖水,也飛上天變作了犁尾星座,火扇沾上水飛到天上變成了火扇星座,魚籠沾上水飛到天上變成了魚籠星座。這一刻,長工方才醒悟過來,可是聖水一滴都沒有了。他十分悔恨,又見家人都已離他而去,就一頭碰死在火灶上。後來,玉帝念及他勤勞善良,就讓他做人間的灶神,由他在每年臘月二十四日上天彙報一次人間情況,同時也與他在天上的家人團聚一天。
關於灶神,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有一個仡佬族媳婦,天天提心吊膽地怕灶神誣害她。所以她除每天細心辦事外,總要在吃飯之前偷偷地供老天爺一次,乞求保佑。久而久之,老天爺被她感動了。有一次,這個媳婦舀飯的時候,不小心把幾粒米飯撒落到了水缸底。本來灶神早就知道她在求老天爺保佑,所以一直在找她的岔子,這回算逮住她的辮子了。於是趕忙起早,雞叫就上了天向玉皇報告:“這個媳婦拋撒五穀六米,弄得水缸裏丟得有半缸的白米飯!”玉皇大怒:五穀六米本是上天所賜,怎麼能隨便糟蹋!他立即叫雷神下去劈那媳婦。
這時,老天爺對玉皇說:“現在下界怨氣衝天,弄得我心神不寧,您是玉皇,辦什麼事都要慎重一些才好。還是叫雷公弄清事實,不要冤枉好人。”玉皇見老天爺說得有理,於是吩咐道:“雷神,老天爺講得很公道,你要按實際情形好好地處理這件事。”
灶神隨即,老天爺又給這個媳婦托夢說:“今天午時三刻雷神要來劈你了,你撒在水缸底的那幾粒米飯,快撈起來吃掉,然後你再撿幾小顆亮米石放到缸底,這樣你就平安無事了。”
這媳婦驚醒過來之後,立即按照老天爺指教做了。剛辦完,天昏地暗,雷神就進了她家。灶神指著這個媳婦說:“就是她,拋撒五穀、欺天滅地。”雷公從缸底撿起亮米石,看了又看,輕輕地自言自語道:“這不像是飯呀!”灶神等不及了,催促說:“快劈吧!不是飯又是什麼呢,難道你想包庇她了。”雷公擦了擦眼睛再細細一看,越看越不像飯。
這時,在一旁的灶神生氣了,他對雷神說:“午時三刻已過,你還不劈,我就到玉皇麵前去說你徇私枉法了!”
此刻,雷公也急了,說:“屋裏太黑,一時看不清楚,讓我試試看!”他將幾顆亮米石丟進嘴頭,使勁一咬,隻聽得“格崩”一聲,雷公掉了好幾顆牙,痛得他眼淚直流。他怒火三丈,一轉身就左右開弓,狠狠地扇了灶神兩耳光。這時的灶神還沒反應過來,雷公從嘴裏吐出亮米石吐到了灶神的臉上,並厲聲說:“從今後,隻準你每年臘月廿四上天一次,不要再天天上去瞎報告了。”
那兩耳光真打得紮實,灶神的耳朵就是這樣被打聾的。從此,兩口子想開個玩笑,說幾句恩愛話,灶神聽不見,也不會再去告訴玉皇了。但是,耳朵被打聾的灶神,眼睛還是看得到的,為了每年他上天不瞎報告,誣枉好人,所以廿三要祭灶,祈禱他上天多講好話。
灶神在平時得不到好的吃喝了,廿四日晚他一夜不睡,拚命地吃飽喝醉,昏昏沉沉上天,就是要想講點什麼也就早已忘了。
土地神
社神中以社稷為首,它包括“社稷、五祀、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之神。社神就是“土地神”。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作為地方守護神,盡管地位不高,卻是中國民間供奉最普遍的。以前為他們建立的神廟幾乎遍布每個村莊。
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對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現的,男的稱為“土地公公”,女的稱為“土地婆婆”。對土地神的崇拜實際上來源於古代的土地崇拜,後來,這種自然崇拜開始走向人格化,逐漸出現了一些真實的人物來充當這一角色,被人們稱為“土地爺”。
其實,我國境內有無數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一般為他們建立的神廟規模很小,叫做“土地廟”,裏麵供奉並排坐著的一對老年夫妻。到明朝的時候,人們對他們的崇拜開始興盛,而且這種崇拜還流傳到了其他民族中去。在中國,過去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節日聚會,對該神進行祭祀,到後來這種聚會就演化成為中國最有特色的現象——廟會,成為一種重要的風俗。
關於土地神的故事很多,比較有名的是“陳年封缸酒”的故事:傳說很早以前,九江地區釀造的酪酒就很有名氣。它味道香甜,常用來作為待客宴友的佳釀。有一年,王母娘娘設宴,宴請各路神仙。土地神在赴宴時攜了一壇酪酒上天,準備請眾神仙與他一同品嚐。宴會上,王母娘娘得意洋洋地請諸神仙們入席痛飲。酒過一巡後,土地神想起自己帶來的酪酒,便令侍從打開來,本欲自己先嚐嚐,然後再請諸神品嚐。誰知酒壇剛一啟封,醇香的酒味直朝各路大仙的鼻子裏鑽。不等土地神自己先嚐,大家便湧上前,你一碗,他一碗,一搶而光。而王母娘娘的玉液瓊漿竟被冷置一旁。王母娘娘看到人間的酒竟超過了天上的仙酒,覺得大失麵子,又惱又羞,十分生氣,便下令土地神將九江的酪酒缸全部封起來,誰也不準喝。老百姓聞之,又氣又恨,但也無可奈何,隻好忍痛將酒壇封住。一年、二年……五年過去了,喝慣酪酒的人實在忍不住了,一位膽大的人偷偷將封條啟開,發現封缸後的酪酒如甘露,格外香甜,顏色也由原來的淡黃變成了玻琅色。這一發現,使他又驚又喜。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啟封。土地神見王母娘娘忘了這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己也樂得受用。從此,酪酒便得名"陳年封缸酒"。
除了“陳年封缸酒”的故事外,還有土地神屈膝唐伯元的故事:明代,澄海山門村出了個唐伯元,明萬曆甲戌(1574年)登進士後,升遷至吏部郎中,人稱唐吏部。現在溪南一帶仍流傳著他的許多傳說。
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門口的水井滾沸了,水滾上井麵。老人們說,這是吉祥之兆,果然下半夜唐伯元出世了。
唐吏部出世時,正是淩晨,滿天漆黑,突然間彩雲朵朵,紅光閃閃,人們都驚呼:“半夜出陣日啦!”原來是唐吏部哇哇墮地,過了一會兒,彩霞紅光便自動消失了,從此潮汕有了“半夜出陣日”的俗諺。唐伯元小時,在村裏一個學堂讀書,經過一個小小的土地廟,唐伯元對母親說:“我剛才走過時,土地神和夫人站起來向我行禮。”母親氣極了,打了伯元一個巴掌:“放肆,連神靈也可拿他取笑,今後無論誰,凡長輩都要尊敬,不得拿他們取笑。”伯元對母親說:“你不信,可以先放兩隻貝殼在土地老兒膝蓋上試試。”明天早飯吃過,伯元母親就帶了4個貝殼,帶伯元上學。到了宮旁,先叫伯元躲了起來,然後把貝殼放在土地神和夫人的膝蓋上,回頭再帶伯元走過。伯元母親盡管看不到土地神夫婦站立起來,卻當場看到4個貝殼劈啪落地。這樣,伯元母親才相信他兒子說的是真話。
地方色彩比較濃的關於土地神的故事是土地神與“牙祭”的故事。
土地神潮州、汕頭兩地人設置並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幾乎遍及城鄉每個角落。他們設置的土地神位或廟宇有永久性和臨時性兩種。永久性的為居民住宅、商店、工廠、車間、作坊等,設立“地主神位”,安放在廳堂或廚房裏地下的適當地方。每月農曆初二、二六兩天定期舉行拜祭,俗稱“牙祭”。祭品不拘一格,有飯、菜、魚肉蛋類、水果、餅食等,凡可吃的東西都可作祭品。祭拜時香爐裏要插下五支點燃的香,意即為東、西、南、北、中五方的五土神,祭完之後,還要焚化五份紙錠。
在街頭巷尾與各鄉村大多還有建廟宇祀土地神的,稱為“福德祠”。廟裏大體都立有土地公與土地媽偶像,供人們朝拜。
安葬死人建造墳墓的山地上,也要在每座墳墓同向左側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豎牌,像配置一座小墳一樣。這種土地神隻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墳掃墓時拜祭一次。
臨時性的為營造新居、工場等建築物以及修繕必須動土時,不論規模大小,在動工之前,都必須由建築工人設置土地神位,用五副紙錠、五支沒點燃的香一並夾在一段竹杆之中,作為土地神位的標誌,進行祭拜,工程完成之日還要備辦牲禮謝土地神。
現在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經十分簡單,在田頭隨便插上香燭,便可祈請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戶,都設有“地主神位。”每逢初二、十六,都以飯菜或瓜果祭拜,形式雖然簡單但卻勤且持之以恒。如有喬遷,“地主神位”也是首先遷入的對象。由此可見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玉皇大帝
我國的道教,將天地人三界分得很清楚,天有十三層,一層有三萬裏。天外的地方就叫做無極,而天內之天就叫做太極。太極的天分為五天,即東、南、西、北、中五天。
東天:為三官大帝所掌,主賜福,延壽,解災,赦罪,消厄。
南天:為文衡聖帝所掌,主眾神的委任、升降、考察各神祗的功罪。
西天:為番迦所掌,主世人的信仰歸依。
北天:為紫微大帝所掌,予福消災,兼賜財富。
在香港的離島長洲一地,有個玉虛宮,該處居民皆稱之為北帝廓,供奉的應該就是北天紫微大帝。
而玉皇大帝就是統率東南西北四方的帝君,而居於中天。上掌三十六天,下握有七十二地。
玉皇大帝,又叫玉皇或玉帝。他住在天宮裏麵,金碧輝煌的靈霄寶殿就是他發號施令的地方。他身邊有協助他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諸星和四時氣候的北極太皇大帝;有輔助他掌管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並主宰人世間兵革的上宮天皇大帝等。他手下有許多文武仙卿,文神有太白金星、文曲星、丘弘濟真人等;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宮、五方揭諦、四值功等。數也數不清。他還管轄四海龍王、雷部諸神,以及陰地府中的地藏菩薩、十殿閻羅等。總之,他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是宇宙的總皇帝。
玉皇大帝的由來是怎樣的呢?據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神秘的國家叫光嚴妙樂,統治這個國家的是淨聽國王,皇後名聽寶月光。他們都已年過花甲,兩鬢蒼蒼,但膝下無子,因此常為王位沒有人繼承而憂心忡忡,以至整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在一個月圓星朗的夜裏,皇後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老人慈祥地把一個嬰兒送到了她懷裏。皇後一見嬰兒,欣喜萬分,從夢中猛地驚醒。果然不久,皇後就有了身孕,一年後,就生下了一個男孩。
王子長大以後,仁慈善良,常為百姓做一些善事,得到百姓的普遍擁戴。國王去世以後,王子繼位。可過了不久,他就不再熱衷王位了,而是想出外尋仙求道,做一個“真人”。於是他找來眾大臣商議,要把王位讓給大臣中賢明的人,自己去深山中修行。大臣們一再挽留,但他執意要走。眾大臣無奈,隻好同意了他的選擇。他一個人來到普香岩山中,潛心學道,放棄人世間一切享受,用野菜、草根充饑,睡在冰冷潮濕的青石板上,一心用苦行來獲得靈魂的超脫。他矢誌不渝地追求,終於曆經八百個劫數,修道成仙了。
他不僅自己求道,還四外去布道傳法,為眾生大開方便之門。這樣,又經曆了八個劫數。
有一年,地上鬧瘟疫。許多人因無藥救治,隻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在痛苦的掙中死去;有的幹脆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外出躲避。一時間,哭聲遍野,人們流離失所,人心惶惶不可終日。他見到這種慘狀,心如刀絞,焦慮萬分。為了消災除病,他登上懸崖絕壁,采來各種草藥,遍嚐靈驗後,又親自下山送給災民。這藥果然藥到病除,人們終於擺脫了瘟神的困擾。
他就這樣忍辱負重,堅忍不拔,他終於修完了三千二百大劫,脫胎換骨,得道成仙了,才做了天國中最崇高的神——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由來,還有不同的故事。據說,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話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後來諸神開始爭鬥、人間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亂,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尋找才德兼備的人才來做三界的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到了張家灣,發現人稱“張百忍”的張友人,將寨內治理得非常和睦,並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後來三界眾神仙紛紛陳請共同推崇張百忍為“終身天帝”,稱為“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總皇帝,因此加稱為“玉皇大帝”。
關於玉皇大帝的故事很多。“玉皇觀棗”就是其中一個:在河南新市孟莊鎮的河北張村東地有個玉皇觀棗台。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棗童站在觀棗台上看護棗林,金秋時節,滿樹透紅的大棗,散發出獨特的芳香。玉皇大帝的女兒在天庭裏觀看到這一美景,私自下凡來到了棗林,恰巧與棗童相遇,兩位一見鍾情,結成連理。玉皇大帝得知後,親自來到人間,想把女兒抓回天庭治罪。當他站在觀棗台觀看時,隻見棗樹密密麻麻環繞著觀棗台,綠葉叢中紅棗個個賽過瑪瑙,空氣清新,景色誘人,頓覺心曠神怡。玉皇大帝暗中思忖:“如此美景,天庭也難找,難怪女兒執意下凡。”他看到棗童聰明能幹,又和女兒真心相愛,就同意了這門婚事。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觀棗台稱為“玉皇觀棗台”。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或西王母,是傳說中的女神。她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園裏種有蟠桃,吃了可以長生不老。
說到王母娘娘,最有名的是“八仙赴蟠桃會”的故事。
話說王母娘娘壽誕在即,八仙商量如何給王母娘娘祝壽,張果老提議向太上老君去求字。八仙遂駕祥雲來到了太上老君家中。聽完八仙的請求,太上老君欣然動筆,以《千秋歲》為調作詞一首:昆侖日暖,閬苑風光好。玉樓醉,玄女傅朱顏,頓覺烏雲曉,增纖巧;人在也,榮華南極祥光繞。位比東王老,曆萬劫而不朽,瑤池台上司陰教。鈞天諸品,就讚乾坤自悠久;今朝海鶴添籌,莫惜金樽倒。
八仙讀完,稱讚不止,告別太上老君,駕雲回府。八仙以天外的錦緞為軸,編星星為字,剪雲霞為彩,量好王母娘娘宅宇的尺寸,製作了一幅賀壽雲軸。王母娘娘壽誕這一天,八仙手持賀壽雲軸,駕著祥雲,穿著盛裝去給王母娘娘慶壽。
天上諸佛、玉皇、諸神、諸仙,都來賀壽,賓客滿庭,大開筵宴。忽然仙童來報“八洞神仙來賀壽。”王母娘娘命仙童將八仙引入座席。寒喧完畢,八仙送上賀壽雲軸。王母娘娘命將雲軸張掛起來,隻見雲霞燦爛,光輝滿堂,賀詞韻味雋永。而且雲軸的尺寸恰合王母娘娘的庭宇。王母娘娘大喜,邀請眾仙同遊閬苑。隻見園中奇花盛開,異卉叢生,珍禽繞客飛鳴,靈獸盤舞歡迎,蟠桃紅熟,青鳥相鳴。處處有異香隨擁,步步有仙樂相從。千奇萬異,難以盡述。又見台殿回旋屈曲,直抵九霄。上窺無極之天,下看四方之地。令人目不暇接。
王母娘娘又在瑤池之上設宴,與眾仙對酌。筵宴中擺列有青梨火棗,玉液瓊漿,胡麻紫芝。珍奇美味,應有盡有。席間,董雙成吹雲和之笛,王子彈八琅之璈,許飛瓊鼓太虛之簧,安法其歌妙初之曲。四人更是唱和疊和,果然是鈞天廣樂,餘韻悠揚。八仙聽得心曠神怡。受其鼓舞。藍采和手持酒樽到王母娘娘前拜壽。王母娘娘說:“久聞賢弟,善能踏歌,今日正當行樂之會,何不為我一試。”采和說:“隻怕我的歌難和這些陽春白雪相比。”王母娘娘說:“各有各的意趣,不必過謙。”於是采和來到庭前,扣衣盤舞,俯仰紆徐,手執雲陽板,顛狂跳躍。舞罷,采和大踏步歌道:演出到此結束。眾仙大笑。王母娘娘說:“在我的戲臣中還沒有你這樣的表演的。”眾仙又推舉湘子唱道情一曲,湘子離席吹蕭助興,蕭音奇絕。王母娘娘讚道:“此曲極妙。”於是命安法其記下樂曲。
這時,有仙童捧出三千年才結一次果的蟠桃來到席間,王母娘娘命眾仙各食二枚。壽宴完畢,張果老率眾仙辭謝過王母娘娘,飄飄然赴龍華仙會而去。
在民間,還有西王母娘娘與後羿的故事。據說,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堯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頌揚他的歌謠在民間四處傳唱,但是,羿的心頭卻沉甸甸的,自己畢竟射殺了天帝的九個太陽兒子,不知道天帝能否原諒。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獲的大野豬,把豬肉剁得細細的,製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獻給帝嚳,想看一看帝嚳對他的態度改變了沒有,是否對他依舊親密,依舊信任。
帝嚳看也不看豬肉膏,悶悶不樂:“我不願再看見殺生的事,也不願再看見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羿於是到了下界,夫妻倆成了凡人,他深感對不住妻子,便與嫦娥商議:“天上等級森嚴,在人間倒也逍遙自在。不過凡人終將一死,若要長生,就必須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侖,去向西王母娘娘求取不死的靈藥。”
昆侖山下有弱水環繞,弱水非但不能載舟,一片鳥羽落下亦會沉沒。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晝夜不息。羿憑著蓋世神力、超人意誌,越過炎山、弱水,攀上了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懸崖峭壁,在昆侖山巔的宮殿裏拜見了西王母娘娘。
西王母西王母娘娘欽佩羿的作為,同情羿的遭遇,取藥慷慨相贈:“不死藥是用不死樹結的不死果煉製的。不死樹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煉製成藥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藥丸僅剩一顆了,兩人分享俱可長生不老,一人獨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終於如願以償,歡喜異常,回來與嫦娥約定。可是,嫦峨經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誘惑,趁羿夜出打獵,把藥丸獨自吞下了。
奇跡果然發生了,嫦娥漸覺身子失重,雙腳離地,不由自主地飄出了窗戶,像氫氣球一般冉冉飄升。上哪兒去呢?嫦娥思忖著:我背棄了丈夫,天庭諸神一定會責備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宮暫且安身。這樣,嫦娥就到月宮裏去了。
除了以上的故事之外,還有王母娘娘騙字的故事。
有一年,玉皇大帝下旨重修南天門,新的南天門氣勢宏偉、巍峨莊嚴,隻是缺一塊匾。有一大臣奏言道:“凡間王羲之極善書法,隻有他的字才能與南天門相配。”玉皇大帝立即派王母娘娘與一仙女下凡請王羲之寫匾。這一天,王羲之遊玩之後返家,途中遇一老婦和姑娘在烙饃,老婦捏一個饃便從閣著的門簾丟進屋子裏間,正好落在鍋上。王羲之讚歎不已,老婦稱:“你寫字的手段才高明呢。”王羲之謙虛地說他實際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老婦很不高興,硬要他在案板上用掃帚寫下“南天門”三個大字,與王羲之比高低。王羲之無法隻好寫了。老婦喜上眉梢,捧起案板,說了聲“多謝書聖寫匾”,便一道白光升上天空,原來老婦是王母娘娘變的。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生卒年不詳。名聃,字伯陽,春秋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張“無為”的學說,後世把他當成是道家的始祖。
關於老子的出生,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說法。有的說老子是因為他母親“感大流星而有娠”而生的,並說他稟受了天地之氣,是萬物的本原,天地的精魂。也有的說,老子之所以叫“老子”,是因為他母親懷了他72年才把他從腋下生出來的。因為他在娘肚子裏呆的時間太長了,他生下來就白發蒼蒼,人們也就以“老子”來稱呼他。還有一種說法是說,老子是他母親走到李樹下才把他生出來的,生下來就能說話,並且自己指著旁邊的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這樣,老子就從此姓李了。
老子曾在周朝擔任收藏方麵的官吏,學識相當淵博,孔子也曾就有關禮的事情請教於他。後來,周王室漸漸衰弱下來,老子就辭官了,從此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但在他西出函穀關的時候,很有心計的守關人尹喜知道老子很有才學,就把老子截住了,非要他透露一點真學,才肯放行。老子在無奈之下,揮筆留下了《道德經》五千言。此後便再也沒有什麼蹤影了。
雖然老子隱居,但是民間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老子與徐甲的故事最能說明道家的道義。
太上老君故事是這樣的。相傳,老子在周朝做過幾任小官後,潛心學道,辭官歸故裏商丘。回家路上,他看見道旁有一堆嶙嶙白骨,他慧眼一觀,似有魂魄在飄蕩,頓起惻隱之心,便施展道術,用“聚形符”將白骨點化成人。這便是年輕英俊、為老子牽牛的徐甲。函穀關令尹喜迎老子到樓觀台講學時,他已為老子牧牛二百年了。老子原先許諾過他:等傳道至西方安息時,再付給他黃金作為工錢。
老子到樓觀台,終日說經講道,忙得不亦樂乎,閉口不提給工錢的事情。徐甲心中甚為不悅,一方麵覺得終日牧放青牛,風餐露宿,苦不堪言;另一方麵感到學道清苦寂寞,太勞神費力了。於是打算向老子討了工錢去過逍遙自在的舒心日子。
有一天,徐甲在化女泉這個地方放牛,心裏又嘀咕起來,一時想不出該如何跟老子說。忽然在他眼前出現了一座美麗的莊園。園裏群芳爭豔,鳥鳴啁啾,良田百頃,騾馬成群,一位老員外手拄拐杖,正笑嘻嘻地望著他,旁邊還跟著一位嬌滴滴的標致姑娘。老者問:“小夥子,你給誰放牛呀?”徐甲滿臉不高興,甕聲甕氣地說:“給老子。”老者又問:“他給你工錢嗎?”徐甲不滿地說:“他說是說一月三串錢,可至今連一個子兒也沒見!”老者聽罷,長歎一聲說:“小夥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想修道成仙,受那些苦折磨!你看老夫有這麼大的莊園,膝下又隻有這麼一個女兒,她雖無天姿國色,這方圓百裏卻是挑著燈籠也找不著的。你若不嫌棄,便向老子討清工錢,給我做個上門女婿,你們小兩口便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知你意下如何?”徐甲聽言,滿心歡喜,不由得又偷偷覷了那姑娘幾眼,那姑娘也正在朝他暗送秋波。他如癡如醉,急不可耐地說:“好呀!不過您可不能反悔呀。我這便去討工錢!”他剛要動身,說來奇怪,那莊園、老者、姑娘倏忽之間就化為烏有了。徐甲大驚失色,隻見老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站在他的麵前了。
原來,老子想把道家的玄妙真經傳給徐甲,但他發現徐甲常有慍色,又不肯吃苦,便化出了一個莊園來試探他。那個姑娘是他用“吉祥草”變出來的,他自己則變成了那個老員外。他見徐甲道心不堅,私欲過多,不由得勃然大怒,現出了真身。他氣得說不出話來,手裏拿著鐵鏟在那美女站過的地方狠狠捅了一下,於是地下霎時出現一眼清泉。這就是如今的“化女泉”。
徐甲見自己的心思被老子窺破了,滿臉通紅。繼而惡人先告狀,便告到尹喜那兒,說老子賴他工錢,尹喜沉吟再三,覺得老子絕不是那等賴賬之人,這其中必有蹊蹺。於是他問老子,這是怎麼回事。老子冷笑一聲,說:“你把徐甲給我叫來。”徐甲悻悻地走了過來。老子問他:“你知道你的來曆嗎?”徐甲茫無所知。老子說:“你張開口。”徐甲莫名其妙,便將嘴張開。老子便將那“聚形符”立即收了回去。這樣,徐甲頃刻之間又複原為一堆嶙嶙白骨。尹喜見狀,大驚失色,當即跪倒在地,苦苦哀求:“師傅,徐甲雖然罪有應得,但念起他跟你二百年之情,還是饒恕他這一次吧,讓他悔改前過,重新做人!”在尹喜的百般哀求之下,老子用手一指,白骨又變成了徐甲。徐甲滿麵羞慚,恨不得鑽到地下去。
老子又將他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接著喟然長歎道:“原來我答應到安息時用黃金付你工錢,是想把金丹大道給你,讓你得到太上玄妙,以便永世解脫,誰知你——真是太心急了。”說著說著老子也激動起來了,“貪財好色,好逸惡勞,你這樣道心不堅,將來何以能成正果?尹喜,付給他二百年的工錢七百二十串錢,讓他走吧!”
徐甲聽了老子的一席話,方才明白自己辜負了師傅的一片苦心,捶胸頓足,懊悔不迭。他痛哭流涕,哀懇老子將他留下。
太上老君老子為了讓徐甲牢記這個教訓,便堅意讓他走。徐甲死也不肯走。老子氣稍稍消了後說:“等你以後真正回心轉意了,還可以再回來,記住,隻要你真心學道,咱們還會有見麵的日子的。”徐甲明白是老子要繼續考驗自己,便隻好灑淚而別。此後,徐甲把“化女泉”的事情銘刻在心,去除了一切私心雜念,精心鑽研,終於得道成仙。後來成了道教中被人們推崇的“白骨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