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神話(1 / 3)

一、上古神話

盤古開天

鴻蒙之始,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有九條龍:三條黑龍、三條白龍和三條黃龍,它們輪流孵著兩個龍蛋。到八千年的時候,其中那個大一點的龍蛋破了一條小縫。孵到九千年的時候,大龍蛋裂開了一個小口,並且露出了兩隻小龍角。在旁邊孵卵的這條大龍看到小龍很高興。可是,它忽然發現,孵出來的不是一條龍,而是一個長著龍角的神人,手裏還拿著一把神斧。這位神人就是我國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盤古。

軒轅大龍很吃驚,把尾巴一攏,可是一不小心碰到了神斧,受了很大的傷,它疼痛難忍。於是,它就趕來吃盤古,盤古就往九重天下麵的地上跑。

開始,盤古還不敢下,有點畏手畏腳的,眼看大龍就要咬到他了。盤古便勇敢地跳上雲端,他手拿斧子在彩雲間飄來飄去,忽然看到前麵有一個大包包,也飄來飄去的。他就站到了那個大包包上,可是風太大了,光線也很暗,他站立不穩,於是就用斧子不停的砍呀砍呀,最後總算穩住了。可是他砍過的地方,凹陷處變成了江河湖海,凸出處變成了大山和小坡……

因為他實在太累了,所以就躺下睡著了。

也不知睡了多久,等他醒來的時候,他的麵前站著一位身材苗條的女子,正笑微微地叫他:“盤古哥哥!盤古哥哥!”盤古很奇怪,就問她從那裏來。

原來,這位身材苗條的女子,便是九重天上的第二個龍蛋孵化出來的神人。這女子孵化出來的時候,大龍正發愣:怎麼這兩個龍蛋都沒孵出龍來呢?

忽然,這個女子叫了一聲“父王”。大龍聽了這個聲音,也立刻變成了人,這就是以後的老天爺。世上最厲害的神就是老天爺。“老天爺”這個稱呼是從世上第一女神嘴裏喊出來的。

老天爺爺不再生氣了,就對她說:“你也變成了人,就隨你哥哥到地上去吧!”說著,把手一揮,於是這個女子就到了地上來了。

盤古聽了,很高興地問:“那你叫什麼名字呢?”

那女子說:“咱們倆都叫盤古,你是盤古哥哥,我是盤古妹妹。”

盤古兄妹見麵後不久,老天爺竟放出妖魔怪獸,吃掉他們兄妹倆。

但是,盤古兄妹,有神斧的幫助,後來又得到一個怪牛朋友的幫助,就很快戰勝了惡魔怪獸,成了大地上的主人。

以上的故事是流傳在河南桐柏縣二郎山鄉盤古山南麓,但是關於盤古出生的故事,最有名是下麵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

在非常久遠的古代,天和地是沒有分開的,宇宙就好像一個大雞蛋一樣,裏邊黑暗混沌成一團。

就在這個大雞蛋中,盤古在悄悄地孕育著、生長著,如同睡著了一樣,發出呼呼的鼾聲。一年、十年、百年……轉眼之間,一萬八千年過去了。終於有一天,盤古醒來了。但他覺得很奇怪,怎麼四周一片黑暗,什麼也看不見呢?黑暗使他悶得發慌,接著又是萬分地煩惱,他實在忍不住了,向旁邊隨手一抓,竟抓到了一把大斧子。 於是,他拚盡全身的力氣,狠狠地向前劈去,隨著山崩地裂般的一聲巨響,那個曾緊緊地包著他、孕育了他的混沌的大雞蛋被他劈開了。

盤古像這個大雞蛋接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些輕而清的東西,緩緩地向上升去,慢慢地變成了天,另外那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地沉了下來,慢慢變成了地。於是,當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被盤古用大斧子給開辟出來了。

天和地被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會再合攏起來,就用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伸直了腰杆站在天地之間,隨著天地的變化而變化著。每天,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而盤古的身子也隨之增長。這樣,一萬八千年又過去了,天已經升得很高了,地也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體也長得極為高大了。那時,盤古已有九萬裏那麼長。他成了巍峨的巨人。他就像一根長長的大柱子,撐在天和地的中間,不讓它們再重新合攏在一起,回到那混沌的黑暗中去。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盤古就是那樣在孤獨寂寞中辛苦地撐著天地。再後來,天和地終於被固定住了,但是,盤古也已精疲力盡。終於有一天,轟的一聲,他倒在地上死去了。

盤古死的時候,渾身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口中呼出的一團團氣,變成了天上的風和雲;他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隆隆雷聲;他的左眼睛變成了光芒萬丈的太陽;右眼睛變成了皎潔明亮的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他的筋脈變成了大道;他的肌肉變成了田地;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則變成了蘊藏在大地下的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美麗的珍珠和濕潤的玉石。就連他身上的汗水也變了,變成了無盡的雨露和甘霖。

盤古是開天辟地的始祖,因而關於他的神話傳說還有很多。有盤古兄妹的成親的故事,那時,世上發大水,隻剩下躲在葫蘆裏的盤古兄妹倆躲過了這場劫難,後來他們經曆了很多離奇的應驗,結成了夫妻,繁衍人類。又有盤古封猴的故事,說的是伏羲與女媧的故事,伏羲和女媧原是互為兄妹的兩隻猴子,是“盤古封猴”讓他們成親的。

後人崇拜盤古,常通過很多方式來紀念緬懷盤古。和盤古有關的勝跡和紀念活動,各個民族,各地域也都不同。盤古山就有兩處,一處在廣州花都市新華鎮龍田麵村村北,傳說盤古就是在這裏揮舞神斧開天辟地的,山上有盤古神壇。另一處是中原盤古山,在河南桐柏縣北,山頂上有一座盤古廟,這座盤古山周圍的人們每逢三月三,都要到山頂的盤古廟去祭奠始祖盤古。

伏羲女媧

太皓伏羲氏和女媧,傳說是雷神和人間一個氏族部落首領所生。部落的首領是一個女子,那時,人們知其母不知其父,一個部落群居在山洞裏或巢居在樹上,過著群婚的生活。部落的女首領都是推舉產生,被推舉出來的女子可不是憑她貌美,而是憑年輕力壯。極樂國的女首領就是這樣推選出來的,她一餐要吃九隻烤鵪鶉和五隻燒野兔的大腿。她翻山越嶺行走如飛,能搬起一塊巨石把大貔砸得腦漿迸流。

極樂國女首領生了許多兒女,生兒育女也是女首領的特權,在一個部落中,女首領當然的要比其她女人較多地占有或吸引男性。女首領年紀大了,照規矩要推舉出新的首領。女首領的女兒女媧和她的母親一樣威風凜凜,光彩照人,被推舉成新的首領。女媧當上了極樂國的女首領,帶領部族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女媧發明了窖獵,就是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挖下陷阱,上麵設好偽裝,獵獲了大批的活物,一時吃不完,就訓養起來,有牛馬豬羊雞鴨鵝狗等等。這樣人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開始過上了平安的生活。

女媧可是好日子不長,不久,這裏的天塌了,地也陷了,從地下不斷地噴出熾熱的熔漿,燒燃地上所有的樹木,一時間,到處是嚎叫和哭喊。女媧的部族本來巢居在樹上,火山爆發時又是在半夜,整個部落的人幾乎全部被燒死了,隻有很少的人逃出來。

女媧從夢中驚醒,她睜開眼睛一看,天空搖搖欲墜,露出一個可怕的黑洞。接著,狂虐的暴雨傾瀉而來,大地很快汪洋一片,她看了看天空,發現支撐天空的四根天柱,早已枯朽了,所以天似乎像要塌陷的樣子。她衝入海中,抓住一隻巨鱉,斬下了它的四隻腿,用來撐住這搖搖欲墜的天空。她又揀來五色石塊,燒製五色石漿,修補天空。最後,女媧殺死了泛濫洪水的黑龍,堵住冒水的地縫。天地這才平穩下來了,可是她們居住的地方,大火還在燃燒。

於是,女媧帶領那些幸免於難的部落族人向安全的地方轉移,從黃河流域向濟水方向流亡。沒幾天,女媧的部落族人就支撐不住了,饑渴還有勞累,使他們一個一個都倒在了地上,無法再前進一步。不管女媧怎麼背怎麼扛,都無能為力。正在危難的時刻,突然一群牛馬豬羊來到麵前,趕著這些牲畜的不是別人,正是女媧的哥哥太皓伏羲,這樣,部族的族人終於得救了。

部族剩下的人很少很少,需要盡快地繁衍人丁,女媧和伏羲兄妹倆結成了夫妻,極樂國從此交給伏羲氏掌管。女媧從此專心“造人”:她用黃泥和水,按自己的模樣捏成泥人。然後對著泥人吹氣,這樣,泥人就都活啦!女媧十分興奮,於是就不停地捏出許多泥人。這些泥人得到始祖女媧的氣息,全都歡快地在女媧的周圍跳躍著。可是,這樣一個一個地造,太累了。女媧看到小泥人們又吵又嚷的,覺得很煩躁,就抓起一條繩子,對準剩餘的黃泥,一陣陣抽打。沒想到,泥水濺落到地上,全都成了活人!他們圍著女媧叫爹喊娘,女媧疲憊不堪,揮手讓他們男女配對,自己去生活,生產勞動,繁衍子孫。

太皓伏羲氏壽終後,他的子孫沿淮河北岸向東發展,隨後又到黃河下遊,控製了濟水流域一帶。到春秋時,他們建立了任、宿、須句、顓臾等四個小國,一共傳了十五世。

再說伏羲,他看到有龍馬負圖從黃河的水裏湧出來,伏羲就降服了龍馬,並又根據龍馬身上的圖紋,創造出了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符號,叫做“八卦”,用以說明天地萬物的變化。

現在的甘肅天水,據史書記載,這裏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誕生的地方,1992年江澤民同誌視察天水,並題詞“羲皇故裏”。天水又是伏羲文化的搖籃,每年一屆的伏羲文化旅遊節在天水舉行。

伏羲、女媧,作為人類的兩位始祖,受到人們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紀念。

燧人取火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燧人氏在商丘當了皇帝。那時候,人們靠打獵為生,打到什麼就吃什麼,連血帶肉地生吃,人們過著動物一樣在生活。燧人氏是他們的首領,也經常帶領人們去山林裏打獵。

有一天,山林裏起了大火。大火熄滅後,樹林裏留下了許多被燒死的禽獸的屍體。燧人氏撿起一隻山雞嚐了嚐,啊,好香!比生肉好吃多了。於是,他帶領大家把這些燒熟的飛禽走獸撿起來吃了個精光。熟肉吃完了,他們隻好又去打獵,重新吃生肉,喝生血。這時,人們都覺得生肉真的不好吃。於是,他們盼望山林裏能再來一場大火,給他們送來香噴噴的熟肉。

不知怎的,正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忽然從天上飛來一隻大鳥。大鳥飛到燧人氏麵前停了下來,看著他說:“你不是想要火嗎?太陽宮裏有,我帶你去吧。”燧人氏一聽可高興了,就騎到大鳥的背上,向太陽宮飛去。

到了太陽宮,太陽公主對燧人氏說:“你是人間的帝王,太陽宮裏有很多寶貝,你可以隨便挑,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燧人氏說:“我隻要火。”

太陽公主說:“那好吧,我這裏有一塊會生出火的寶石,就送給你吧。”

燧人氏接過這塊寶石,高興地謝過太陽公主,又騎上大鳥飛回到人間。

回到人間之後,燧人氏天天把這塊生火的寶石拿在手裏,想等他生出火來。可是幾天過去了,怎麼也看不見寶石生出火來,燧人氏好心急呀,他想:“太陽公主怎麼會騙我呢?這寶石怎麼生不出火來?我要它有什麼用!”說著抓起寶石,狠狠地向一塊大石頭摔去。隻聽“嘭”的一聲,火花四濺。燧人氏一下子明白了,隻有用石頭去擊石頭,才能生出火來呀。他又重新試了試,果然用擊石的方法得到了火種。從此,人們都學會了擊石取火,再也不吃生肉喝生血了。火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和方便,人們都十分高興啊。

燧人氏又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大約在6000千餘年前,那時人類處在燧人氏時代,還處於蒙昧階段,燧人氏偶然發現啄木鳥用尖長的嘴在樹木身上小窟窿裏找蟲子吃,由於蟲鑽得深,啄木鳥嘴巴夠不上,隻好用尖硬的嘴去鑽,不料卻鑽出濃煙火種來。燧人氏受到這個啟發後,就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方法,人類也就從此進入生火吃熟食物的年代。

可是,到1993年重陽節的時候,世界華僑華人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了5000餘人參加的鑽木取火儀式。他們仿照“燧人鑽木”取火辦法,用木柴鑽木取火,可是怎麼取不出火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不是所有的木頭都能鑽出火種來,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木柴要選擇品種,還要隨著季節變換而變換木柴品種,才能鑽出火種。如果隨便撿一根木柴去鑽,那是鑽不出火種的。炎黃時期,各地都設有專門管理鑽火的官員。他們負責常年選用能鑽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鑽木取火必須選用幹榆木、幹柳木;夏天必須選用幹棗木、杏木、桑木;秋季選用柞木、樽木;冬天選用幹槐木、檀木。這樣才能鑽出火種來。

到西周時期人類已經掌握了人工製火技術。人們用銅製作成圓形鏡,中間製成凹形,取火時對著太陽,物體立即就能燃燒起來。古人把這種取火方法叫“陽燧”取火。

人類又發明了“擊石取火”之後。人人都可能隨身攜帶火種,現在鄉間的農民常帶著“火鏈”。用火鏈取火不用汽油,隻要把舊棉絮用草汁一染,撿一塊花崗岩石,墊上染過的舊棉絮,用月牙鐵條一擊,火星就燃著了棉絮。

不管怎麼說,是燧人氏帶來了火,給人類造了福,人們都感謝、敬仰他。據說,燧人氏活了一百多歲。死後,人們為他修建了一座大墓,直到今天還保存著呢。商丘古城西南1.5公裏處,有一高大的陵墓,這就是三皇之一、火祖燧人氏的墓地。

黃帝與龍

相傳,軒轅黃帝經過五十三戰,打敗了蚩尤,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製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開始,黃帝手下的謀臣建議不再搞新圖騰。理由是黃帝功德無量,天底下無人能比得上。就沿用黃帝部落的圖騰,一統天下。黃帝說:“萬不可這樣做,各大小部落都擁戴我為尊長。我怎麼能辜負群民重望,獨斷專行,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呢?”接著黃帝又說:“這是蚩尤的作法,我們萬萬不能這樣做。”黃帝叫倉頡寫了個通告,要求原來各大小部落把使用過的圖騰,全部獻出來,再由原來各大小部落選派一個代表,前來黃帝宮中,共同商議製定新的圖騰。

黃帝像誰知,通告一發出,各個大小部落都送來了本部落原先使用過的圖騰。一下子就擺了上百個。其中蛇圖騰、鷹圖騰、馬圖騰、魚圖騰、熊、豹、羊、象、狗等各種各樣的圖騰。這下可把黃帝難住了。究竟采用哪個圖騰好呢?他一時拿不定主意,黃帝召來身邊的謀臣,常先、大鴻、風後、力牧、倉頡等。征求他們的意見。大家你一言,他一語,各抒己見,有人同意用這個圖騰,有人主張用那個圖騰。最後,仍然沒有定下來。大鴻著急地說:“黃帝心思太多了,隨便用一個圖騰就對了,何必這樣挑來選去,太麻煩了。”黃帝耐心地說:“我們是一個新統一起來的大部落,不那麼簡單,處處都要謹慎從事,絕不能草率。一定要照顧原來各大小部落的情緒,要搞一個有團結象征的圖騰。不然,又有分裂的可能。”眾謀臣聽了黃帝這一席話,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讚。惟有大鴻趕忙糾正他的話說:“我是帶兵打仗的,對圖騰這些事不懂,剛才說的話全當沒說。”大家一聽都笑了。

黃帝製定新圖騰的事,攪得黃帝幾天幾夜沒有睡好覺。有一天夜裏,天下暴雨,吼雷閃電,黃帝發現電光一閃,一條明亮的光線,一閃而過,深深映在黃帝腦海裏。第二天,黃帝單獨叫來倉頡和風後,把他昨夜看到的霹雷閃電的形象,向倉頡和風後講述了一遍。然後,黃帝指著各大小部落的圖騰說:“我看為了照顧各個部落的情緒,咱們參照各部落圖騰的特點,應該製定這樣一個圖騰:蛇的身,魚的鱗,馬的頭,獅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須,鷹的爪,狗的尾。組成一個特別的圖騰。把原來各大小部落圖騰都分別用上一些,要說照顧,這也算真正照顧周全了。可是,組成這樣的圖騰像個什麼東西,叫個什麼名字?”倉頡說:“黃帝,這個圖騰在世界動物中,誰也找不到它,誰也無法偽造。我想,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做‘龍’!既能騰雲駕霧,又能翻江倒海。”

黃帝捋著胡須,輕輕踏著步子,細細琢磨了半天,然後,果斷地說:“好!就叫‘龍’。”從此以後,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吉祥權威的象征物。誰也不能侵害它,就連黃帝也帶頭崇敬它。這就是“龍”的來曆。

黃帝駕崩之後,葬在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一公裏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塚就深藏在橋山之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塚砌著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思是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前麵為一祭亭,飛簷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的“黃帝陵”碑石。

神龍炎帝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生於薑水,於是他以薑為姓,號稱烈山氏,以火德治天下,故稱炎帝。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現在稱“炎黃”,即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曆史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嚐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神農氏在曆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明。

炎帝是農業之神。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采摘野果為生,過著原始遊牧生活,而且經常挨餓、受凍。炎帝看到人們生活這樣艱難,心裏極為不安,他日思夜想,想幫助大家過上豐衣足食、安安穩穩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植物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人們就可以吃這種果子度日,再也不會挨餓了。

炎帝於是,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嚐盡了無數千奇百怪的果子,去為人們尋找能當食物的果實。有一次,炎帝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性命,可是炎帝不灰心,最後他在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獲了幾十擔。這件事被炎帝發現後,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天南地北,種穀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先進的耕作技術。

炎帝不單單是農業之神,同時也是醫藥之神。他巡遊四方,看到老百姓麵多黃腫,有風濕的病症,心中很不安寧,當即踏遍三山五嶽,去采集天下的異草,來為人們治病。

傳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叫做“赭鞭”,用赭鞭逐一抽打藥草。藥草經過鞭撻,無論有毒無毒,或寒或熱,各種性質都會呈露出來。他就依據藥草的不同賦性,給病人治病。

為了進一步辨識藥物的性味和功能,便利於救死扶傷,炎帝親嚐百草,以身試藥。他先嚐甘草,味甘性平能瀉火解毒;他又嚼烏梅,齒酸生津且澀腸斂肺;齧花椒而氣開,啖辣芥則涕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平均一天之內,中毒十二次,幸虧他的身體玲瓏透明,從外麵即可看清五髒六腑,所以能夠馬上知曉中毒的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炎帝試畢百草藥性,將溫、涼、寒、熱的藥物各自分開,按照君臣佐使之義,撰寫成醫書藥方,以造福人類。

據說,茶葉的發現,就是炎帝嚐百草而得來的。一次,炎帝摘了一片很鮮嫩的小綠葉,放在口裏細細咀嚼,隨後吞進肚中,立刻覺得蕩氣回腸,清爽無比。這小綠葉在肚子裏,上上下下、來來回回清腸洗胃,把體內的各個部分洗擦得舒舒暢暢。因為這小綠葉像是在巡查一樣,在肚中來來回回奔走,炎帝便稱之為“查”。後人慢慢的,在演變過程寫成了“茶”,這便是茶的來曆。

關於炎帝的傳說,還有炎帝賜劍斬惡龍故事:上古時期,大九湖水清如鏡,鑲嵌在高山之間、大宮的仙女常下凡到湖中洗澡,炎帝神農氏也常在湖中浸洗藥草。後來,湖水被幾條惡龍霸占,湖水被攪成了泥漿,腥氣衝天。從此,仙女們再也不敢來洗澡,周圍數百裏的黎民百姓也不得安生。當時有一年輕的獵人居住在湖邊,有一手生擒猛虎的好武藝,卻未斬過蛟龍。一天,他偷偷觀看著惡龍混戰,有的口吐烈火,有的口伸利劍,有的飛沙走石,有的噴水千丈,撕來咬去,不分勝敗,隻攪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獵人十分憤慨,拉開彎弓,連射九箭,可是卻沒有傷著惡龍一片鱗甲。獵人回到家裏正納悶,突然想起爺爺說過,斬龍要用斬龍劍,而且聽說隻有神農氏才有此劍,於是就去木城請求神農氏賜劍。獵人來到神農頂,看不見木城的蹤影,疲勞極了,索性坐下歇息,一會兒便進入了夢鄉,見一位白發老翁說:“這些孽龍,都是山中巨蟒,久煉得道,互相爭奪九湖這個仙地,應該把它們斬了。”說著,給他一把寶劍,銀光閃閃,寒氣逼人。獵人醒來果然發現手中有把寶劍,精神倍增,連夜急奔湖邊,跳進湖裏,把這些惡龍全殺了。

炎帝晚年,來到南方巡視,了解民情,同時也嚐草采藥,為民治病。到楚地的時候,他不幸誤嚐斷腸草而中毒身亡,葬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據古籍記載,西漢時已有陵,唐代已有奉祀,至宋代,太祖趙匡胤奉炎帝為感先帝,於是“立屆陵前,肖像而祀”,並設了守陵人,還禁止樵牧。隨著曆史興衰,炎帝陵也曆盡滄桑,毀建多次,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留下了眾多的景點和名勝古跡。

農曆清明節,為中國傳統的祭祀炎帝的節日,每年,數萬名海內外炎黃子孫各界代表聚集在炎帝故裏陝西省寶雞市,以多種形式祭祀華夏人文始祖炎帝。

戰神蚩尤

蚩尤是與黃帝、炎帝並列的“中華三祖”。首先,他是一個怪神,有的書上說,他有七十二個兄弟,個個都獰猙異常,銅頭鐵額。蚩尤就更怪,有人的身體,牛蹄一樣的腳;四隻眼睛,六隻手;頭上長著兩隻尖銳的角,能刺破任何堅硬的盔甲,就連他耳朵邊的毛發也是一根根豎著的,就像劍戟一樣鋒利。蚩尤不僅長得似牛非人,更奇怪的是,他不像常人吃穀物和肉。他吃沙子、石頭,有時候更是拿鐵來當飯。

蚩尤很懂戰事,也很好打仗。他善於製造各種兵器,因為他比黃帝先懂得冶煉鐵的技術,所以他的武器是很先進的,包括鋒銳的長矛、尖利的戈戟、巨大的砍斧、堅硬的盾牌、強勁的弓箭等等,都比黃帝的要好。在黃帝還沒有跟蚩尤發生大戰之前,黃帝就在西秦大會天下的鬼神。蚩尤也去參加了,他表麵上表示對黃帝的順服,內心卻並不肯臣服於黃帝,他之所以參加這次會戰,是來打探黃帝的虛實,他想知道,黃帝是不是有別人說的這樣強大和不可戰勝。因為在此之前,黃帝跟蚩尤的祖父炎帝之間發生過戰爭,結果炎帝打敗了,就臣服了黃帝。蚩尤因為有那麼多凶猛善戰的兄弟,自己也是力大無比的戰神,心裏很不服氣。他有時候甚至還怪自己的祖父軟弱無能。等到他參加完這次會戰,他發現,黃帝並不是十分強大,隻是排場不小,真正打起仗來,他自信不一定會輸給黃帝。他很想打敗黃帝,把中央天帝的寶座奪過來。

飛天仙女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炎帝說了。但是這個時候的炎帝年紀已經很大了,而且他看到黃帝很能以德治理天下,就完全臣服於黃帝,不想再跟黃帝開戰。原本,炎帝與黃帝是同母兄弟,但是,處在南方的炎帝屬火,處在北方的黃帝屬水,兄弟倆因為水火不相容,才打起來的。戰爭的結果是炎帝被黃帝趕到了南方一角,成為偏處一方的天帝。

蚩尤看到炎帝懦弱無能,也不再聽炎帝的勸告。於是召集自己的七十二位兄弟,發動南方的苗民,假借“炎帝”的名號,決定跟黃帝大戰一場。他統率著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阪泉而來。這時候的黃帝正在昆侖宮裏悠然自樂,過著太平日子,忽然聽到有人打著“炎帝”的名號,朝北方殺來,他感到非常惶恐,同時也非常憤怒,他當然不能容許自己中央之帝的帝位被別人搶去。

在這樣的時候,黃帝還想通過仁義道德來感化蚩尤,以避免生靈塗炭。但是蚩尤冥頑不化,十分固執,根本就不聽黃帝的勸阻,黃帝的仁義不能感動他,最後,戰爭終究沒有避免。

戰爭一開始,蚩尤這邊有他的七十二個兄弟、有苗民、有魑魅魍魎、有山精、有水怪等等的幫助。黃帝除了四方的鬼神之外,還有羆、熊、貅、虎、豹等。蚩尤首先表現出他軍隊的強悍、勇猛。黃帝雖然也有一大群猛獸為他衝鋒陷陣,也有四方的鬼神和他的臣民助戰,但是蚩尤憑借武器的先進,加上他的七十二個不怕死的兄弟橫衝直撞,還有苗民等的幫助,因而所向披靡,黃帝接連吃了敗仗,情形相當狼狽。

最激烈的一次是在涿鹿展開的,這是黃帝曾經戰勝炎帝的地方。雙方都傾出所有的兵力,戰場上十分混亂。戰鬥正酣時,忽然,蚩尤不知道從那裏弄來了一種魔法,造起了漫天蓋地的大霧,把黃帝的軍隊團團圍在垓心。黃帝的軍隊在這濃濃的大霧裏辨不清方向,互相殘殺,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隻覺得自己隱隱約約在一片片的白霧裏,一個一個銅頭鐵額的怪人鋪天蓋地而來,逢人便殺,時隱時現,把黃帝的軍隊殺得暈頭轉向。

黃帝奮力左右衝突,組織了好幾次的突圍,結果殺了大半天,轉來轉去,總是走不出這片白茫茫的包圍。仿佛這並不是霧,而是漫天的白布幔子,把整個的天地都包裹住了一樣。

黃帝無法了,一籌莫展,情況相當危機。

最後借助風後發明的指南車,黃帝才走出了這一片茫茫大霧。後來,黃帝因為有神龍應龍的幫助,他的女兒旱魃也來幫忙,最終還是把蚩尤打敗了。

蚩尤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雖然戰敗了但是仍被人們稱作戰神。在湘西有一條蚩尤大峽穀,人一走進去便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白水河從山腰奔湧而出,這是一股很清亮的洞中泉水,這股水剛湧出時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可是當水一流進古苗河,水的顏色就會變成白色,流出很遠也不會淡化。當地方誌記載:相傳湘西崇山這一帶曾有一條惡龍,時常出來殘害百姓,鬧得人們雞犬不寧。蚩尤勇敢地出來為民除害,舉起一塊山坡一樣的岩石將惡龍沉沉地鎮壓住了,接著又搬來兩座山壓住惡龍的四足,使它再也不能動彈。惡龍臨死時拚命掙紮,竟從嘴裏流出一股水來,這水即是今天的白水河。

蚩尤有一個孝順的女兒,這個女兒最後變成了源自湘西花垣縣的古苗河。這個女兒聽說父親被黃帝打敗了,並被黃帝用枷鎖捆住。蚩尤死後,木枷落到了古苗河兩岸的崇山峻嶺之中,變化成為了楓木。她不遠萬裏來到崇山來尋找自己的父親,隻看到漫山的楓葉和楓樹,悲痛不已。已為神的蚩尤正準備上天,但是他看到女兒悲痛欲絕,抱住父親的腳不忍他離去,並接連磕頭不迭。蚩尤於心不忍,遂將自己的玉印留下,他的女兒也化作了古苗河,從此融進了萬裏苗山。

有些書上記載,蚩尤的陵墓在山西東平縣,築得很高,人們常常在十月中去陵墓祭祀。陵墓中常有紅色氣流衝上雲霄,就像從天上垂下的布帛一樣,人們稱之為“蚩尤旗”。

爭帝刑天

刑天,原本是一個無名的巨人,因為後來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做“刑天”。刑天就是砍了頭的意思。

刑天是炎帝神農氏的族人,是個多才多藝的臣子。他生平酷愛音樂,創作了很多的樂曲,炎帝還在的時候,他替炎帝作過一隻曲子,叫做《扶犁》,除此之外,還有《豐年》,這些都是歌頌神農的農業生產,歌頌在炎帝神農的統治下人們所過的幸福生活。其實,刑天更是一員英勇善戰的猛將,對炎帝忠心耿耿,自從炎帝被打敗之後就一直伴隨著炎帝。

後來,蚩尤首先舉兵反抗黃帝,並且也極力邀請刑天參加。刑天當然完全讚同蚩尤,心中也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要幫助炎帝把中央天帝的位置奪取過來。於是,他到仁愛的炎帝麵前去請求,想同蚩尤一起去攻打黃帝。柔弱和委曲求全的炎帝製止了他。後來,蚩尤在跟黃帝作戰中打敗,還被黃帝被殺死。此時的刑天,就再也按奈不住了,他決定避開炎帝,單獨采取行動,決心與黃帝決一死戰。

他悄悄繞過炎帝,左手拿著盾牌,右手握著一柄巨大的斧子,一路勢不可擋,一直殺到黃帝的宮門前。黃帝的兒子顓頊派遣好幾員大將出戰,都被刑天殺敗,顓頊無法,隻得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並急急忙忙遣派人去報告黃帝。

黃帝聽說刑天已經殺到了自己的宮門,怒發衝冠,一下就從寶座上跳了起來,提著一口寶劍,出來迎戰刑天。

刑天見黃帝親自出來應戰,二話沒說,怒目圓睜,便如惡狼撲羊般向黃帝衝殺過來。一把利斧照著黃帝頭頂一陣亂劈亂砍。黃帝深知刑天有勇無謀,隻有一時之猛,這次隻是仗氣來拚命的。因而不跟他硬拚,自己首先應該沉住氣,穩重一點,以靜製動,等到刑天怒火鬱結,招法失去了套路,無心戒備時,自己便能瞅準空檔,給刑天致命一擊,進而取勝。

於是,黃帝成竹在胸,跟刑天作戰時不緊不慢,隻是防守並不進攻。就這樣,盡量激起他的怒火。刑天斧子鋒利力氣又大,斧斧都不離黃帝的腦袋頂門,可是因為黃帝防守很嚴密,怎麼也傷不到黃帝一根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