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休閑雅趣
投壺
投壺,是中國古代一種由射箭演變出來,由投壺人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把箭投向壺中來計算籌(得分)的多少以決定勝負的遊藝形式。
投壺遊戲起源很早,先秦時期即已流行,《禮記》曾有這樣的記載:“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謂,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然後賓又客套一番,最後經過一番禮讓,才開始投壺。說明“投壺”是古代主人宴請賓客的遊戲。由於其禮儀繁瑣,所以為投壺服務的竟有十餘人之眾。投壺所用的器具除壺、矢之外,還包括各種盥洗用具和酒樽之屬。可以說,投壺在早期是一種禮儀特點較濃的的遊藝形式。
春秋戰國時期,投壺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宮廷和民間都迅速盛行起來。《史記·滑稽列傳》說:民間城鎮酒肆中,男女可同座邊飲酒邊投壺。在宮廷中,投壺更加流行。有時在各國交往的國宴上也舉行投壺遊戲。《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了一段諸侯間投壺的史事。
公元前530年,各國的君主來到晉國祝賀新繼位的晉昭公,晉昭公設宴招投壺畫像石待,並與齊景公等人一起投壺。晉昭公先投,齊景公後投。晉國的大臣中行穆子起身致辭說:“有酒入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大意是,我國的酒多如淮水,我國的肉高如陵阜。我們的國君投中了這一箭,當為諸侯的盟主。那時各國都想稱霸,晉國也不例外,似乎投壺投中了便是能稱霸的一個吉兆。結果晉昭公真的投中了。齊景公也不甘示弱,回敬道:“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意思是說,我國的酒多如澠水,我國的肉高如陵阜,寡人投中了這一箭,代替你們的國君為諸侯的盟主。結果也投中了。晉昭公和齊景公的對話使這一場投壺帶上了政治鬥爭的色彩。他倆位能每投必中,說明水平不低,是經常玩投壺遊戲的老手。
關於投壺的方法,《禮記》中的“投壺”和“少儀”篇都有詳細的記載。投壺之式(部分)投壺所用的壺,廣口大腹,頸部細長,壺的腹內裝滿又小又滑的豆子,防止投的箭躍出。所用的“矢”是用朽木製成,一頭削尖如刺。矢的長度有二尺、二尺八、三尺六三種,用於不同的投壺場合。一般每次比賽,隻準投四根矢。
投壺遊戲時,每投進一矢,由司射給投中者一邊放上一“算”,即用來計算投中數目的用具。假如投中者高興得忘乎所以,不等對方投擲就搶先又投一矢,即使投上了,司射也不給“算”。大概“不算”一詞即由此而來。四矢投完算一局,司射為勝者“立一馬”。共要進行三局,誰立三馬,就算取得最後勝利,輸的一方就要喝酒。這種遊戲一來可使嘉賓多飲酒,以示主人盛情款客,二來可增添宴會歡樂氣氛,一得兩便,倍受古人的歡迎。任熊繪《投壺圖》
在漢代,酒宴上舉行的投壺遊戲仍然盛行。貴族、士大夫們喜好投壺,每“對酒沒樂,必雅歌投壺。”《獻帝春秋》裏記有袁紹的投壺活動《魏略》中記載了北地太守遊楚和台郎王弼飲酒投壺,相互比試的故事:在漢畫像石中也有投壺圖象,這說明投壺在當時流行的情況。南陽畫像石中有一幅《投壺圖》,畫麵上中間立一廣口大腹長頸投壺,壺內已投入兩矢。壺側放一個三足酒樽,樽上放一勺,用來舀酒。壺兩側有五人,其中二人投壺,每人懷抱三矢,手執一矢,向壺中投擲。畫麵左端一彪形大漢,已有醉意,席地而坐,正被一人攙扶退場,顯然為投壺場上的敗將。畫麵右端有一人跽坐,雙手拱抱,正在觀戰。這幅生動的畫像石刻反映了漢代投壺遊戲的情況。
這一時期,投壺遊戲的方法也有變化。據《西京雜記》記載:“武帝時,郭舍人善投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壺,取中而不求還,故實小豆,惡其矢之躍而出也。郭舍人則激令還,一矢百餘反,謂之為驍。”這種名為“驍”的新投法,省去了許多繁瑣的禮節,不用傳統的“棘”製木質箭具,而采用竹箭,目的是為了增加箭杆的彈性,提高了投壺的技巧。舊式投壺為避免箭杆反彈出壺口,在壺中裝上小豆郭舍人去掉壺內小豆,使箭投入壺中立即反彈出來,他接箭在手,再投箭入壺,如此一投一反,連續不斷。這種投法增加了投壺的娛樂性,很受人們的喜歡。不過這種投法難度較高,能“驍”的人恐怕不多。
自西漢以後,新舊兩種投壺遊戲並行於世。漢魏年間人邯鄲淳寫有一篇《投壺賦》,賦中說當時的投壺“厥(其)高三尺,盤腹修(長)琺琅彩投壺頸,飾以金銀,文以雕刻。”顯然這種壺已不是席間通常來盛酒的壺,而是精工製作的遊戲專用壺。漢代的投壺實物,目前發現的不多。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曾出土綠釉直頸陶壺,江蘇盱眙東陽東漢墓也曾出土刻花直頸銅壺,它們的造型特點與《投壺賦》中投壺“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通高1尺2寸,約276厘米)的記載正相符合。
兩晉南北朝的投壺,是以純娛樂為目的。所以魏邯鄲淳在《投壺賦》中說:投壺“悅舉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當時,統治者和文人飲宴歡聚,無不以投壺為樂。《南史·柳惲傳》記載:南齊竟陵王肖子良與柳惲夜宴,柳惲善投壺,兩人玩到天明。因而肖子良和柳惲朝見齊武帝都晚到了。齊武帝詢明情況後,不僅未加斥責,反而“複使為之,賜絹二十匹”。可見當時對此戲的愛好。在北朝,投壺同樣流行。《顏氏家訓》中講:顏之推從南梁逃到北齊,見北齊廣寧王高孝珩、蘭陵王高長恭等人的家裏都有投壺用具,但技藝稍遜於南朝。
這時的投壺,在口的兩旁,還設有兩個小耳,說明從晉代開始出現了有耳投壺。隨著壺耳的出現,投壺的難度增大了,花樣增多了,技巧也隨之提高。晉朝左光祿大夫虞潭在《投壺變》中記載了許多新鮮的投法。例如:投入左或右耳的箭,箭身斜倚在耳口形同腰間佩劍那樣的,稱為“帶劍”。箭身斜倚在壺口的稱為“倚竿”。投的箭“圓轉於壺口”,停時成為“倚竿”的,稱為“狼壺”。箭尾投入壺口的稱“倒中”等等。
當時不僅男子投壺,女子也好此戲。石崇家“有伎,善投壺,隔屏風投之。”梁無名氏作《華山箴》雲:“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嬌時。”描寫了女子相思丈夫,以投壺消愁解悶的情景。投壺可以使人從娛樂中解除疲倦,而且可以起到健身的功效。三國王粲《棋賦》說:“夫注心銳誌,自求諸身,投壺是也。”他認為投壺可以磨煉意誌,培養注意力的集中。晉朝傅玄在《投壺賦序》中說:“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說投壺可以矯正怠惰的習慣。這都說明,古代講究禮儀的投壺之戲到兩晉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愉悅身心,矯正怠惰的遊藝活動。
宋代,傳統的投壺形式較為盛行,但是,司馬光對當時流行的投壺意見很大,認為傳統的投壺玩法不合禮製,多為奇巧僥幸的投法。於是他對投壺進行符合封建禮教的改革,撰寫了《投壺新格》,用以宣傳封建道德,鞏固封建秩序。此書對古代的投壺活動作了總結,對投壺的意義和規則作了詳細的闡述。司馬光認為投壺雖是一種遊戲,但亦是聖人用來教育人們修身治心的禮,它可以“養誌遊神”,解決疲勞,並且可以“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此書對投壺的禮節、用具和規則等都作了詳盡的規定,比如,第一箭投入壺中,名“有初”,作十算(計算每人投中數目的小棍)最初投入壺耳,名叫“貫耳”,作十算投箭倒入壺中者,名“倒中”,舊為一百二十籌,司馬光認為不合禮議,改為無籌。……《投壺新格》中所載的投壺規製一直被後代所遵循。
到了明清,投壺遊戲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宮中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都還在流行。並且出現了多種式樣的投壺,但在投壺的方法方麵,宮廷與民間的純娛樂性質迥然不同,他們總是借投壺來提倡尊卑揖讓的封建禮儀。今北京中山公園(明清時社稷壇)內有“投壺亭”,為明清兩代帝王在此投壺演禮的地方。現今公園內還保存著6隻明清時代的銅質投壺。故宮博物院也藏有4隻投壺,都是清乾隆年間所製。其中一隻壺中鑄有乾隆帝禦題投壺詩:“賓主雍容歡既洽,降升揖讓節堪論。”反映了乾隆帝提倡投壺的目的。投壺作為一種高難的遊戲,既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又不失為酒宴助興的方法,如果在今天的高級飯店裏設置“投壺廳”,訓練幾名投壺高手,陪伴並教授客人投壺,一定會受到遊客們的歡迎。
藏鉤
藏鉤,又叫藏驅、打驅、競驅、藏鬮儀。是把一種特製的精巧玉鉤(當然也可用別的物藏鉤畫像石件代替)藏在一組人手中,叫另一組人來猜的遊戲。
藏鉤是古代宴請賓客之後經常玩的一種遊藝形式。《宋書·符瑞誌》記載說:“漢武趙婕妤家在河間,生而兩手皆拳,不可開。武帝巡幸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子氣,名而見之。武帝自披其手即時伸,得一玉鉤,由是得幸,號拳夫人。由是漢有藏鉤之戲。”將藏鉤之戲的起源歸於某一人,這未必準確,但說它起源於漢代,當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四川新津出土的一塊漢代畫像石上,就有一幅表現藏鉤遊戲的圖案,所畫為兩人對坐,並同時各舉一拳作投擊狀。其藏鉤遊戲的特點極為形象。
關於藏鉤遊戲的玩法,在周處的《風土記》中有著詳細的說明:“分二曹以較勝負,若人偶則敵對,人奇則一人為遊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烏’,以齊二曹人數。一鉤藏在數手中,曹人當射知所在。一藏為一‘籌’,三籌為一‘都’”。可知這是分夥玩的遊戲。若單數時,有一人遊弋於兩夥之間,名叫“飛烏”。“鉤”是一種以玉或金屬製作的環狀物,藏在甲夥某一人手中,令乙夥人猜。中則贏一籌,不中則輸一籌,以三籌為一都。一都,即今天所說的一輪、《風土記》還對當時義陽古都(位今河南省)流行藏鉤的習俗作了記述:“義陽臘月飲祭之後,叟嫗兒童分為藏摳之戲。”說明當時的藏鉤遊藝已遍及中原一帶,且為男女老少所喜愛。
晉代,還有一位叫瘐闡的寫過一首《藏鉤賦》,其中描寫“藏鉤”樂趣時有這樣的詩句:
歎近夜之藏鉤,複一時之戲望。
以道生為元帥,以子仁為佐相。
思蒙籠而不啟,目炯冷而不暢。
多取決於公長,乃不谘於大匠。
鉤運掌而潛流,手乘虛而密放。
示微跡於可嫌,露疑似之情狀。
輒爭材以先叩,各銳誌於所向。
意有往而必乖,策靡陳而不喪。
對藏鉤遊戲的全過程和所有參與者的神色表情,各種心態,尤其是藏鉤者的內心活動均有傳神描繪。因為要想把流動於數十人手中所藏的鉤及時準確地猜出來,殊非易事。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射鉤高手,而這些善於藏鉤的高手,都善於心理分析,察對方之言,觀對方之色,以斷定鉤所藏處,並留下了經驗總結。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六記述說:“舉人高映善意驅,成式嚐於荊州藏鉤,每曹五十餘人,十中其九,同曹鉤亦知其處,當時疑有他術,訪之,映言:‘但意舉止辭色,若察囚視盜也’。又山人石昱,尤妙打(射)弓區,與張又新兄弟夜會,張藏鉤於巾臂中。昱曰,盡張空拳,左眼,有頃鉤在張君襆頭左翅中。”射鉤高手高映,一是善於觀察藏鉤人的舉止表情,就好像審視強盜一是精於推測,簡直神奇得有點近於特異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