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巧遊藝
跳丸與弄劍
跳丸、弄劍,屬於手技類遊藝,是一種用手熟練而巧妙地耍弄、拋接各種物體的技巧表演。因其所拋弄(跳)的器物不同,難易又略有差別。跳丸是將二個以上圓球用手拋接,可分為單手和雙手拋接弄劍是拋接二把以上的劍,拋接時任由劍在空中翻騰,但必須保持劍把著手。劍的形體長大,比跳丸更難一些。至於跳丸劍則是拋接若幹個(把)小圓球和劍,物體輕重有別,又要保持劍把著手,這就更難了。跳丸畫像石
跳丸也稱為弄丸。這種遊藝形式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在了被稱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一帶,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莊子·徐無鬼篇》裏記載了一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弄丸”技藝高手宜僚,說:“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關於這段文字的釋義,後世的學者各持一說。郭象注釋道:“市南宜僚,善弄丸鈴,常八個在空中,一個在手,楚與宋戰,宜僚披胸受刃,於軍前弄丸鈴,一軍停戰遂勝之。”而成玄英疏雲:“楚白公勝欲因作亂,將殺令尹子西。司馬子綦言:‘熊宜僚勇士也,若得,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而戲,不與使者言……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故曰兩家(之)難解。”以上的解釋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題卻都是反映了宜僚弄丸技藝是相當高超的。這也是關於手技耍弄的最早記載。不過,從這種技藝的高超程度分析,弄丸這種遊藝活動當已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曆史了。從江南地區所發現的陶響球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弄丸”活動,當是由五六千年以前耍弄陶響球一類的手技技巧發展而來。蘭子弄劍圖
跳丸發展到漢代,已經很普及,發現的圖像和陶俑資料也較多。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漢代的跳丸,首先拋接的數量能確認的有三至九丸,分單手拋接和雙手拋接。二丸一例為單手拋接。單手拋接最多的是六丸。南陽縣王寨出土的畫像石,一伎正單手拋接六丸,而右手還要兼顧振軺。六丸在手上方飛騰,手下方還有六丸,有人認為這是為表演中不斷增加飛丸的數目而準備的。雙手拋接以三至七丸較多,而又以五丸之數最多。從山東微山縣兩城公社出土畫像石上的弄丸圖像看,當時拋接的飛丸有大小輕重之別,這比拋接大小輕重相同的飛丸難度相對要大一些。在拋接技藝上,漢代跳丸技藝,已經從單純用手拋接發展到兼用臂、肩、跗(足背)、臀、足跟、膝的地步。拋接部位最多的有手、臂、跗、臀兼用的。因此,漢代跳丸遊藝不僅難度增加了,而且花色的變換也增多了。跳丸劍畫像石
跳丸技藝在遊戲時,拋接的圓丸數量越多,難度就越大。一般來說,到五丸之數時,要想增加一丸,非有二、三年功夫不可。遊戲時銀丸從手中有規律地連續拋接,就像噴射的泉水一般,如果是多人集體表演的相互拋接,更是銀光閃閃,恍若流星行空,滿台飛舞,令人目不暇接,既扣人心弦且氣氛熱烈。由於跳丸所具有的獨特的技巧和藝術性,現今已成為雜技演出中盛行不衰的節目。
弄劍與跳丸大同小異,隻是所用的器具不同。它的起源,至遲也可上溯到東周時期。《列子·說符篇》中記載了一位古代跳劍的雜技藝人蘭子。蘭子是宋國人,他自恃技藝高超,就跑到宋元公前獻藝,他踩著比身體還高的高蹺奔跑,邊跑邊弄寶劍。他的“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的高超“跳劍”技藝,令宋元公“大驚,立賜金帛”。這件事傳出以後,有一位善於燕戲且亦名蘭子的人起了貪心。他亦如法炮製去求見宋元公,結果,宋元公不但未賞賜他,反將其押人大牢,關了一個多月之後才放出。弄劍這種遊藝是個最磨功夫的手技耍弄,它與跳丸一樣,要掌握速度的均勻,動作的敏捷,刹那間判斷的準確,眼、心、手完全一致。蘭子跳七把劍,即使在現在亦屬尖端水平,它為漢代及其以後有關手技耍弄遊藝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跳丸劍應當是從東周時期跳丸、弄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漢代跳丸劍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不僅拋接的丸劍數量較多,而且也能兼用人體不同部位拋接。如山東沂南古墓出土的描繪跳丸劍圖像的畫像石上,一位銀須飄忽的老年人,裸露上身,雙腿微蹲,聚精會神地在拋接著4支短劍,其中3劍在空中,1劍在手。有趣的是在老藝人的足邊還放著5個小圓球,說明他所進行的拋丸劍技能,既可拋接4支短劍,又能拋接5個飛丸,反映了漢代跳丸劍技藝確實身手弄玉圖不凡。比宜僚、蘭子的跳丸、弄劍技藝水平更高。在今天看來,也屬“神技”了。跳丸劍也可以和其他百戲遊藝形式配合進行,如成都市郊出土的畫像磚中,一伎正左肘耍壇,右手拋接一丸一劍。拋接丸、劍數量雖然不多,但遊戲者既要注意掌握陶壇的重心平衡,還要拋接丸、劍,一心二用,簡直是妙乎神化了。
這種手技耍弄遊藝形式,講究的是拋接物體的數量,花色變換的巧妙,以及拋接之物的不同形狀和大小差異。在表演時要求掌握好拋接的速度和動作繁旋回複節奏的協調,同時,還要做到眼、手、心完全和諧。從考古文物資料看,漢代手技耍弄遊戲者有立、有跪,雖然用以拋接的物品比較簡單,如隻見丸、劍、丸劍兼用這幾種,但拋接之物數量之多,花色變換之巧妙及在形體大小的不一和高度準確方麵,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手技耍弄遊藝藝術,自誕生之日起便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至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曆史,且一直盛行不衰,曆經不同時代,不斷翻新,難度不斷增加。如梁代有跳鈴,唐代有弄玉,宋代有跳弄花鼓槌等,其優異的技巧較以前更為高超。
著名典籍《唐會要》在述及唐代盛行的百戲時,就指出“跳鈴、擲劍”等是百戲中的主要內容,著名詩人白居易更有“舞雙劍、跳七丸”的詩句。看來,跳丸這一耍弄技巧仍是百戲遊藝者的絕活之一。現今保存在日本的一幅800年前的古畫圖卷《信西古樂圖》裏,描繪著唐朝傳人日本的許多百戲節目,其中有兩幅被稱為“弄玉”的圖畫:一幅表現的是一位短衣赤足的藝人,正仰麵向天,手中在拋擲著一些短小尖狀物體,兩手中各拋3枚,正中另有4枚,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形式上,都與古今弄丸的技藝招數有所不同。另一幅為“神娃登繩弄玉”,描繪的是3位女藝人在繩上進行耍弄遊戲的情形,其中有二位正在表演弄丸,一人拋弄11丸,另一人拋弄10丸。這種在架於高空的繩索上一邊掌握身體平衡,一邊作弄丸的遊戲,與前相比,更顯得驚險,技藝也更高。
唐人段成式曾寫過一本名叫《酉陽雜俎》的書,書中講述了一位跳劍技藝高手的故事。有一天,黎幹太守到曲江池求雨,一位隱居在蘭陵裏的老俠客前去觀看。不料,因未及避開太守的車駕,被太守的手下人鞭笞了20下。結果,因老人用上氣功,20下鞭笞並未傷及他毫分。太守大吃一驚,就在夜裏與下人換上便服至蘭陵裏拜訪老人。在蘭陵裏,老人隨地擺下酒席招待太守及其隨同。席間,老人換上紫衣,頭挽紅綃,隨身抽出長短不齊的7口寶劍,在庭間舞弄起來。隻見騰光閃電,縱跳翻飛,所舞之劍盤旋周轉,絲毫不亂,且短劍時時觸及太守的衣衫,太守被此絕技驚得跪地叩頭。過了一會,老人將所跳之7劍拋植於地,完全“如北鬥(星)狀”,之後向黎幹太守表明是在試試他的膽量如何。太守回家後,對著鏡子一照,心悸大增,原來他的胡子已被老俠客的短劍削去了一寸多長。
與詩人李白的詩歌、書法家張旭的草書並譽為唐代“三絕”的裴曼將軍的劍技,更為神奇。他能擲劍入雲,高達數十丈,從空中墜下時,好似一道閃電射下,恰巧插入擲出的鞘中。這一絕技,令圍觀的數千人“無不悚栗”。據說畫家吳道子看完裴曼的劍技表演後,“援毫圖壁,俄頃之際,魔魅化出,諷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成為他生平畫途中的最得意之作。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跳丸、弄劍所跳弄的道具更多,大凡球、刀、盤、碗、盆、瓶、勺、帽等,以及大小、重量適合拋接之物都可用作道具,並且融合了其他技藝,如耍壇、走索等,還創造出多人相互拋接以及“過橋”等高難動作,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一種雜技藝術。
耍壇
壇子原是我國農村貯存穀物的一種容器。古代的農民每逢收獲季節,看到黃金般的糧食,心中充滿了喜悅,豐收的景象使他們忍不住拿起陶器“瓦鍾”,連連拋扔於空中,再用手耍壇畫像石接住,以此抒發他們內心的歡快心情。這種純樸的舉動,被藝人們模仿並加以改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耍弄遊藝中的一個手技項目——耍壇。
耍壇,在漢代已成為耍弄遊藝中的主要項目之一。這種項目與跳丸、弄劍一樣,也屬耍弄技藝的一類,但耍壇是將壇子拋向空中之後,不用手接,而是使壇子向人體其他部位轉移,如轉向肘、小臂等,拋的高度也是有限的。這類節目的種種優美身段和技藝高超的動作都是以各種花樣的扔和接來作基礎的。一般來說,遊戲開始,遊戲者先將壇子托於手中,繼而將壇拋向空中,再用肘、額頭或小臂承接。接著再從壇子所在部位顛向空中,轉移至人體其他部位承接。在這一連串的表演過程中,作為道具的壇子必須始終保持平衡,不傾不倒,直至最後順利地將壇子放下。河南南陽唐河縣湖陽辛店出土的漢代《百戲》畫像石上,就有藝人耍壇的遊戲。圖中部有四盤一鼓,一男舞人著長袖衣,足著靴,一足立鼓上,一足曲膝踏盤旁有一俳裸上身,著褲,右手跳雙丸,左手在耍壇左側一伎單手倒立於樽上。這裏的耍壇人是將壇置於手中的,推測是當時耍壇的起始動作。耍壇子圖
這一時期的耍壇遊戲對後世影響較大,隋代出現的“弄甕”,宋代的所謂“踢弄家”,其基礎當推古代的耍壇技藝,不過是由壇發展到了甕、鍾、罄等其他生活用具,且用足踢也成了這種耍弄技藝的基本動作之一。據推測,所謂“足踢”,不應像是古代蹴鞠般用足硬踢,而是如同現今雜技耍花壇節目中,趁花壇下墜之勢,用足承接然後再拋向空中。明清時期,所耍之壇多為瓷質花壇、花罐。由於這類道具潔淨光滑,因而增加了遊戲的難度,但也發展出了許多新的花樣。現代耍花壇節目中的表演程式如手扔、腳踢、背滾和小筋鬥以及花樣動作,如“扔高”、“過橋”、“抱月”、“砸脖子”等,就是在古代耍壇遊藝藝術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的。
旋盤
旋盤是我國傳統耍弄遊藝之一。溯本求源,它是從漢代的旋盤、碟,清代的舞盤發展演變而來,至少已有近二千年的曆史。旋盤圖
旋盤之技最早流行於漢代。其主要的道具多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盤、碟等。旋盤的表演程式是用一根3尺長的細竹竿做成竹簽,將其頂在盤、碟等道具的底部,繼而抖動手腕,使盤、碟等在竹竿頂首隨抖動節奏晃動旋轉。一般來說,這種旋盤技藝水平的高低,除了要看表演者動作的難度,更要看所有旋盤、碟的多少和它的穩定性。
漢代,旋盤的技藝已相當高超。首先,在執竿旋的基礎上,當盤被旋到一定的速度後,可以迅即用手將其托住,或者用口銜住。還有,當盤被旋到一定程度後,也可將正在旋轉的盤帶竿放置到表演者的額頭上繼續旋轉。這裏,除了要掌握好旋盤的速度,更要注意竿盤和執竿部位的平衡,因而其技巧性要求非常高其次,演員在表演旋盤時,其身體動作或坐或立,或邊走邊旋,或用左、右手交替執竿旋盤,瀟灑自如,令人稱絕。遼寧省遼陽棒台子漢墓壁畫中的旋盤圖,反映的是遊戲者曲蹲旋盤的情形,圖中遊戲者用兩根細竿在旋弄著1隻大盤,盤中還放置著1隻耳杯。這舞盤銅舞人飾與後世雜技中的《口簽子》雜耍節目接近。不過,漢時的旋盤遊藝表演隻限於男性,且每人所旋之盤隻有1隻。雲南晉寧石寨山漢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舞人飾件,舞人為兩個佩劍男子,腳下同踏一長蛇。一人兩手前後伸開,另一人兩手左右平伸,掌中都托有一盤,邊唱邊舞。這種雙人雙手舞盤的表演與旋盤不同的是表演者直接用手掌舞盤,這與旋盤相比要容易得多。不過,這種一人舞弄雙盤的表演,為旋盤從一人一盤到一人多盤的發展提供了改進的基礎。
宋代,旋盤遊戲又有了發展,但所旋之器不限於盤。《宋史·樂誌》有所謂《雜旋》,無疑是旋盤的發展,所旋之器也不僅僅限於盤了。到清代旋盤技藝稱為舞盤,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載《舞盤》之技時說:“置盤竿首,以手擎之,令盤旋轉。腹(複)兩手及兩腕腋、兩股及腰與兩腿,置竿舞盤圖十餘,其轉如飛。或飛盤空際,仍落於原竿之上。”足見其技藝之高超。
現代,雜技節目中的轉碟已由原來的一人一盤發展到了一人6盤,甚至12盤,並出現了把盤子垂到幾乎與地麵平行的“鳳凰尋窩”等等新的技巧動作,成為雜技藝術中最普及,也是最豐富多彩的節目之一。
流星
舞流星是一種傳統耍弄類遊藝。流星,也是以舞的形式出現的。清代人桂馥在其《劄樸》一書中曾對古代遊藝中的流星作了介紹:用一條綢帶,長達一丈左右,在其兩端紮上彩結舞流星圖,然後由表演者執彩綢而舞。由於舞弄時彩綢上下飛舞,“猶如流星”,故名舞流星。實際上,這種流星技藝已有相當久遠的曆史了。它最初是由操縱原始狩獵工具的“流星索”發展來的。其表演的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彩繩,在兩端係物,舞者持之上下舞動,演出“扁馬馬”、“背花”、“拋高”等動作,上下翻飛,技藝驚人。舞流星有帛流星、水流星、火流星三類。
帛流星是從唐朝人的舞劍器發展而來的,表演時用一根較長的綢帶,在兩端係上彩球,持之上下翻舞,宛如一根長棍挺拔。水流星,其表演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彩繩,兩端各係一隻圓圈,圈中放一個玻璃碗,碗內盛水,舞者持之而舞,表演出翻、滾、蹬、拋、接等高難動作,不僅姿態優美,而且使碗內滴水不漏當玻璃碗被快速舞動時,隻見一片寒光,忽忽有風聲。火流星,是用一根較長的繩子,兩端各係上鐵絲絡,內裝燃燒著的火炭,持之而舞。屆時,火花四濺,宛如萬點流星,或金蛇狂舞,景況十分動人。明代,舞流星在民間極為舞流星圖流行,並常見於民間藝人的表演節目中。到了清代,舞流星遊藝形式已很常見,當時有一首名為《都門雜詠》的詩句這樣描寫道:
歌童扮旦妙娉婷,小戲多從嵩祝聽。
賣藝最宜燈下演,夜間看耍火流星。
由此可以看出,這時的舞流星遊藝活動是極為興盛的。
在古代,由於這一遊藝形式是帶有舞蹈特色的一類藝術,因而無論在歌舞昌盛的唐代,還是後來的發展中,均成為了歌舞以及雜技表演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跟鬥
跟鬥是中國古代技巧遊藝中形體動作的基礎。在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中,為生存而產生的各種勞動技能和人類自身的跑、跳、走等活動,實際上已經包含了“跟鬥”一類形體動作的萌芽。至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種專門的技巧,“跟鬥”技藝已成為遊藝藝術中形體動作的主要內容。
當時,有一種被稱為“翻金鬥”的技巧動作,其特征就是“跟鬥”的原型。關於“翻金鬥”的來曆,《戰國策·燕策》中曾有一段相關的記載:“張儀為秦破縱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勾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鬥,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即反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取熱,廚人進斟羹,因反鬥而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這段話的大意是,張儀為秦國破六國連橫的策略,到燕國去遊說。他對燕王說:你最親近的莫過趙王。過去趙王把他的姐姐嫁給了代王(前227~前221),想吞並中山國,就和代王相約在勾注之塞會麵。翻跟鬥畫像石於是就讓工人鑄造了一個長尾巴的、可以打人的金鬥。見麵之後,趙王與代王一起飲酒,同時私下裏告訴廚子:待酒喝到最暢快的時候,你就上熱(一種羹湯),並趁機翻過金鬥以柄擊打他。這樣,在酒飲到最酣暢的時候,廚子按約上來斟熱羹,並翻過金鬥擊打代王,致使他腦漿迸裂而死。
這是在翻轉金鬥之間,趙王趙簡子謀殺代王吞並中山國的故事。這是在我國古籍中第一次出現“翻金鬥”的記載。
《轂城山房筆麈》一書在解釋“翻金鬥”一詞的詞義和考“金鬥戲”的真正起源時說:“齊梁以來,散樂有‘倒擲’伎,疑即翻金鬥也。翻金鬥字義起於趙簡子之殺中山王,後之二人以頭委地而翻身跳過,謂之‘金鬥’”。以頭點地而騰身翻過,實際上是跟鬥遊藝的一種,後世名之為“加官”。按照技巧藝術遊藝形體動作的基本規律,既有跟鬥,就必須有倒立、下腰和竄跳等基本動作。因為它們互相連接,分拆不開。因此,可以說春秋戰國之時,較為典型的跟鬥——“翻金鬥”技巧遊藝就已經出現了。漢代百戲中出現了大量的跟鬥、倒立以及柔術等遊藝形式,從其成熟的程度而言,絕非無根之樹,無源之水。如山東曲阜市東風公社舊城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一幅畫麵,圖中一人正原地連續後仰翻跟鬥,旁邊一人拊掌為節,並由人擊鼓、吹排簫伴奏。山東滕縣於村畫像石亦有一伎作騰空後仰翻,旁有樂隊伴奏,四人拊掌翻跟鬥圖為節,另一人擊革卑鼓。反映出這種出自先秦的跟鬥技巧遊藝,在這時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