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傳統節日(1 / 3)

一、中華傳統節日

節日

這裏指以農曆為序的傳統節日。源於四季自然氣候變化與農事活動的中國傳統節日,實質上是圍繞祈求豐收與慶豐收這兩大主題展開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驅疫蟲、秋季慶豐收、冬季慎儲備。人們以最虔誠的信仰、最精美的飲食、服飾、工藝品,慶祝節日。流行至今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農事節日的延續。

七夕圖民國時期所繪的灶君像

節日起源於農業民族的生產、生活需要。遠在八、九千年前,中國就有閻羅王殿了農業,到7000年前,南北方的農業已出現了分野:北方為粟作農業,南方為稻作農業。農作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春種,夏耕,秋收,冬藏。為了定季節,在特定的季節從事特定的生產活動,人們把不同季節中的特定時間定為節日。為了標明這些特定時間,人們借助於對天氣、星座變化的觀察,創造了天文曆法。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備的曆法紀年。《逸周書·時訓》已記載了二十四節氣,《淮南子》、《漢書》、《四民月令》、《宋書·曆誌》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載。仰韶文冥界地獄化的太陽紋,共有十二道光芒,當是一年十二個月的反映。夏代曆法《夏小曆》已有各月晨昏北鬥鬥柄的指向。《尚書·堯典》中有“四仲中星”歲時的劃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後發展為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四季的終點“至”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更明確的時間限定“立”,即起點。到了戰國時期,根據太陽在黃經上的位置,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按一年氣候變化過程,分五天一候,三侯為一氣,一年便有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約數),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傳統節日。在計時方麵,商代以天幹計時,周代以圭表測影計時,進一步明確了冬至,夏至,還定出了“朔日”。與二十四節氣同時並行的節日,主要表現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間。定節日的標準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圓缺為記。朔為“上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稱“元日”,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是舊曆新年之始,為一歲最早的節日。望日月圓,為月之十五。上元節是一年的第一個望日,大慶大祭,後發展成“元宵”節。

宗教信仰對節日的產生也起了很大作用,是形成節日的主要原因之一,幾乎所有節日都充斥了宗教的內容。遠在舊石器時期已經產生了原始宗教,以巫教為其核心。鬼神信仰的普遍,使人們經常通過巫一人神中介,祈求神靈保佑。經常舉行這種祭祀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一些節日。人類最初信仰自然神,自然崇拜在節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禮記》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七夕節祭牛郎織女星,中秋節拜月神。二月二“龍抬頭”,臘月二十三祭的灶神原本發端於火神。

地獄變相人物特寫總之,節日的起源是十分複雜的。從最初農業生產的需要,到人類生活其他方麵的需要以及某些曆史事件,都是形成節日的重要因素。

節日在商周以後進入發展期。隨著知識分子的出現,科技文化的進步,節日隨之發展。原始時期的節日較少,內容不豐富,宗教色彩濃重,各地節日時間不一。在這一時期以後,節日被禮俗化,某些節日成為國家盛典。例如上巳節,在三月上旬巳日,人們到河邊沐浴,進行消災求吉的祓禊活動、祭高禖、浮卵、聚餐、野合及其他娛樂活動。這本是全民性的求偶、求育節。帝王則利用上巳日舉行郊祭,率領九嬪、官臣前往。於是上巳節成為國家主持的生殖崇拜的盛典。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奔者不禁,上升為禮的高度,成為古代為社會增加人口作出貢獻的行為準則。隨著禮儀的形成,秦漢時期,中國的主要節日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已成習俗,趨於定型。歲時節日,在中國沿著農事祭祀、宗教習俗、民族傳統三條線索向前發展,它們往往互相滲透、影響,融合成民俗節日。清明節湘西苗族三月三上的“棕包腦”原始巫舞始於周代,古稱三月節。《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到指乙,為清明。”農諺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農村從此進入農事大忙階段。在投入農忙前,人們到祖墳前去掃墓祭祖先,以祈求祖先鬼保佑豐收。清明節前一、二日的寒食節本是古代禁火忌日,與晉文公重耳追悼介之推的傳說祭日相附會。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變成清明節的一部分。秦漢時期盛行的陰陽五行說,歲時節日加入了陰陽五行的成分,出現了正月正(元旦)、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樣的重日節日。金、木、水、火、土與四季及年形成金秋木春、水冬、火夏、土年的相應關係,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人們嚴格地說明了一年四季的特性,並根據這些特性在不同的季節舉行不同的宗教節慶活動。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歲時節日進入融合期,中外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在節日中有所反映。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反映在節日上,至少有四個舊時漢族三月三人祖廟會上的進香場麵寫春聯節俗與佛祖有關。二月初八的佛祖出家紀念日,二月十五的佛祖涅槃日,四月初八的佛祖誕生日與十二月初八的佛祖成道日,其中四月初八與十二月(臘月)初八不僅是佛門節日,也是民間節俗。浴佛節時,人們討食聖水,以舍豆贈人結緣,放生,求子等。南北朝時將漢代的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改成臘月初八,人們以熬臘八粥、喝臘八粥活動為主。與此同時,道教與民間鬼信仰結合並產生新的形態。民間隻認為人死為鬼,鬼魂安葬不好會到處遊蕩。道教的陰間觀念,把鬼域規定為陰間,把鬼從陰間出來與家人團聚以及孤魂野鬼出來遊蕩,定為中元七月十五日,民間稱為鬼節。人們集中在這一天舉行超度亡魂活動。而對祖先鬼的孝敬,也正買年畫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至此,儒、釋、道相互融合。這一時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隨著人們的遷徙也產生互相的影響。漢族的春節在少數民族中盛行起來,盛行於南方楚越一帶的端午節則為中原地區廣泛接受。

宋代以後,節日的宗教因素減弱,禮儀性、娛樂性增強。節日所派生出的娛樂文化、禮品文化、飲食文化為節日增添了世俗的現實生活內容,以往節日中的莊嚴神聖已大大削弱,而變成世俗生活的組成部分。春節的爆竹,原是報告給在陰間的祖先的鬼魂,表明此時接他們回家團圓,其他惡鬼不要跟著一起來。而這一做法在宋代以後則變成討吉利的娛樂活動。始於周代的儺祭本是國家舉行的驅鬼儀式,宋以後,世俗故事情節加入,演變成民間小戲的儺戲。元宵觀燈,吃元宵、湯團;七夕用麵製成守歲圖蓮蓬形、金魚形、荷花形、竹籃形等各種食品,稱作“巧花”;中秋賞月、吃月餅;清明踏青、吃烏飯。娛樂與飲食文化在節日中得到鼓勵與發展。食品越做越精,以至促成食品工藝的出現。節日活動如民間花會的舞龍獅、劃旱船、放風箏、走馬鬥箭,娛樂項目也花樣百出。

放爆竹團賣花燈

明清至今,由於城市的興盛,傳統農事節日中與農業生產聯係過於緊密的如嚐新節等,僅在少數民族中仍延續外,漢族及城市居民則隻注重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了。節日的範圍較之鼎盛時期大大縮小了。

元宵觀燈圖節日的性質分單一與綜合兩類,由其目的決定。例如二十四節氣,基本上都是為了某種農事活動存在的,屬單一性質的節日。而清明節的發展,由單一的農事性質,發展成為寒食節的禁忌、祭祀、掃墓、郊遊、踏青彙合的綜合性質。過年是最典型的綜合性節日,祭神、祭祖、除舊迎新、迎喜接福、合家團聚、文化娛樂多種多樣,成為祭祀、服飾、飲食、社交、遊藝競技等展示民間百俗的綜合性大節。節日的性質決定了節日的範圍,單一性質節日範圍較小,綜合性節日範圍較廣。

賣元宵縱觀節日的發展曆程,可將節日分成農事節日、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節日五類。農事節日,主要內容以農林漁牧等生產習俗為標誌。例如四時標誌的“四立”和“二分”、“二至”,以及數伏和數九。祭祀節日,主要內容以祭天地、祖宗亡靈、祈禳災邪、驅惡避瘟等信仰習俗為標誌。如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節等。少數民族多有隆重的祭祖節。紀念節日,主要內容是追念英雄及受崇拜的曆史人物。如寒食節源於晉文公重耳紀念介之推被焚而死,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等。慶賀節日,以喜慶豐收、祝賀人畜兩旺為主題,喜慶活動一般要延續一段時間,如漢族的過年,大約半個月時間。納西族的過年則持續三個月之久,幾乎秋收後到第二年春種之間都在過年。社交、遊樂節日,它的內容主要通過歌舞遊藝活動進行社交往來。這類節日在少數民族節日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大理白族的傳統盛會“繞山林”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交遊樂節日。苗族的“三月三”,土族、回族等的花兒會,廣西壯族的歌墟等都以對歌、相情人等娛樂、社交活動為內容。

由於水稻與穀物有規律的生長,強化了時節的規律感,根據這樣的規律,一年被分為若幹個時節,形成主要的歲時節日。因為農民並不把農耕隻當作技術問題對待,而是包含了許多信仰因素,這種傾向越往古代越明顯。因此,節日文化,也是中國民間農事信仰的一個窗口。換句話說,節日是民間信仰的體現之一。

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她有著悠久的曆史與財神像豐富的文化內涵。春節凝結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春節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展示,人們在享受著春節文化的同時也表演著民族的節日文化。民族文化正是在節日這一特定的時空設置中得到傳承與弘揚。

賀歲圖春節起源

我國農曆新年為什麼放在正月初一呢?

我國人民以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伴隨驅疫禳災活動。古代“獵”與“臘”也相通。時當冬閑,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作為祭品舉行大祭。《禮記·月令》曰:“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乞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當時,有把“臘祭”之日當作新年來過的。

趙公元帥像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於萌芽階段。《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冬天來臨,人們回到室內,堵住向北的窗戶,在室內生火,用煙熏鼠準備過年。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是說人們收獲之後,釀製美酒,慶賀豐收,孝敬老人。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國采用的曆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後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於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蕩後,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複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係列節日習俗逐漸形成。《太初曆》推行後,曆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遊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慶祝的日期越拉越長,逐漸演化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報、迷信、禳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遊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隻有在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北京百雲山廟會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漸漸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此外,春節的遊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遊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鍾聲、上海人遊城隍廟,各地遊藝活動獨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

按照我國的習俗,從廣義上說,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段時間,狹義上則指正月初一這一天。這期間活動很多,許多習俗富有濃鬱的民族色彩。

正月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麵,都作揖道喜,互賀沒有被“年”吃掉,這成了春節的重要活動。先是在家中,晚輩向長輩磕頭跪拜,祝福祝壽,然後到鄰居家中拜長輩。當然了,晚輩的口袋裏總是被長輩塞滿了糕點、花生之類的食物。大人們見麵則說“出門見喜”、“恭喜發財”、“健康長壽”等吉祥話語。宋代時開始出現拜年的賀帖,到了明清以後,投寄賀年片之風盛行。過年給親朋好友寄張印刷精美的賀年片,上麵寫一些簡短的祝賀詞語,別有一番情趣。

古時春節有飲“屠蘇酒”的習俗。傳說春節喝屠蘇酒,可以強身除病。

竹報平安灶王爺

春節期間的飲食也極為豐富,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按照習俗,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春節早上吃糖蓮子、糖年糕、糖湯團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則喜歡吃餃子。

春節傳統的民間習俗,寄托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和憧憬。舊時,即使再窮,春節這天也要想方設法穿上新衣,盼望在新的一年裏合家幸福,平安無事,盼望農業豐收,生活美滿。

兩千多年的曆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曆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拜年,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除夕守歲

過新年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後一天,所謂“月窮歲盡”,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界點。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守歲源於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代杜甫的《杜住宅守歲》詩雲‘守歲何鹹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籠”的詩句。

年年有魚其實,守歲,並非始於唐。據文獻史料記載,最晚在晉代就已存在了。到南北朝時已成普遍風俗。南朝時梁朝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歲暮,家家具有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這裏“宿歲”就是“守歲”。到了唐朝此俗就已盛行了。

宋承唐風,“守歲”尤盛。周密《武林舊事》說:“至除夕。則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至夜賁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

到明清時,守歲之風不減唐宋。清王三聘輯《古今事物考》中載:“歲終一日為除日,夜為守夕。宋,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夜祀其先,長幼聚歡,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守歲洗盡鉛華

除夕守歲不能沒有火,屋內有爐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所以稱之為“旺火”。唐代張說《嶽州守歲詩》:“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這裏的“寒庭燎火”指的是屋外燃起的旺火。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這裏的“火爐”是指屋內人們圍以取暖的旺火。

吃年飯開果盤

除夜守歲還要喝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用草藥配製成的藥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除夕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屠蘇是一種闊葉草,古人用它飾屋,稱作“屠蘇屋”。飲屠蘇酒之俗在唐代形成時,是元旦飲此藥酒。以後代代相傳,到宋代卻是除夕飲屠蘇酒了。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說:“除夕守歲,飲屠蘇酒乃是慣例。”今天,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仍有過年全家共飲屠蘇酒的風俗。

守歲圖唐代除夕歡宴,除了飲屠蘇酒外,還喝一種在冬天能驅寒去濕的花椒酒,即桌上的盤中有花椒粉,飲酒時撮少許放入杯中調勻,然後再飲。杜甫《杜位宅守歲》詩曰:“守歲阿戒家,椒盤已頌花。”

著棋新年禮物

守歲之俗有著對即將過去的舊歲無限留戀之情,更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宋代大詩人蘇軾曾在《守歲》詩中以形象的比喻勉勵自己“努力盡今日”,他把飛逝的時光比作鑽洞的長蛇,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隻剩下個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這正如俗話說的“黃金易得,韶光難留”。現代文學家魯迅喜歡在除夕之夜整理自己一年寫過的日記,計劃新的一年的工作。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這層意思。

壓歲錢

壓歲錢也稱“押歲錢”、“壓歲錢”、“壓勝錢”等。本來,壓歲錢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孩子平安過年的,因為俗信小孩魂魄不全,易受鬼魅侵害,故以壓歲錢相鎮守。清代錢沃臣《壓歲錢詩》自注雲:“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結花樣,查兒童壓勝,曰壓歲錢。”

新收壓歲錢我國古代大約從魏晉時期就有過年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當時認為壓歲錢起巫術上的“厭勝”作用,故也有稱“厭勝錢”的,其物形似錢幣,上右文字或吉祥圖像,用來壓伏邪魔。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占代有一叫“祟”的小妖怪,他身黑手白,麵目猙獰,長得十分可怕,每逢年三十夜裏竄出來,專門驚嚇小孩,觸摸睡熟的小孩腦門。凡經“祟”摸過腦門的小孩就要發高燒,待幾天退燒後就變得呆頭呆腦。人們都怕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點燈不睡,謂之“守祟”。據說當時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老來得子,十分珍愛。年三十晚上,老爺子一直陪孩子在床上玩銅錢,夜深了,玩著玩著不留心就睡著了,結果用紅紙包的八塊銅錢,就撒落在枕頭一邊。半夜時刻,小妖怪鬼鬼祟祟地溜了進來,正要對小孩下毒手,突然枕頭邊進出一道金光,“祟”尖叫了幾聲逃竄出去。這件事後來被傳開了,大家都紛紛效仿,在大年三十夜裏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的枕頭旁,果然“祟”就再沒來侵擾孩子。因而,人們把這叫做“壓祟錢”。“祟”、“歲”同音,天長日久,就把“壓祟錢”稱為“壓歲錢”。宋以後,壓歲錢改為銅幣,所以也叫壓勝錢。宋幣一個銅錢為一元,過年時人們給孩子的壓歲錢,不過就是幾個小麻錢而已,小麻錢比一元的銅錢要小,中間有個四方孔,可以用繩線穿起來。富裕的人家有講究者,給孩子十個或百個小麻錢,寓意長命百歲,如吳曼雲先生《壓歲錢》頌詩曰:

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現在我國農村生養小孩後,在幾個月到一兩歲這段時間裏,仍有給小孩上衣綴壓歲錢的,這種壓歲錢有時是圓形方孔的舊銅幣,有時是在一角或一元硬幣上穿孔引線,綴於衣服前胸處。

過去給“壓歲錢”,這是人之常情。古今不用錢為孩子“壓歲”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蘇軾給其子蘇邁的就是一隻普通的硯台,並以親手刻在硯台上的“以此進道常若溫,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的硯銘激勵兒子。事實上,如果長輩們在春節送給孩子們的是能夠激發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壓歲物”,可能更有意義,更能顯示愛心。提倡“壓歲”不必用錢,送些“壓歲言”、“壓歲物”等,也不失為一種好風尚。

爆竹煙花

“爆竹聲中一歲除”。每逢除夕之夜,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劈劈啪啪的爆竹聲此起彼伏,將節日的氣氛烘托得熱鬧非凡。尤其到新舊年交替之際,那爆竹聲更是震耳欲聾,響徹天宇。簡直不能想像,過年要是不放爆竹,那是個什麼樣兒?

放鞭炮爆竹最早與桃符、春聯一樣,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東方朔《神異經》上說:古時候,在西方的一座大山裏,住著一個怪物,長得像人,但隻有一尺多長,也隻有一條腿。這個怪物生性機敏,不怕人,而人若碰上它就倒了黴,渾身發冷並發燒,不多時就會在痛苦中死去。這個怪物名叫“山魈”。

爆竹生花傳說中,山魈喜歡在過年時下山,人們都很害怕。相傳有一年冬天,一位農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一路上感覺很冷。他想,我何不烤烤火,吃點兒東西再趕路呢?於是,他隨手折了一堆小竹子燃燒,竹子在火中劈劈啪啪炸得直響。正在這時,他突然看見山魈,嚇得丟下竹子就跑。誰知這個怪物看見那堆正在劈啪作響的火堆,跑得比這位農民還快,一眨眼就鑽進山裏,再也不見出來。原來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人們掌握了它的這個弱點,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早晨雞鳴的時候,在各家的庭院裏燒竹子,火光熊熊,竹裂聲啪啪作響,嚇退山魈,使它再也不敢出來害人了。

梁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嗚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爆竹”又稱“爆竿”。唐宋時,放爆竹已成為節日的常事,不獨是在春節時才燃放。元稹《生春》詩雲:“何處生春早,春生雅戲中,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劉禹錫《佘田行》詩曰:“何處好佘田,團團縵心腹……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楊萬裏《開禧之日》詩曰:“夜半梅花添一歲,夢中爆竹報殘更。”

武門神爆竹的發展與火藥的發明密切相關。相傳,唐初,一些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當時有個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引爆炸,以硝煙驅逐山嵐瘴氣,減少疫病流行,這便是最早裝硝爆竹的雛形。後來,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竹子,並用麻基把炮竹編成串,所以稱“編炮”。又因為其響聲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宋代,鞭炮的花樣已有很多種,除夕時遍布京城開封的街頭,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全國各地已有了專門生產鞭炮的作坊,最初的紙卷爆竹,發展成為連響、雙響等各式各樣的花炮。

關羽擒將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特別是自明代以來六七百年間,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今天,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煙花爆竹的製作,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不僅製作精美,就是名稱也帶有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和時代特色,如“雙響子”、“寒月明”、“全家福”、“全家樂”、“鴛鴦戲水”、“二龍戲珠”、“勝利花”、“白雪紅梅”、“孫悟空大鬧天宮”等等,多到一千多種。還有各種各樣的煙花,名稱也富於詩意,如“金菊吐豔”、“仙女散花”、“飛雪迎春”、“錦繡山河”“金猴騰空”等。這些爆竹和煙花在節日燃放起來,真是繁花似錦,姹紫嫣紅,把節日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

爆竹已成為過年的標誌,成為新年裏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

門神春聯

廣東石灣陶門神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萘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陰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萘、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時梁朝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鬱壟,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萘、鬱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關公像圖軸貼春聯

《西遊記》中敘述得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弈。沒想到寫春聯魏征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言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萘、鬱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