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露營運動技能(1 / 3)

第三章露營運動技能

露營地的選擇

目前,按照參與人群分,露營的方式大致有兩種:朋友式露營和家庭式露營。朋友式露營大多對風景的要求比較高,對場地的要求相對低,注重新奇、驚險;而家庭式露營會更注重舒適度,對場地的要求高,比如多會選擇風景區或離村莊比較近的地方。

選擇有山有水的空地,露營一次費用不會很高,通常為一兩百元左右,這其中包括車費,保險費、裝備費。比如一家三口去桐廬的白水澗,自駕往返路費為100元,汽油費為40元,再加上食物和晚上篝火活動的費用,大概也在兩百元之內。

宿營營地的選擇及其建設是關係到全部人員休息的大問題,在營地的選擇很講究,一旦到了戶外,就隻有聽天由命,我們隻能認識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旅行中除了遇到雷雨、大風雪等情況應當停止、休息外,其他情況均可以繼續行動。露天宿營、安全第一。以下是露營營地選擇的注意事項:

在選擇正確的野外露營地之前,應首先考慮季節和氣象預報。

一般露營的最佳時機,為春末到秋末期間。冬天溪水可能幹涸,雪地亦難尋可燃材料,夏季8、9月多台風及雷雨等,都是應考慮的因素。冬天在多風的海濱,夏天在山洪暴發的峽穀露營,都是不智之舉。而女性多、生手多的隊伍,家庭隊伍,都不宜到偏僻的地方。

隻有24小時的周末露營,如果選擇太遠的地方,就不劃算了。選擇到哪裏露營,往往會影響到所需攜帶的工具或設備。例如,海濱露營,紮營在鬆軟的沙地上,為抵抗強風的吹襲,應改用長營釘;在布滿卵石的溪穀裏,長營釘或短營釘都無法使用,隻好用石頭或樹枝為權宜之計了;在高山上露營,氣墊、睡袋、羽絨衣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目的地須先確定後,才能準備適合露營地的各種裝備和器具。

抵達目的地,在對周遭環境考察後,必須考慮以下因素選擇紮營地點:

留心高度與開闊的程度營地最好位於高過水麵5米的地方,以減少晨霧的侵襲,而近水處晚上氣溫相對較低,蚊蟲也較多;選擇較開闊的地方,則是因為下雨重露之後,場地、營帳要能很快曬幹,保持新鮮空氣的流通。

選擇排水良好之處

留心地麵的斜度,是否以泄去雨水,但同時又必須具備足以安睡的平坦度。土壤的吸水力要強,但別選上營釘釘不牢的砂地,除非事先已經知道,並作了準備。千萬記住,不要在有洞的地麵,低窪地區、粘土以及長滿雜草的地方紮營。遠離危險之處強風吹襲的山頂,可能落雷的地方,如大樹底下都要避免。同時,也要注意附近是否有枯死、傾倒的樹和鬆動的石頭,否則,一陣風吹來,枯樹、石頭迎頭落下,都足以成為致命一擊。

如果在曾有過山洪暴發的地點露營,必須密切注意以下跡象:如被侵蝕的土壤,根露出來的樹,以及夾雜土石敗枝的樹木等,它們顯示出山洪暴發時的水位。因此,紮營時除應盡量選擇高處外,還要注意,不要選擇在山穀內紮營。

選擇營地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安全。在野外,很多意外都可能發生。雖然在低海拔地區,危險性要小得多,但仍必須遵循營地選擇的基本原則。

在搭帳篷之前,必須仔細勘察地勢,一旦發現附近有岩石散落的跡象,絕對不可以再搭帳篷了,越是靠岩石壁近的地方越要留意。

不要在泥石流多發地建營。許多石塊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跡,這是識別發生泥石流的主要標誌。

雷雨天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以免遭到雷擊。也不要在河灘、河床、溪邊及川穀地帶建立營地,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衝走。較為理想的露營場所,不外乎河岸的台地或寬大的河岸。沙地平坦又幹燥,而溪穀邊有清澈的水流,也有可作為薪材的流木,氣候良好時,這裏是很不錯的宿營地。

但雨季在野外宿營前一定要在離水麵幾公尺高的高地上搭帳篷,不要選擇雨水通道,要選排水良好的地方,還要選擇危險時可逃生的路徑。

近水

露營休息離不開水,近是選擇營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選擇營地時應選擇靠近溪流、湖潭、河流邊,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將營地紮在河灘上,有些河流上遊有發電廠,在蓄水期間河灘寬、水流小,一旦放水時將漲滿河灘,包括一些溪流,平時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發大水或山洪暴發,一定要注意防範這種問題,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發區。

遠崖

紮營時不能將營地紮在懸崖下麵,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刮大風時,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事故。

近村

營地靠近村莊有什麼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沒有柴禾、蔬菜、糧食等情況時就更為重要。近村的同時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隊伍的行動和轉移。

背陰

如果是一個需要居住兩天以上的營地,在好天氣情況下應當選擇一處背陰的地方紮營,如在大樹下麵及山的北麵,最好是朝照太陽,而不是夕照太陽。這樣,如果在白天休息,帳篷裏就不會太悶熱。

防雷

在雨季或多雷電區,營地絕不能紮在高地上、大樹下或比較孤立的平地上,那樣很容易招致雷擊。

背風

在野外紮營,不能不考慮背風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山穀、河灘上,應要選擇一處背風的地方紮營。還有注意帳篷門的朝向不要迎著風。背風同時也是考慮用火安全與方便。風向對應紮營比較重要,關係到帳篷門、爐灶口開向及營地各區域的整體布置問題。這須要了解一些地形氣候知識,在大湖泊邊紮營,其風向是早晚相反變化,白天,地麵溫度上升快,風向是向陸地刮;夜晚,地麵溫度下降快,風向向湖區刮。故應當將帳篷門背風開,而爐灶口應向風開。在炎熱幹燥的山區同樣有相似的情況,白天,由於山穀(穀地)氣溫上升慢於山坡(山頂),呈上升氣流,即穀地向上刮風,而夜晚則呈下降氣流,風向穀地刮。故在山穀中紮營時應當事前考慮這種情況。研究風向及風力,對應戶外運動比較重要,有條件的可以帶上一個風向風力表,或根據下表查知風力,在記日記時不妨記錄一天最大的風速。

附:風力等級簡表(風速單位:米/秒)

0級靜風:00~02米/秒、煙柱直上,水麵無波,樹葉不動。

1級軟風:03~15米/秒、弱而無力,煙隨風去,樹葉微動。

2級輕風:16~33米/秒、人有感覺,樹有微響,旌旗始動。

3級微風:34~54米/秒、細枝搖動,旌旗風展,稻穀搖動。

4級和風:55~79米/秒、樹枝彎動,灰塵四起,紙飄空中。

5級勁風:80~107米/秒、小樹搖動,湖塘起波,莊稼起伏。

6級強風:108~138米/秒、電線有聲,撐傘難行,大樹搖動。

7級疾風:139~171米/秒、迎風難行,全樹搖動,大樹彎枝。

8級大風:172~207米/秒、阻力甚大,小枝折斷,江河浪猛。

9級烈風:208~244米/秒、吹壞煙囪,小屋受損,瓦片移動。

10級狂風:245~284米/秒、行人吹跑,逆風難行,樹木刮倒。

11級暴風:285~326米/秒、破壞嚴重。

12級颶風:327米/秒以上、摧毀極大。

防雨

防雨是露營氣象考慮的重要問題,如果判斷當晚有可能下雨,應當對營地及帳篷進行必要的防雨處理,除選擇好營地外,需要挖泄洪溝,加固帳篷並增強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帳篷外加蓋防雨塑料布、雨衣等,將各種旅行用品放置在帳篷中等。防雨應在紮營前觀察天氣變化情況,經常外出旅行多觀察多積累經驗就會掌握是個大概。

氣溫

氣溫對應戶外旅行同樣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氣溫管理,即掌握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區的氣溫變化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的裝備、服裝配置。學會對氣溫及變化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直覺判斷,這就要經常攜帶一個氣溫表,經常性的對照觀察、體驗。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點為當日最高氣溫,為其峰值;而夜裏2點~3點是最低點。這一日之間的溫差叫日較差,日較差的大小與地理緯度、地形、季節、天氣狀況等因素相關,一般說來,低緯度比高緯度地區、內陸比沿海地區、晴天比陰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較差大。在森林中,由於森林的儲存功能,日較差小,林中要比無林地氣溫低07~23℃,夏季低8~10℃,冬季低4~5℃,同時森林中的濕度也較大,故在森林中露營應當注意這一問題。

防獸

建營地時要仔細觀察營地周圍是否有野獸的足跡、糞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帶,以防傷人或損壞裝備設施。要有驅蚊、蟲、蠍藥品和防護措施。在營地周圍遍撒些草木灰,會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蠍、毒蟲的侵擾。

陽光與風向的選擇

早晨的陽光較午間弱,而在晨霧中呼吸大自然純淨的空氣便是露營生活中最美的一種感受。因此,營帳的門以東向為宜;且陸地晚間散熱較快,東向而不被附近山頭、樹林遮蔽的陸地,可以獲得較多的熱量。不過,午後的陽光會越來越烈,所以營帳的西南或西麵有樹林、山影者較好,可以避免直接的陽光照射,而使午後有一個較涼爽的環境。

平整

營地的地麵要平整,不要存有樹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這樣會損壞裝備或刺傷人員,同時也會影響人員的休息質量。

最後清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護自然環境,撤營時必須將燃火徹底熄滅。垃圾廢物要盡可能帶出,丟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況無法帶走時可將垃圾挖坑掩埋。

其他

因為露營場地選擇的隨意性大,除了適合大規模的露營活動需要專業露營地外,一些小規模的露營活動,民間玩家推薦的適合露營的地方還有臨安天目綠穀、臨安指南村的古樹林、楠溪江、檀頭山、清涼峰、火山大石穀、桐廬白雲澗等地。

露營地的搭建

營地選擇好後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

平整場地

將已經選擇好的帳篷區打掃幹淨,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不平整、帶刺、帶尖物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塊坡地,隻有坡度不要大於10度一般都是可以作為露營地。

場地分區

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就餐區,娛樂區,用水區(盥洗),衛生區等區域。

第一個先落實宿營地。建設帳篷露營區:如有數頂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

第一,所有帳篷應是一個朝向,即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並排布置。

第二,帳篷之間應保持不少於1米的間距,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係帳篷的抗風繩,以免絆倒人。

第三,必要時應設警戒線(溝),在山野露宿有可能會遇到威脅性的動物或者壞人的攻擊,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可以在帳篷區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質圍帳篷區畫一道圈,這樣可以防蛇等爬行動物的侵入。或者用電子報警係統等辦法。

用火區應在下風處,距離帳篷區應在10~15米以上,以防火星燒破帳篷。

就餐區應就近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

建設用火就餐區

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或是相近的地方,這個區域要與帳篷區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火星燒著帳篷。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來的柴禾應當堆放在區外或上風處。就餐區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餐椅”同樣用石塊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於地氣對人體有害,故可以用各自的睡墊或氣枕頭代用一下,不要怕麻煩,至少要用雨衣或塑料布。多數就餐時間已經是天黑的時候了,應當考慮照明的位置,不論是用汽燈還是其它方式照明,燈具應當放在可以照射較大範圍的位置,如將燈具吊在樹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個燈架將其吊起來。

活動及娛樂區應就餐區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汙染餐具等物,並距離帳篷區應在15~20米,以減少對早睡同伴的影響。

建設娛樂區

娛樂區可以在就餐區,待就餐以後打掃出來即可,如果場地大,也可以單獨劃出一塊地,隻要場地平整即可,同時場地裏絆腳、碰頭(矮樹)的東西要少,因而要進行一般性的清理,在玩一些遊戲時應在一個劃定的圈子裏拉上保護繩,以免不注意發生意外事故。

建設衛生區

衛生區應在宿營區的下風處,與就餐區、活動區保持一定的距離。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搭建營地的同時,建一個簡易的野外廁所是極為必要的。

衛生區即是隊員們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隻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隊員人數多或者住宿天數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茅坑,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更要注意不能建在行人常經過的地方。如果附近的溪流多,可以將廁所建在溪流上,在小溪上塔兩根大木頭,要建平穩並有安全感,大家即可在上麵大小便,並將大小便直接排入溪流中,不用耽心會汙染河流,小量的糞便會被河流中的生物分解或被自然淨化。如果已建了衛生區,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生區裏進行,而不應滿山排泄,而大煞風景。野外廁所應選擇在營地的下風處,地點要比營地稍低一些,並應遠離河流(至少二十米以外)。最好是挖一個寬三十厘米左右、長五十厘米左右、深約半米的長方形土坑,裏麵放些石塊和杉樹葉(消除臭味)。三麵用塑料布或包裝箱圍住,固定好,開口一麵應背風。

在廁所內準備一些沙土和一把鐵鍬,另準備一塊木板或紙板。便後用一些沙土將排泄物及衛生紙掩埋,並用木板或紙板將便坑蓋住,以消除異味保持衛生。另外,在廁所外立一較明顯的標誌牌,使別人在較遠處即可看到廁所是否有人正在使用。當露營結束時,用沙土將便坑掩埋好,並做好標記,告訴其它參加野外活動的人。

建設取水用水區

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別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處,盥洗用水與食用水應分開,如是流水,食用水應在上遊處,盥洗生活用水在下遊處。如是湖水即同樣要分開地方,兩種用水處應當距離10米以上。這種劃分是出於衛生的需要。另外,取水要經過的河灘地帶亂石灌木等物較多,沒有小路可尋,故應當在白天的時候注意清理一下,不然晚上取水時就不方便了。

搭蓋帳篷的方法和技巧

先決定好搭設帳篷的地點,依照順序,由4人共同作業,不需花費多少時間,即可設好。為考慮帳篷撤收時的狀況,把最初搭配的情況記下,會比較方便。

帳篷有各種不同的種類,同時,也有不同的製作、搭配設計和組合方式。小型帳篷、A型帳篷、牆壁型帳篷由於構造的順序,其組合方式,是使用纜繩搭設的“搭設帳篷”,而最近開發改良的彈頭型和小屋型帳篷,則是屬於“組合帳篷”。

下列以基本型帳篷之一,自古即相當普及的牆壁型帳篷為例,說明帳篷的搭設方式。

地點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