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1 / 3)

——在博士團首次研討會上的演講

(2009年9月6日 海南博鼇)

很高興今天能跟學術界的才子共聚一堂。首先,我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KARMA,從2006年從事於數貿領域,這個起源可以說是一種巧合,也可以說是一種天命。

記得2006年4月份,我和一個朋友聊天談到互聯網,他說他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發了一種互聯網技術,後來去北京拿到了個3000萬的風險投資。可是回來後,他自己的權利全部被剝削掉了,已經沒有話語權了,他打算重新再做。當時他就跟我談起了在外資,在中關村,在互聯網業的一些行為。談起如何用資本的形式盡量控製好互聯網行業的項目,來經營一些生意好的項目。他說如果是跟投資的項目有競爭關係的話,他們會出巨資把那個競爭網站買下來,然後直接關掉。

這在我心裏還是激起了一個不小的波瀾。那時候他跟我談到數字貿易,其實那個時候大家都沒有數字貿易的概念,具體說那個時候的數字貿易和電子商務都分不清楚。我就跟他說,我可以做啊,我可以出錢出人,就是不要像我們看到的中關村的情況那樣,結果我就不明不白地踏上這條船。當然,我是在1995年開始玩計算機的,2000年之後一直在中關村,我也做過一些軟件,了解過互聯網的東西,但是我當時一直沒有參與。當時互聯網在我心中是虛幻的,我覺得互聯網做生意還是不太實際,當然到2006年的時候變化已經很大了。可是2002年到2006年我已經在從事培訓了,沒有接觸互聯網那一塊,隻能說自己是互聯網用戶吧。

我從2006年開始做,做了3個月的時候,我的朋友又不是很專心了,他又在做其他的事情。可是我已經全部投進去了,我已經號召我的學生都來做了。一開始我受到了極大的冷落,但我覺得這件事有意義,我就堅持下去了。結果就很困難,因為所有的壓力都壓在自己的身上,巨大的房租、研發費用等等。4個月以後才開始好轉。我就靠自己在外麵講課的錢來貼補這一塊。但是隨著慢慢接近市場,我就發現如果要商家利用互聯網來提高效率,跟消費者接觸,他們也是有難點的。而這些難點就逐步地顯現出來,我也隻得逐項地去解決這些難點。

就是在這種機緣巧合下,我不斷地總結,從裏麵悟出什麼是標準化、通用化的模式。並且我們接觸的行業比較多,我還總結出在跨行業當中,如何用通用的數據來解決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就找到了感覺,在實踐當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共性的東西。很多的數據都是分散的,都是不標準不統一的,這就出現一種狀況,就是大量的重複建設。就如昨天下午我在講雲計算,我特別大的感觸就是每個公司都在做自己的網站,每個店都想自己做訂貨係統,但是每個係統都是信息孤島,他們彼此的信息都是混亂的不標準的。每個都有自己的設備,大家都在浪費,大家都知道那個地方是有方向,沒有統一起來。後來我就越來越發覺,作為標準化的數據,對於實現互聯網電子商務是非常重要的。

經過半年的堅持,人一堅持,就會得到支持,在半年後,我的學生和周圍的人也開始支持我。等到了2007年的時候資金問題已基本解決,可以走上良性的循環之路。那個時候我就更深入地探討規劃數字貿易產業鏈,當時我已經無意再做企業家,所以行業內就很少有人再叫我老總了。因為企業的股份都是產業內的人的,我的所有技術和商業構思都交給他們去做,因為我心中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產業強大,而不是一個企業強大,我覺得這樣才能帶動整個社會。

2007年,我們就奠定了對數字貿易的定義,那就是以數字化的信息作為貿易的標的的一個商業模式。數字貿易這個行業,它為所有的電子商務的實現提拱了一個標準化的數據,而這個數據是經過整理的,是可以通過一個統一的接口來提供的。主要彙聚在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