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相依為命(1 / 2)

凡界雖無仙界般富饒繁華,卻生活著許多平凡百姓。他們雖時光有止,卻不虛度而終,生老病死他們也不曾懼怕,正因為平凡,他們不自以為高傲廉潔,那些高高在上的仙者連感情都不曾擁有,遨遊太虛,移山填海不如殘廢之人,一身修為又有何用處?

凡間是由幾塊漂浮的大陸相互連接而成,大陸周圍環繞著眾多島嶼,靜靜細看巧妙的構成了一卷山水圖,景色不一的圖畫與對稱之美截然相反,北國風雪,沙疆無際,南原馬騰,東海之濱奇山奇絕更是數不勝數,山勢地貌形態萬千,離天賦鎮千裏之外群山萬壑,山脈綿延其幾千裏。一座座看似險要高聳的峽穀中。世人所謂的“世外桃源”便隱逸其中,這裏流水泛泛而不吵鬧,鳥語花香而不雜亂。誰說此地不是一處隔絕天外天呢?山與水之間眺望不遠有棵直上九霄的參天大樹挺拔而豎立。枝與身覆壓百餘裏,此樹四季常青,枝繁葉茂,樹幹之大百人合抱也遠遠不及,樹下便是一戶戶“小橋流水人家”百姓取枝幹為材,以葉片為頂,一座座巧奪天工的樹房就這樣搭建而成了,樹房間相隔不遠,道路平坦門前老者坐著享受陽光的照耀,小孩嘻嘻回音遍及街角,山間耕作的農夫揮舞著手中的農具,一時間這些簡單的畫麵成為三月暮春最美的風景...這裏的道路離大樹越近反而越崎嶇,這裏的百姓每到夏至都要走出山門去鎮上換些銀兩與布料衣物,隨著視線的轉移,一條石徑路步入眼簾,小道呈環形狀似蛇物般纏繞在樹身之上,小道的盡頭,有許多交織起來的幹枝,其間有戶竹籬修建的吊腳樓,這戶吊腳樓雖無宮殿般奢華,也無閣樓般優雅,卻蘊含著獨特的品味,樓前一位佼人站立北望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佼人淒然淚下看著遠處的幼童漸漸離進,抬起衣袖拈了拈眼角的淚痕,那幼童身背竹簍,手持鐮刀蹦蹦跳跳地來到佼人身前,佼人伸出手來撫過幼童的腦勺“軒兒,打水去洗把臉。臉與樹枝間擦到都留下灰塵了,洗完臉去吃些米飯,飯菜都放在桌椅上了”幼童名皓軒,佼人複姓慕容,因為容顏過人的漂亮,村裏人都叫她慕三娘,二人不知何事落難避世於此,在幼童的記憶裏從小便生活在此,這裏已經成為他嬉笑的樂園,有時村裏需要人手,他也會去幫幫忙。有時陪陪孤寡老人閑聊,所以他深受村裏人喜愛,放下身後的竹簍與手中的刀具,來到一口陳舊的古井前,這口井據村裏的老者說是許多年前,先祖們為了逃避戰亂紛紛隱居此地,想安靜的過完餘年,可誰知,這裏水源難尋,大家都饑渴難耐,時不時發生爭執,其中一位青年單膝下跪憤怒的舉著大斧對著大樹的枝幹連砍數刀,就因為這樣的無意把隱藏在樹中的水源劃開了,刀口中湧出許多積水,大家驚喜欲狂紛紛取水而飲,這樣才得以傳承後代,隨之刀口處慢慢發展成了水井,這口井也被稱之為母親泉。皓軒把井邊的木桶緩緩降落下去,用手轉動著滾軸,雖然皓軒比起普通小孩顯得健壯有力,可這樣的勞作對於一個七八歲的幼童是有難度的,提著木桶皓軒腳步不穩定,難免有些別扭,洗完臉的皓軒顯得格外清秀似乎比的上凡間的皇子,可其中之密誰又知曉?清風拂過,三娘卻遲遲不肯過去,拳頭握緊,眼睛紅潤

“娘,軒兒吃完了”

“軒兒,拿這些銀兩去村西孫婆婆家,前些日子婆婆亡了丈夫,婆婆年歲已高一個人有不方便,膝下又無子嗣,早些年婆婆也幫助過我們,不能讓人說我們忘了恩情”

皓軒點點頭“知道了,娘,婆婆身體不好,我幫婆婆伐些木材,堆在家裏也有個方便”三娘拿些銀兩放入黑色的布袋中,係在皓軒的腰間,用手輕輕摸過皓軒的臉廓

“我兒,真的長大了....”

說到此處三娘眼皮抖動,嘴唇緊鎖,皓軒見娘有流淚之意,用手摸了摸三娘的眼角

“娘,不哭,軒兒會好好照顧好娘親,會保護娘親的”

三娘抱住皓軒有那麼一會後

“軒兒,早些去吧,天黑了山路不安全”皓軒拿起農具與竹簍慢慢遠去...

皓軒哼著民謠,由於村裏沒有先生,所以大多數孩子都是聽老人們唱起才跟著學,歌聲輕快而歡喜,走在石路上,石徑一直通往大樹下的村門口,山勢崎嶇,石徑卻仍是十分平坦,山間水流繞過,林間百草豐茂,遠遠望去竹簍童一會追著蝴蝶,一會蹦跳一副怡然自樂的情緒釀在其中,林間木源大多以苦竹為主,村民也都是在這取材生火,何況此竹並非一般的竹類,竹壁厚六毫米,長短不過兩丈,幼竿淡綠色,有清熱,解毒,涼血,清痰之效,不僅是自備藥材,一些村民賣到鎮上的藥庫也可以買個好價錢,皓軒拿起刀具伐著苦竹,將竹身斬落後,折成幾節放入簍中,反複幾次後往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