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熟悉的輪回(1 / 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國家的地方就有戰爭。

紮拉星作為孕育了人類這種生命的搖籃,在經曆了三次世界大戰後,終於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猶如一位養育了眾多孩子的母親,隨著孩子們的誕生和長成,自己的健康卻遭到了難以修複的損傷。

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而人類因為長久的戰爭,導致青年人口嚴重不足,直接製約了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意,烏托邦帝國與米斯勒聯邦——這對經曆了三次戰火洗禮的對手——之間發生的長時間的戰爭,嚴重的損耗了紮拉星的自然資源。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以兩敗俱傷的結局不得不終止時,帝國陣營與聯邦陣營迫於嚴重的資源危機,於是開始了探索太空的曆程。

為了人類的存續,以及自身內部對和平訴求的壓力,兩大陣營開始了全麵的科學技術合作和信息共享,拉開了人類第一次向太空進軍的序幕。

被使用了三千年的世界曆正式廢止,這一年被成為神聖曆元年。

以下是聯邦圖書館收藏的《人類神聖紀元》的時間表:

神聖曆100年,聯邦和帝國的科學家聯合發表聲明,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實現突破性進展,宇宙大爆炸理論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

神聖曆150年,人類第一次在紮拉星的衛星—愛神星上建立前進基地,實現了人類邁出宇宙的堅實一步。

神聖曆211年,對太空的探索占用了大量的資源,導致原本匱乏的自然資源進一步惡化,民眾開始反對“太空進軍”計劃。

神聖曆220年,生活窘迫的民眾開始走上街頭,反對帝國和聯邦的太空政策,要求在發展太空科技的同時,兼顧社會基本生活需要。

神聖曆222年,帝國皇帝簽訂進軍太空法令,帝國集中資源發展太空科技,要求帝國臣民同舟共度,克服難關。

神聖曆223年,聯邦總統選舉出現危機,聯邦民眾不滿意聯邦政策,拒絕投票,使得新總統的綜合得票率首次低於30%。

神聖曆230年,帝國和聯邦開始有限度的局部戰爭,旨在消化剩餘人口。雙方戰士普遍出現高齡化特征,帝國士兵平均年齡突破40歲。

神聖曆240年,帝國和聯邦科學家實現動力技術革命,人類研發的推進器速度成功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

神聖曆300年,在推進器技術陷入瓶頸後,帝國開始籌建鏈接紮拉星和其衛星愛神星的太空電梯。

神聖曆400年,太空電梯技術完全成熟,愛神星的自然資源成功的扭轉了紮拉星資源匱乏的窘境。同年,持續了170年的局部戰爭結束。“一百七十年戰爭”的殘酷程度突破了第一次時間大戰,雙方士兵陣亡人數高達7億人,但該次戰爭未推動相關科技的發展,雙方的武器仍局限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之內。

神聖曆600年,人類完成對愛神星的開發,愛神星人口突破20億人,占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強。

神聖曆755年,人類成功研發出真正意義上的太空飛船,飛船最大前進速度達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神聖曆800年,“帝國神聖號”和“自由永存號”太空飛船駛向太空深處,人類開始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

神聖曆833年,帝國科學家提出平行宇宙理論。根據該理論在某個宇宙中,就存在著無數個星係,幾乎和紮拉星所在宇宙完全一樣。在那個宇宙中,也存在著完全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神聖曆860年,“帝國神聖號”發回第一條也是最後一條信息,所前進航線上並沒有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而神聖號全體決定取消返航,沿著既定路線繼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