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讓公眾多了解一些食品衛生安全知識(一)(1 / 1)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曆年來一直是黨和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衛生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要求所有成員國把食品安全問題納入消費者衛生和營養教育體係。

公眾食品安全營養常識的普及教育,農產品、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環節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食品安全監管、檢驗、創新研究等方麵高級人才的專業技術教育,構成了一個國家的金字塔型食品安全教育體係。而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常識普及教育則是整個食品安全教育體係的基礎。對公眾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和消費水平,是健康教育工作者和食品衛生安全專家們不容旁貸之責。

由於缺少食品安全常識和安全意識,許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兩大不良消費習慣:一是貪圖便宜,忽視食品質量,缺乏防範意識;二是過度恐慌,輕信傳言,食品消費信心易受打擊。為了向公眾大力普及食品安全常識,引導廣大消費者樹立自我保護意識,讓大家自覺參與食品安全體係的社會監督管理,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健康教育所組織有關食品衛生與安全方麵的專家編寫了這本《專家教你吃得更安全一食品安全指導手冊》。全書按食品安全問題的不同類型,搜集了近幾年國內外發生的較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介紹了與之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並加上專家的解說,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不失為一本知識性較強、可讀性較好的食品安全科普讀本。這本書對於廣大民眾了解食品安全常識,在消費中樹立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和依法維權能力大有裨益;對於有關單位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動,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人民群眾密切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對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中的各種不法行為積極主動地進行監管和打擊的時候,我國食品消費河清海晏之日也就為期不遠了。

食以安為先

“民以食為天”,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這句千年古訓都非常熟悉。

能夠吃飽飯,曾經是幾千年來國人的夢想。改革開放以後,當餐餐吃飽已經不成問題的時候,人們開始追求吃得好,吃得有營養,希望吃出健康,吃出快樂。

然而,就在人們開始新的飲食消費追求之際,食品安全問題漸漸浮出水麵,越來越引起公眾的關注。

一些不法廠商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有的用病死的豬肉或雞肉加工香腸等肉食製品;有的回收過期甚至發黴的火腿腸,打碎後再加澱粉重新加工成新的火腿腸出售;有的為了使魷魚、雞爪等食品防腐保鮮而不惜采用強致癌物甲醛(俗稱福爾馬林)浸泡;有的在辣椒麵裏加鋸末、西紅柿皮、紅土、工業染料;還有人從泔水中提取“地溝油”,用來炸油條;有人將發黴的大米拋光打油,冒充“優質高檔大米”;有人用垃圾皮革製造食用明膠;有人在麵粉中摻石膏和增白劑;有人用“瘦肉精”、化肥、洗衣粉摻入豬飼料假冒偽劣食品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還直接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

2004年4月,安徽阜陽曝出劣質奶粉事件,導致100餘名嬰幼兒受害、13名死亡,一時震驚國內外。

2004年5月,廣州出現“假酒中毒”事件,一些不法分子竟然用工業酒精勾兌散裝白酒,使數十人中毒,11人死亡。

種種事實表明,不法商販為了牟利,已經到了不擇手段、喪盡天良的地步。

源源不斷混入城鄉的偽劣食品,猶如一枚暗藏的定時炸彈,令人憂心忡忡。

食品安全是一個讓老百姓擔心的問題,也是政府有關部門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農牧業生產管理、食品衛生監督、防疫、環保、工商管理等部門,對於保障食品衛生安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部門和機構應當進一步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監管,大力打擊食品生產加工和經營中的不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