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餘華小說選讀(二)(1 / 3)

一、反映人類普遍生存意義的寓言小說:《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是作家餘華 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1998年該作品經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包裝出版後,成為全國暢銷書,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轟動。小說有法文、韓文、德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種版本。全書十七萬多字,共二十九章,講述了絲廠送繭工許三觀在四十多年裏十一次賣血的故事。許三觀共賣成了十次血,他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為證明自己身體結實,賣血所得娶得“油條西施”許玉蘭,組建了家庭;第二次是因許三觀的非親生的大兒子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許三觀為贖回方鐵匠搬走的家具而賣血;第三次是為了補償初戀情人林芬芳賣血;第四次是為了改善家人生活賣血;第五次是為改善一樂的生活;第六次是為招待二樂所在生產隊的隊長;第七次至十次是為了給一樂治病而四次賣血,幾乎把性命送掉。許三觀賣血除了第一次是偶然的,第三次是荒唐的,其餘全是為了生活,都是在人生極為艱難和困苦的時候不得不去賣血,靠著許三觀賣血,許三觀一家一次次渡過難關。

當許三觀一家“不再有缺錢的時候”,六十歲的他又空發奇想,想再賣一次血,但是已經沒有人要他的血了。“四十年來,每次家裏遇到災禍,他都是靠賣血度過去的,以後他的血沒有要了,家裏再有災禍怎麼辦?許三觀開始哭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全家人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徹底崩潰了。

《活著》與《許三觀賣血記》一直被看做是餘華小說從先鋒走向世俗後的代表作,餘華小說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其敘事風格基本上是向著樸素、堅實,且具有強烈民間意識的方向轉變的。法國《讀書》雜誌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比利時《南方挑戰》對此書也有很高的評語:“這是一個寓言,是以地區性個人經驗反映人類普遍生存意義的寓言。”韓文版的《許三觀賣血記》被韓國的多家報刊評為“100部必讀書”之一。

作者餘華在中文版自序中說:“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一部世俗小說,完全不同於他早期的先鋒小說,與他另一部蜚聲世界的世俗小說《活著》比較而言,在“溫和”的基調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和喜劇幽默因素,達到了“笑看人生”的崇高境界。

二、樸實簡潔和內涵深遠的完美結合之作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一部力作。小說記述了主人公許三觀一生中十一次賣血的經曆,每一次賣血經曆的背景、原因和情節不同。但是關於許三觀賣血的背景和原因的種種敘事,都分別走向他每次賣血這個中心,這樣也就有了十一次賣血內涵的豐富性。縱觀許三觀的十一次賣血,前十次都是賣血成功。第一次賣血他娶到了許玉蘭。第二次為了贖回家具。第三次為了補償初戀情人。第四次為了改善生活。第五次為了一樂;第六次為了二樂;最後四次為了給一樂治病,幾乎把性命送掉。許三觀的賣血是為了家人的生活,都是在生活極為艱難困苦,為了孩子操勞治病等情況下的不得不為。表麵來看都是許三觀自願賣血,實際上都是生活的辛酸與無奈的選擇。許三觀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他的追求就是一家人的溫飽平安,他的賣血是自我拯救,擺脫危難的凡人生命的具體表現形式。

許三觀的妻子許玉蘭對賣血的態度前後不一。她得知許三觀用賣血的錢贖回家具時,大呼小叫:“許三觀活不下去了,所以許三觀去賣血了。”她頑固地認為“賣身是賣自己,賣血就是賣祖宗”。但是後來她居然勸許三觀去為二樂賣血。許玉蘭由反對賣血而到哀求許三觀賣血,截然相反的態度是生活的苦難對人生的擠壓而造成的。許三觀的賣血除了第一次是彰顯生命力的表現,其他賣血行為已然是人生苦難典型的象征。當年老的許三觀想重溫黃酒和炒豬肝的美味,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為了自己去賣血時,卻遭到了血頭無情的奚落與拒絕。四十年來,他的血第一次賣不出去,他的身體不再強壯,他失去了在家裏頂天立地的地位和被家人需要的強烈感覺。許三觀淚流滿麵,無比悲愴地沿街遊走。最後一次的賣血使賣血與苦難的關係被再一次地揭示出來,在許三觀心裏,賣血是戰勝苦難的法寶,是自我生命價值的體現,是一次一次渡過困苦的依托。許三觀徹底失落了。許三觀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是賣血的一生,賣血是他生命的主旋律,他的生命因賣血而變得既殘酷又美麗。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曆史”是以怎樣的方式進入許三觀的日常生活,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許三觀賣血記》裏作者對曆史重大事件很少直接進行描述,即使正麵切入著墨也極少,采取的多是大跨度式的推進:人民公社運動、大躍進、大煉鋼鐵、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全都一筆帶過,而將曆史影響具體體現在個體的生存與苦難之中。

小說采用了重複敘述的手法將“曆史”融入許三觀的日常生活。敘述人的語言多次重複,人物的語言不重複。比如第十八章,“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重複了五次,但是許三觀所說的內容不重複:“大煉鋼鐵,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公共食堂關門,”短短一章就將曆史的發展簡括了起來。第十九章則以具體詳細地描寫許三觀一家的饑餓與苦難折射出曆史的背景。餘華以極其冷靜的客觀的視角再現了人物的日常生活,在許三觀生日的那天,許三觀為全家人以口說菜打牙祭,大談如何烹飪紅燒肉、炒豬肝、清燉鯽魚的過程。特別是許三觀為一樂二樂三樂三個孩子口燒紅燒肉的細節描寫,許三觀繪聲繪色,全家人“聽肉充饑”大吞口水,間接折射了那個特定時代的貧困與饑餓。許三觀一家貧窮而善良,樂觀而堅韌,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僅僅是試圖以畫餅充饑的辦法渡過難關,讓人欲哭無淚,啼笑皆非。“曆史”就是這樣以“苦難”和“生存”的形式進入到許三觀的日常生活中,而許三觀卻以一種近乎麻木的方式默默承擔與樂觀忍受著。當生活實在不能維持下去之時,許三觀就以“賣血”的方式改善生活或者渡過難關。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人物的對話和語言不僅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和生活情境,而且也成為結構轉換的主要載體。如第十八章以人物對話的方式交代了人民公社、大躍進、大煉鋼鐵,直接地將曆史時代與個人命運進行聯係。第十九章寫許三觀一家空談吃肉,直接與三年自然災害的饑餓年代掛鉤。從第十八章的許三觀對許玉蘭說,到第二十五章的許三觀對許玉蘭說,故事就從大躍進時代推進轉換到“文革”時期,既簡單又巧妙地完成了曆史對於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滲透。

《許三觀賣血記》的敘述特點簡述如下:

第一,順時敘述。在敘述情節方麵,小說完全采用的是以時間為順序的第三人稱敘述,沒有一處倒敘、插敘。十七萬字寫出了許三觀四十年的順時發展的曆史。餘華采用了淡化曆史,細寫生活的順時敘事策略。略寫了曆史,但是曆史卻在時間的推進中影響著許三觀的生活。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以及知青下鄉等等,無不影響到許三觀的日常生活。全書共二十九章,圍繞著許三觀賣血的中心,有的章較長,比如第二十八章,作者用一萬六千多字,描寫為了救病重的一樂,許三觀“一路賣著血去上海”的經過。十來天賣血賣了四次,幾乎要賣掉許三觀的命。有的章則隻有幾百字,比如第六章,以五百多字描寫了許三觀因要懲罰許玉蘭而在家中甩手享受。小說無論如何大開大合,都是取舍自如,順時推進。

第二,重複敘述。在餘華的眼裏,苦難與重複是孿生的,《活著》的苦難是以“死亡”的形式重複出現,《許三觀賣血記》的苦難是以“賣血”的形式重複出現。許三觀賣血故事的反複出現,沒有讓人覺得冗繁,反而讓人覺得簡潔生動。餘華的重複敘述,是文字上變化不大,而意義一次比一次深刻,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四十年裏經曆了相同而又不同的一次次賣血,這些相同或相似賣血的重複,把許三觀們的底層生活清晰地鏤刻出來,其生命的價值,生存的意義一次一次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餘華的重複敘述是化繁為簡,恰到好處,成為描寫人物的傳神之筆,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比如第二十三章寫許玉蘭勸說許三觀讓一樂去為他親爹何小勇喊魂,不厭其煩地重複何小勇女人求情的敘述,許玉蘭現在的洋洋得意與當初對何小勇女人低三下四的求情形成鮮明的對照,許三觀後來終於勸說一樂去給他親爹喊魂,敘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形成了富於戲劇性的敘述節奏。

第三,對話敘述。小說 70%是對話。許三觀的故事絕少背景、場景、人物內心描寫,基本上完全由對話組成、展開。這些對話形式的多樣化在當代小說創作中比較罕見,同時這些對話在文本中的作用非常特殊。在占文本 80%以上的對話中,有一般文本中常見的人物對話,更有大量的以第一人稱直接引語的人物語言。人物的對話是靜態的,是對場景的描摹、對人物性格的展現。第一人稱直接引語,往往取代了敘述者而呈現出某種動態性。比如:

“二樂,我跟人打架了,你快來幫我。”三樂說。

二樂問:“你跟誰打架了?”

三樂說:“我叫不出他的名字。”

二樂問:“那個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