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就一定要講魯迅小說,否則就是“有眼不識泰山”。毋庸諱言,魯迅所創作的現代小說是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經典中無法逾越的高峰。
魯迅一生創作了三部小說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共三十三篇小說,雖然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就是因其現實題材小說《呐喊》和《彷徨》二十五篇中短篇小說奠定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擁有了中國現代作家之首的榮譽。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藝術嫻熟。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小說從魯迅這裏開始,在魯迅這裏成熟;魯迅所創作的白話小說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重要源頭。
魯迅( 1881— 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與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聞名於“五四”時期。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就在他的六篇論文中提出了“立人”的思想,認為隻有有了個人的人格的獨立和完善才會有國家的興盛。魯迅是把追求個體自由與追求社會進步相統一。魯迅最早的小說,是 1911年在紹興創作的文言小說《懷舊》,寫一個私塾裏的故事。魯迅最後的一篇小說是以話劇形式寫成的莊子的故事《起死》。
魯迅成名於 1918年,年近不惑的魯迅第一次使用“魯迅”筆名,創作了二十世紀中國第一篇成熟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受到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啟發,借“狂人”之口猛烈地抨擊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對中國傳統思想和承載著這種思想的現實人性充滿憂患之思,小說以振聾發聵的思想含量和日記體的藝術手法,彰顯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具有嶄新的劃時代意義。之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藥》《社戲》《故鄉》《阿 Q 正傳》《祝福》《在酒樓上》《傷逝》等名篇。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在現代散文的創作中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更在現代小說的創作上創造了雄厚的“實績”,建立起了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範式,並且具有經典的示範意義,無愧為“現代小說之父”。
魯迅是一個說不盡的文化存在。“魯迅精神”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要求,魯迅精神也是我們民族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魯迅作品中對個體生命的深切關懷和終極思考,對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的追求,對自我的深刻剖析,對鏟除人間不平的無私無畏,依然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精神力量,魯迅精神可以穿越二十一世紀的厚牆、穿透時空,繼續感染、激勵和鼓舞今天的讀者。
魯迅留給我們的小說經典是特定曆史情境的產物,對它的解讀和闡釋也必將是一個不斷深化的曆史過程。魯迅小說塑造最成功的是兩類人物形象:農民和知識分子。其中,塑造農民形象最經典的作品是聞名遐邇的《阿 Q正傳》和《祝福》;魯迅筆下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幾乎囊括了“五四運動”前後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在酒樓上》可以看做是魯迅塑造知識分子形象最成功的名篇之一,是最富“魯迅氣氛”的小說,也是不少讀者喜愛並且常讀常新的一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