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2)

知行合一讀陽明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也可視為心學宗師王陽明恪守一生的座右銘。這四個字表麵看來十分簡明,內中卻頗多奧妙。想要理解王陽明,看懂他的心學,隻了解理論遠遠不夠,還需要把陽明先生的一生經曆和他的學術理論合為一體,視陽明心學理論為“知”,以陽明先生一生經曆為“行”,知行合一,互為借鑒,相互滲透,才能讀懂心學,讀懂陽明先生。

陽明心學大講良知,力圖“簡易”,但自古而今,陽明心學卻也並不易懂。究其原因,是陽明心學有三奇。

第一奇,陽明先生是心學宗師,首創知行合一之說,大舉致良知之教,他自己早年卻是個心學門外漢,渾渾噩噩無知無覺,直到三十五歲那年上奏蒙冤,下獄受苦,困居龍場,一夜悟道,即成宗師,這一“悟”令後人斥其學說為“禪”,說三道四,亂了心學的章法。

第二奇,陽明心學自創立之後,讚譽者眾而毀謗者亦眾,讚者視其為救國救民之明燈;毀者謂其是破國傾家之禍水。譽至極,毀亦至極,令人咋舌。

第三奇,陽明心學創於中國,在本國逐漸湮滅,寂寂無聲,反而在鄰邦日本大放異彩,使這個小小島國兩度稱雄於世。其後中國在大敗之餘,不得不以東鄰為師,從日本將心學重新引入,現在心學回到中國前後已有數十年了,卻依然寂寂無聞……

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可偏就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枝散葉,真是奇怪至極。

說起心學的起源,不能不提到南宋名儒陸九淵。

陸九淵,字子靜,世稱象山先生,今江西撫州金溪縣人,早年舉進士,做過些不大的官職,病死在任上。陸九淵一生講學多,著述卻少,以“心即理”和“自存本心”為學術主旨,提出“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認為成聖賢隻在於講明本心,不假外求。

陸九淵的學說是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基礎,他認為:“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而戕賊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閑其戕賊放失之端,日夕保養灌溉,使之暢茂條達,如手足之捍頭麵,則豈有艱難支離之事?”因其所教多稱“心即理”,強調“存心養心”,故其學說被世人稱為“心學”。

陸九淵在世時,他所創立的心學與朱熹所宣講的理學並駕齊驅,然而朱、陸去世後,被朱熹整合起來的理學逐漸被統治者接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把理學定為當時科舉考試的標準,到明朝仍沿用這一製度,專以朱熹所著的《四書集注》作為考試的命題,由此確立了理學的學術正統地位,而心學逐漸被邊緣化了。

到明朝中葉,隨著封建獨裁越來越強化,哲學思想的空間越來越狹隘,隨之引發的社會人心日趨敗壞,正如王陽明所說,“士皆巧文博詞以飾詐,相規以偽,相軋以利,外冠裳而內禽獸,而猶或自以為從事於聖賢之學”,已是病入膏肓,不治不行了。而當此時,朱子理學已經固化為困人思想的樊籠,陸子心學則被邊緣化,從者日稀。用什麼辦法救社會拯人心?王陽明於眾說紛紜之中,聰明地選擇了孟子之學作為突破口,以陸九淵“心即理”的心學思想為基礎,建立一套有效的濟世救人之學。在《別黃宗賢歸天台序》中,王陽明說道:“顏子沒而聖人之學亡,曾子唯‘一貫’之旨傳之孟軻,終又二千餘年而周、程續”,把孔子、孟子以及周敦頤、程灝、程頤諸大儒的學說巧妙地連接為一體,借此為自己的陽明心學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