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廣播體操
廣播體操的概述
廣播體操的簡介
廣播體操是一項廣為人知,練習者眾多的體育運動。廣播體操是一種徒手操,不用器械,隻要有限的場地就可以開展,通常跟隨廣播進行鍛煉,也可以用口令指揮節奏。
廣播體操的好處
廣播體操一般由8——10節動作組成,包括上肢、下肢和軀幹各部分;由曲伸、舉振、轉體、平衡、跳躍等各種動作組成。每一節動作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擴胸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胸部、背部和肩胛部的肌肉,對矯正姿勢(輕度的駝背、窄胸等)也有好處。因此,每做完一套廣播體操,能使身體各部分的關節、肌肉、韌帶都得到鍛煉。增加了氧氣和養料的需求,加快了呼吸、脈搏和血液循環,從而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各器官的功能。
廣播體操的曆史發展
“楊烈報告”
1950年年底,一份手寫的報告遞交到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內容是建議新中國創編一套全民健身操。打報告的人叫楊烈,當時是體總籌委會的秘書。
這個主意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楊烈在出國訪問中受到的啟發。那一年8月,體總籌委會向蘇聯派出了第一支體育代表團,楊烈是12名成員中唯一的女性。
那個時候,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剛剛起步。全國體育總會還沒有正式成立,隻有一個籌委會在代行職責,由團中央直接管理。籌委會就在王府井南口的一棟小樓裏辦公,和全國青聯在一起,工作人員也隻有幾名。
放眼當時新中國的體育事業,更沒有任何基礎可言。一無場地,二無器械。全北京隻有一座正規的體育場——先農壇體育場,還是1937年修建的。除此之外,連一個帶看台的籃球場都沒有。
而體育管理經驗和人才的缺乏則更為關鍵和緊迫。為此,體總籌委會借蘇聯部長會議體育委員會邀請之機,向蘇聯派出了新中國第一支出國訪問的體育代表團,希望學習並效仿當時蘇聯的體育製度。
人們對代表團的訪蘇之旅寄予厚望,所以在代表團臨行前,有關方麵還特意在北京青年宮禮堂舉辦了一場歡送會。
出現在歡送會上的代表團成員都是體育方麵的老專家。有西北區的代表李一青,東北區的代表楊鍾秀,中南區的代表陳鎮華,西南區的代表胡理和,華東區的代表黃獅以及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的委員們。體總籌委會副主任徐英超親自任團長。人群當中,楊烈梳著齊耳短發,作為代表團中唯一的女性,自然非常引人注目。
楊烈其實是位越南華僑,但更是一位老革命,早在延安時期,她就開始參與管理體育方麵的工作了。
楊烈本來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僑商家庭,青年時代,就東渡日本學習體操和體育管理。抗日戰爭爆發後,她毅然中斷了學業,輾轉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楊烈充分發揮了自己在體育方麵的特長,組織了大型團體操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新中國成立後,當時負責體育工作的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總會主席廖承誌親自把楊烈接到北京,請她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出謀劃策。
得自蘇聯的啟示
中國體育代表團給邀請他們的蘇聯部長會議體育運動委員會帶去了精心準備的禮物:中國傳統的武術器械、錦旗和照片。此後2個多月的時間裏,代表團考察了蘇聯幾大城市的體育發展狀況,詳細了解了蘇聯開展各種體育活動的經驗,並總結出20多種考察材料。
隻不過今天保存下來的關於那次“取經”之行的材料非常稀少,我們已經無法從文獻中得知這支訪蘇體育代表團在蘇聯的具體情況。
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蘇聯的“勞衛製”給了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很大啟發。
“勞衛製”是個簡稱,全名叫“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製度”。
1931年3月14日,根據列寧共青團的倡議,蘇聯部長會議體育運動委員會頒布了第一個“勞衛製”,即通過運動項目的等級測試,促進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運動,以提高身體的體力、耐力、速度、靈巧等素質,按年齡組別製定達標標準。這其中,便包括一套勞衛製體操。
當時,蘇聯的全民體操運動發展得很全麵。他們的體操當中分成三類,一類是衛生操,一類是輔助性體操,一類是器械體操。衛生操一般是在早上根據廣播或獨自進行的一種體操,一般稱為“早操”。由8節到12節組成,時間約10分鍾到15分鍾,分為婦女體操和老年體操兩種。
“勞衛製”體操和“衛生操”很相似,不需要特殊場地、設備服裝或器械,也不需要有事先的技術訓練,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健康狀況的人都可以做,都能得到鍛煉,所以深受蘇聯老百姓的歡迎。
這種獨特、而且便於大範圍推廣的運動形式讓楊烈深受啟發。
從蘇聯回國後,體總籌委會確定了學習蘇聯經驗發展體育運動的方針,並且明確規定,在恢複經濟時期,不搞大型運動會,著重抓普及。體育工作要由學校到工廠,由軍隊到地方,由城市到農村,把重點放在學校、工廠和部隊。
此時,楊烈的報告提交到體總籌委會,建議創編一套全民健身操,以此來動員人們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她的這個建議,恰好與新中國成立之初,把發展群眾體育運動放在首位的思路不謀而合。
早在1949年9月21日,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召開並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便規定,要“提倡國民體育”。主管全國體育工作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也進入了籌備階段。在體總的籌備會議上,朱德告訴體育工作者們:“體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衛生保健的一部分,我們中央政府是重視它的。……過去的體育,是和廣大人民群眾脫離的,現在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
所以,楊烈的報告很快便得到了批準。
“辣椒操”和劉以珍
創編一套全民健身操,這在中國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到哪裏去找專業的體操人才呢?正在楊烈為編操人選犯難的時候,她想起了同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的同事劉以珍。
劉以珍是北師大體育係科班出身,曾學過日本的體操,何不讓她幫忙呢!
楊烈說明來意,劉以珍欣然應允。
“我也是體總籌委會的委員,能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做點兒事兒,這有什麼好猶豫的!”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劉以珍老人回憶說,要說起自己做體操的曆史,可有些年頭了。
早在上大學期間,劉以珍就開始做一種“辣椒操”了,還曾經在全校做過推廣。“體育係有一個錄音機,還有辣椒操的唱片,每天早上起來,我把錄音機拿到操場上做辣椒操,就有同學跟著我做,慢慢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
劉以珍所說的辣椒操,是一種從日本引進的,有音樂伴奏的徒手操。
1928年,日本人頒布了日本第一套全民健身操,這套操是通過廣播電台播放的音樂指揮大家一起做的。因為廣播電台覆蓋麵非常大,所以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收聽廣播音樂做體操。日本人因此親切地把這種體操叫做“廣播體操”。
隨著來華日本人的增多,“廣播體操”被帶到了中國。日語廣播的發音,非常類似漢語的“辣椒”,因此中國人就把這種體操稱作“辣椒操”。
“我在師大念書時,教我們體操的都是日本老師。”劉以珍至今還能清楚地記得她的體操老師叫石津誠,長得像意大利人,做起操來非常帥。“日本的廣播體操,有五套,厚生操,女子青年廣播體操和男子青年廣播體操各兩套,這些資料我都有。”正是因為成竹在胸,所以創編全民健身操這項前無古人的任務並沒有難住劉以珍。
為新中國創編一套全民健身操,何不借鑒日本的“辣椒操”呢!劉以珍琢磨了起來。
“全民健身操運動的目的,是讓人們在清晨起床之後,簡單地活動一下身體,好神清氣爽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當中去。對學生來說呢,上午上了兩節課,中間休息一下。”本著這個宗旨,全民健身操的時間不能太長,動作不能太難,還得全身都活動到。
日本的廣播體操動作,也不外乎就是四肢、胸背、腰腹部的鍛煉。徒手體操的基本動作很多,隻要組合起來,能把這些部位都鍛煉到了,也就算達到了目的。劉以珍根據日本的廣播體操,很快確定下了新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的基本框架:一共10個小節,總長5分鍾左右。
頭一節是“下肢運動”,內容其實就是先踏踏步;緊接著第二節叫“四肢運動”,其實就是彎彎腿、伸伸胳膊。這兩節算是前奏,主要目的是把身體活動開。從第三小節開始,運動的強度便逐漸加大。第三節“胸部運動”,要求弓步擴胸,繼續對四肢進行鍛煉。接下來的三節“體側運動”、“轉體運動”、“腹背運動”把鍛煉的重點部位轉移到腰腹部,其中的“腹背運動”難度最大,動作要求身體前屈,膝關節伸直,雙手指尖觸及地麵。體育出身的劉以珍大概沒想到,這個動作對普通人而言還是有相當難度的。第八節“跳躍運動”過後,就是“整理運動”,讓人體從激烈的運動狀態逐漸平靜下來。因為日本的“辣椒操”是以呼吸運動作為結束的,所以劉以珍也在“整理運動”之後,加了一節“呼吸運動”,整套操就結束了。
劉以珍創編這套廣播體操動作順序的思路,成了以後編操者共同遵守的原則:先由離心髒較遠、負荷量較小的上肢或下肢運動開始;中間由胸部、體側、體轉和腹背運動組成,逐步加大動作的幅度和負荷量;然後轉入較劇烈的、負荷量最大的全身運動和跳躍運動;最後以整理運動或放鬆運動結束。
對於學體育、教體育出身的劉以珍而言,編幾個動作本來就輕而易舉。再加上有日本體操作為參考,就更簡單了。其實難題還在後麵。
推廣的難題
正當劉以珍為編完動作而欣喜的時候,她忽然意識到真正的麻煩還在後頭呢!
編廣播操不是上體育課,做做示範,口頭講解一下就行了,這是要通過出版發行以文字和掛圖的形式與全國人民見麵的,所以必須要有配套的文字說明。
這件事若放在今天,會容易很多。但在當時,廣大人民的體育素養很低,對於體育名詞更是毫無概念,體育專業發展水平也很低。
如何把這10節動作以文字的形式,科學地表述出來呢?
“當時我掌握的體操術語太少了,很多動作說明不知道該怎麼說。比如說身體部位的名稱,動作的方向,都講不清楚。”劉以珍說,身體部位是叫脖子還是叫頸部?叫肚子還是腹部?叫腳後跟還是踵?一個動作斜著伸直了還是側上舉?是彎胳膊還是屈臂?當時很混亂。向全國發行,如果不能使用科學統一的說明的話,將來做起操來,一定是五花八門的什麼動作都出來了。
劉以珍隻好又搬來了師大體育係的日本體操術語詞典,做起翻譯來。
“比如振和舉就是不一樣的。舉是一個很硬的動作,而振呢,是一個擺動的過程,依次經過身體的不同部位。這在編操前我都不是很清楚。”劉以珍老人說到興起,邊做動作邊向記者解釋。
在日本體操術語詞典的幫助下,劉以珍總算為第一套廣播體操配上了文字說明。於是,我們在第一套廣播體操的圖解上就看到了這樣的解釋:左腿舉股屈膝,還原;同時右臂向前、左臂向後自然擺動;而後右腿舉股屈膝,還原;同時左臂向前、右臂向後自然擺動。這就是新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第一節動作“下肢運動”的文字說明,看著挺熱鬧,似乎非常專業,其實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動作和文字說明完成之後,還要為這套體操動作配上音樂。有人向劉以珍推薦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曾經譜寫過雄壯的《新四軍軍歌》,請他來譜曲自然合適不過。
事隔多年,給第一套廣播體操配樂的過程,我們今天已經無法了解。但讓音樂和體操動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的體操專家陸奐奐老人曾這樣向記者解釋,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有自己的節奏,而且要非常連貫,但是廣播體操動作是分節的,一節和一節之間要有停頓,從配樂的角度講必須有區別,做操的人才能聽得明白。給廣播體操配樂的時候,編操的人要求動作做到幾分幾秒完成,音樂到了幾分幾秒也必須有一個停頓。
“我們音樂要表達的話還沒說完呢,你不能讓我們硬停啊!”作曲家們經常發出這樣的抗議,但是,沒有辦法,隻能遷就動作。所以,讓體操動作和音樂完全合拍,始終是錄製工作中最大的難題。
中央樂團的音樂家們在給第5套廣播體操錄音時,樂團和工作人員七八十人,愣是錄了三四個通宵才完成。而第5套操問世已經是在上世紀70年代,時間倒退回50年代,技術設備條件更差,錄音難度當然也更大。可惜,第1套廣播體操的音樂今天已經難覓蹤影。
而第一套廣播體操掛圖上的模特,來頭也不小。據劉以珍回憶,她本來想自己做掛圖模特,但又轉念一想,還是應該找一位男模特,健壯的塊頭會顯得更好看。於是她找到了當時清華大學的老師馬約翰。馬約翰是中國著名的體育教育家,他有個兒子馬啟偉(上世紀80年代當過北京體育學院的院長)。小夥子從小就喜歡參加體育鍛煉,身體發育得很好,身材健美,做廣播體操圖解上的模特正合適。
“廣播體操現在開始”
1951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布了。此時距離楊烈第一次提出創編全民健身操的建議正好1年。
這一天,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九家單位聯合發出了《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
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
廣播體操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這與當時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壽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20%。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一個簡單的入伍體檢就把很多熱血青年擋在了部隊大門外,很多人不是太矮,就是太瘦,還有許多疾病。
現在有了一套可以強身健體、又新鮮有趣的廣播體操,從上到下都很樂於推行。由於廣播體操在當時必須借助廣播的形式,所以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廣播電台就成了推行的“旗手”。他們紛紛邀請當地教育、衛生、工會、青年和婦女組織共同商討,組織了“廣播體操推行委員會”。一大批“廣播體操骨幹分子訓練班”、“廣播體操傳授站”、“廣播體操推行小組”一下子從各地冒了出來。
1952年6月20日,全國體育總會正式宣布成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第二天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廣播體操在全國各地普遍推行”的文章,裏麵詳細總結了廣播體操推廣半年以來的豐碩成果。
當時,全國各地已經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廣播電台播送廣播體操節目。這些節目每天占用52個波長,總計1205分鍾。同時,人民廣播器材廠也加班加點,為解決收聽不便或收聽設備不夠完善的地區的需要,先後供應了3800張“廣播體操”唱片。
據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統計,參加廣播體操的人數達到1048萬人;其中以各學校學生參加者最為踴躍,僅北京市統計就有23萬學生參加,上海各學校學生80%以上每天做廣播體操。
1952年9月,7歲的謝東在重慶的一家兵工廠子弟小學上學了,第一堂體育課就是學習第一套廣播體操。當時學校的操場建在起伏的丘陵上,分三大塊。高小(5、6年級)的學生在一塊操場上做童子操,中小(3、4年級)的學生在“打蓮槍”,而他們這些初小的學生,則在學習新頒布的廣播體操。
“童子操硬邦邦的,做起來很威武,動作也比較難;打蓮槍就是把竹竿掏空了,裏麵放上銅錢,有一米多長,然後耍來耍去。”比謝東大四歲的哥哥上五年級,每天穿著學校統一配給的豆沙色軍裝做童子操。可到了第二年,童子操和打蓮槍都不見了,因為廣播體操新鮮有趣,動作也很帥氣,那些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開始跟著他們這些小不點學起了廣播體操。
推陳出新不間斷
第一套廣播體操的推廣一直持續了兩年半。但到了1954年夏天,新的情況出現了。
據當時《人民日報》的報道,出操人數開始呈現下降趨勢。重慶市人民政府有7個單位,一個月前還有百分之八十的工作人員堅持做操,最近卻下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北京、天津等地也有類似現象出現。除了繼續督促之外,有關方麵也認為,通過兩年半的推廣,許多人堅持做操,體質已經明顯增強。
第一套廣播體操的各小節運動的運動量已經不能適應這些人鍛煉的需要,熱情自然會減退。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第一套廣播體操也的確過於簡單:一節操基本上隻有一個動作,第一節下肢運動就是原地踏步走,最難的第八節跳躍運動,也隻是跳起來雙手在頭上擊掌一次而已。這樣的動作很容易掌握,但是也很快就會讓人失去新鮮感。而且整套操都是以大關節運動為主,把胳膊伸展開,把腰扭過去,把腿抬起來,動作也就結束了,缺少對手腕、肩肘、腳踝等小關節的鍛煉。對於整天伏案工作的機關工作人員來說,活動活動頸部,轉動一下腕關節、指關節可能更有效果。
於是,從1954年3月開始,已經成立的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和文化教育委員會約請了衛生部、教育部、總政治部、總工會等一批工作人員開始著手第二套廣播體操的編製。
新的廣播體操的動作編排,劉以珍並沒有參與,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創作實力更為雄厚的編操小組。隻不過,參加編操的人多了,主意也多了,他們之間的協調工作也比以前複雜了。
據北京體育大學老師劉西玉的回憶,編操小組的工作方式是典型的“民主集中”:大家先分頭回去自己編一套動作,然後再集中起來討論,哪個動作好就用哪個,最後整合成一套體操動作。
由於當事人多已過世,所以第二套廣播體操的編製細節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從當時的動作圖解上,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套操的運動量比第一套大一些,並適量增加了下肢的運動量,動作難度也有所增加。“呼吸運動”和“整理運動”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覺得每節動作的操練中,都必然要進行呼吸。
1954年7月份,第二套廣播體操正式公布了。此後,每隔三四年推出一套新的廣播體操就作為一種規定固定下來。
1957年,第三套廣播體操正式公布,《人民日報》特意刊發了消息“第三套廣播體操公布了”。文章的記載頗為有趣:“中共中央高級黨校90%以上的學員堅持做廣播體操,並且由原來的每天兩次改為每天三次,據今年上學期220名學員填表調查,有67人體重增加,少則一公斤,多則六公斤,13個胖子的體重則有所減輕;29人反映食欲增加;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轉。”
50年代來訪的蘇聯詩人吉洪諾夫在一首詩中寫道:“……當北京人出來做廣播體操,把最後一個夢魘趕出睡鄉,城裏整齊的小巷大街,一下子變成了運動場。”
中學老師自創動作
在推廣廣播體操的過程中,體總一方麵幫助各地方培養了大量的領操員,同時,各種廣播體操評比檢查也起到了有力的督促作用。但是能夠激發做操者主動性的,還是要靠不斷提高動作設計水平。
前三套廣播體操的原則以簡單好學為主,到第四套時候便開始趨於成熟。除了運動量在前三套基礎上繼續增加之外,動作也開始強調新穎和優美。
曾經參加第四套廣播體操創編工作的陸恩淳想起了當年編操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他們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還采納了一套來自東北的中學體育老師王輝澤創造的動作。
在陸恩淳老先生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王輝澤。提起編操的故事,老人哈哈大笑,神秘地說:“我當時不是編操小組的,是國家體操隊的。”當時王輝澤正隨國家體操隊在體育大學訓練,體大的毛學信老師正在領人編廣播體操呢,編得差不多了,近水樓台,先請國家體操隊提提意見吧!中學老師出身的王輝澤看了整套動作以後,覺得不解渴。
“當了這麼多年體育老師我知道,學生不喜歡簡單的動作,喜歡變變花樣。”王輝澤琢磨了一下說:“大家看看我這套動作行不行?”說著,就給編操的老師們做了自創的一套動作。
陸恩淳說:“當時大家一看,都覺得怪怪的!”
根據王輝澤的回憶,記者在第四套廣播體操第二節“四肢運動”中發現了相似的動作:“左臂斜前上舉,右臂斜後下舉”是創新點所在。因為這個動作打破了“橫平豎直”的慣例,才讓大家覺得新奇。在鼓勵創新的指導思想下,這個動作被采納了。毛學信老師在撰寫創編經驗的文章中,特意提到了這件事。“中學老師們最愛提這樣的建議。他們整天跟學生打交道,了解學生的心理。動作編的難一點兒,新穎一點兒,學生們就愛做,熱情持續的時間就長。”
第四套廣播體操於1963年4月15日正式公布。
即使是到了“文革”期間,廣播體操也沒有停止創編。而且因為受到樣板戲的影響,第五套廣播體操把“精益求精”當作最高指導原則。
吳樹德老人當年是國家體操隊的教練,也是第五套廣播體操編操組的成員。體操動作初步確定之後,他專門負責到懷柔、順義農村進行試推廣,聽取群眾意見,再做調整。
“我們騎著自行車帶著鋪蓋卷,一大早上就上路了,下午才到村裏。”農民們一般冬天農閑時才有時間學操,他們也是冬天去。北京冬天的晚上非常寒冷,凍得這些北京的專家們瑟瑟發抖。
“文革”期間的政治局勢自然也影響到了廣播體操,有的地方強迫農民早上做操,否則就要扣工分;有的為了搞大型廣播操,還采取了半脫產、記工分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適得其反,嚴重傷害了人民參加廣播體操的積極性。
第五套廣播體操也是編編停停,從1969年開始,一直持續了兩年多時間。直到1971年。這一年的7月,全國體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周恩來總理在會上做了專門發言,充分肯定了“文革”前17年的體育工作的成績,體育事業有了複蘇的轉機。1971年9月1日,第五套廣播體操正式頒布。
這一次,北京廠橋小學有一名小學生,因為做廣播體操姿態標準優美,所以被選為全校的領操員,還上了當時相當稀罕的新聞紀錄片。正是這次露臉,讓什刹海體校的老師發現了這個很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他被選拔進了什刹海體校,專門練習武術。
這個孩子名字叫李連傑。
繁華後的落寞
“文革”結束後,廣播體操再一次迎來熱潮。
1979年前後,法國、埃及、伊朗三個國家的代表團專門來中國考察工人做廣播體操的情況,他們在上海玉石雕刻廠看到70多歲的老藝人堅持做了20多年的廣播體操,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步調一致地做廣播體操,他們被感動了,稱廣播體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體育。”
1981年9月1日,第六套廣播體操正式與公眾見麵。它是在分析、綜合前麵5套廣播體操的基礎之上,以身體全麵發展、中等運動量、適當提高動作難度等原則編製的,其動作新穎、舒展,並首次配製了兩支富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來增加人們做操的興趣。
現任北京體操隊領隊張仲霖為第六套廣播體操錄製了口令。
當時的錄音技術還不很發達,一套操8節要求一氣嗬成,還得抑揚頓挫鬆弛有度。喊完一套口令,比做一套操還要累得多。
第六套廣播體操創編人員劉西玉記得,開始大家以為懂音樂的人比較適合喊口令,結果發現他們喊出來的口令像數數一樣,完全不能帶動做操人的情緒。
找來找去,就找到了當時北京體操隊隊員張仲霖。小張平時愛給體育比賽做解說,聲音比較洪亮,還很有激情,大家就讓他試一試。
“我一聽到音樂,就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就像是一聲口號,千軍萬馬都在麵前隨之而動,給人一種感染和震撼的效果,讓你不由自主地投入進去。”張仲霖回憶說,錄製口令必須一次完成,中間隻要有停頓和差錯就要重來。“喊口令比做操還累。每次錄口令我都全力以赴、聲嘶力竭地堅持,幸好當時比較年輕,有這樣的體力。”
這一時期,廣播體操工作的嚴肅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那個時候評比得特別認真,老師們都很重視,單位也很重視。”當時的中學老師謝東回憶說,80年代初期,各級單位經常組織廣播體操評比,班主任們為了比賽成績暗中較勁,體育老師甚至把黑板扛到操場上,在黑板上把一個個分解動作畫出來,為學生們糾正動作。
1990年5月8日,體委又繼續推出了第七套廣播體操。還特意請來當時最著名的體操運動員李寧做模特,製作掛圖。
但根據後來的調查,人們普遍反映第七套的動作難度較大。因為在10節的運動中,有8節采用了八拍一循環的動作結構,動作數量多,而且上肢運動多,下肢運動少,音樂也不太理想,不便於學習和掌握。
記者翻開第七套廣播體操的圖解,試著做了一下第九節的跳躍運動。同樣是跳躍運動,以前的動作設計都是頂多是跳起來後在頭上擊掌一次,而在第七套廣播體操中,竟然頭上、體後、體前各擊掌一次。記者又原地比劃了一下,發現做起來真夠忙活的,尤其是邊跳邊在身後擊掌,真是考驗了一個人的動作協調性。
第七套廣播體操為何刪簡就繁?這與當時的社會變化密不可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來的迪斯科、健美操,傳統的太極拳、氣功、武術都蓬蓬勃勃地開展,人民群眾健身活動的可選擇性日益豐富。到了80年代中期,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內的各廣播電台悄悄地停播了廣播體操節目。
正是為了拯救式微的廣播體操,國家體委便決定編一套“難、新、美、全”的新操。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第七套廣播體操出爐了。
終點又回到起點
想用新的廣播體操來打敗其他體育活動的想法,在後來的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看來,是最糟糕的。“把廣播體操的責任壓得太重了,運動量也要考慮到,心率也要考慮到。結果動作太難了,做起來手忙腳亂,而且原來學過的人,一不做就忘記了。”
到了創編第八套廣播體操的時候,伍紹祖提出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的思路。
“廣播體操不是唯一的健身方式……實際上,在從事某些體育活動時,廣播體操可能僅僅起到準備活動的作用。……應該是比較好學的,誰都能學會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第八套廣播體操的創編工作開始了。
專家們卻還一時轉不過彎來。在他們看來,氣勢恢宏、動作繁複的團體操才能反映出編操的最高水平。
在這種思想壓力下,第八套成人廣播體操創編組的組長程再寬猶豫了。把操編得太簡單了怕同行恥笑,編難了領導又不同意!為此,編操小組向國家體委領導做了三次專題彙報。伍紹祖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越簡單越難編,越花裏胡哨越好編。
經過繁複的研究、設計,再討論、修改、完善,折騰了半年,1997年第八套廣播體操推出了。同行見到程再寬都向他豎起大拇指:“你真不得了,敢把操編得這麼簡單!”
第八套廣播體操推出以後,程再寬經常被邀請去做評委,參加各單位組織的廣播體操比賽。在下麵的所見所聞,卻讓他這個編操人,都感到驚訝。
“區裏十幾個隊伍,要選一個隊參加全市的比賽,派誰去呢?就層層比。最後選上來的水平太高了。他們脫產練習,練兩個月,所有編操的細節都掌握了,練得天衣無縫,每次比完賽,我們評委都很驚奇。”程再寬不無惋惜地說,“廣播體操做出來應該是比較流暢、柔和的,結果下麵的比賽,都超級整齊,像木偶一樣,味道變了。”
廣播體操的初衷,是發動群眾參加體育鍛煉,如果還是走入體育競技化的道路,為比賽而練習,也許是編操者最不願意看到的。
隨著人們可以選擇的健身方式越來越多,第八套之後,國家體育總局再也沒有組織創編過全國性的廣播體操。
2003年元旦,在停播了20年之後,廣播體操的音樂又開始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該台的體育節目負責人姚剛說,北京台與全國許多地方以及中央級廣播電台一樣,都曾經悄無聲息地撤除了廣播體操。然而,盡管現在人們鍛煉身體可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多,但廣播體操仍然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運動。於是在聽眾的強烈要求下,電台又恢複了廣播體操節目。
廣播體操並未被徹底遺忘。它已經深深地植入了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如今在公園裏,在廣場上,在居民樓的陽台上,看到晨起鍛煉的人們站在那裏,伸伸胳膊扭扭腰的動作,都依稀可見各套廣播體操動作的原型。
對於學習、工作任務繁重無暇堅持健身運動的人來說,每天抽出10分鍾時間,做做廣播體操,在今天,仍然不失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健身不在於花哨的形式,而在於每天五分鍾、十分鍾的堅持。
體育謂之身體的教育,它應該是全民的,也應該是終身的。
廣播體操的推廣過程
1951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布了。此時距離楊烈第一次提出創編全民健身操的建議正好1年。
這一天,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九家單位聯合發出了《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
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
廣播體操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這與當時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壽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20%。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一個簡單的入伍體檢就把很多熱血青年擋在了部隊大門外,很多人不是太矮,就是太瘦,還有許多疾病。
現在有了一套可以強身健體、又新鮮有趣的廣播體操,從上到下都很樂於推行。由於廣播體操在當時必須借助廣播的形式,所以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廣播電台就成了推行的“旗手”。他們紛紛邀請當地教育、衛生、工會、青年和婦女組織共同商討,組織了“廣播體操推行委員會”。一大批“廣播體操骨幹分子訓練班”、“廣播體操傳授站”、“廣播體操推行小組”一下子從各地冒了出來。
1952年6月20日,全國體育總會正式宣布成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第二天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廣播體操在全國各地普遍推行”的文章,裏麵詳細總結了廣播體操推廣半年以來的豐碩成果。
當時,全國各地已經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廣播電台播送廣播體操節目。這些節目每天占用52個波長,總計1205分鍾。同時,人民廣播器材廠也加班加點,為解決收聽不便或收聽設備不夠完善的地區的需要,先後供應了3800張“廣播體操”唱片。
據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統計,參加廣播體操的人數達到1048萬人;其中以各學校學生參加者最為踴躍,僅北京市統計就有23萬學生參加,上海各學校學生80%以上每天做廣播體操。
1952年9月,7歲的謝東在重慶的一家兵工廠子弟小學上學了,第一堂體育課就是學習第一套廣播體操。當時學校的操場建在起伏的丘陵上,分三大塊。高小(5、6年級)的學生在一塊操場上做童子操,中小(3、4年級)的學生在“打蓮槍”,而他們這些初小的學生,則在學習新頒布的廣播體操。
“童子操硬邦邦的,做起來很威武,動作也比較難;打蓮槍就是把竹竿掏空了,裏麵放上銅錢,有一米多長,然後耍來耍去。”比謝東大四歲的哥哥上五年級,每天穿著學校統一配給的豆沙色軍裝做童子操。可到了第二年,童子操和打蓮槍都不見了,因為廣播體操新鮮有趣,動作也很帥氣,那些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開始跟著他們這些小不點學起了廣播體操。
第一套廣播體操簡介
50年前,擺在新中國麵前的是一片廢墟,滿目瘡庚,當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僅有35歲。增強人民體質的責任感和提高競技水平的緊迫感縈繞在新中國決策者的心頭,他們高瞻遠矚,身體力行,決心通過全民性的體育運動,來提高人民的體質和體育競技水平。
蓬蓬勃勃的體育運動在古老的中國大地開展起來,做廣播體操成為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一種很好形式。
黨和政府一貫重視開展廣播體操活動。1951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和中央廣播事業局共同決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舉辦廣播體操節目,並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廣播體操,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每天喇叭一響,千百萬人隨著廣播樂曲做操,這是中國曆史上破天荒的新鮮事。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達了《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他體育運動的通知》,各機關團體在工間休息時作廣播體操成為製度。1954年、1955年又先後公布了第一套少年和兒童廣播體操。繼第一套廣播體操公布之後,近50年中又先後公布了七套廣播體操。現在是第八套成人廣播體操。
“人人都鍛煉,天天上操場,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深入人心。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有4億多人達到體育鍛煉標準。由於群眾性體育運動的普及,中國人民的身體狀況得到很大的提高,人均壽命已達70歲,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增長了一倍,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第二套廣播體操時代在召喚
動作素材多,音樂節奏性強
新廣播體操在保持基本體操特征的基礎上,吸納了健美操、舞蹈和其它體育項目的素材。體操突破了廣播操原有的固定模式,用節奏感很強的音樂代替原來的口令,音樂節奏也由過去的一分鍾60拍,改為現在的一分鍾130拍,並由曾為亞運會、七運會、香港回歸等大型活動作曲的著名作曲家劉廷禹編排音樂。
動作方向變化多,節奏跳躍性強
如新操裏加入了一些現代體育項目技術動作,如自由泳的手臂劃行動作、武術衝拳和和踢腿動作、高爾夫擊球動作,以及跳躍移動等。既增加了動作的幅度,又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做操主動性有所增強。動作節奏感又是這套操的一個顯著的特征。以前廣播體操動作節奏,一般為一拍一動或兩拍一動,而新操中多次出現了一拍兩動的快節奏,使音樂和體操動作二者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動作的美感。
鍛煉實效性強
各套操每一節雖有則重的活動部位,但基本涵蓋了上下肢的動作,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得到適宜的鍛煉。與此同時,注意動作外部造型美,很好的將追求形態美同追求實效性有機融合起來。對於學生在鍛煉之餘塑造優美的姿態,提高審美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三套全國廣播體操
《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係統廣播體操》是國家教育部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組織創編的一套中小學生係列廣播體操。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介紹說,《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係統廣播體操》將從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國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中推行實施。
創作背景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介紹,《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係統廣播體操》由“七彩陽光”“希望風帆”“舞動青春”和“放飛理想”等四個操組成。教育部成立了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係列廣播體操的創編委員會,由學校體界的著名專家、學者,有一線的老師,還有不同專業的專門人才組成,創編委員會設了動作創編組、音樂創編組、科研與實驗組、掛圖研製、錄像與後期製作等五個工作組。
突出特點
跟前兩套廣播體操相比,該套廣播體操的突出特點是以身體各部位活動為主,身體活動的幅度比較大,運動量有提高。更加注重對中小學生良好身體姿態以及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的培養,更加注重體現廣播中小學生在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健康成長,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的時代風貌。
創編要求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第三套全國中小學廣播體育創編組組長馬鴻韜在介紹《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係統廣播體操》創編過程時說,新廣播體操根據三項要求創編,具有“好學、好教、好看、好練”等風格特點。
馬鴻韜說,在教育部和人民出版社的組織協調下,創編委員會從全國部分高校和中小學生選拔出14名專家,組成了創編工作組,為了符合廣大中小學生身體特點,吸引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培養他們很好的鍛煉習慣和體育精神,我們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學習,明確了創編的指導思想,遵循了教育性、健身性、科學性、意識性和適應性的五大原則,製定的動作創編方案,並明確了一下創編要求:
一、符合學生學習和鍛煉實際。廣播操的實施對象是全體學生,因此首先比較明確動作創編要簡單易學,易掌握,易普及。
二、合理設計每套操的動作時間。根據中小學生身體發展的規律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鍛煉的實際效果來考慮確定動作時間為4分27秒—4分33秒之間。
三、形成每套操獨特的風格特點。在縱向上,始終保持了層次性、簡潔性和必要的銜接性。同時體現出不同學段的特點,音樂的創作與整套操相匹配。做好四好,“好學、好教、好看、好練”等風格特點。為遵循創編原則符合創編要求,我們進行了實地調研,走訪了北京、上海、江蘇、南京等地19所學校,並廣泛收集了對廣播操、體操、健美操、武術等方麵的題材進行收集,經過彙報和審查,在動作創編組內,對各套操初審後上報審查,根據建議進行了修改,並在北京朝陽區學校進行了實驗,根據是實驗中反饋的問題以及學校老師和學生在培訓過程中,教與學的問題,對部分動作和音樂進行了認真的研討和修改,於2008年5月20日教育部組織了專家對四套操進行了審定並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