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冬泳對人體的傷害(1 / 3)

謹防冬泳對人體的傷害

人們一談起冬泳,往往都會想當然的說它有許多好處,這是盲目的,但這種對愛好冬泳、敬佩冬泳愛好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然而一些專家學者,用個別的例子來說明冬泳可冶病,還引用專門術語來唬人,那就有危害性了。

不可否認冬泳是一項有危險的運動,其危險之一,它是與一般的常理冬藏(外露)、冬眠(起早)、冬補(外耗)是相悖的。其危險之二,冬泳鍛煉不是每個人都適宜的,特別是對患有各種慢性病的人。

所以,對於冬泳當前迫切需要進行科學研究,目前冬泳鍛煉的方法和鍛煉的觀念都還停留在低水平的實踐階段,片麵性比較大,說好的多,說不好的少,盲目誇張的多,實事求是的少。這種情況對這項活動的發展將是個誤導,對廣大冬泳愛好者的身體健康更是有害的我也是個冬泳愛好者,十三年來,我從冬泳鍛煉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冬泳要提防的十大“害處”,這些提醒對冬泳愛好者是有利的,可以變有害為有利,同時也是為有心人開展科學冬泳提出研究的課題。

心理上有一種恐懼感

參加冬泳的人,每天都要麵對冰冷徹骨的水,特別是下水的一瞬那,37度體溫的人體突然受到5至6度冰水的強剌激,那種滋味是絕對的不好受的。最關健是開始下水後的50米,手腳身體還能忍受,頭冷的發疼最難忍受,遊到一定的時候,二手、二腳的指頭就凍得象斷了一樣的疼,甚至在穿衣服時,渾身還凍的索索發抖,這樣的感覺每天都要經受的,那種心理的壓抑是巨大的,漫長的。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有的人下水時咬著牙、憋著氣,有的人冬泳象百米衝剌,愈快愈好,泳距愈短愈好,為的是趕快逃離冷的現場,還說隻要下水就好。這種“水過地皮濕”的冬泳,起不到冷水的剌激作用。其實這樣鍛煉的人說穿了還是怕冷,對冷的恐懼。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就會對冬泳產生恐懼感,長此以往形成一種心理壓抑的毛病。

但是換一種角度,就大不一樣。我們要抱著參加冬泳就是為了尋找人在天寒地凍中忍受冷的剌激,就象玩繃級跳,尋找人在高空垂落時人體會失重感覺那樣,就象登山運動,尋找人在空氣稀薄時經曆缺氧的滋味,還有在荒山野嶺中尋找人饑渴難忍時的生存能力一樣。這種尋找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挑戰,也是對延長生命的一種探索。現代人對傳統體育運動已不滿足,向傳統體育發起新的衝擊,找剌激就是當代群體運動的一種新潮,這種以尋找剌激為特色的群體運動,不僅使鍛煉者在體質上得到鍛煉,而且在心理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最大程度的釋放。有了這種觀念,不僅不怕寒冷的恐懼,而且為追求剌激在冷水中放慢遊速,泳姿象散步那樣舒展瀟灑,充分享受冷剌激帶來的全身心的快樂。

易受寒

大家總以為參加冬泳的人不怕冷,不會感冒,這是一種誤解。冬藏這是我國人民千百年來延年益壽的經驗之談,而冬泳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整個冬天,全身裸露在寒風冷水之中,稍有不慎,就會受寒感冒。許多年輕人,仗著身強力壯,象夏天一樣,遊的很多,遊完了還渾然不覺泠。其實寒氣早已逼入體內,這種風寒的潛入人體是不知不覺的,而且一當冬泳受寒,是風寒全身,與一般感冒表麵受寒相比要嚴重的多了。在冬泳隊伍中,中老年人往往多於年輕人,這是因為中老年人比較小心謹慎,遊的比較少,不易受寒,所以能長期堅持,持之以恒。

冬泳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防止受寒。長跑後一身汗,馬上跳下水,就不宜。做了準備動作,如身體很熱也不宜立即下水。最好是下水前,準備動作隻是活動一下腰肢胳膊,光著身子在空氣中降一降體溫,然後慢慢下水最佳。

控製運動量是科學冬泳最關鍵的。理論上說,在水中當人體的毛孔還來不及張開時,結束遊泳最好。具體如何操作全憑個人體會。感覺上,下水時全身很冷,遊了一段後,身體會有些相對發熱的感覺,這時候上岸最好。但是,這二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身體相對發熱時,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或者還遊性正濃,身體越好的人越不能自拔,要自覺上岸往往做不到。我積十幾年的經驗可供大家參考:水溫20度以上遊1000米,20度~16度遊800米,15度~11度遊600米至500米,10度~8度遊400至300米,7度~4度遊200米至100米。冬季隨著溫度降底,運動量不能減的太快,這幾年我在5度以下始終保持200米的起步價。每一個時段都要穩定一段時間,特別是200米起步價,隻要身體可行,應盡量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