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龍舟·龍舟運動概述(1 / 1)

第一部分龍舟·龍舟運動概述

龍舟起源於東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他們信奉蛟龍為圖騰,“是以剪髪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1976年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鉞,上麵刻有龍舟競渡的圖案,終於有了實物佐證。此外,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麵殘銅鼓上,有舟船競渡的圖紋,圖中的船體狹長平淺,首尾微翹,槳手們作奮力劃槳姿態,船上的指揮麵對槳手作有節奏的鼓動和指揮。槳手們的頭上都有雉尾裝飾,且向後飛揚,反襯出船體飛速前進。廣西貴羅古墓出土的銅鼓上層,有完整的龍舟競渡圖像。它們的時代約相當於戰國至東漢(公元前5世紀~公元1世紀)。

我們現在不知道古越龍舟的結構怎樣,從銅銊、銅鼓上的圖樣看,當然比後世簡單些,但古樸的藝術性非常突出。有史以後有關龍舟的結構、取材、大小、長短、形製,龍舟的人數、槳手的培訓、挑選等,文獻上少見全麵的記載,直至明朝的《武陵競渡考略·競渡考》中才有詳盡的記載。《競渡考》雖然有龍舟的大小尺寸,卻沒有形象的圖畫。但可以與現存最早的宋代龍舟圖聯係起來理解。宋代龍舟種類之多樣化,出乎今人的想象。其大型的龍舟有多層的樓台亭閣,豪華非常,當是天子所乘的龍舟。其餘龍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槳,或十槳,都是可以競渡比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