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我有幸考入複旦大學,師從蔣凡先生攻讀博士學位。一年以後,在先生的指導下,確定了以張問陶論詩詩作為我的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由於此前無人對張問陶的論詩詩進行係統研究,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檢索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的藏書目錄,先後到江蘇南京、四川遂寧、山東萊州等地收集資料。而博士論文的執筆寫作也恰好用了一年的時間。本書即源於我的博士論文《張問陶論詩詩及其詩論研究》。

本文的寫作,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幫助。首先要感謝的是恩師蔣凡先生。我們弟子們聚在一起,常說得入蔣門,是我們的幸運。而較之其他同門,我則幸之尤甚。其他弟子在先生身邊三年,而我從2001年就跟隨先生學習。記得是年2月,我被單位派往複旦大學做訪問學者。初入複旦,心情惴惴。待見到先生後,先生的謙和平易讓我瞬間如釋重負,我也被先生學識的淵博和思維的敏銳所吸引。當時我便作出了連自己都吃驚的決定——報考先生的博士。先生得知我的想法後非常支持。先生於我可謂“嚴師慈父”。每每遇到疑難,先生悉數解答,還推薦我向其他老師求教。之前,我常常自恃不甚愚笨,做事用功不勤。先生治學的嚴謹,使我告別了得過且過的陋習。記得還在收集資料時,當我告知先生《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上列出,張問陶有《船山刪剩詩文集》存世,藏於南京圖書館時,先生囑我必須親自前往查閱。那段時間,先生自己帶了5個弟子,還要審閱外校送交的博、碩士論文。由於用眼過度,先生眼疾重犯。可我的論文每章完稿後,先生都堅持親自審讀。尤其令我難忘的是先生甚至將我文稿的打印錯誤逐一校對,一一改正。可以說,我的博士論文從選題,到資料的查找、執筆寫作等全過程,都是在先生的悉心指導下進行的。先生全家在學業和生活上給予弟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師母湯娟女士,退休前任《解放日報》資深主任記者,曾多次采訪過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電影導演謝晉、電影音樂指揮家陳傳熙等。就是這樣一位上海市優秀新聞一等獎的獲得者,生活中極其仁愛善良。我們每次去先生家上課,師母都精心地備足新鮮的水果,而後必親下廚房,為我們燒出可口的飯菜。飯桌上90高齡的外婆擔心我們吃不飽,不斷地給我們夾菜、添飯。可以說,先生全家已經把我們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

我衷心地感謝《張問陶年譜》的作者、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政協文史辦主任胡傳淮先生所給予的無私幫助。胡先生不僅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還在本文的寫作中始終與我保持聯係與溝通,本文的不少資料問題都是在胡先生的協助下解決的。

張問陶是清代乾嘉年間性靈派的重要人物,與洪亮吉為至交。為此,我曾親自求教於性靈派研究專家、《袁枚評傳》的著者、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英誌先生,和《洪亮吉評傳》的著者、上海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嚴明先生。本文的寫作,分別是在王先生和嚴先生的啟迪下完成的。

我還要感謝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張船山研究會”全體成員所給予的幫助。2004年4月,我前往四川省遂寧市調研,“張船山研究會”會長成鏡深先生、副會長郭孝儒先生、秘書汪旭老師親自陪同,步行十幾裏山路,到張問陶的老家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翰林村)調查,並為作者提供了許多難得的文獻資料。

我更感謝上蒼賜我一個乖巧的女兒。我考取博士,女兒也剛上小學。我舍不得把女兒放在老人身邊,便帶她一起到上海讀書。作為母親,我不曾幫女兒整理過一次書包、輔導過一次作業。對於這些,年幼的女兒從來都不抱怨,懂事地說盼媽媽趕快把論文寫完,不要這麼累了。

在本文的寫作中,我的同學也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寫作後期,自己身體不適,同學幫我校對、打印。

我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謹以本文,向所有給予我幫助的人表示感謝。

由於學力所限,譾陋不當之處,敬請專家教正。

溫秀珍

2007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