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張問陶生平與思想研究(1)(1 / 3)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門,又字樂祖,號船山。此外,另有老船、蜀山老猿、豸冠仙史、寶蓮亭主、樂庵退守、群仙之不欲升天者等別號。祖籍四川遂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年由檢討改禦史,巡視南城。複改吏部郎中。嘉慶十五年,出知萊州府,忤上官意,遂於嘉慶十六年(1811)乞病辭官,僑寓吳縣(今蘇州)虎丘。嘉慶十九年(1814)病卒於吳門。張問陶文才俊逸,一生致力於詩、書、畫創作,尤以詩名世。與李調元、彭端淑並稱四川三大詩人,有“青蓮再世”1之目,被譽為“太白少陵複出”2,論者謂“國朝三百年來蜀中詩人以問陶為最”3。著有《船山詩草》420卷,《船山詩草補遺》56卷,另存世有《船山刪剩詩文鈔》6。

張問陶以詩得名,書畫亦俱勝,畫近徐渭,書近米芾。蜀中從清代後期起就有“家無船山畫,不算書香門”、“家無船山字,枉為讀書人”之說。可見,船山詩書畫三絕,風行宇內,“四海騷人,靡不傾仰”7。

張問陶生平與家世

張問陶出身世代官宦之家。從清初張鵬翮入仕到清中葉張問陶為宦,百餘年間,遂寧張氏家族中為官者數十人,既有文官也有武將,上至宰相,下至知縣,五代相傳,可謂滿門生輝。張氏世代為官都廉潔清正,故又世代清貧。

科甲連綿四五世累世皆以清節著

高祖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康熙九年進士,選庶吉士。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越而被推薦,於康熙十二年由兗州(今山東兗州縣)知府擢升河東鹽運使,到康熙三十七年已升任刑部尚書,旋遷福建主事,轉山西司員外郎。在處理四川陝西總督吳赫等“侵蝕貧民籽粒銀兩”案中,張鵬翮公正詳審、秉公執法,擬罪如律,嚴懲貪吏。報奏後康熙甚為滿意,與諸大學士評說:“鵬翮往陝西,朕留意訪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8後張鵬翮任河道總督,治河得法有功,工部的同行卻彈劾其亂花銀子,請求依法懲辦。康熙說:“如謂鵬翮以十三萬入己,必無之事。”又對諸大學士讚賞說:“鵬翮自到河工,日乘馬巡視堤岸,不憚勞苦。居官如鵬翮,更有何議?”9。1688年,他奉命為副使,隨索額圖率團至俄國商定中俄邊界,為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作出了積極貢獻。《大清統一誌》說他:“揚厲中外,以清節著。”康熙帝賞識張鵬翮的情操,曾稱讚道:“從前清官惟宋文清一人,近日張鵬翮堪與匹。”並賜“廷推,政績斐然,時人稱為賢相。清代著名文學家彭端淑評他:“公自弱冠入仕為相,凡五十餘年,名滿天下,主上不疑,同官不忌,考諸史冊,往往難之。”

曾祖父張懋誠,曆官安徽懷寧知縣、奉天遼陽知州、通政使司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誥授通奉大夫。性忠直,有氣節。為政謹慎勤懇,人稱“有乃父之風”12。

祖父張勤望,為張鵬翮塚孫。曾隨張鵬翮一道治理淮、黃,竣工後回到北京,升戶部郎中。曆官安徽寧國知府、山東登州知府,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誥授中憲大夫。所至著有循聲,無愧賢良,時人譽其“不愧天下清官張相國之孫。”

父親張顧鑒曆官河南安陽知縣、山東館陶知縣、湖北均州知州、荊門州知州、漢陽府同知、雲南開化府知府,誥授朝議大夫。張顧鑒任館陶知縣期間,吏不為奸,官不為訟。乾隆三十四年己醜(1769年),張顧鑒以十年俸滿,推升湖北襄陽府均州知州。“去縣日,篋中不滿百金,闔縣村民聚錢來助,或數十錢,或百錢不等。行之日,焚香載酒,送者塞途,馬不能進,鹹相向而泣。淹留三日,乃出境”13。時人頌其“厘奸剔弊,積習一空”、“有西門豹、梁彥光之風”的遺韻。14乾隆四十三年,有人告張顧鑒荊門知州任內過分寬厚,造成“失出”15而被議離任。年近六十的張顧鑒不久又患軟腳病,滯留雲南五年,不能赴部,因而致仕。

張問陶自乾隆五十五年中進士,點翰林,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裏,牢記祖訓,16為官清正廉潔。他曾作《二月十九日慶元山拜掃先文端公祠墓二首》17,其一雲:“五世承餘澤,瞻依倍凜然。家風貧尚守,相業史重編”。表達了自己一方麵立誌作一個正直廉潔的好官,要繼承“家風貧尚守”的流風美德;另—方麵又不忘奮發努力,創立“相業史重編”的輝煌事業。詩的第二首有句雲:“有德留黃沁,無財累子孫”。敘述了高祖張鵬翮治理準、黃,解除淮河和黃河兩岸人民免於災難的豐功偉績,而且更以高祖“無財累子孫”的高尚情操自豪。由於船山一生南船北馬,加上“性辟謀生拙”,雖然身為京官,卻常常“墮地先營避債台”,“敝車羸馬向風塵”,甚至於“最憐天萬裏,忍凍索羊裘”,及至後來連僅有的奴仆也告假辭去。源於他為人真誠,冬日無衣禦寒,友人劉鬆嵐贈之以皮衣;出門無輦,恩師範攝生則贈之以白騾;離任萊州知府,依然兩袖清風,病逝後家徒四壁,無資舉喪,後經詩友查小山、廖複堂等多方籌措,方得以安葬於蘇州玄墓山,其窮愁較先輩有過之而無不及。遂寧張氏“貧尚守”的家風,乃廉潔清正之風,具有錚錚正氣,浩然屹立於世間。“家風貧尚守”的美德一直為張氏世代所秉承,及至張鵬翮的第九世傳人、重修《遂寧張氏族譜》的張清廉老人,仍為紀念家風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