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批評他人的技巧
1不要直接指責別人
卡耐基認為,不論你用什麼方式指責別人,如用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一個手勢等等,或者你告訴他錯了,你以為他會同意你嗎?絕不會!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這反而會使他想著反擊你,決不會使他改變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改變不了他的己見,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遠不要這樣開場:“好,我證明給你看。”這句話大錯特錯,這等於是說:“我比你更聰明。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使你改變看法。”
那是一種挑戰。那樣會揭起戰端,在你尚未開始之前,對方已經準備迎戰了。
即使在最溫和的情況下,要改變別人的主意都不容易。為什麼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他更不容易呢?
為什麼要使你自己的困難更加增多呢?如果你要證明什麼,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這就需要運用技巧,使對方察覺不出來。
“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事情好像是他忘記的。”
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說:“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你隻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
正如英國十九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對他的兒子所說的:“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地告誡門徒:“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我們不能奢望比蘇格拉底更高明,因此我們不再告訴別人他們錯了。應該慎重地看待別人的錯誤,這麼做會大有收獲。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你如果這麼說不是更好嗎:“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被糾正過來。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吧。”
用這種句子“我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確實會得到神奇的效果。
無論什麼場合,沒有人會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
卡耐基課程教學班上一位學員哈爾德·倫克是道奇汽車在蒙大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他就運用了這個辦法。他說銷售汽車這個行業壓力很大,因此他在處理顧客的抱怨時,常常冷酷無情,於是造成了衝突,使生意減少,還產生了種種不愉快。
他在班上說,“當了解這種情形並沒有好處後,我就嚐試另一種方法。我會這樣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於你的車子,我們可能也有錯,請你告訴我。’“這個辦法很能夠使顧客解除武裝,而等到他氣消了之後,他通常就會更講道理,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很多顧客還因為我這種諒解的態度而向我致謝,其中兩位還介紹他們的朋友來買新車子。在這種競爭劇烈的商場上,我們需要更多這一類的顧客。我相信對顧客所有的意見表示尊重,並且以靈活禮貌的方式加以處理,就會有助於勝利。”
你承認自己也許會弄錯,就絕不會惹上困擾。這樣做,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的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如果你肯定弄錯了,並率直地告訴他,結果會如何?卡耐基舉一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明。施先生是一位年輕的紐約律師,最近在最高法庭內參加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案子牽涉了一大筆錢和一項重要的法律問題。
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對施先生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六年,對嗎?”
施先生停頓住,看了法官一眼,然後率直地說:“庭長,海事法沒有追訴期限。”
“庭內頓時靜默下來,”施先生後來在班上講述他的經驗說:“似乎氣溫一下就降到冰點。我是對的,法官是錯的,我也據實地告訴了他。但那樣就使他變得友善了嗎?沒有。我仍然相信法律站在我這一邊,我也知道我講得比過去都精彩,但我並沒有使用外交辭令。這樣,我鑄成大錯,當著眾人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人錯了。”
沒有幾個人具有邏輯性的思考,我們多數人都犯有武斷、偏見的毛病,我們多數人都具有固執、嫉妒、恐懼和傲慢的缺點。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別人犯的錯誤時,請在每天早晚前坐下來讀一讀下麵這段文字。這是摘自詹姆士·哈維·羅賓森教授那本很有啟示性的《下決心的過程》中的一段話: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反而會全心全意維護我們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關係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水揚素的藥效或亞述王沙岡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
我們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傑出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書中寫道:
“當我嚐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這樣說,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我認為這是必要的,而不是試著了解這些話。在別人敘述某種感覺、態度或信念的時候,我們幾乎立刻傾向於判定‘說得不錯’,或‘真是好笑’,‘這不正常嗎’,‘這不合道理”,‘這不正確’,‘這不太好’。我們很少讓自己確實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有一次,卡耐基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家布置一些窗簾。
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看到了那些窗簾,並問起價錢,而後麵有難色地說:“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她說的是實話,可是沒有人肯聽別人羞辱自己判斷力的實話。因此,身為一個凡人,卡耐基開始為自己辯護。他說貴的東西終究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品質又有藝術品味的東西等等。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開始讚揚那些窗簾,表現得很熱心,說她希望家裏也能買得起那些精美的窗簾。這時卡耐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說句老實話,”他說,“我自己也負擔不起。我付的價錢太高了,我後悔買了它們。”
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而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卡耐基簡述了他與其侄女之間的相處經曆。他的侄女約瑟芬·卡耐基,離開堪薩斯市的老家,到紐約擔任卡耐基的秘書時隻有十九歲,高中畢業已經三年,但做事經驗幾乎等於零。而現在,她已是西半球最完美的秘書之一。
在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她的身上還存在許多不足。有一天,卡耐基正想開始批評她,但馬上又對自己說,“等一等,戴爾·卡耐基。你的年紀比約瑟芬大了一倍,你的生活經驗幾乎是她的一萬倍。你怎麼可能希望她有與你一樣的觀點,你的判斷力,你的衝勁——雖然這些都是很平凡的。還有,你十九歲時又在幹什麼呢?還記得你那些愚蠢的錯誤和舉動嗎?
經過誠實而公正地把這些事情仔細想過一遍之後,卡耐基獲得結論,約瑟芬十九歲時的行為比他當年好多了,而且他很慚愧地承認,他並沒有經常稱讚約瑟芬。
從那次以後,當卡耐基想指出約瑟芬的錯誤時,總是說:
“約瑟芬,你犯了一個錯誤,但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許多錯誤比你更糟糕。你當然不能天生就萬事精通,成功隻有從經驗中才能獲得,而且你比我年輕時強多了。我自己曾做過那麼多的愚蠢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評你或任何人。但難道你不認為,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不是比較聰明一點嗎?”
假如一個人一開始就謙虛地承認,他也可能犯錯誤,並不是無懈可擊的,那麼別人再聽他評斷自己的過失,也許就不會難以入耳了。
一個人即使尚未改正他的錯誤,但隻要他承認自己的錯誤,就能幫助另一個人改變他的行為。這句話是馬裏蘭州提蒙尼姆的克勞倫斯·周哈辛最近才說的,因為他看到了他十五歲的兒子正在試著抽煙。
“當然,我不希望大衛抽煙,可是他媽媽和我都抽煙,我們一直都給他做了不好的榜樣。我解釋給大衛聽,我跟他一樣大時就開始抽煙,而尼古丁戰勝了我,使我現在幾乎不可能不抽了。我也提醒他,我現在咳嗽咳得多麼厲害。”
“我並沒有勸他戒煙,或恐嚇警告他抽煙的害處。我隻是告訴他,我如何迷上抽煙和它對我的影響。”
那次談話的結果,不僅使他的兒子停止了對吸煙的嚐試,而且,由於家人的支持,他也成功地戒了煙。
卡耐基總結道:要改變一個人又不致傷害感情,或引起憎恨,就要遵守這樣的規則:
“在批評他人之前,先改變你自己的錯誤。”
卡耐基指出,用“建議”,而不用下“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
卡耐基曾很榮幸地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他告訴她正在寫有關“如何做人處世”這本重要的書。她告訴卡耐基,在她為歐文·揚寫傳記的時候,訪問了與揚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個人。這人宣稱,在那段時間內,他從未聽見過歐文·揚向任何人下過一次直接命令。他總是建議,而不是命令。例如,歐文·揚從來不說“做這個或做那個,”或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你認為這封信如何?”
在檢查某位助手所寫的信時,他總是說:“也許我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給人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從不告訴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成功的經驗。
象這種方法,使人們易於改正他的錯誤,而且維持了人們的自尊,使他自以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反抗你。
2暗示他人注意自己錯誤
1865年4月15日,林肯奄奄一息地躺在福特戲院正對麵一家廉價客棧的臥房裏,有人在戲院槍殺了他。林肯那瘦長的身子斜躺在那張對他來說嫌短的床上。床的上方,掛著一張羅莎波南的名畫“馬市”的廉價複製品,還有一盞煤氣燈發出慘淡的黃暈。
當林肯奄奄一息地躺著時,戰爭部長史丹頓說,“這裏躺著的是人間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元首。”
林肯做人處世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卡耐基對林肯的一生研究了十年,而且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寫作和潤飾了一本名叫《人性的光輝》的書。他相信他已經盡了人類的一切可能,對林肯的個性和家居生活,做了詳細和透徹的研究。對林肯跟別人的相處之道,卡耐基更做過特別的研究。他是否喜歡批評別人?是的。當他年輕的時候,在印第安納州的鴿溪穀,他不隻是批評,還寫信做詩挖苦別人,把那些信件丟在一定會被別人發現的路上。其中有一封信所引起的反感,持續了一輩子。
林肯在伊州春田鎮執行律師業務的時候,甚至投書給報社,公開攻擊他的對手。
1842年秋天,他取笑了一位自負而好鬥的名叫詹姆斯·史爾茲的愛爾蘭人。林肯在春田時報刊出一封未署名的信,譏諷了他一番,令鎮上的人都捧腹大笑。史爾茲是個敏感而驕傲的人,氣得怒火中燒。他查出寫那封信的人是誰,跳上馬,去找林肯,跟他提出決鬥。林肯不想跟他鬥,他反對決鬥;但是為了臉麵又不得不決鬥。對方給他選擇武器的自由,因為他的雙臂很長,他就選擇騎兵的長劍,並跟一名西點軍校的畢業生學習舞劍。決鬥的那一天,他和史爾茲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個沙灘碰頭,準備決鬥至死為止。但是,在最後一分鍾,他們的助手阻止了這場決鬥。
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在做人的藝術方麵,他學到了無價的一課。他從此再沒有寫過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他不再取笑任何人了。從那時候起,他幾乎沒有為任何事批評過任何人。
提奧多·羅斯福總統說,他當總統時,若碰到了棘手的問題,他常往後一靠,抬頭望望掛在他白宮辦公室牆上的那張林肯的巨幅畫像,問他自己,“如果林肯在我這種情況下,他將怎麼做?他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當下次我們很想把別人“罵得狗血淋頭”時,就從口袋中掏出一張五塊錢的美鈔,看看鈔票上林肯的畫像,而且問:
“如果林肯碰到這個問題,他將如何處置?”
馬克吐溫常常會大發脾氣,寫的信火氣之大足以把信紙燒焦。例如,有一次他寫一封信給反對他的人說,“給你的東西應該是死亡埋葬許可書。你隻要開口,我一定會協助你弄到這份許可書。”又有一次,他寫信給一位編輯,談到一名校對企圖“改進我的拚字和標點”。他以命令的口氣寫著:“此後這方麵的情形必須遵照我的底稿去做,並且要教那個校對把他的建議留在他那已經腐朽了的腦子裏麵。”
寫這些可以刺痛別人的信,很讓馬克吐溫感到痛快。這樣做,他的氣出了,而這些信件也沒有引起任何不好的反應,因為他的太太已經悄悄地把這些信拿了出來,沒有付郵,這些信根本就沒有寄出去。
你是否想勸某人改掉一些壞習慣呢?卡耐基認為這很好,他非常讚成。但為何不從你自己開始呢?從一個純粹自私的觀點來說,這比有意改進別人獲益更多,而且所冒的風險也少很多。
白朗寧說:“如果一個人先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奮鬥,他就是個有價值的人。”要革除你自己所有的缺點也許必須到聖誕節才辦得到。那時候你就可以在假期裏好好休息一番,再利用元旦規勸和批評別人。
卡耐基強調,要先把自己修煉得十全十美,然後才能規勸別人。
“不要抱怨鄰人屋頂上的雪,當你自己門口髒兮兮的時候。”
卡耐基回憶說:“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極想表現一番。我寫了一封信給作家裏察哈丁·戴維斯,他一度在美國文壇上紅得發紫。我當時正著手寫一篇有關作家們的雜誌文章;我請戴維斯告訴我他的寫作方式。在這之前幾星期,我曾收到一封來信,信末寫著:‘口述信,未讀過。’
“我覺得棒極了。我覺得寫那封信的人,一定很了不起、很忙碌、很重要。我一點也不忙碌;但是我急於向裏察哈丁·戴維斯表現一番,因此我就在短箋的結尾,以這些字句作為結語:‘口述信,未讀過。’
“他根本就不看我的信,隻把信退還給我,並在尾端草草地寫下:‘你的禮貌真是沒有禮貌。’沒錯,我是做錯了,也許我是咎由自取。但身為一個凡人,我不以為然。我不以為然的感受是如此深刻。當我在十年之後得知裏察哈丁·戴維斯的死訊時,我的心中仍然想著他那次對我的傷害。”
卡耐基告誡道:“如果你我明天要造成一種曆經數十年、直到死亡才能消失的反感,隻要輕輕吐出一句惡毒的評語就得了——不論你多麼肯定自己那樣做是理所當然。”
所以,卡耐基認為,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要記住,和我們來往的不是邏輯的人物,和我們來往的是充滿感情的人物,是充滿偏見、驕傲和虛榮的人物。
刻薄的批評,使得敏感的湯瑪斯·哈代——他是曾使英國文學豐富的最佳作家之一,永遠放棄了小說寫作;批評使得英國詩人湯瑪斯·查特登走向自殺。
班傑明·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手腕不夠,後來跟人相處變得如此圓滑,如此幹練,結果被任命為美國駐法大使。他成功的秘密是:“我不說任何人的壞話,”他說,“……我隻說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的長處。”
當麵指責別人,隻會造成對方頑強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
查樂斯·史考伯有一次經過他的一家鋼鐵廠,當時是中午。他看到幾個工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頭頂上正好有一大招牌,上麵寫著“禁止吸煙”。史考伯沒有指著那塊牌子責問,“你們不識字嗎?”他的做法是,他朝那些人走過去,遞給每人一根雪茄,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麵去抽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工人們立刻知道自己違犯了一項規則,因為他對這件事不說一句話,反而給他們每人一件小禮物,並使他們自覺很重要。
約翰·華納梅克也使用了同一技巧。華納梅克每天都到他在費城的大商店巡視一遍。有一次他看見一名顧客站在櫃台前等待,沒有一人對她稍加注意。那些售貨員呢?他們在櫃台遠處的另一頭擠成一堆,彼此又說又笑。華納梅克不說一句話,他默默鑽到櫃台後麵,親自招呼那位女顧客,然後把貨品交給售貨員包裝,接著他就走開。
官員們常被批評不接待民眾,他們非常忙碌,但有時候,是由於助理們過度保護他的主管,為了不使主管見太多的訪客,造成負擔。卡爾·蘭福特,在迪斯尼世界所在地——佛羅裏達州奧蘭多市,當了許多年的市長。他時常告誡他的部屬,要讓民眾來見他,他宣稱施行“開門政策”。然而他社區的民眾來拜訪他時,都被他的秘書和行政官員擋在門外了。
最後,這位市長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他把辦公室的大門拆了。他的助手們知道了這件事,從此之後,這位市長真正做到了“行政公開”。
若要不惹他人發火而改變他,隻要換兩個字,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很多人在開始批評之前,都先真誠地讚美對方,然後一定接句“但是”,再開始批評。例如,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麼說:“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假如你代數再努力點的話,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裏,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馬上,他會懷疑這個讚許的可信度。對他而言,這個讚許隻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
這個問題隻要把“但是”改變“而且”,就能輕易地解決了。“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隻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的代數成績就會比別人高了。”
這樣,約翰會接受這種讚許,因為沒有什麼失敗的推論在後麵跟著,我們已經間接地讓他知道我們要他改的行為,更有希望的是,他會盡力地去達成我們的期望。
對那些對直接的批評會非常憤怒的人,間接地讓他們去麵對自己的錯誤,會有非常神奇的效果。羅得島溫沙克的瑪姬·傑各在卡耐基課程中提到,她使一群懶惰的建築工人,在幫她加蓋房子之後把周圍清理幹淨。
最初幾天,傑各太太下班回家之後,發現滿院子都是鋸木屑子。她沒有去跟工人們抗議,因為他們工程做得很好。所以等工人走了之後,她與孩子們把這些碎木塊撿起來,並整整齊齊的堆放在屋角。次日早晨,她把領班叫到旁邊說:“我很高興昨天晚上草地上這麼幹淨,又沒有冒犯到鄰居。”從那天起,工人每天都把木屑撿起來推好在一邊,領班也每天都來,看看草地的狀況。
在後備軍人和正規軍訓練人員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理發,後備軍人認為他們是老百姓,因此非常痛恨把他們的頭發剪短。
美國陸軍第五百四十二分校的士官長哈雷·凱塞,當他帶了一群後備軍官時,他要求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跟以前正規軍的士官長一樣,他可向他的部隊吼幾聲或威脅他們,但他不想直接說他要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