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好口才的成功效果
好的口才能夠使你心想事成,能使你在緊要關頭化險為夷,化劣勢為優勢,能夠使你在社交中事事如意,在商戰中左右逢源,能夠使你在人生旅途中處處順心,在談笑間無往不利,能夠在不經意間改變你的命運。好口才,讓你一生輝煌!
1巧妙解答,讓你化險為夷
有時候,有些人會故意刁難你,你就可以憑你能說會道的口才,解答他的提問,從而化險為夷。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雖猝不及防卻非常冷靜,立刻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道:“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豈不是隻有兩人?”乾隆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墉回答:“隻有一人出生,卻有12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道:“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12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12人?”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確實,劉墉回答得極妙——皇上發問,不回答顯然不妥;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以妙答趣對皇上。
還有一次,乾隆皇帝想測試紀曉嵐的機智。於是,他把紀曉嵐找來,對紀曉嵐說:“紀曉嵐!”“臣在!”“我問你:何為忠孝?”紀曉嵐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合起來,就叫忠孝。”乾隆說:“好!朕賜你一死。”紀曉嵐當時就愣了:這從哪裏來?怎麼突然賜我一死?但是皇帝金口玉言,說啥就是啥,紀曉嵐隻好謝主龍恩,三拜九叩,然後走了。乾隆心想:這紀曉嵐可怎麼辦呢?不死,回來,就是欺君之罪;死了真可惜,畢竟是手下一個棟梁之材。但同時又想:都說紀曉嵐能耐,能言善辯,我看你紀曉嵐今天怎麼辦?
大概半柱香的工夫,紀曉嵐氣喘籲籲地跑了進來,撲通就給乾隆皇帝跪下。乾隆問:“大膽紀曉嵐!朕不是賜你一死嗎?你為什麼又回來了?”紀曉嵐說:“皇上,臣是去死了,我準備跳河自殺,我正要跳河,屈原突然從河裏出來了,他怒氣衝衝地說,你小子真混蛋,想當年我投汨羅江自殺的時候,是因為楚懷王昏庸無道;想當今皇上皇恩浩蕩,賢明豁達,你怎麼能死呢!我一聽,就回來了。”乾隆聽了,不得不解嘲地說:“好一個紀曉嵐,你真是能言善辯啊!”
無論在什麼樣的險況下,我們都應該有化險為夷的能力。下麵這兩個小故事真實地體現了周恩來總理作為一名傑出外交家的迷人風采。在一次招待會上,一位西方女記者對著話筒匆匆問道:“周恩來先生,可不可以問您一個私人問題?”
“可以的。”周恩來微笑著回答。
“您已經60多歲了,為什麼依然神采奕奕,記憶非凡,顯得這樣年輕、英俊?”
場內頓時響起了友善的笑聲和議論聲。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周恩來溫和地笑了笑,待場內安靜下來後,聲音洪亮地坦然回答:“因為我是按照東方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譯流利地譯出周恩來的話,整個大廳裏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喝彩聲,各國記者無不為周恩來的巧妙回答所折服。試想如果周恩來回答不合適,各國記者肯定會大肆宣揚,那時候局麵將不堪設想。
在另一次外交部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周恩來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及對外方針後,回答記者提問。一位西方記者提問道:“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實際上是在譏笑我國建國初的貧窮,如果回答不好,很容易遭人嘲笑。
周恩來又巧妙地回答:“中國人民銀行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全場愕然,鴉雀無聲。周恩來以風趣的語調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幣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全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做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貨幣之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周恩來巧妙的回答,令大廳內響起了聽眾的熱烈掌聲。
在上述一問一答中,記者提問的是一個涉及到國家機密的問題,本可用“無可奉告”四個字一答了之,但周恩來聽出了其言語之外的不懷好意,因此,機智風趣地給予了無懈可擊的回答。他的回答是分兩步完成的,第一步是針對記者提問的表麵意思,用“18元8角8分”這個藝術化的數字輕鬆作答,並細作解釋。如此回答問題,其實是巧妙地運用了修辭上的借代藝術。在這裏,借代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一方麵它別出心裁地回答了記者的問題,另一方麵又保住了國家機密,同時還讓人們感受到了周恩來的敏捷思維以及出色的口才。第二步,周恩來又針對記者的言外之意作了進一步的回答。這位記者表麵上是在問資金的多少,其實際上是在譏笑我們新中國的貧窮,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拿不出很多資金。針對這一點,周恩來以無比自信的口吻,強調了中國人民銀行的性質、信用程度、非凡實力和人民幣的信譽程度。在這幾句話裏,他分別選用了“卓著”、“雄厚”、“盛譽”三個富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褒義詞來形容中國人民銀行各方麵的情況,從而收到了卓越的表達效果,一方麵它大長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誌氣,滅了那位西方記者的威風,另一方麵又體現了他非凡的氣魄與熟練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外交場合常常碰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曾準確地擊落過一架入侵我國的美製Ux高空偵察機。在一次引人關注的記者招待會上,曾有一位外國記者就此詢問陳毅外長:“訪問外長先生,你們是用何種武器擊落如此先進的高空偵察機的?”顯然,這是軍事秘密,不能公開回答,但如不回答又會使提問者尷尬,陳毅舉了舉自己手中的拐杖,說:“就是用這玩意兒把它捅下來的。”說著還做了個往上捅的動作。因此,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無獨有偶,1971年10月25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第26屆大會上,以坦桑尼亞為首的廣大亞非拉國家,要求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中的合法席位。當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這一提案時,整個聯合國大會廳頓時沸騰起來,這個喜訊很快傳到國內,毛澤東親自點將,決定出席聯大會議的代表團團長人選為喬冠華。
喬冠華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語言,文章、口才也都極佳,他還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喬老爺”。他學識廣博,文筆酣暢,見解精辟,建國後的許多重要文件均出自他手。同時,引起人們注意和讚歎的是他還有一張滔滔不絕的雄辯之口,國際新聞媒介曾對他做過這樣的評價:“論點獨到,令人刮目相看”,“語言犀利,富有說服力”。喬冠華的談吐充分顯示了一位優秀外交家的超凡氣度和大家風範,在國際講壇上為中國人民爭得了榮譽。當代表團告別機場上歡送的人群,在回國飛行途中,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一批外國記者,又是拍照,又是攝像,並連珠炮似的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麵對這種突然情況,喬冠華首先以一種主動的姿態和這些西方記者開了個玩笑:“各位是從天上飄下來的吧?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飄飄欲仙,在天上飄來飄去可真是自由自在啊!”頓時引來了記者們善意的笑聲。一個記者問道:“喬先生,你作為中國出席第26屆聯大代表團的團長,對大會通過恢複中國席位的決議有什麼想法?是否感到突然?”
喬冠華說:“我一點也不感到突然。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說,這叫水到渠成。聯合國作為國際機構總不能把中國這麼一個泱泱大國排除在外吧。有的國家的外交不是采取現實主義的政策,而是像鴕鳥一樣,把身子往沙堆裏一鑽,以為就自得其樂了!其實呢?它在沙堆裏越鑽得深,就越顯得它不聰明。臀部還露在外麵嘛!”
“你指的是誰?”
“各位都是聰明人,還要我明言嗎?”
另一個記者問道:“你覺得這次聯大決議對今後的中美關係會有什麼影響?”喬冠華說:“還是一句老話,中國采取現實主義政策,希望對方也采取現實主義政策,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敵視中國乃至忽視中國的存在是沒有用的,難道這樣一來,中國就從地圖上消失了嗎?”喬冠華的回答,字字珠璣,無懈可擊,令眾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麵對別人提出的一些問題,我們要巧妙地回答,避免針鋒相對的尷尬,這不僅體現你驚人的口才,還能折服眾人,從而化險為夷。下麵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1921年的一天,愛因斯坦與妻子一同到美國組織募捐活動,為猶太族青年創辦一所大學籌集資金。有很多美國人都慕名前來拜訪他,而且還向他提出了一些問題:你可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你如何記下這些東西?
愛因斯坦麵對著眾人莫名其妙的提問,輕鬆地回答道:“至於聲音的速度是多少?現在我很難給你們一個確切的答案,必須查一查辭典。因為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我的記憶力隻是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
如此巧妙回答,令在場的人們極為驚異。愛因斯坦進一步解釋道:“我還在上學的時候,對於那種填鴨式的教育就非常不滿,比如要學生死記那些時間、人名、公式等等。其實要想知道那些東西,從書本上就完全可以找到,根本就不必上什麼大學。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思考、探索問題的本領。人們解決世上的所有問題是用大腦的思維能力和智慧,而不是靠照搬書本上的東西。”
現實生活中,在我們去應聘工作時,有些主考官故意提出一些問題,就是考你的應變能力,這時候,你就要發揮出自己的口才,輕鬆應對。1991年7月,中央電視台招聘節目主持人,當時中東正在打海灣戰爭,於是考官就出了個相關的時事題目——海灣有哪些國家。一位應聘者搜腸刮肚地說了幾個國家,卻唯獨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伊拉克,台下馬上有人提出質疑。這位應聘者眼珠轉了幾轉,脫口應答:“聯合國正製裁呢,那是‘敵’國呀,怎麼能亂說!”考官因為他處理危機時的鎮定自若,答辯時的反應敏捷而錄用了他,這位應聘者就是現在中央電視台的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
人生很多時候固然是靠才能闖蕩職場,謀生求發展的,但某一關鍵時刻、某一特殊場合,助我們一臂之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十分重要的才華技能甚至閱曆資質,而僅僅是一句巧妙的話語。
2適時恭維,左右逢源
在這個社會上,會說恭維話的人肯定比較吃香,辦事順利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恭維話時,心中總是非常高興,臉上堆滿笑容,口裏連說:“哪裏,我沒那麼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後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是恭維話,卻還是沒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悅。因為,愛聽恭維話是人的天性,虛榮心是人性的弱點。當你聽到對方的吹捧和讚揚時,心中會產生一種莫大的優越感和滿足感,自然也就會高高興興地聽從對方的建議。
邁克是一個專門推銷各種食品罐頭的推銷員,他此次的任務是要拿下某市最大型商場的訂單。於是,他找到了商場的負責人托馬斯經理。
見麵後,邁克說:“經理先生,我有幸逛過你們商場很多次,作為本市最大的專業食品商店,我非常欣賞你們商場高雅的店堂布局,商場貨櫃上也陳列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品牌的食品,窗明幾淨,工作人員都和藹待客,百問不厭,看得出來,您為此花費了不少心血,可敬可佩!”
聽了邁克這一席恭維話語後,托馬斯經理不由得連聲說:“謝謝!謝謝!做得還不夠,請多多指教,請多多指教!”嘴上這樣說,心裏卻是美滋滋的。不過,相信有了上述這些鋪墊,邁克的推銷定會水到渠成。
現實中,一提起恭維和捧人,有很多人馬上就會把它與巴結討好、阿諛奉承聯係起來。其實,這完全是兩回事,恭維和捧人是為了協調人際關係,以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尊重,增進了解和友誼,更重要的是,適時的恭維能夠讓你左右逢源。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非常重視,常常親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錯來,都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和珅和其他大臣,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就在抄寫給乾隆看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讓乾隆校正。這是一個奇妙的方法,這樣做顯示出乾隆學問深,比當麵奉承他學問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當時,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中常有錯訛處,其中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珅工於心計,頭腦機敏,善於捕捉乾隆的心理,總是選取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進行細心觀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乾隆的脾氣、愛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麼,不等乾隆開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慮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寵愛。
人的天性就在於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事實正是如此,每個人對他人都有一種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應有的地位和榮譽得到肯定和鞏固,當然這就需要得到別人恰如其分的恭維和讚美。下麵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高高瘦瘦的小姐新買了一件收腰的短上衣,興衝衝地邀女友品評。女友見她穿了新衣越發狀如衣板,不禁脫口說道:“這件衣服並不適合你。”對方頓時麵沉如水。女友見狀,轉而笑吟吟地說道:“像你這樣苗條又修長的身材,如果穿上那種寬鬆肥大長至膝下的衣服,就會越發顯得神采飄逸、瀟灑大方了。那些矮而又胖的人就穿不出這種氣質來。”小姐聽罷轉怒為喜。
女友的話既巧妙地暗示了這件衣服不合其身材,又誠懇地提出了其擇衣標準,同時用“苗條修長”這樣美好的詞語委婉地指出了其身材特點,又用矮胖之人來對比,照顧對方的自尊心。一句看似恭維的話,實則蘊含了無限的玄機,因而便顯得委婉含蓄,巧妙地為自己解了圍。
恭維並不能與奉承劃等號,欣賞也不等於諂媚。恭維與欣賞他人的某個特點,意味著肯定這個特點。隻要是優點、長處,你大可毫無顧忌地表達你的讚美之情。當受到稱讚時,對方的自尊心會得到滿足,並對稱讚者產生好感。假如你希望得到上司的賞識,而你在他麵前故意顯示自己則不免有做作之嫌,你的上司會因此認為你是一個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氣淩人,而在心理上覺得難以相處,彼此間缺乏一種默契。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說些恭維的話,你將會領悟到其中的妙用。有位生性高傲的主任,一般陌生人都很難接近他,他生硬冷漠的麵孔常使人望而卻步。有位外地來的辦事員了解了他的脾氣,當他們一見麵就微笑著扔了一支煙說:“主任,我一進門就有人告訴我,主任是個爽快人,辦事認真,富有同情心,尤其是對外地人格外關照。我一聽,高興極了。我就愛和這樣的領導共事!”主任聽後,臉上馬上露出笑容,接著談正事,果然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這位辦事員之所以能夠把事辦成功,就是得益於開始的那幾句恭維話。給對方一些恭維的話後,對方便不會給一個恭維尊敬自己的人以冷遇,自然會在維護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變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使用恭維方式時需注意兩點:一是要實事求是。說恭維的話不能無中生有,而是說些真實的事,對方才會感到高興。倘若進行肉麻的吹捧,拍馬尼,清醒的高傲者會把他當成小人而更加小視。二是說恭維話時應適可而止。讚美在這裏不過是使高傲者改變態度的手段,是交際的鋪墊。倘若一味地恭維,而不及時轉入正題,便會失去意義。因此,恭維也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得當,就難以達到目的。那麼,下麵我們就來看恭維人有那些方麵需要注意:
恭維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因而輕率的說話態度會讓對方產生不快的感覺。也不要說得太離譜,這樣別人會覺得你太虛偽。初次見麵,適當地恭維別人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不僅可以獲人好感,而且還可以使對方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向你靠攏,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其次,恭維還應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用不同的方式,講不同的恭維話。比如對青年客戶恭維他的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對老年客戶恭維他的身體健康、富有經驗就比較合適。對於商人,如果你說他道德高尚,學問出眾,清廉自持,他一定無動於衷,不屑一顧。如果你說他才能出眾,頭腦聰明,手腕靈活,生財有道,臉泛紅光,必定馬上發財,他聽了一定高興。
當然,讚美和恭維還應掌握分寸,不要弄巧成拙,不合實際的評價其實是一種諷刺,違心地迎合、奉承也有損自己的人格。適度得體的恭維應建立在理解他人、鼓勵他人、滿足他人正常需要及為人際交往創造一種和諧友好氣氛的基礎上,那種帶著不可告人目的的曲意迎合是人們所不齒的。
美國羅斯福總統有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讚美有一套見解:背後讚美,比當麵讚美更有效。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這是一種至高的技巧,往往會很容易達到效果。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許多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麵說給我們聽,或許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誠心的,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悅耳呢?因為那是讚語。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拉攏一個敵視他的屬下,便有計劃地在別人麵前讚揚和吹捧這個屬下。他所說的話最後傳到那個敵視他的屬下的耳朵裏,後來兩人成為無話不說的政治盟友。
在背後恭維讚美人,會使人感到更真實,如果傳話的人再誇張點,那就更悅人,更能產生奇效。總之,適時恭維是一種型號齊全的萬能鑰匙,它將讓你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
3能說會道,處處順心
在社會上辦事,說話水平不同導致辦事效果也有差異。有的人磨破嘴皮,卻是白費唇舌;有的人寥寥數語,就能馬到成功。有的人隻言片語,會弄得劍拔弩張;有的人隻需數語,能化幹戈為玉帛。有的人話語不周,招來迎頭大禍;有的人唇槍舌劍,可退千軍萬馬。因此,人生伊始,須精心打磨你的舌頭。“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先,不算是英雄好漢。”求人辦事時,你硬件好,如果站在那裏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不管你肚裏有多少貨色,腦袋裏有多少真才實學,你算是茶壺裏煮餃子——有嘴倒不出,別人不明白你的意思,不理解你的想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在人際交往中,能說會道,可以使你錦上添花,事事順心;能說會道,可以為你保駕護航,讓你在黑夜裏不會迷航,在你危難時替你解除危難。時代在進步,人心卻在退化,人的說話能力也在下降。很多人在麵對茫茫人群時,反而不知如何與人打交道,就連一聲簡單的問候都說不出口。而求人辦事時,麵對與之打交道的人時左躲右閃,隻想“短、平、快”地把事辦完,少了交談,隻能把自己的事情辦得更糟。生活中,求人辦事時離了什麼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離開口才,口才是你升天的雙翼,是你入海的背鰭。“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沒了口才,你會“虎落平陽遭犬欺,龍擱淺灘被蝦戲”,或者說“脫毛的鳳凰不如雞”。
說話的技巧實在太重要了,語言就是力量,因此,追求講話的技巧,便成為開放社會的一個熱門課題。要交際就要說話,任何人都期望自己成為“很會說話的人”,不希望自己因說話上的缺陷造成人際關係的缺失。
某教授是個頗有名氣的作家,而且在學校中非常活躍,兼具文才與口才,他談鋒犀利,語調鏗鏘,他演講的才能堪與節目主持人比美,因此,常被各校邀請去演講。但是,他在某一院校的演講卻效果不佳,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該校女生較多,當這位教授在該校對女學生演講時,竟然說女學生讀書,不外乎一些愛情小說、生活雜誌罷了,很難找到學術性的讀物。想想,這不等於說:“你們是一群沒用的東西嗎?”演講的主要內容再好,但有了這種不得體的論斷,又如何引起女學生的好感呢?可見,說話得體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當然,現實中的事情不需要怎麼豪邁和激情,隻需一點小小的藝術,能說會道、打動人心的藝術。生活中,我們需要求人,需要說服人,需要維係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係,有些人不會說話,結果總讓自己生活在進退兩難的緊張和壓迫之中,每天氣喘籲籲,驚恐不安。有些人懂得說話的藝術,有一張好嘴巴,即使他們本來平庸,有了這張嘴巴就能使他們出類拔萃,如果他們本來優秀,這張嘴巴就能使他們錦上添花。
有個善於做皮鞋生意的人,別人賣一雙,他往往能賣幾雙。別人問他做生意有何訣竅,他笑了笑說:“要善於能說會道。”他舉例說:“有些顧客到你這裏來買鞋子,總是東挑西揀到處找漏子,把你的皮鞋說得一無是處。顧客總是頭頭是道地告訴你哪種皮鞋最好,價格又適中,式樣與做工又如何精致,好像他們是這方麵的專家。這時,你若與之爭論毫無用處,他們這樣評論隻不過想以較低的價格把皮鞋買到手。這時,你要發揮你的口才,比如,你可以恭維對方確實眼光獨特,很會選鞋挑鞋,自己的皮鞋確實有不足之處,如式樣並不新潮,不過較大方罷了,鞋底不是牛筋底,不能踩出篤篤的響聲,不過柔軟也有柔軟的好處……你在表示不足的同時也側麵讚揚一番這鞋子的優點,也許這正是他們瞧中的地方,可使他們動心。顧客花這麼大心思不正是表明了他們其實是很喜歡這種鞋子嗎!善於示弱,滿足了對方的挑剔心理,一筆生意很快就成功。”這就是他做生意的妙招,試想,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在生意場上怎麼可能會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