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八大藝術之一,是於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借助音樂,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一、獨立的舞蹈藝術發展道路

東方的學者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西方的學者哈佛洛克·藹理斯說:“如果我們對舞蹈的藝術漠然視之,那麼我們不僅無法了解肉體生命的至高表征,並且也無法了解精神生命的至高象征。”東西方學者都強調了:舞蹈是和人類發展的幾乎所有方麵都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當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走過其發展的曆史路程中,舞蹈和人類的傳統、人類的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係,使人類舞蹈藝術反而形成了錯綜複雜的發展形態。

二、豐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以中國舞蹈文化為例:

中國古典民間舞蹈從起源形態上分類,大致分為三大類:勞動生產類,民生民俗類,祭祀類。

從文化形態上分類,有:農耕文化型、山林文化型、水上人家型、海洋文化型、草原文化型、綠洲文化型、城鎮宮廷文化型、佛教(兼及道教、各宗教)文化型、戲曲文化型。

中國古典民間舞蹈從道具上分類,比較典型的有:龍舞、獅子舞、鼓舞、燈舞、綢舞、扇舞、鞭舞、劍舞、轎船舞、踏歌、秧歌、拉花、二人轉、社火等等。每一類舞中又有很多各俱特色的舞種,比如,社火裏就有:踩高蹺、跑竹馬、跳春牛、跑驢等等。

形式豐富多彩的人類舞蹈藝術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但如此五彩繽紛的舞蹈類別和舞種,又給人們出了一道難題:人類舞蹈藝術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三、人類舞蹈藝術的定義是什麼?

中國古籍《毛詩·大序》中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芭蕾舞劇的奠基人諾維爾也說:“人類的感情達到語言不足於表達的程度,舞蹈就會大大奏效,……作為人類感情頂峰的喊叫,也已顯得不夠,於是,喊叫被動作所取代。”這些理論說到了舞蹈藝術是人類抒情的最高形式。美國現代舞蹈創始人,依沙杜拉·鄧肯認為:“凡借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活動,都是舞蹈藝術。”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認為,舞蹈是“一切藝術和語言之母”。柏拉圖在他老年時最後一篇文章《法律》中說:“良好教育的內容就在於知道如何唱得好和舞得好。”始終執著於生活藝術是一種舞蹈的信念的尼采,曾在一封信上說:“我的文體是一種舞蹈。”這些說法都牽涉到舞蹈藝術的廣泛性。李白詩:“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因得窮歡情,贈我以新詩。”李白在這裏闡明了舞蹈是歡樂和靈感的根源的思想。白居易:“始知樂與時政通,豈聽鏗鏘而已矣。”說明了舞蹈與時代風氣、風俗相通的道理。

古今中外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論述很多很多,這些論述,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科學的、全麵的、準確的舞蹈藝術的定義。在探索人類舞蹈藝術定義的過程中,我們感到,由於人類舞蹈藝術發展的曆史久遠,錯綜複雜,不是一個定義所能涵蓋的,因此,寫了這篇《人類舞蹈的曆史定義》,以便更好地梳理清楚人類舞蹈發展的脈絡,更好地了解人類舞蹈藝術的內涵本質。

我們是業餘舞蹈愛好者,研究、探索舞蹈藝術的條件很困難,也很有限,不足之處是難免的。人類舞蹈藝術的定義是個很重要的藝術科研課題,我們在此隻能是提出這個課題“拋磚引玉”了。畢竟,中國有很多拿著國家工資的舞蹈專業工作的人。

舞蹈的起源

據藝術史學家的考證,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就是舞蹈。在遠古人類尚未產生語言以前,人們就用動作、姿態的表情來傳達各種信息和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後由各種聲音發展成為語言和音調以後,才相繼產生了詩歌和音樂。在勞動中,由於製造工具,人的手逐漸變得靈巧起夾,又誕生了繪畫和雕刻。隨著人類的進化,思維能力和認識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藝、小說、戲劇等藝術才相繼被創造出來。那麼,舞蹈作為一種最古老的藝術,它的源頭來自哪裏呢?

我國古代和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說,人類是從天帝那裏學來的舞蹈、或是人類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啟發才創造出舞蹈來。我們知道,古代的先民,對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並不像現代的人分得那樣清楚。那時的人們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對於人類作出大較大貢獻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現在,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神都是人根據自己的影象為基礎,經過想象而創造出來的。是神創造了舞蹈,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人創造了舞蹈。那麼,人又是如何創造了舞蹈呢?

有的學者認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節奏的動作對各種野獸動作和習性的模仿。有些舞蹈還是對一些自然景物動態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風的飄蕩旋轉等等,人們都可以模仿它們進行舞蹈。

也有學者認為,在藝術的起源中,模仿雖然重要、但還不是真正的起因,藝術的起因是“遊戲的衝動”,遊戲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現。遊戲也是人類最終脫離動物界的標誌。這裏的的遊歡,是指人的審美需求,即以假象為快樂。如人模仿動物的舞蹈、就是通過這種假象的遊戲來獲得快樂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還有學者認為,由於原始人的思維分不清主客觀的界線、認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樣是有靈魂的,由此而產生了圖騰崇拜、原始宗教、巫術祭祀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舞蹈,甚至舞蹈是巫術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因此,有人斷言“一切跳舞原來都是宗教的”。

不少學者從原始人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約事情,而舞蹈是擇偶、求婚和進行情愛訓練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認為舞蹈起源於性愛活動。而有的學者,認為舞蹈不僅表現人的情愛,人們的各種激越的情感,人們生活中有重大意義的情感和活動,都會用舞蹈來表觀。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地說明了舞蹈是表現人們最激動的情感的產物。

我國有很多學者主張舞蹈起源於勞動的理論,因為勞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勞動創造了人自身,是勞動使人脫離了動物界,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現狩措和種植以及各種勞動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們認為以上各種舞蹈起源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麵,因為舞蹈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構成一樣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有著多種因素的,所以人們主張“勞動綜合論”,即:舞蹈起源於人類求生存、求發展中勞動實踐和其他多種生活實踐的需要,如果再詳細一點來說,舞蹈起源於遠古人類在求生存、求發展中勞動生產(狩措、農耕)、性愛、健身和戰鬥操練等活動的模擬再現,以及圖騰崇拜、巫術宗教祭祀活動和表現自身情感思想內在衝動的需要。它和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

圖騰與舞蹈

圖騰原為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即“他的血族”。圖騰是氏族共同的標誌或符號,是對外的意義,也有奉圖騰為始祖的對內意義。他們多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及自然現象為標誌,並且認為圖騰主宰著他們全體成員的吉凶禍福。印第安人有以鷹為圖騰的,澳洲的土著許多部落各以一個圖騰為名,如雨、水、袋鼠、食火雞等。中華民族同樣經曆過這樣的曆程,遠在夏商之前,圖騰即為原始民族的信仰和標誌,黃帝氏族即以雲為圖騰標誌:“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左傳·昭公十七年》)。關於圖騰的起源,近來學者們有了新的探索。民族學家楊堃認為:“圖騰是女子生殖器象征或‘同體’。”“圖騰是婦女生殖力的象征物,圖騰崇拜,乃是對婦女生殖器象征物的崇拜,也是對氏族本身的‘神化與崇拜’。”(《民間文學論壇》)趙國華則認為:“在原始社會,某些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演化成了圖騰,亦即演化成了某些氏族的始祖的標誌。”(《生殖崇拜文化論》)

原始氏族圖騰崇拜與舞蹈和武術活動關係極為密切,祭祀、慶典都要對著圖騰起舞,後來逐漸演變為模擬圖騰起舞,從而產生大量象形取意的拳法和舞蹈節目。如黃帝氏族以雲為圖騰,而產生了以《雲門大卷》為名的樂舞,以祭祀黃帝。原始夏人的圖騰為龍。“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其後有了龍舞,一直留傳至今,而龍成為華夏民族的象征。龍是虛擬的動物,龍的基調是蛇,陶寺出土的屬於夏文化的龍盤形象可資證明。此後,又吸收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鬛的尾、鹿的角、魚的鱗和須(聞一多《伏羲考》)。說明華夏民族是由不同圖騰部落兼並糅合而成的一個綜合形象,是部落兼並的產物。遼東半島後窪出土的6000年前的石龍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龍圖騰形象,其後在漢代才出現了龍舞的最早記載(見董仲舒《春秋繁露》)。實際上龍舞的出現要早得多。

滇西南哀牢山脈彝族和涼山彝族都自稱為“羅羅”,意為虎。彝族自命為虎,有的奉石虎為祖先,反映了彝族曾以虎為圖騰。甘肅省出土的虎斑紋陶片是圖騰崇拜的實物。彝族、納西、僳僳等族以黑虎為圖騰。西南地區的巴人及其後代土家族和普米族、白族則以白虎為圖騰。彝族以十二屬相輪回紀日,以虎為首。至今還保留《十二獸神舞》。這是由巫表演的,該舞以表演虎神降臨,猛撲家畜的動作為高潮,可以想見虎圖騰舞的原貌。彝族《打歌》時邊舞邊吟唱“羅哩羅,羅哩羅!”意即“虎啊虎、虎啊虎!”

東北地區黑龍江一帶鄂溫克族是以熊為圖騰的,最初他們禁止獵熊,但後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捕獵並宰殺充饑。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族也是以熊為圖騰,他們先捕幼熊養大,每年熊祭時,殺之以祈福,祭熊時伴以歌舞,多為女性舞,有的戴熊麵具,著熊紋衣,舞名《烏寶寶》。

我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也不少,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就有鳥頭陶塑。傳說伏羲氏的後裔少翱氏“以鳥命官”,有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等24種,可能是以鳥類為圖騰的24個氏族結合在一起,都有一定的官職。龍鳳圖騰是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大類,鳳即玄鳥。《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黃河下遊殷商的始祖契,是其母簡狄吞食玄鳥蛋而生,因之殷人是以鳳為圖騰的。滿族的圖騰為神鵲,傳說滿族的始祖神,是他母親吞食了神鵲所銜的朱果而生的。滿族祭神和“薩滿”跳神時都要立“神杆”飼鵲,薩滿則在杆下起舞。蒙古族則以白色的海青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見烏蘭傑《蒙古族古代狩獵歌舞》)。蒙古族放海青拿天鵝,是很古老的習俗。據說蒙古族舞蹈的碎步向前跑和順拐,都是模仿海青的,這是圖騰舞的遺跡。以鳥為圖騰在世界範圍還有很多,如:加拿大溫哥華印第安人的後裔現在仍保留貓頭鷹的圖騰舞,不但有大型木雕的貓頭鷹形象,而且有舞蹈,舞者衣紋為貓頭鷹,全身披掛它的獵獲物老鼠。

我國中南地區瑤族以狗為圖騰,每年有祭祀祖先盤古的風俗。陸次雲《峒溪纖誌》:“歲首祭盤瓠,揉魚肉於木槽,扣槽群號以為禮。”瑤族刺繡中很多花紋為狗,而扣木槽則變為擊長鼓舞蹈以祭盤王的習俗留傳至今。青蛙(廣西等地稱“螞拐”),也是古代某些氏族的圖騰。東北少數民族有“金蛙”“朱蒙”,廣西壯族東蘭、巴馬、鳳山、天峨等縣至今保留著對青蛙的祭典,舊曆正月要舉行一年一度的“螞拐節”,在天峨縣與排鄉雲榜村,至今還保留著圖騰舞蹈《螞拐舞》(金濤《圖騰舞蹈文化的遺韻》)。而雲南麗江納西族崇拜的圖騰除虎、獅以外還有蛙為圖騰,他們身上披的羊皮要剪裁成蛙的體形(木麗春《納西族的圖騰服飾——羊皮》載《東巴文化論集》)。納西族東巴經象形文字舞譜中還指出,“居住在遼闊富饒的大地上的人類,其舞蹈的來源是由於看到金色神蛙的跳躍而受到啟發的”(見《神壽歲與東巴舞譜》)。這足以說明圖騰和圖騰舞蹈的密切關係。

圖騰隨氏族部落的分裂、兼並、遷徙出現不同層次,不同的文化圈,一個氏族也不止一個圖騰。圖騰最早是全體族員的共同祖先,進入封建王朝,成為最高統治者一姓的祖先,使用這種圖騰符瑞成為他們的特權,皇帝用龍,皇後用鳳。但是作為龍鳳(包括一些鳥舞)的舞蹈已成為千百萬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而圖騰舞蹈為東方文化的“象形取意”原則和規律奠定了基礎。

生殖崇拜的舞蹈

“根據唯物主義的觀點,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繁衍是人類的本能,原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希望能夠人丁興旺。而要做到這一點,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人們將生殖繁衍視為神秘現象,甚至對性器官頂禮膜拜。這種生殖崇拜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影響極大,對舞蹈的發展自古至今也有深遠影響。生殖崇拜在原始氏族有其奇特的表現形式,即兩性同體。幾內亞和卡麥隆的土著葉考依人,埋葬時,使用雙麵人,黑色一麵代表男性,白色一麵代表女性。我國丹東後窪新石器遺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陶塑人頭像,一麵為男像,一麵為女像。此外,青海樂都柳灣三坪台出土的人麵陶壺也有男女同體的塑像。直到距今3000年的新疆呼圖壁岩畫也有男女同體的石刻畫。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後窪雙麵人等物的出現,說明中華民族原始哲學的核心——陰陽相合生萬物的哲學觀念已經誕生。學者趙國華把八卦的起源與西安半坡的魚紋聯係起來(見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6080~5600年)在本世紀50年代出土了繪有人麵魚紋(人麵魚頭合體)的彩陶盆。1972年,陝西臨潼薑寨也出土了繪有雙體魚紋和蛙紋的彩陶盆。半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民將魚作為女陰的象征,實行生殖崇拜,對蛙也是如此,因之而舉行魚祭,以求生殖的繁衍(因為先民意識到魚生殖力強),含魚的彩陶盆即魚祭的祭器。由此,趙國華推導出了“八卦方位圖”“河圖”“洛書”。這是一種嶄新的獨辟蹊徑的見解,這為研究生殖崇拜文化與舞蹈文化的關係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思路。錢玄同很早就提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的東西。‘乾’與‘坤’二卦是兩性生殖器的記號……”山東高蹺中青蛇、白蛇執棒而舞是男根的變相,而蚌舞則為女陰的變相。河南淮陽人祖廟(祭伏羲女媧)保留《挑花籃》祭人祖舞蹈,其中的“剪子股”表現交尾。廟內有一處圓孔,名子孫窯(象征女陰),供求子的人去撫摸。而雲南劍川石窟的自然裂縫,被白族稱為“阿秧白”,也是女陰的象征,撫摸以求子。新疆呼圖壁縣大型岩畫,在120餘平方米的畫麵上,滿布不同大小的男女人物形象數百人,他們大都作著有規律的舞蹈動作,幾乎均為裸體,男性露出男根和睾丸,五指上舉叉開(先民以五為極數,祈求多生育),有的男女同體。女性有的舞蹈,有的疊壓在男子身上或作交媾動作,這是一幅祈求人口繁衍的大型岩畫。在廣西融水苗族中流傳著生殖器崇拜的習俗和舞蹈,春節必演《芒蒿舞》,芒蒿為怪麵人,演出時要戴木板雕成的怪麵,由七個或九個男子扮演芒蒿,隨著鼓聲,芒蒿們越跳越激烈,故意追逐女青年,並作性交的象征動作(覃桂清《苗族古代的生殖器崇拜》)。其他民族中也有同類習俗舞蹈的遺存,如白族的“繞山林”、彝族的《撮襯姐》、瑤族的《黃泥鼓舞》、黎族的“三月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