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書法的工具

書法的工具主要是人們常說的“文房四寶”:紙、墨、筆、硯。這裏不作詳細介紹,請參見“國畫”部分。

書法的執筆

執筆主要包括指法、筆法和腕法三個方麵。指法,用食指上節壓定筆管的右方,與拇指形成相反的力相互配合挾持筆管上部,中指尖鉤住筆管的前方,用無名指由內向外頂住筆管,與中指形成前後方向相反的力,固定筆的下部,小指抵住無名指,增加無名指的力量。若把握筆的五個手指按拇、食、中、名、小的順序比喻為五個弟兄的話,那就是老大向前推,老二向後攘,老三向右拉,老四向左杠,老五力氣小抵腰幫老四的忙。

筆法,是指執筆的高低。執筆的死與活與執筆的高低有很大關係,高易活,低易死,但又不能力求活而過高。一般應依字的大小而定,寫小字筆頭距指高一寸左右,寫中楷距指高二寸左右,寫大字高三寸左右,字更大還應相應提高。

腕法,可分四種:一是平腕。此腕專指手腕,方法是把手腕平放在桌上書寫。二是枕腕。也是指手腕部。方法是以左手掌或一竹片墊在桌上書寫。以上二法,都適合書寫一寸以內的字。三是提腕。腕仍指手腕,方法是右肘關節部的尖突部撐在桌麵上,使手腕提起來書寫,這樣手腕旋轉幅度較大,便於書寫較大的字。四是懸腕。腕為廣義,實際是指整個右上肢都離開桌麵虛懸書寫,故又稱懸肘、懸臂。此法旋轉幅度最大。一般用於書寫大字。

書法的運筆

運筆是指如何使筆在紙上活動和運行。運筆的力量不在手指,手指隻管執筆,不管運筆。寫小楷要用脫力來運筆,寫中楷,用財部轉動的力來管筆的運筆,寫榜書大字,則用全身之力來寫,作力點要放在腰部。

運筆的縱向運動有落筆、頓筆、蹲筆、按筆、提筆五種;橫向運動為主的筆法一股來說,有過筆、順筆、逆筆、折筆、轉筆、回筆、衄筆、搶筆、留筆等九種;兼向運動為主的筆法一般來說,有挫筆、峻筆、澀筆、駐筆、縱筆、戰行、力行等七種。

書法的姿勢

書法的姿勢一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下麵是坐書、立書、跪書三種書法姿勢的要領。

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坐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一般要保持3-5寸的距離。兩腿要自然張開,腳要放平,左手按紙(紙亦應放正)。筆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為宜。

立書,站時兩腳要踏實,右腳稍跨出,略呈“丁”字步。右半身稍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後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

跪書,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但此法身體過於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最好備一矮案書寫。

書法的種類

篆體,篆體是流行於漢代以前的書體。廣義的篆體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就目前所能見到的文字資料來看,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大約通行於距今3千幾百年前的殷商時期。現今流傳的都是當時刻(或寫)於龜甲、獸骨上的遺物,故名之為甲骨文。金文是殷商至戰國(即距今3千幾百年至距今2千幾百年前)使用的文字,因其留傳下來的多鑄、刻在鍾、鼎、彝器等青銅器上,故又稱為鍾鼎文。大篆亦稱籀文,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範所創,被定為當時的正規書體,今存的石鼓文即大篆遺跡。小篆係在大篆基礎上刪繁變化而成,產生於秦代,故又稱秦篆。

隸體,隸體創於秦代,定形並通行於漢代,至今仍被廣泛應用。隸書又稱八分,這是因其體勢左右分開,與“八”字的兩筆筆勢相似,因而得名。隸體的分類過去常依它所含篆書成分的多少而定,含篆成分最多的為秦隸(秦分),其次為漢隸(漢分),再次為今隸。筆畫潦草相連的又稱草隸。

隸書古時又稱真書,但與現在所說的真書專指正楷含義不同。

楷體,楷書又稱真書、正書,創始於漢末魏初,至晉漸趨成熟,從此,奠定了方塊漢字的標準書體,成為曆代學習書法必須遵循的楷模。

楷書按其書寫特點的不同,可分為魏碑和唐碑兩大類。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時期無名書家的碑刻;唐碑為唐代書家所書。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楷書大家,最著名的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體分別被稱為歐體、褚體、顏體、柳體,深受人們的推崇和追慕,對後世影響極大。

行書體,創始於漢末,是介於草書和正措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象草書那樣變化多端,也不象楷體那樣端正。它既取草書的流動活潑之長,又取楷書的結體嚴謹和整齊之美。正如《藝概》所說:“蓋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詳”,其真草兼得其中。其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與楷書相比,行書的行筆速度稍快,點畫間出現了相連帶的牽絲、楷書中書寫成方角的地方,行書中有的則變成弧線和圓角。正因為行書兼有楷、草二種書體之長,因而從其創始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成了應用最廣泛的書體。

書法的幾個曆史階段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隻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二裏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裏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製度。這裏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曆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各種書法體簡介

1: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曆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隻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麵。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王夫差鑒》。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麵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1.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係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係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複古隸,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樸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2.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曆史。三國(魏)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餘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1.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麵,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2.書學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餘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曆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的“二王顏柳”餘韻。

2.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1.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麵目出現在世人麵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麵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遊。範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2.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複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麵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係。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麵。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3.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