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它音色深沉、渾厚、蒼勁、遼闊,富於表達勤勞、強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關於馬頭琴的來曆,還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牧童有一匹心愛的駿馬,馬的皮毛像發亮的錦緞,馬的啼聲像悅耳的金鈴。這匹馬每天在牧童身邊,形影不離。後來橫行霸道的王爺看中了這匹馬,派人把馬搶到王府。駿馬到王府後,思念牧童,不吃不喝,日夜嘶鳴。一天,駿馬掙脫僵繩,逃回牧童身邊,王爺發怒,趕來用毒箭射死駿馬。牧童十分悲傷,日夜抱著死去的駿馬痛哭不止。一天晚上,牧童在夢中見駿馬又活了,駿馬依偎在他的身邊嘶鳴,聲音悲淒感人。牧童醒後,覺得駿馬的鳴聲總在他耳邊回旋。於是他用駿馬的頭骨做琴筒,腿骨做琴杆,用馬尾做琴弦和弓弦,用套馬杆做弓子,又在琴杆頂上雕了一個駿馬的頭像,做成一架馬頭琴。小牧童用它拉出娓娓動聽的曲子,仿佛聽到了他心愛的駿馬的嘶鳴。從此,蒙古族便有了自己的樂器——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種弦樂器。當一首悠揚的馬頭琴曲在您的耳畔奏響時,閉目冥思,眼前仿佛出現了遼遠坦蕩的大草原。
相傳成吉思汗時期(公元1162~1227年),馬頭琴就已在蒙古草原流傳,因琴頭以馬頭為飾而得名。馬頭琴的琴箱用鬆木製成,蒙馬皮或羊皮;弦兩根,琴弦和弓弦均用馬尾;音量較小。左手演奏方法,除了按弦外,還有指甲從弦下向上頂弦,這種特殊的演奏,聲音堅實有力,別具風格。馬頭琴表現力豐富,善於演奏抒情樂曲,據說有的不給小羔吃奶的母駱駝,聽到了感情深沉的馬頭琴聲,竟然感動得掉下了眼淚去哺育小駝羔。
馬頭琴嘹亮的旋律,體現了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色,展現出陽光燦爛五畜興旺的草原景象。堅實有力的指法,引出了純淨柔美綿延不斷的音流,像小河的潺潺流水,讚美著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
艾捷克
艾捷克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和塔吉克族弓弦樂器。起源於古代波斯,後經“絲綢之路”東傳我國。現流行於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
有古老的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等數種。
多朗艾捷克:流行於新疆南部的麥蓋提、巴楚等多朗人居住地區。形似板胡。是多朗樂隊中唯一的弓弦樂器。多朗艾捷克是多朗地區民間樂隊中的主要拉弦樂器,全長100厘米左右,琴杆為圓柱形,用椰木製作,共鳴箱呈半球形,多用棗木等硬質木料製成,正麵以羊皮或驢皮包裹,為了增大彈奏音量,特設有6~8條鋼絲共鳴弦,演奏時將琴底尾立在左腿上或將共鳴箱放置於兩腿中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拉奏主弦,因它的聲音獨特,常和卡龍、多朗熱瓦甫和達卜等樂器一起合奏,也為《多朗木卡姆》及民間歌舞伴奏。
多朗艾捷克用椰木做琴杆,沙棗木做共鳴箱,琴麵蒙羊皮或驢皮,張一縷馬尾弦為主奏弦。在琴杆中部兩側設6~10根鋼絲共鳴弦。主奏弦音高為c1,共鳴弦分別定為g、c1、d1、e1、g1、a1、b1、d2。音域為c1~c3。多朗艾捷克底柱較長,演奏時將琴立於左腿之上或夾在兩膝之間,其音量較小,低音渾厚優美。
新型艾捷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在多朗艾捷克的基礎上改革而成。共鳴箱較大,蒙皮改用薄木板,琴杆較短,縮短了底柱,下端設有“人”字形支架,使琴身能隨時轉動以適應弓的擦弦角度。取消了共鳴弦,改用4根小提琴弦和提琴弓子,定弦為g、d1、a1、e2。音域擴展為g~a3。其音色音量近似小提琴,可用雙音、和弦、斷弓、跳弓、泛音、撥弦等多種技巧演奏,音樂表現力強。
低音艾捷克;是20世紀60年代設計製作的樂器。底柱和指板較長,定弦和演奏方法均與大提琴相同。
此外,新疆哈密文工團於70年代研製的雙琴杆艾捷克,主杆上安4根主奏弦,副杆上安8~10根鋼絲共鳴弦,既具有新型艾捷克的優點,又保留了共鳴弦,音色更為優美,音量較大,其定弦和奏法與新型艾捷克相同。
艾捷克外型別致獨特,琴筒球形,木製。內側蒙蟒皮,通過音柱與桐木板連接,使共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周圍有發音孔,琴托或轉動,用以調整弓與弦的角度,音色具有板麵振動與皮麵振動相結合的效果。
艾捷克一般有主奏弦兩條,在主奏弦的弦柱下另設有若幹共鳴弦,弓用竹片張馬尾而成,演奏時用弓擦奏主奏弦,其他弦起共鳴作用。
維吾爾族艾捷克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北部的庫爾德地區),後經“絲綢之路”東傳我國。它與藏族的根卡、蘇聯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等民族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與流行在土耳其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加曼察琴近似。
在維吾爾族民間,據說艾捷克是開門、關門或車輪軸轉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莎車和喀什一帶,後來逐漸傳到北疆和東疆各地。
到了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宮廷裏的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屬於胡琴類樂器,《律呂正義後編》記載:“司胡琴一人,回名‘哈爾劄克’”。
薩它爾
薩它爾又稱“塞他爾”,波斯語“薩”為“三”、“它爾”是“弦”,意思是3根弦的樂器。薩它爾的外形與彈撥爾相似,因音色明亮,常常用於獨奏、合奏或做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伴奏樂器。據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記載,早在十四、十五世紀,維吾爾族民間就有了這種樂器,到20世紀50年代,薩它爾已遍布全疆各地,並成為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拉弦樂器。
薩它爾是維吾爾族民間藝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彈奏薩它爾的藝人大多席地盤腿而坐,將琴放置在左腿之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由於指板較長,音位寬,左手常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小姆指使用的較少,食指在演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級進還是跳進的旋律,演奏者都習慣用它按弦。在彈奏過程中,弓、指法的技巧既多又豐富,但最常用的弓法主要有連弓、分弓、長弓、短弓、頓弓、跳弓和碎弓,指法主要有揉音、擻音、打音和滑音等。
民間傳統的薩它爾,在形狀、製作工藝和維吾爾族的彈弦樂器彈撥爾非常相似,外觀像一支長柄水瓢,通體用桑木製作,全長130厘米~148厘米,共鳴箱呈瓢形,在一整塊桑木挖鑿出腹腔後用桑木薄板蒙裹而成,麵板的上部開了一個出音孔,琴杆較長,呈半圓形柱狀體,上端是琴頭,頂麵沒有任何裝飾,在正麵和左側有九至十七個T形弦鈕,琴杆的正麵是按弦指板,上麵纏有十八個絲弦品位,有九至十七條金屬弦,其中右側第一條外弦是用銅弦做的主奏弦,其餘均為鋼絲共鳴弦,琴弓為木製弓杆,與小提琴的弓很相似。
改革後的薩它爾不但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它還可與高音薩它爾在樂隊中合奏或伴奏,音色和諧、音響效果良好,演奏“木卡姆”時多以“彈弦”奏法開始,待歌聲出現後,才用弓弦來伴奏,比較突出著名的有《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間奏曲》等,在演奏“木卡姆”的散板序唱時多采用長弓、連弓,演奏出來的音調悠揚、節奏自由,而用短弓、快弓演奏“麥西萊甫”樂曲時,旋律則充滿歡快、熱烈活潑並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桑木製,全長148厘米。音箱瓢形,麵板上設五至七個竹製高音品。琴杆長而寬,正麵為指板,上纏十八個絲弦品,琴頭方形、無飾。張十至十四條弦。左側第一條銅弦為主奏弦,其餘為鋼絲共鳴弦。主奏弦定弦c或d,音域c~c2或d~d2。共鳴弦:G、c、d、e、g、a、c1、d1、e1、g1、a1、c2或c、d、e、g、a、c1、d1、e1、g1、a1、c2、d2。
設特製的長條形琴碼,一端斜向上方伸延兩厘米,置主奏弦,可利於運弓拉奏。
五十年代改革製成中音薩它爾,全長120厘米,琴杆稍短,指板上設塑料製品位;高音薩它爾,全長87厘米,音箱相應縮小,均在樂隊合奏中使用。
演奏時,琴置於左腿,左手持琴按弦,以食指為主,兼用中指、無名指。右手執馬尾弓在主奏弦外拉奏。
指法有揉音、擻音、打音、滑音等,弓法有連弓、分弓、長弓、短弓、頓弓、跳弓、碎弓等。是民間藝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奏樂器,由唱者自拉自唱。主奏弦音高,可隨演唱者嗓音的高低而定。
牛腿琴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體細長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語稱各給、給以、給寧、勾各依斯。各給、給以均為兩條空弦發音之諧音。又稱牛巴腿。曆史悠久,規格多樣,音色柔細,主要用於侗族民歌和侗戲伴奏。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等黔、桂、湘三省、區接壤的廣大侗族地區。
傳統的牛腿琴,琴體用一整段木料製成。民間多為自製自用,不僅使用的材料有別,琴的規格尺寸也大小不同,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全長50厘米~85厘米,多使用當地所產杉木、桐木、鬆木、椿木、楊木或雜木製作,以選用紋理順直、無疤節的杉木為佳。共鳴箱係在半邊原木一端挖鑿出長瓢形腹腔,其上蒙以桐木薄板為麵,琴背呈船底形,琴箱長22厘米~36厘米、寬8厘米~12厘米、厚5厘米~6厘米,麵板中部右側(或左側)開有一個圓形出音孔,可插入音柱。琴頭方柱形,平頂無飾,長7厘米~12厘米、寬4厘米~6厘米,弦槽後開,兩側各設一個硬木弦軸(左上右下)或兩軸同設右側,琴頭正麵下方開有兩個弦孔以穿弦。琴頸前平後圓、上窄下寬,長22厘米~38厘米,上與琴頭相接,下與琴箱相連並渾為一體,正麵用於按弦,不設指板和品位。在麵板下方2/3處置竹或木製橋形琴馬,下端設有牛皮縛弦用以係弦。張兩條琴弦,最初用細棕繩,後改為絲弦,現多用鋼絲弦。琴弓用細竹為弓杆,兩端係以棕絲或馬尾而成,弓長55厘米~65厘米。此外,還有一種小巧玲瓏的小牛腿琴,琴體全長隻有18厘米~20厘米,流行於貴州省榕江縣樂裏一帶。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珍藏著兩支牛腿琴,琴體都用一整塊杉木製成,琴形完全相同,全長分別為49厘米和52厘米。共鳴箱呈長瓢形,蒙桐木麵板。其中一支琴箱長22厘米、最寬處82厘米、最厚處5厘米,麵板中部右側開一圓形音孔,直徑1厘米。琴頭方柱形,平頂無飾,弦槽後開,左右兩側各設一軸。弦軸硬木製,圓錐形,軸長10厘米,軸柄刻有直條瓣紋。琴頸窄而長,前平後圓,上窄下寬,下部與琴箱接為一體。麵板中間置竹製橋形琴馬。張兩條絲弦,琴弦由琴頭正麵弦孔穿出,下端係於皮製縛弦上。細竹係以馬尾為弓。此琴通體髹以蘭色油漆,製於1958年,出自貴州黎平民間藝人之手,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古老的牛腿琴琴體長50厘米左右。用一整塊杉木製成,下半部挖空。上麵蒙以杉木或桐木麵板而成共鳴箱。琴頸較寬,上端的琴頭呈方形。兩側各置一個硬木強軸,兩條琴弦采用細棕繩。琴的尾部釘有一小塊牛皮,皮上鑽有小孔用以係弦。弦馬置於麵板中部,弓子用細竹為杆,係以一縷棕絲而成。牛腿琴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使用棕絲弓摩擦棕繩弦。所以它的發音纖柔而略帶嘶聲,音色別具一格。能夠與人聲、語言十分密切的結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鬱的地方風格。
牛腿琴在民間,多為自製自用,尚無統一標準,不僅使用的材料有別,琴的大小也各異。在三江侗鄉多為琴長55厘米、寬9厘米、厚5厘米的小牛腿琴。改革後,擴大共鳴箱,在弦馬一側的麵板上開了音孔,在麵、背板之間支以圓形木質音柱,增加了按音指板,先後采用絲弦和鋼絲弦,改用馬尾弓等。擴大了音量和音域,使琴聲清脆鏗鏘,音色明亮動聽。有的還在牛腿琴的尾部置以彎形金屬架,演奏時可挾於奏者腋下,使琴箱得以固定。既減輕了左手負擔,又豐富和發展了演奏技巧。創年代初製成低音牛腿琴,成為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有良好的音響效果。
與其他的中國拉弦樂器相比,牛腿琴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它的樂音是通過棕絲弓摩擦棕繩弦發出的,因此,牛腿琴發音纖柔,並且略帶嘶啞的效果,音色別具一格,能夠與人聲密切地配合。牛腿琴的演奏姿勢和西洋樂器小提琴基本相同。演奏者把琴的尾端頂在左肩下方,左手托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但是它的音域比小提琴窄,演奏的時候隻用一個把位,經常以五度關係定弦。
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牛腿琴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用於牛腿琴歌和敘事歌的伴奏。它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幾乎每個侗族的男青年都有一把牛腿琴,每逢節日或農閑之時,他們便拉起牛腿琴,邊走邊唱,到親戚朋友家去做客。據說,隻要牛腿琴在侗鄉一奏響,人們就會尋聲而來,聚集一堂,拉琴歌唱,場麵熱鬧紅火。
低音牛腿琴,侗族新型弓拉弦鳴樂器。我國音樂工作者設計研製,已用於北京、廣西等地專業音樂團體和音樂演出中。
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民族歌舞團李寄民與北京樂器廠合作,在侗族民間拉弦樂器牛腿琴的原形基礎上,共同設計製作出低音牛腿琴,成為我國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其特點是:共鳴箱碩大,設四軸、四弦,並有按音指板,琴弓於弦外運弓演奏,除琴的外觀具有民族樂器形式外,琴弦、琴馬,琴弓均與低音提琴相同,除可拉奏外,也可撥弦彈奏。這種低音拉弦樂器,有著良好的音響效果,已用於中央民族歌舞團樂隊中。
90年代初,廣西藝術學院孔憲釗在李海生老師的協助下,研製成功的低音牛腿琴頗富民族特色。它除了有效弦長、琴箱空氣容積借鑒了低音提琴的設計以外,琴的外形與民間牛腿琴極相似。琴身用一整段木料先挖鑿出腹腔,即側板、背板連為一體,其上再蒙以拱形雲杉麵板(較低音提琴麵板稍薄)而成,麵板中部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砍刀形音孔。琴頭雕刻以牛頭為飾,正麵下方開弦槽,兩側設有四個弦軸(左右各二),采用低音提琴金屬螺旋軸。琴頸較短,上端設有弦枕,正麵膠有硬木按弦指板,采用低音提琴弦,琴馬形狀為廣西花山崖畫圖案,係弦板呈葫蘆形,使用與二胡弓相仿的竹杆馬尾弓在弦外拉奏,也可撥弦彈奏。其定弦和奏法均與低音提琴相同。此琴首次參加1993年3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93廣西國際民歌節”的演出,它作為伴奏民族風情樂舞的低音拉弦樂器獲得好評。
五弦琵琶
樂器簡介
五弦琵琶,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曆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曾流行於我國廣大中原地區,並東傳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
曆史追溯
自西漢張騫奉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漢魏之交,西域樂人不僅帶來了箜篌和四弦琵琶,也帶來了五弦琵琶。這種樂器自西域傳入中原後,公元五六世紀盛行於北朝。唐代杜祐《通典》:“……然吹笙、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北齊文襄帝即位是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河清是北齊武成帝在位的公元562年~564年,五弦已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愛好。至隋唐時期尤為盛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高昌、安國、天竺諸樂中均有使用。在燕樂中尚有大五弦琵琶和小五弦琵琶兩種形製。《新唐書·禮樂誌》有:“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掐琵琶。”唐淮安靖王李壽墓壁畫中有坐立部伎女樂人彈奏五弦琵琶的圖像。
形製結構
關於五弦琵琶的形製,《通典·樂典》、《舊唐書·音樂誌》、《新唐書·禮樂誌》和陳暘《樂書》等文獻均載為:製如琵琶,稍小。這種五弦小於四弦琵琶的記述,與事實是不相符合的。據高德祥、柳廷信等學者研究,在北魏、西魏、北周、十六國至隋、唐各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畫有五弦琵琶的洞窟就有20餘處,通過比較,稍小的琵琶並非都是五弦,而是四弦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莫高窟220、322、341等洞窟初唐壁畫中的五弦,並不小於四弦琵琶,特別是220窟北壁經變伎樂隊中的五弦琵琶,反而要比一般的四弦琵琶大。至於五弦小於四弦琵琶的現象也確是存在,這是因為五弦琵琶本身就有大小之分。五弦琵琶的外型式樣較多,頸項有直項、曲項的,音箱有半長梨形、半圓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圓形的等等。曲項、半長梨形音箱是五弦的最早形製,龜盤至山口處逐漸縮小、呈切開的長梨形,多見於敦煌早期壁畫中,琴身橫置演奏,琴頭朝向左下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將龜盤挾抱於右肩處持撥彈奏。在莫高窟唐代壁畫中,音箱呈半圓梨形的五弦較為多見,琴頸細長呈棒狀,麵板上開有兩個對稱的彎月形出音孔,這是經過中原樂工改革的五弦。莫高窟220窟的扁梅花形音箱的五弦琵琶較為獨特,音箱似花瓣,琴頸細而長,琴頭向後彎曲,它是古代中原與西域樂器互相借鑒、融合的見證。音箱扁圓形的五弦,有如阮鹹,但琴背用整木挖製,麵板中央繪有長方形的圖案。
五弦琵琶的構造與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鳴箱多呈半梨形,麵板上設有十個品位,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琴弦使用絲弦,兩條外弦使用子弦(定弦也相同),向內依次為中弦、老弦和纏弦。五弦琵琶盛行於隋唐。唐代的五弦琵琶製作非常考究,在麵板上還粘有皮革或玳瑁薄片,其上還鑲嵌或繪有各種紋飾或圖案。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