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五月簫

概述

五月簫,瑤族支係排瑤吹口氣鳴樂器。即五月伐竹製簫、吹簫之意,故此得名。曆史久遠,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卷七樂器門)一書中,關於瑤族樂器的記載有:“笛,韻如常笛,……”此處之笛,概是今日之五月簫。流行於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

形製結構

管身竹製,多采用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稍粗的竹管製成,管長40厘米~50厘米、上端管口外徑3厘米~4厘米、內徑24厘米~34厘米。管首上端管口置有木塞,將木塞削去一側,即成半月形吹口,削去的部分與竹管內壁形成進氣孔道。在管身背麵、距管首4厘米處的進氣孔道下方,開有一個發音孔,管身正麵中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下方開有三個出音孔。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三孔,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四、五、六孔。上唇置於管首木塞處,下唇包住半月形吹口,運用循環換氣法吹奏,氣流由氣道進入衝激發音孔,使管內氣柱振動發音。筒音為d1—g1,常用平吹的八度音域,通過超吹,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平吹音色柔和優美,超吹音色單薄尖銳。常用於獨奏。演奏技法與一般笛子相同,擅長演奏優美抒情的曲調。

傳統習俗

在廣東連南瑤寨,排瑤人民有著愛好音樂的傳統習俗:五月練習吹簫,六月習嗩呐,七、八月練唱歌,九月練習打蜂鼓,十月十六耍歌堂。民間傳說五月田間害蟲較多,吹五月簫可把害蟲吹走,所以要吹一個月的簫。在一年一度瑤族最盛大的歌舞節日——耍歌堂(又稱盤王節)中,各種樂器都要輪番演奏,各寨樂手也要用五月簫表演。

獨奏曲目

獨奏曲有《五月歌》、《五月單身漢歌》和《十二月歌》等。

笛子

竹笛的簡介

樂器名稱:笛子

別稱雅號:竹笛;橫笛;“橫吹”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麵開有若幹小孔。常見的六孔竹製膜孫笛由笛頭、吹孔(1個)、膜孔(1個)、音孔(6個)、後出音孔(1個)、前出音孔(2個,又名筒音)和笛尾組成。

使用材質:笛身一般為竹製。笛膜(演奏時貼於膜孔處的一個小薄片)一般用嫩蘆葦杆中的內膜製成。

樂器特色:屬於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據傳說,笛子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曆史。笛子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旋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旋律,其獨到之處都可從中領略。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竹笛的曆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製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製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它形製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曆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製、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製“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係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製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鬆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曆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製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曆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曆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歎: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曆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成霜。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的發現: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製為名:飾龍謂:“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麵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渭:“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仍謂“尺八”,我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以典故為名如: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後人讚好笛子謂:“柯亭笛”,《史記》記載伍子胥曾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為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猿臂笛”等顧名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為名如:四川薑笛的“薑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由於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例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

在強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興旺時期,笛曲豐富,人材輩出,隨著唐朝歌舞音樂和大曲的盛行,出現了許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孫夢秀、尤承恩、許雲封等一代神笛,漢代和晉代的馬融、蔡邕、桓尹、綠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雲回》、《雲州曲》等,遺憾的是曆代眾多的笛曲卻沒有譜子能留傳下來,就現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晉代桓尹的笛曲,也隻能從古琴譜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滾滾長江,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竹笛再次掘起,更放異彩,以北派馮子存、劉管樂,南派趙鬆庭、陸春齡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風均以深厚的民間音樂功底譜寫及改編了一大批笛曲,為以後幾十年的笛曲和笛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笛子的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江後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輩出無窮。無論從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脫穎、創新,使笛子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並逐漸擺脫了南、北之分的概念。樂曲的內容從強調地方風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畫,廣泛吸取其它藝術品種及姐妹樂器的技法而融彙貫通,大大豐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現力,1991年朱踐耳先生為竹笛和22件弦樂器而作的室內交響樂《第四交響曲》榮獲瑞士瑪麗,何塞皇後國際交響樂大賽獎,國外評讚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響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見中國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廣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笛子的種類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曆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一號墓中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它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根據《呂氏春秋》、《玉海》等文獻中記載的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笛的傳說,以及從隨縣出土的兩根竹製的橫吹笛子推測,我國最遲在黃帝時代(公元前2400年)就已經有了竹製的笛子,到了漢、晉時期,根據音律學的理論製成了長短不同的笛子。晉書中載有笛子演奏家列和的一段話:“每合樂時,隨聲之清濁,用笛有長有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同時期的蔡荀、梁武帝等人,都曾作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個律,於是“被以八音、施以七音、莫不和”。晉時已經有了“順笛”(豎吹、管子裏塞一塊有槽的木頭,一吹就會發音)和“手笛”(長九寸,類似當今的高音笛)。隋朝後,為了解決十二律笛過於繁瑣的弊病,就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笛子。唐朝的呂才,製成“尺八”豎吹,在當時很流行。它隨著唐朝的雅樂,流傳到日本。與此同時,劉係製作了七星管,貼上笛膜以助發聲,他也是最早談論笛子貼膜的人。到了宋朝又出現了吹孔在中間,兩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據宋史記載:此笛足以仂、十二旋相為宮,亦可通八十四調,其製如雅笛而小,長九寸與黃鍾管等,其竅有六,左四右二,樂人執,掛兩手相交有拱揖之狀,請名曰拱辰管。“這種笛類似今天的大口笛”。在宋朝之後,竹笛的形製就和現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樣了。由於戲曲盛行,竹笛成了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兄弟民族的音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單就漢族來說,也都有不同地區的不同特色。現將幾種不同的笛子及演奏特點簡介如下:

一、北方的笛子

北方的笛子多為梆笛(高音笛),發音高亢、嘹亮。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在演奏當地色彩的樂曲(包括各種地方戲曲)時,以“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為多用。氣息運用上較猛。如秦腔、眉(右邊加耳旁)戶、蒲劇、河北梆子等,隻要多吹一吹這些歡曲音樂,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傳統演奏方法。

二、南方的笛子

江南一帶普遍多使用曲笛。這種笛子的笛膜貼得較鬆,音色潤麗、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種北裝飾手法,如“喚音”、“迭音”、“倚音”、“顫音”等最為多用,一般忌用強吐和斷奏。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不能過猛過急。如果多吹奏一些江南的傳統樂曲,對熟悉江南笛子的特點和風格會有直接的幫助。

三、蒙古族的笛子

內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過著不定居的生活,那裏的人們性格開朗、奔放。樂曲遼闊、高亢,常常出現一些多音的急速進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個延長音上,造成了非常開闊、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駿馬在草原上飛馳一樣。這個地區的笛子,笛膜一般貼得較緊,甚至不要笛膜(有時也要鬆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裝飾手法,如“迭音”、“倚音”、“喚音”等。更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顫音指法。

四、維吾爾族的笛子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的音樂明快、火熱。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將笛膜貼得很緊(有時也用鬆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運氣較猛,衝力較大,強弱對比特別明顯。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裝飾性的如“倚音”、“贈音”、“喚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斷頓有力。

五、藏族的笛子

笛子在藏族過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吹得很好。他們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許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聲唱腔。此外,還有如下幾個特點:

1、在一拍時間內,有兩個同度的八分音符連續進行時,一般都給每拍的第一個音加上一個上方三度(有時是上方二度)的裝飾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個音上加一個下方二度的裝飾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凡是連續四個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兩個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長連線或者吐音斷奏。

3、樂句或小節開頭腦第一個音,很多時候用指顫音(二度或三度)。但是這種指顫音與一般指顫音不同,它要求手指盡量低抬,動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六、口笛、侗笛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國,差不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笛子。但是,這些名為笛子的樂器其實並不都與我們這裏所進述的傳統六孔笛子相近。它們有的是吹孔(氣鳴)樂器,有的是哨嘴,還有是簧片(簧鳴)樂器。這裏就較流行的而且已在不斷改進的口笛、侗笛作如下介紹:

(1)口笛

經考證,口笛要我國曆史上早有記載,並有出土實物。但將它推陳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樂的大雅之堂,是20世紀七十年代。上海民族樂團的俞遜發把自己改進的口笛首先運用於獨奏中,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許多青年演奏者,喜吹愛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對口笛進行了以自己使用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進。不斷豐富著它的表現力。現在的口笛五花八門,有兩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對稱,以中心開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開吹孔的。有的開孔為了轉調方便,有的則為增加音域。

現在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達兩個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階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發出或者發音十分不準。由於它的製作簡單,造價很低,攜帶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風韻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2)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區非常流行。它的音色優美,明朗而不浮華,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鄉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風光,其音響近似竹笛與洞簫之間。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種特有的聲響效果,關健就在於笛頭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橫吹的孔吹樂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來發聲。

侗笛一般長約30厘米,內徑為13厘米,共開六個音孔。從吹口頂端至六音孔約為14厘米。各音孔間的距離基本相等。

民間流行的侗笛都無有嚴格要求,一般較多用的是D調、E調和F調。每支侗笛的音域約在10-12度。

演奏侗笛時多采用一口氣到底的吹法——“鼓腮換氣法”,這也就是它的所難之處。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難掌握的,隻要有吹笛子的技能,運用於侗笛是足足勝任了。

現在有不少人對侗笛進行了改進。把吹口的竹片改為銅片,增開音孔,單管改為雙管等,都有一定的收效,增加和豐富了它的表現力。它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民間樂器。

我國還有不少民族的笛子也頗有特色,如羌笛、口哨、小悶笛、短笛……這裏就不介紹了。

竹笛的構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中空成內膛。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裏。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裏起著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種獨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可用來調音,起著劃定笛子最低音範圍的作用。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用來調高音,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係飄穗之用。海底又稱笛腦,是由笛塞內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內膛,它阻止氣流向上流動,使口風向下流動,集中發音。纏絲使用絲弦,纏於笛身外麵,共有21道至24道,起保護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飄穗:係於助音孔上的裝飾品,通常用絲帶編成。鑲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稱為鑲口。竹笛的品種和規格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紮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製。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我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昆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梆笛: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稱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製。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定調笛:每支笛子固定一個調,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適應不同調子樂曲的演奏,最適宜獨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它給吹奏者帶來方便,可以不變指法,隻用與樂曲相應的調笛吹奏即可。定調笛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製插口以調節吹孔與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進的定調笛,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調節管長來控製音準。定調笛將對我國的竹笛名稱統一起積極作用,因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這既符合民間傳統演奏習慣,又解決了笛子在調高問題上的混亂,並為記譜和演奏帶來很大方便,它完全適用於傳統的六孔笛和各種改革笛。

玉屏笛:產於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地的小水竹製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麵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風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短笛:又叫學生笛,笛身短小,一般無基音孔。分有膜孔和無膜孔兩種,練習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年來隨著樂器的改進,加之音樂多樣的發展。笛子種類也就越來越豐富。例如:低音長管、彎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於b1的稱為“低音笛”,如:大A調、大G調、大F調、大調、大C調等。按指方法手指按孔的方法是: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別按第一、二、三音孔;大拇指托住笛身下方第二、三孔之間;小指輕輕貼笛身或自然放置。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別按第四、五,六音孔;大拇指托住六孔偏膜孔下方;小指自然放置於三、四孔之間偏外方。正確的口形吹奏時上下唇向兩邊稍有咧開,像微笑時的樣子。嘴唇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過鬆。吹奏前先將嘴對準吹孔,並與吹孔形成直角。為幫助初學者掌握正確的姿勢,這裏引用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先生根據多年竹笛教學經驗總結出的口訣如下:風門正,笛身平,頭要直,胸要挺。拇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搖金。虎口之間可容蛋,關節舒暢手才靈。六指按孔要嚴密,指指放鬆成弧形。高低起落有規格,多餘動作丟幹淨。口勁鬆緊隨我意,口風粗細由我心。雙臂張開四十五,青龍白虎全都行。演奏姿態忌做作,嚴肅認真見真情。

(1)風門指上下唇之間的小孔。吹低音時,風門要大,吹高音時,風門要小;吹強音時,風門要大;弱音時,風門要小。

(2)口勁指控製唇部鬆緊的肌肉伸縮力。通過口勁的鬆或緊,達到控製音量、音色、音高的目的。初學時用一般的口勁,隨著練習的進度,可逐步提高控製能力。

(3)口風指吹氣的強度及用氣的流量。

(4)位置指風門與吹孔之間所構成的角度。吹奏各調音階的方法正常情況與孔成直角。將笛子六個按音孔全部關閉吹奏出的音,就是這個笛子的筒音。笛子的種類很多,常有C.D、E、F、G、A、B等各調的笛子。現以筒音為A的笛子為例來講如何吹奏音階。如筒音A當做“5”音,就可以吹出1:D的音階來。全按時奏音,打開第一個音孔就可發出“6”1一、二孔(也就是開二孔)是“7”音;開三孔是“1”音;開四孔是“2”音;開五孔是“3”音;開六孔便於吹響,我們可以先把六個音孔全部打開,全部打開吹出的音是“4”音。然後再按,上一孔“3”音,由此向下做“3217”的練習。呼吸與換氣的方法呼吸,首先要有正確的姿勢,使呼吸器官處於自然狀態。目前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通過胸膜和腹部肌肉的活動來控製氣息。這種呼吸方法要求腰要直,胸要挺,肩要平,深吸一口胸部周圍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漸擴張起來,並用小腹和橫膈膜控製住氣息,然後將氣息均勻這時可以感到腰部肌肉和胸肋骨逐漸收縮。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情形:

(A)1米以外處點燃一支蠟燭,把它吹滅,通常你會下意識地深吸一口氣,這時的吸氣往往是很用力並且一定是胸腹式相結合的。

(B)(B)你可以試跑500米,然後突然停下來,這時你的呼氣相當急促,頻率加快,吸氣的位置也會比平時深。這就是胸腹式結合,而不可能隻是胸腔運動。這些日常生活中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與吹笛子時的呼吸動作很相似。所不同的足,對吸氣要快,呼氣要有控製。這裏引用趙鬆庭先生總結的呼吸要領口訣如下:雙肩不可上下動,胸腹同時來擴張。

緩吸平吹全身鬆,腹肌不必空白忙。急吸超吹勁往下,丹田鼓氣力度強。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聲響。莫到無氣才吸氣,均勻呼氣流水長。采用急吸法,即用口鼻同時將氣吸入,吸氣的動作要快,呼氣時氣流要集中;另外一種是循環換氣,開始練習時可以不拿樂器,但要保證口形的正確,吸氣後利用口腔收縮將氣擠出,同時用鼻子吸氣使氣流不斷,然後再用笛子練習。

笛子的南北派別

北派笛子是中國近代竹笛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風格流派。相對於南派笛子使用曲笛為主,其演奏時主要使用音域較高,音色較高伉的梆笛,重視運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取材於北方的戲曲及民間器樂如梆子戲二人台、河北吹歌等,表現出北方民風的粗獷熱情。

兩位大師及曲目

北派笛子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兩位演奏家是馮子存和劉管樂。

馮子存出身於民間,其在1950年代取采自二人台音樂所作的《喜相逢》,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笛子獨奏曲的裏程碑作品,其中運用大量的花舌、剁音,使整個音樂除了歡樂的氣氛之外,更展現了超強的音樂力度,這種力度的展現在馮子存的另一首曲子《五梆子》中更是表現無遺,也因此他獲得“吹破天”的稱號。這種曲風在他的其它著名曲子如《黃鶯亮翅》、《掛紅燈》、《萬年紅》等曲子中也都有所展現。

相較於馮子存受到二人台影響,劉管樂受到河北吹歌的影響較大,其所作曲子相較於馮子存的厚重有力,顯得較為輕快抒情,尤其較重視快速吐音的運用,同時也較常搭配南派笛子較長使用的顫音,代表作如《蔭中鳥》、《和平鴿》、等都具有這種輕快的特色。

其它北派笛子演奏家及樂曲

比馮、劉二人年紀稍小的幾位著名北派演奏家:

王鐵錘:他的曲子除了重視吐音和曲子的力度之外,也很重視曲子的旋律和抒情,著名的曲子有《油田的早晨》、《趕路》等。

曲祥:由於同時學習過長笛,他的有些曲子略帶西方曲子的風格,他的曲子最大的特色是快速綿密不絕的吐音以及充滿山東民歌的色彩。著名的曲子有《沂河歡歌》《列車奔向北京城》等。

曾永清:其曲子風格類似於劉管樂及曲祥,重視輕快吐音和抒情的曲風。著名的曲子有《沂蒙山歌》

劉森:他的曲子特別重視旋律歌唱性,也因此被認為與北派有所不同,被稱作新派笛子其著名曲子如牧笛等,都具有這種風格,其對後來包括簡廣義、李鎮等著名演奏家產生影響。

此外,在馮子存、劉管樂等人影響下的新一代笛子演奏家如張維良等人,雖然仍保留了北派笛子的風貌,但同時也學習擅長南派笛子的技巧和氣息的運用,而新一代的南派演奏家如俞遜發、詹永明等也都兼擅北派曲子,因此南北派的界限分歧在逐漸消失。

低音大笛的簡介

長笛樂器有三截組成,即笛頭、笛身和笛尾。裝卸樂器時應注意,不要用力過猛。手在抓握長笛時,力量要分布均勻,不要把力量集中在某個手指上,防止鍵子、墊子變形,影響密合度。每次用完樂器後,要清除管體內的水分,可用一塊手帕或紗布纏在樂器隨身帶的清潔棒上。然後插入管體內慢慢轉動,上下來回擦幾次即可。墊子如有潮濕的,應及時去掉水分。方法是用一張吸水紙,夾在鍵子與音孔之間,手壓鍵子,使紙與墊子充分接觸,把水吸幹。然後用軟布或幹淨紙夾在鍵子與音孔之間,輕輕把鍵子壓下,力量不要過重,來回拉幾次軟布或紙,使每個墊子達到清潔幹淨。如果長期不清理,汙垢積攢過多後,就會起到粘帶作用,影響鍵子的開合速度。所以一定要做到定時清潔,至少每個月一次。還要經常查看樂器,從上到下的檢查一下鍵子有無異常現象,螺絲有無鬆動。如有鬆動的螺絲,要及時擰緊,防止丟失,影響正常使用。樂器用完後一定要放回盒內,不要亂放,防止磕碰。不要拿樂器追逐打鬧。每個月要給樂器上一次油,白油或縫紉機油都可以,在按鍵的接頭活動部位滴上一滴油,不要過多。尤其是大拇指按的“b7”鍵,最容易出現不靈活現象,因而要更加注意,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上完油後,要上下按動幾次鍵子,讓油充分滲進去。鍵子表麵若沾上油,可用軟布擦掉。如果樂器被雨淋後,要及時清除樂器上、鍵子上、墊子上的水分,及時上油加以保護。要特別注意,在給鍵子上油時,一定不要上銅管活塞油。因銅管活塞油屬水質油,上後會加速鍵子生鏽。還要注意反射板的位置。吹口裏的反射板位置如果偏離的話,音準就會受到影響。可用樂器隨身帶的清潔棒來檢查反射板位置是否正確。方法是將清潔棒插入吹管的管體內,檢查清潔棒上方的刻度是否對準了吹口中央。如向上偏移,可鬆開頂帽,將反射板向下按,再鎖緊頂帽螺絲,如向下偏移,可直接擰頂帽,使至合適為止。如果是舊長笛,因長期使用,反射板中間夾的軟木,就會出現縮小鬆動現象,密封就會受到影響。密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音質、音色的好壞。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進行修理,如果來不及修理,可臨時性的進行一下處理。第一個方法是:先把頂帽螺絲擰下來,把堵頭整個取下,然後把堵頭放在開水裏浸泡幾分鍾,是之膨脹後,拿出來清除掉水分,把螺絲處上點油,再安裝好調到合適位置就行了。第二個方法是:把堵頭取下後,在軟木上纏幾層紙,再裝上即可。等有時間時再送專業人員修理。另外,短笛樂器和長笛樂器基本相同,長笛是三截,短笛是兩截,有的短笛笛頭與笛身連接處有軟木來做密封。如使用的是這種樂器,應經常塗些凡士林潤滑油進行保護。

竹笛的概況與鑒別

製作笛子的材料很多,有金屬的、木質的、骨頭的、塑料的、玻璃的、玉石的……等等。而使用最多、最廣的卻是竹子的,本文所要介紹的就是由竹子製成的竹笛。

一個高水平的竹笛製作師,對於他所製作的竹笛在檔次上的劃分,主要是以製作笛子的原材料笛竹的優劣來作為依據的。所以,在闡述怎樣挑選竹笛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笛竹的概況與鑒別。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竹林麵積最廣闊、栽培曆史最久、產量最多的國家。竹子和我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的悠久文化曆史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竹笛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國南方各省,竹林蔽天,隨處可見,其品種繁雜眾多,五花八門。例如:廣東、廣西的廣竹,福建的鳳眼竹,湖南的湘妃竹,安徽、江西的紫竹……等等。倘若要說最佳的製笛材料,當屬浙江餘杭銅嶺橋的苦竹了。

我曾有幸多次去過浙江這一笛竹聖地。從杭州乘車經餘杭到銅嶺橋,下車舉目遠眺,這美麗的小山村滿山遍野長的都是竹,泥土裏、石縫中生竹;山窩間、山巔處長竹,一派青蔥、翠綠、秀美之景象,逶逶迤迤綿延數裏。漫步走進竹林,隻見枝葉婆娑,綠蔭濃濃,一支支夏沐酷暑、冬浴嚴霜的翠竹撥地而起,亭亭玉立。高枝遮雲蔽日直插天際,低枝隨風拂麵沙沙作響,猶如置身在笛子的洪流之中。不過,切不要以為這兒所有的竹子都可信手拈來製成優良之笛的。那些可以用來製作笛子,在當地被稱作“笛竹”的竹子,名曰“苦竹”,因其筍苦不能食用而得“苦”名。苦竹的種類繁多,其中尤以“青苦”被視為上等之佳品。這種笛竹在長度、厚薄、粗細以及內徑大小等規格要求上,最適宜製作高檔笛,製成的笛子其聲醇厚圓潤而又清脆明亮。

除浙江餘杭銅嶺橋外,在湖南君山也有一種可用作製笛的苦竹——斑竹,(也有人稱之為湘妃竹),它是笛竹中的奇葩。流傳在民間甚廣的那個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和不朽的佳句“湘妃淚痕成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淚”,說的就是它。斑竹的特點是:在生長的過程中,有一種細青苔寄生在竹竿上,這細青苔的根部含有酸性,經日積月累的長期腐蝕,竹竿上就留下了宛如天造的精美斑痕,當砍下竹子擦去青苔後,我們見到的就是斑斑“淚痕”了。用斑竹製成的笛子其聲脆亮,笛身因有天然的斑痕,觀之,精美亮麗。不過,若與餘杭銅嶺橋的“青苦”笛竹相比,用斑竹製成的笛子,其聲、其質還是略遜一籌的。

通過實踐我們得知:笛竹的優劣是決定笛子音色與質量好壞的關鍵。而笛竹的優劣又往往與笛竹的品種、生長的年份、部位、朝向、光照、水分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製作師們對笛竹的觀察與選擇是很講究的。

以銅嶺橋的笛竹為例:製笛所用的笛竹,在生長的年份上通常選用3-5年的較好。因為,年份短的笛竹質地稚嫩,製成的笛子其聲單薄、音色不明亮。年份過長的笛竹,由於日曬雨淋、長期風化、竹質幹枯僵化,製成的笛子反應遲鈍,其聲沈悶、其音枯澀。

銅嶺橋的笛竹依山而長,所以,山頭、山腰、山腳這三個部位長成的笛竹在質地上是有區別的。

山頭、山脊處,光照十分充足,但多砂石,蓄水能力差,加之水往低處流,笛竹吸收到的水分不多,生長的速度較為緩慢,長成的笛竹結構緊密,纖維粒子粗、顏色深,竹質極為堅硬,竹壁非常厚實,手感頗為沉重,如砍下一節豎著往水泥地上敲擊的話,其聲脆亮,很有金屬感,是製笛的上等材料。可是,山脊處的笛竹因其身居高處,經常要受到山風的吹刮,弄得東倒西歪、晃動不止,久而久之,竹子的圓整度就較差,其內徑常呈橢圓形或扁圓形。再則,由於竹壁過於厚實,製作的笛子吹奏起來往往較費勁,對於一些功力尚欠佳的笛手來說,吹高八度音時,就會略顯偏低。當然,如果作為“練功笛”,用來練習基本功那是很好的。

半山腰處比較多的是泥沙混合土,營養豐富,陽光和水分也較適宜,山風刮來也沒有山脊處那麼強勁有力,因而竹子的生長速度適中,長成後的笛竹,竹材修長,粗細勻稱,內徑較多呈圓柱形,質地堅硬且有韌性,纖維粗而密、顏色深,竹壁雖比山脊處的笛竹略薄,但手掂仍感沉重,敲擊聲也十分脆亮,是製笛的最佳材料。

山腳處多是紅黃泥土,蓄水能力強,水分十分充足,土壤非常肥沃,竹子的生長速度很快,所以,長成後的笛竹纖維疏鬆,竹壁薄、手感輕,若用此等笛竹製作成的竹笛,那是難以躋身於高檔、精品之列的。

怎樣挑選竹笛

從習慣上講,竹笛的優劣可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本文介紹的是高檔笛的選擇,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掂

生長情況良好、且年份較長的笛竹,結構緊密、纖維粗、管壁厚實、竹質堅硬,製成的竹笛份量一般都比較重,因而掂在手上感覺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