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論嶽飛的軍事思想(1 / 3)

第十二章 論嶽飛的軍事思想

嶽飛沒有專門的軍事著作,但是,他是“嶽家軍”的統帥,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有極其成熟的軍事訓練方法,精於戰略,功於戰術,有非常輝煌的戰績,充分體現了他雖沒有軍事理論著作卻存在一係列值得人們深入而係統研究的軍事思想。

嶽飛經曆了抗遼、抗金戰爭,親自參與或指揮了凡一百二十餘戰,“類皆以少擊眾,未嚐一敗”(《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二《襄陽石刻事跡之一》。)。其軍職,自二十歲束發從戎,為士兵,至三十二歲提拔為清遠軍度使、神武後軍統製、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三十六歲(紹興八年)升為太尉、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三十九歲仕至少保、樞密院副樞密副使(近於國防部副部長)。《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絲綸傳信錄·樞密副使加食邑製》(紹興十一年)。嶽飛從軍十九年,即從“白身”升至“將相”,完全靠實戰經驗和自學兵法,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軍事思想,迅速成長為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指揮若定的“傑出戰略家和軍事家”(鄧廣銘《嶽飛傳》,第107頁。),這在中國軍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嶽飛的軍事思想,指導嶽家軍在宋金戰爭中,以少勝多、以謀伐強,百戰百勝,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時人給予很高的評價。趙九齡識嶽飛於行伍之中,稱嶽飛是“天下奇才”,力薦於丞相,終致大用。《陳亮集》(增訂本),卷二二《中興遺傳序》。抗金老將宗澤盛讚嶽飛:“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宋史》卷三六五《嶽飛傳》。對嶽飛握軍一直心存猜忌的宋高宗,也不得不讚揚“卿一時人傑,董我戎旅,百戰百勝”(《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三《絲綸傳信錄·再辭免起複太尉仍加食邑不允詔》(紹興七年)。)。“治軍之法,雖觀古以無慚。”(《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二《襄陽石刻事跡之一》。)嶽飛的軍事思想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總結嶽飛治軍經驗和治軍思想,是全麵評價嶽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兩種戰爭觀

綜觀嶽飛一生戎馬生涯,他麵臨兩種戰爭,一種是危及國家存亡的異族入侵,一種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國內農民暴動。在這兩種戰爭中都立下不朽的功勳,受到朝廷的讚許和嘉獎。戰爭,並不意味簡單的廝殺。嶽飛對這兩種戰爭有不同的認識,從而采用了不同的戰略、戰術。

據《宋史》本傳記載:紹興五年(1135),嶽飛奉命去湖南鎮壓鍾相、楊麼起義。嶽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白鍾相、楊麼隊伍的特點,采取了分化瓦解的辦法,先派已經歸順的楊欽“複遣歸湖中。兩日,欽說餘端、劉詵等降,飛詭罵欽曰:‘賊不盡降,何來也?’杖之,複令入湖。是夜,掩賊營,降其眾數萬。(楊)麼負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輒碎。飛伐君山木為巨筏,塞諸港汊,又以腐木亂草浮上流而下,擇水淺處,遣善罵者挑之,且行且罵。賊怒來追,則草木壅積,舟輪礙不得行。飛亟遣兵擊之。賊奔港中,為筏所拒。官軍乘筏,張牛革以蔽矢石,舉巨木撞其舟,盡壞。麼投水,牛皋擒斬之。飛入賊壘,餘酋驚曰:‘何神也!’俱降。飛親行諸砦慰撫之,縱老弱歸田籍,少壯為軍,……”《宋史》卷三六五《嶽飛傳》。從這則史料中可以看出嶽飛對國內戰爭采取的是剿撫並用的方針,通過“老弱歸田籍,少壯為軍”的辦法,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特別是戰鬥結束後“親行諸砦慰撫之”,這充分表現了嶽飛對這場戰爭的不同的觀點和態度。

對於金兵的入侵,嶽飛則是另外的態度。因為金國貴族發動大規模侵宋戰爭,其目的完全是為了掠奪、土地、人口和財富,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使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受到嚴重破壞。史載,靖康間金軍攻陷汴京城,即向宋索要黃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綢緞一百萬匹,絹一百萬匹,馬、牛、騾各一萬匹,駱駝一千頭。(〔金〕佚名《大金吊伐錄》卷一。)金國主並傳令:“於京中,選擇十八以下女子出城,父母號呼,驚天動地,其女子皆遭奸淫。”(〔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六。)金滅亡北宋北撤,“(京城)士民至是悉驅而北,舍屋焚燒殆盡,東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漢上,北至河朔,皆被其毒,墳無大小,啟掘略遍,郡縣為之一空。”(〔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八七。)金軍南侵,顯然是非正義戰爭,理所當然地激起被侵略、被奴役的宋朝人民的反抗鬥爭。嶽飛自對金軍入侵恨之入骨。“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終須複仇而報國”,把侵略者趕出去,“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兩種戰爭性質不同,戰略戰術必然不同。

二、治軍思想的特點

1.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繼承

據宋人記載,嶽飛父輩、祖輩而上世世代代以耕田為業。至嶽飛,“乃晝夜讀書,書傳無不覽,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年二十,去從戎”(《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二《襄陽石刻事跡之一》。)。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追諡嶽飛“武穆”告詞中說:“故太師、追封鄂王、諡武穆嶽飛威名震於夷狄,智略根乎《詩》、《書》。結發從戎,前無堅敵,枕戈勵誌,誓清中原,謂恢複之義為必伸,議忠憤之氣為難遏。”(《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一六《賜諡吏部牒》。)又,程泌所擬《嶽飛改諡忠穆製》中謂:“(嶽飛)賦河朔之雄姿,熟《左氏》之兵法。”(〔宋〕程泌《洺水集》卷一《改嶽飛諡忠穆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依此,嶽飛在青少年時代,已接觸過《左傳》、《孫子》、《吳子》,旁及《詩經》、《尚書》,並從中汲取有關治軍的理論和智略。

然而,有的史學家對此存有懷疑。因為既然嶽飛出身於世代務農的、貧苦的佃戶之家,未嚐入學,能靠自學熟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嗎?鄧廣銘就指出:“說嶽飛少年時‘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等,把嶽飛描繪成像書香人家的子弟一樣”,這是嶽珂“企圖專憑其孝子慈孫的用心,專憑其想象能力”虛構的故事。(鄧廣銘《嶽飛傳》,第441頁。)

但此種存疑,並不能排除嶽飛在不同年齡段自學過重要的軍事著作,不能排除他有機地繼承了自先秦以來至本朝的軍事思想。否則,嶽飛在和同時代人談話中的有關軍事指揮言論,以及他統率十萬大軍百戰百勝輝煌戰績中反映出來的傑出軍事思想,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嶽飛實戰經驗,固然是他的軍事思想產生的重要來源,但他的一些軍事言論和指揮方略、治軍規範,不少和古代軍事思想相吻合,這亦表明了嶽飛從各種渠道(主要當然是通過閱讀軍事著作)汲取古代軍事思想的。比如,大將張俊曾問嶽飛“用兵之術”,嶽飛口答道:“仁、信、智、勇、嚴。”(《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七《嶽侯傳》。)這與孫子所論:“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計篇》。)內容完全一致,隻是五要素次序排列不同。嶽飛根據自己切身體會,作了調整。孫子所提出的“智、信、仁、勇、嚴”五項,是我國古代軍事家對將帥統兵之術的高度概括,嶽飛把自己的用兵之要亦概括為與之相同的五個字,這難道不可以看出,嶽飛的軍事思想深受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影響嗎?

又,嶽飛之名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與宋人許洞“用兵之術,知變為大”(〔宋〕許洞《虎鈐經》,叢書集成初編本。),也是一脈相承。

顯然,我們不必拘泥於嶽飛何時、是否熟讀過《左傳》、《孫子》、《吳子》、《詩經》、《尚書》等等,最根本的,還是從嶽飛的有關軍事言論及軍事活動實踐出發,探究其軍事思想的內容。

2.治軍思想內容

嶽飛的軍事思想,比較突出的,有以德為先、以智取勝、治軍以嚴、臨戰以勇、用人以信五個方麵。

(一)以德為先。

“飛用兵,雖伐叛,亦以廣上德為先。”(《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一《章尚書穎經進鄂王傳》之五。德,就宋人說,就是講節義,在國難當頭的特定曆史時期,就要講民族大義,奮不顧身,通過軍事手段去實現政治目標——抗敵救國,收複故土,洗雪國恥,迎還被俘的徽、欽二帝,使中國安強。立誌盡忠報國的嶽飛,在抗金戰場上,始終以收複兩河之地、燕雲十六州為念,誓心天地,“懷恢複必伸之義”(《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一六《碑陰記》。)“複仇而報國”(《鄂國金佗編校注》卷十《謝講和赦表》。),這是嶽飛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義”。紹興四年,收複襄陽六郡之役,宰相朱勝非許諾授嶽飛節度使高官,以激勵嶽飛取勝。嶽飛對此十分驚訝,立即表示堅決拒絕:“飛可以義責,不可以利驅。”(《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一《章尚書穎經進鄂王傳》之五。嶽飛治軍以德為先,深受司馬光“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觀點影響,他在《禦書屯田三事跋》中對此發揮說:“論人者能審於才德之分,則無失人矣。”(《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十《禦書屯田三事跋》。)作為統帥,他首先從自己做起,然後推及於訓導軍士:“與將校語,必勉之以忠孝,教之以節義。”“臨戎誓眾,言及國家之禍,仰天橫泗,氣塞莫能語,士卒感愴皆欷噓而聽命。”(《鄂國金佗編校注》卷九《行實編年》卷六《遺事》。)嶽飛以德為先的軍事思想,就是要使官兵懂得為義而戰,即為收複失地、為中國安強而戰,而不是為“升官發財”之利而戰。這與宋代軍事著作《何博士備論》“兵以義舉”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由於嶽飛統軍,能首先從樹立全體官兵明確為國而戰入手,激勵他們“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嶽家軍的整體素質,明顯高於友鄰諸軍。張宗元監嶽飛軍完成使命,歸朝向高宗上奏時說:“(嶽家軍)將帥輯和,軍旅精銳,人懷忠孝,眾和而勇,皆飛訓養所致。”(《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十九《章尚書穎經進鄂王傳》之三。)這是客觀公正的評語。

(二)以智取勝。

“智”,指的是在戰爭中用計善謀。嶽飛被公認為是足智多謀的軍事指揮家。“人言嶽承宣(按:嶽飛曾官承宣使)智勇為天下第一。”(《鄂國金佗編校注》卷五《行實編年》卷二(紹興三年四月)。)宋高宗也承認:“卿(指嶽飛)為一時智謀之將,非他人比。”宰相張浚對嶽飛善以謀略取勝曾歎為觀止:“嶽侯殆神算也!”(《鄂國金佗編校注》卷六《行實編年》卷三(紹興五年五月)。)至於《製詞》中盛稱嶽飛“用兵以智”的評語,則不勝枚舉,如:“(嶽飛)臨敵而意氣自若,決策則機智若神。”(《開府儀同三司加食邑製》)“機權果達,謀成而動,則有功。”(《除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製》)“嶽飛策慮靖深,器資沉毅,有冠三軍之勇,而計然後戰。”(《四年明堂加食邑製》)“飛智合韜鈐,靈鍾河嶽”(《少保兼河南府陝西河東北路招討使加食邑製》),“嶽飛果毅而明、深沉以武。奇謀秘計,早推韜略之高。”(《樞密副使加食邑製》)

嶽飛以智取勝,在南宋諸大將中,“非他人比”,這完全源自嶽飛自覺的軍事思想。嶽飛曾說:“為將無謀,不足以搏匹夫。”(《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三《襄陽石刻事跡》之二《智謀》。張所曾問嶽飛:“汝能敵幾何?”嶽飛口答說:“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欒枝曳柴以敗荊,莫敖采樵以致絞,皆謀定也。”《宋史》卷三六五《嶽飛傳》。東京留守宗澤授嶽飛以陣圖,嶽飛觀後,發表自己的意見說:“兵家之要,在於出奇,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虜遇,何暇整陣哉!”宗澤駁之:“如爾所言,陣圖不足用耶?”嶽飛根據自己作戰實踐經驗,辯證地回答道:“陣,而後戰,兵之常法耳。然變而不可拘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宗澤因此對嶽飛刮目相看,認定嶽飛是個奇才。《鄂國金佗續編校注》卷二三《襄陽石刻事跡》之二。宗澤是進士出身的文官,他的軍事謀略都是得之於書本,他對仁宗朝編寫的《武經總要》所載“大宋八陣法”和“古陣法”,十分重視,並奉傳統的布陣或作戰法為圭臬,不想改變。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也是主張用陣法作戰的:“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破。”(〔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八,明弘治十七年刻本,浙江省圖書館藏。)嶽飛對古代作戰方法既借鑒,又不盲從,他既不排除用陣法,又不拘泥於“陣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可以說是用兵的最高智慧。典型的戰例,就是紹興四年收複襄陽之役中戰偽齊大將李成。嶽家軍直搗襄陽。李成引軍出城四十裏,左臨襄江列隊迎戰。嶽飛察看了李成的布陣,笑著對部將說:“此賊屢敗吾手,吾意其更事多,必差練習,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險,騎兵之利在平曠。成乃左列騎兵於江岸,右列步卒於平地,雖言有眾十萬何能為?”嶽飛舉鞭,指著王貴下令:“爾以長槍步卒,由(李)成之右,擊騎兵!”指著牛皋下令:“爾以騎兵,由成之左,擊步卒!”(《鄂國金佗粹編校注》卷六《行實編年》卷三(紹興四年)。)牛皋、王貴一左一右,率步騎兵合攻,李成騎兵在江邊不能展開,被王貴所率步兵用長槍刺翻,紛紛掉入江中;李成的步兵布於平地,則被牛皋騎兵衝得七零八落。李成軍被嶽家軍大敗而逃。討伐遊寇曹成,追擊至廣東賀州境內,兩軍未接觸,嶽家軍士兵先抓到曹成所遣間諜,縛送至嶽帥帳下。嶽飛計上心來,走出幕帳,有意下令調運兵食,而軍吏會意,告之以“乏糧”。於是嶽飛大聲地吩咐:“姑返茶陵以就餉。”即傳令全軍自賀州撤口湖南茶陵就糧。被釋放回去的曹成間諜則把剛才聽到的嶽家軍“乏糧”的情報向曹成彙報。曹成喜出望外,立即安排追擊。而嶽飛的將士早已吃飽喝足,以逸待勞,半夜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