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增強行動的果斷力 To be assertive
步驟九 創造最好的開端
心態上給自己適度的包容,接受初期的艱難困苦,再盡量給自己創造最好的起步。相信,即使不一定能一帆風順,但是你會讓自己更有意願走下去,潛能也可能因此而開發出來。
71.掌握致勝絕招
一、目前你辦事與目標實現的效率如何?如果效率高,為什麼?如果效率不高,又是為什麼?
二、你目前習慣上的運作品質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取代?
三、如果有,會是什麼?你可以由何處學到?而你又如何透過實際的運作來評估新方法的實用性與品質?
在香港有不少人對一個電視廣告印象相當深刻:有一個胖女人坐在路邊的椅子上,隻見一張百元鈔票在地上飄呀飄的,胖女人起身追了幾步,用腳尖先踩住鈔票,左顧右盼,就在她彎下腰準備撿錢的那一刹那,“哢嚓”一聲,隻見胖女人低著頭,撐著腰,一臉痛苦的表情……
我不曉得你在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有什麼體會,你是隻有笑笑,還是覺得有趣。
這個廣告給我的啟示是:方法!你所運用的方法不正確,將決定你所達到的結果會是什麼。
如果你的方法正確,你就會知道要撿東西、提東西時應該保持什麼姿勢,才不會讓自己受傷,如果方法錯誤,很可能就像那句老話:“賠了夫人又折兵”,損失慘重喔!
人生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欠缺的往往隻是正確的方法。你充滿熱忱,充滿企圖,但卻苦於沒有正確的方法協助你到達目的地。
方法原本就不一定非得靠自己的摸索、犯錯、曆練,才可能得到,學習別人成功的思想,成功的行動,正是減少我們摸索的時間與犯錯的機會最好的指標。
如果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一定要去拜訪、去學習已經具備那些條件的人;如果你想在某個行業、某個領域功成名就,你也一定要去拜訪,去學習那個行業裏頭的頂尖人士。當你的思想、態度、動作、方法都與這些成功的人士非常接近時,相信你要達到與他們同樣的成就和成果,欠缺的應該隻有時間的投入與次數的累積吧!
當你方法錯誤時,你不管試了千百次,都無法讓你達到目標。
當你方法有偏差時,你可能要繞了一大圈,才達到目的。
當你方法欠缺效率時,你可能投入數倍的時間、精力、金錢,卻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惟有正確的方法,才是你節省投入、創造更多產出的最佳選擇,如果你的老堅持、老方法,已無法給你更多的滿意,請找尋新的方法吧!
72.創造最好的開始
一、通常做一件事,一開始就不順利時,你會如何告訴自己?
二、這樣的意義或解釋對你成績的運作有幫助嗎?如果有,為什麼?如果沒有,為什麼?
三、什麼樣的信念可以協助你創造更好的開始,或是初步遇到困難時,可以有更好的心態與企圖把事情持續下去?
宜蘭二結的鎮安廟,俗稱王公廟,是當地居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個聖地。由於有著意義非凡的生命價值,在廟齡未達百年,建築也並非獨具特色,沒有被列入古跡的狀況下,二結居民雖然通過蓋新廟的決議,但仍保存了古廟,並且運用科學的計算,策劃了難得一見的“千人移廟”活動,將舊廟拖離原地並完好保留!
總計有老老少少將近千人參與這個盛會,雖然土地因下雨而有些泥濘,所有共創盛舉的人仍舊未減熱情,在深烙腳印的軟地上奮力地拉拽。
拉了十七分鍾,經過三次重整,老廟在眾人一次又一次用力的努力下,終於拉動了整整一尺。當電視播放出這個畫麵時,我激動地同他們一齊振奮。
路不是艱難的,即使隻是短短一尺長。
爾後,很快地,以平均二至八分鍾不等的速度推進著一尺又一尺的距離,終於在不到三十分鍾的時間,他們將整座王公廟拉到精算的位置——六尺處,完成了令人刻骨銘心的“超級任務”。
其實,任何一件事幾乎都如此,起步總是較吃力、較辛苦的,而且,起步的好壞、正確與否,都可能影響後來的發展,更何況,沒有起步,哪來過程與結果?
汽車啟動後,低速擋總是既耗油,速度又慢,然後當你逐步加油,逐步升擋,不僅車速愈來愈快,油也會愈來愈省。一開始就要用四擋、五擋,可會振壞機器哦!
所以,要容許自己在麵對問題或自我運作時出現初期的不順利或進度緩慢,這往往是正常的和符合規律的!
任何一個小孩子由隻會躺,到會翻身、會爬、慢慢學站、學走,整個過程不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嚐試、失敗,再逐漸進步、成長的嗎?
你可以容許你的小寶貝不斷地嚐試和失敗,你決不會跟他說:“拜托!試了七八十次了還不會走!幹脆不要學走,一輩子會躺、會爬就算了!”你會不斷給他機會,給他鼓勵,但是,你卻常常忘了給自己最適時的激勵與再一次的機會,往往短期內看不到成果,你就給自己負麵的訊息,而輕易地打了退堂鼓!
萬事開頭難,但是如果你多用些心,多做些準備,再給自己多些正麵的信念,讓一開始就平穩些,就有所進展,即使隻是一點點,都有可能給自己莫大的鼓舞與持續的勇氣。
心態上給自己適度的包容,接受初期的艱困,再盡量給自己創造最好的起步,相信,即使不一定能一帆風順,但是你會讓自己更有意願走下去,潛能也可能因此而開發出來。
難怪古人會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為那會是一種氣勢的延續,甚至結果的促成!
吃力不討好,討好就不吃力,所以,一開始給自己一些甜頭,可能會讓自己士氣大振,而愈做愈順手,相對就會讓成果更好的機會大增!
73.馬上行動
一、有哪些事是你一直想做卻遲遲未做的?請在你的筆記本、紙或書上將它們全部寫出來!
二、有哪些事是你曾經想做,卻一直未曾真正做過的?
三、有哪些事,是你做了一半,沒有堅持下去的,請在筆記本上、紙上或書上將它們全部寫下來。
任何一件對的、有意義的事,都值得您當下立即去做。
相信有很多人,包括正在看這本書的你,都可能時常在腦海中閃過想去做某件事的念頭,但又往往就此打住,因為下一個出現的訊息,往往是你這樣的告訴自己:明天開始吧(這還算不錯的)!下周再來吧!下個月!明年……諸如此類的自我告知,幾乎是80%的人思想與生活中的老戲碼,像連續劇般的天天上映,而且幾乎是超高收視率的王牌戲,要它下檔也難!
曾經在數年前看過電視報道過一位“抽獎大王”,這位仁兄凡是他知道可以抽獎的活動,他絕對不放過,不僅是寄出一張抽獎明信片或信件而已,常常是一寄五十張、一百張,當電視記者去采訪他時,隻見他家裏麵“堆滿”了他抽獎得到的獎品,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音響……更誇張的,都不隻一台而已,多者還有超過十台以上的。
我常在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之前曾參加過類似的抽獎活動沒有得獎,或認為參加的人那麼多,怎麼可能那麼好運輪到你中獎!所以,有太多人總是看看就算了,想想就罷了,連寄出的興趣都沒有,“幸運”當然決不可能降臨到你身上!
在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在不自覺中,或經驗法則中,讓我們畫地自限,不敢去嚐試,不敢試著去跨出自己的腳步呢?
人常常在猶豫、裹足不前,乃至於鬆懈、拖延、懶散中,喪失了很多大好的機會,或許你未曾想過:如果你真正去做了,早些時間去做了,當初曾幻想期待的都會真的成為你的!如果你真的去做了,早些去做了,不該失去的也就不會失去!你還會眼睜睜地讓它們溜走嗎?你還會再拖延嗎?
生命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是隻要你停在原地不動,那你又如何將如果轉化為真實的成果呢?所以,馬上行動,就是現在!
現在你有一大堆的事情可以安排進你的生活中了,比較一下它們的重要性,列出優先順序,逐一安排在適當的時間裏,更重要的是下“執行”的指令,“行動”是創造結果的惟一途徑。
記住,不行動也會創造結果,隻是往往讓你離目標愈來愈遠罷了!
74.向專家偷技巧
一、你想成為哪一方麵的“專家”,把它寫在你的夢想筆記中,並且描述清楚成為這樣一位人物所具備的特點、條件?
二、你是不是已經具備了這些特點、條件?如果還沒有,差別何在?
三、你該如何培養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美洲籃球第一投手邁克爾·喬丹,每每在球場看他靈活的身手,美妙的拋物線,球空中入網的刹那,總令人充滿讚歎的快感。
或許你也曾經聽過他的故事:每天一定練球至投進六百球為止。
我時常在想,以如此愛運動、愛打球的我,都曾經為了賭一口氣,不投進五十球就不休息,不回家,結果搞到天已黑了還在球場奮戰,無法離開……
據說喬丹在比賽時隻要看到自己所在的地板位置,就知道球投出去的角度、弧度和力度,不“神”都很難!
“專家”往往是在將一些很簡單、很笨的動作,重複不斷地做到非常熟練,能夠應變,甚至舉一反三為止。
專家是可以將所知所學運用在生活當中,可以實際有效落實的。
如果你的所學所知隻能存在你腦袋中,而無法外放,那你隻不過是個虛有其表的空殼專家罷了!
想想喬丹,再想想自己,或許我們和他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先前的苦練與投入,獲得的收獲與深入的程度,往往和你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有關!
所以,他可以每天練習投進六百球才休息,如果換成是我,別說六百球,可能二百球我就想休息了。
在你還不是一個神投手之前,你也可能隻是一個球癡;在你具備任何一種能力之前,你也可能隻是那個領域中沒有任何分量的小角色!
可是你願不願給自己機會,去投入、去深入、去練習、去磨練,而且給自己時間,容許過程當中的不順、不適、不悅與挫折。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天才”,惟有使用有係統、有計劃、有決心的態度和做法,才能真正釋放你的潛能,逐步塑造自己成為深具影響力與能力的“專家”。
你要成為怎樣的人,隻要將自己訓練、培養得與目標對象愈來愈像,你就愈可能得到與對方相同的成果!
所有的成功者在他們真正有大成就前幾乎都有所謂的假想敵人或追尋的目標人物,走別人的路,創自己的格局,趕緊去找尋你的目標對象吧!
想辦法督促自己做得與對方一樣,那麼即使你無法成為邁克爾·喬丹第二或比爾·蓋茨第二,但至少你可以出類拔萃,成就非凡。
75.建設動力規劃
一、如果你實現了這個目標,你會得到什麼樣好的成果與感覺?它所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可以你最近想做的事情為開始!)
二、如果你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你會產生什麼樣不好的結果或負麵的影響?它所帶來的痛苦是什麼?
三、你如何運用視覺、聽覺、感覺去強化這些動力,並提醒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將一個很好的習慣順利地培養成功,除了時間的投入、次數與經驗的累積不夠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欠缺維持熱度的準則。
自我改造、潛能開發也是一樣的道理。
試想,是不是有很多事你做了一半就半途而廢?是不是有很多事你原本興致勃勃,但隻維持了三分鍾熱度,到最後不了了之的?
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動力想去做一件事,去實現一個目標,通常有兩個動力來源:第一是快樂的追求,第二是痛苦的逃避。
亦即如果我做了這件事,實現了這個目標,我會得到什麼樣的正麵感受和價值;或是如果我不去做這件事,不去實現這個目標,我會得到什麼不想要的痛苦或困擾。
肚子餓時你會想去吃東西,因為吃了會快樂,不吃會痛苦;牙痛時你會去看醫生,因為醫好了會快樂(或解除痛苦),不醫會痛苦。
然而,為何有時你明明餓,但卻不見得會去找東西吃?或許因為你手中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為何你牙疼時不想馬上去看牙醫?因為看牙醫可能比目前的牙疼還痛苦!
人永遠在做重要性的取舍,而這種決定往往取決於心理狀態的臨界點。所以你必須去強化你的動力規則,亦即將實現之後的快樂極大化,或將不實現的痛苦擴大到愈無法忍受愈好,因此你想去做這件事的動力就會爆發出來!
要開發自己,希望自己達成什麼目標,先去強化實現之後的結果,而且盡量去證實它,創造不得不去做的壓力,讓自己不去貫徹的結果就會有更多的痛苦。如此一來,雙向都有動力,你要維持自我開發及目標實現的機會就大大地提升了。
推動自己去做一件事的動力,就像汽油對於汽車一樣的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用鑰匙去啟動。
而這把動力的鑰匙,就是你的思想與決定!當你加足了油,強化了你的動能,不要忘記,轉動鑰匙,啟動引擎,再踩下你的油門,你才能正直上路,邁向目標。
76.規劃成功的藍圖
一、平常你有沒有做計劃的習慣?如何做?你所運用的基礎是什麼?
二、你製定的計劃都是自己靠經驗及參考資料作出來的,還是有請教別人,或有邀請別人協助?為什麼?
三、製定計劃後,你的執行力如何?好不好,原因何在?
父親跟我說,四十年前他在空軍服役時,生活非常清苦,物資也相當缺乏,所以在部隊的團體生活中,就演變出許多特殊的吃飯文化。
在當時由於飯的供應量有限,所以為了多吃米飯,聰明的人會在第一碗隻盛半碗飯,快速吃完,趕緊去盛滿滿的第二碗。如果你貪圖第一碗先盛個滿滿,你很可能就吃不到第二碗,即使隻是一小口都沒有,這可不是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的差別而已。
當初有一位信奉天主的新兵入伍,依照慣例,他需在吃飯前閉眼禱告,但待這位老兄禱告完畢,張開眼睛,竟發現他的飯菜都不翼而飛,進到別人的碗和肚子裏去了!有了一天三次連續的經驗,他再也不敢在飯前禱告,也和其他同胞一樣,猛力吃飯填飽肚子。
有人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人無可避免地要麵對各式各樣的競爭,或許今日已無所謂餐桌上一口一瓢之爭鋒,但賽場上、同業間,乃至人與人之間,情感、生意……卻有太多隨時要上演的對抗戲。
很多人終其一生在追求“贏”,但卻又常常忽略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在追求目標與成果的同時,又能給自己一些積極的規劃:如人際關係、自我能力開發,透過有計劃的學習、吸收,你才可能真正讓自己“贏”,否則你會像那首歌一樣: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在事情開始執行之前,不要忘記給自己定下詳細明確的計劃,那才是真正能落實的依據。
很多時候我們都曾製定目標,然而卻很難去執行與實現,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你根本就沒有計劃,或計劃不夠完整,甚至計劃有了偏差和問題。
所以當你想做,卻沒有方向,想拚拚看,卻沒有遵循的標準,那不就像無頭蒼蠅一般嗎?
如果你要去趕一班五點起飛的飛機,你大概會在兩點半前整理好行李,三點鍾出門,四點鍾趕到機場……,你幾乎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可是換做一般事情、工作或生活上大大小小的目標,卻沒有把它們當一回事,沒有計劃性,也不知如何督促自己!
因為,飛機不會等你,而生活卻有太多自己給自己的縱容。
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除了訂下目標,更要有周全的計劃,讓自己按部就班地去執行,那就比較不會毫無頭緒或信心了!
讓你的計劃切合實際,而且簡單、可行,這樣比較不會行之無味,而降低行動的意願,以精確的計劃做基礎,你要實現改造自我,將大有可為!
如果你有想到哪做到哪、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習慣,那或許隻是有行動力的表現,但並不一定會有效率。
所以你要增大改造自我的機會,然後去做執行計劃、按部就班的要求,更可以透過別人的協助,而讓自己更完備,並且不得不去做。由最簡單的事做起,把你的計劃寫下來,不要隻是放在腦袋中;一件事的計劃,一天的計劃,甚至待會兒要上街買東西的計劃,由小到大逐步練習,你會漸漸熟悉而形成習慣,自然會更有力量促使你去實行與改變!
很多事原本就不是大學問,笨笨地去做就是啦!
77.堅持到底不放棄
一、什麼事你曾經充滿熱切的期望,但卻半途而廢,沒有堅持到底的,請把它們全部列出來!
二、為何當初你會放棄?原因是什麼?是否是你的習慣造成的?
三、有什麼誘因可以刺激你去追求這些目標的強烈欲望,把它們全部明確地用文字、圖畫列出來。
台灣著名作家楊智為是一個對工作執著、對目標堅持的狂熱分子,聽過他演講的人,莫不為他熱力四射、汗水淋漓的演講而震折。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成立“終身大學”的企望,為了讓更多人樂在生活、樂在工作、樂在學習的夢想能實現所作的投入和努力。
楊先生時常在演講的過程中突然彎下身軀,脫下他穿在雙腳上的皮鞋,並且高高舉起或拿到聽眾麵前。
映入眼簾的是一雙鞋底已磨破,鞋跟磨斜,後緣穿洞,坎坷的咖啡色腳窩。
楊先生說:“看看我這雙鞋,每次老天一下雨,我的鞋子內就會積水,但是為何我還繼續穿它。因為我給自己一個承諾,希望十年後在台灣成立一所終身大學。隻要這個目標一天不實現,我就會繼續穿這雙鞋,用它來激勵自己,直到終身大學成立為止!”
成立一所大學所需要的資金與人力、物力,是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
楊智為能用無悔的投入,在未達目標之前“堅持到底”,並且用實際的舉動來督促與激勵自己,這可是讓自己實現目標、自我改造與激發潛能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你一輩子最大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你清不清楚?
很多人生活過得沒有意義,欠缺重心,往往在於自己並沒有理清自己最終要做的應是什麼?
可是,即使你真的已發現自己不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仍然需要有積極正確的思想、樂觀主動的態度,更重要的要有永不放棄的行動。
思想、態度與行動的串連,是讓你更有效把握自己的法則。很多人往往已經定下了目標,也找到達成目標的正確方法,可是礙於外在某些無法把握的因素或衝擊,又迫於某些現實的考慮——在未實現夢想之前就自行放棄了,實在相當地可惜!
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全世界75%的失敗隻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其實,有太多的事,原本就不是一次兩次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往往需要再三的嚐試與行動,才能圓滿。所以,再多加點油,多用點心,堅持到底,是達到目標最快速的道路。
運用外界的資源來協助自己堅持下去,可以是一句令人省思的話,一張理想目標的照片,一份夢想建構的藍圖,更可以找幾位同伴一齊互相叮嚀、協力成長,將會比你隻是在腦袋內構思、想象來得更加有效。
借力使力,凝聚外力,不要光想靠一己之力去實現目標。
78.跳脫格局,創造機會
一、通常你是被動地等待機會?還是主動去創造和爭取?為什麼?
二、你的創意指數高不高?有沒有增加創意的方法?方法是什麼?
三、你可不可以快速地將一個問題,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
英國某大報曾做過一次有獎征答,題目是:有一個熱氣球載著三位科學家,第一位是核子專家,他可以避免核子戰爭,免於人類被滅亡的恐懼。第二位是糧食專家,可以快速種出作物,避免缺糧的問題。第三位是環保專家,他可以避免環境被破壞,改善生活的品質。
三位科學家都很有貢獻,但都不會遊泳,熱氣球升到半空中時,突然開始漏氣,此時必須要犧牲掉其中一位科學家,才能換得另外兩位的生存,繼續造福人類。請問,如果是你,你會犧牲哪一位科學家?把哪一個丟下去?
有超過80%的人回答:核子專家;少部分的人答其他兩個,但這都是沒有創意的答法。
這個超級大獎最後被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拿走,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一個丟下去!”
跳脫原先的格局,你才會激發創意,創意一增,開拓的機會就隨之而來。想想,小男生的答案完全符合標準,但是創意卻使得他的答案更具爆炸性。
不要隻是等待,機會是需要去爭取,也可以去創造,要改造自我,主動去爭取機會,誰會主動來協助你成長呢?誰也不知道,但是,你願不願意幫助你自己,隻有自己再清楚不過了!
有空的話,看看腦筋急轉彎,運動一下你的創意,其實,創意可以透過模仿和學習得來。
多吸收新資訊、多增廣見聞,多動動腦筋,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動出擊、積極爭取的習慣,那才是自我改造的原動力。
好的東西值得堅持,新的創意需要增添,偶爾換換口味,吃一餐不常吃的料理,不要每天上下班走同樣的路線,多繞些路也無妨,不同的風景會有不同的感觸。不要把自己搞得冥頑不靈,那要改變可就難上加難 羅!
79.良好開端的十把鑰匙
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他人,使他們感到你的重要。保持謙虛的、禮貌的、樂於助人的態度是良好的開端。下麵是一些補充的建議。
(1)機敏。時刻抓住機會對他人的行為或成果加以稱讚或表揚。如果你始終敏銳地觀察和了解他人總能找到讚美和恭維他的理由。《一分鍾的管理者》一書的作者建議抓住正確時機去叫某人幹某事。
(2)活躍。永遠表現出與他人和睦相處的熱情。與他人握手時要用微笑和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你非常高興與他會麵。
這是一個關於砌磚工人的真實故事。有人問道:“你們的職業是什麼?”第一個砌磚工人回答說:“砌磚頭。”第二個回答說:“我每小時的工資十二點五美元。”而第三個則回答道:“噢,在這個世界上我蓋了許多富麗堂皇的大教堂!”從這裏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能為這些簡單的磚頭而感到心情激動,那麼他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就一定會熱情洋溢。
(3)助人。要始終表現出對別人做的事的關注和興趣,如果可能就給予某種幫助。對他們的追求要給予鼓勵,有時一句鼓勵的話會使他的一生變個模樣。
(4)關心。關心他人的家庭情況和愛好,發現他人對社區的貢獻並向他們表示祝賀;也要注意他們受到了什麼傷害,需要哪些幫助。
(5)欣賞。人們都渴望別人欣賞自己的外貌和談吐。提升他人的價值,你就為這個世界增添了價值。
福布斯曾經在《福布斯》雜誌上寫道:“一個人隻有得到周圍人的尊重,才能真正感到幸福。而無論誰要順利地與我們相處,就永遠也不要忘記,我們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也在支配著我們每一個人。一句欣賞、讚美的言詞,常常可以完成看來並不能完成的事。”
(6)讚美。每個人都希望在他們付出艱苦努力的時候聽到別人支持讚美的聲音,尤其是在麵臨逆境的時候。讚美他所做的事,就是讚美他的為人和支持他的事業。任何一個人的身上總會有積極的方麵值得你去讚美和支持,正如林肯在一次評論中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喜歡讚美。”
(7)愛心。對別人表示出真誠的友情與愛心,別人也會回報以同樣的情感。友愛之情能使人們緊密團結,又能使人們輕鬆自在,心情愉悅。友愛之情在人際間傳播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8)寬容。要像人們容納你一樣去容納別人。要讓他人感到自在,就要使人們能夠自由地公開地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意見。隻有待人寬容,才能給他人以力量,才能鼓勵他人變得更好。
(9)肯定。表揚他人時,要大張旗鼓;批評他人時,要平心靜氣。積極肯定的語言可以增強他人的信心和勇氣,並幫助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值得讚揚的事就要去讚揚。
(10)交友。愛默生說:“要交朋友,你首先必須是一個朋友。”沒有人會一個朋友也沒有。
步驟十 你不能獨自成功
無論你有多高的才能,你可以學會獨自去麵對世事的艱辛,卻不可以獨自成功,你必須懂得你隻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如果你想體會浪的奔流,你必須不斷地尋找你的同伴。
80.專攻一項溝通技巧
如果利用各種手段來謀求促進人際關係時,單就維持人際關係就足以讓你手忙腳亂耗費巨大的精力。除了對擁有大量熟人感到滿足之外,你根本沒有心情或時間去運用這些人際關係。和金錢相同的,人際關係也是為了滿足使用目的,即使看著存款單金額愈來愈高欣喜不已,也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在各種促進人際溝通的手段裏,你最不會感到排斥的是哪一項?倘若你不擅文筆,不妨善加利用電話溝通,反之,也可以決定在賀年卡上下功夫。總而言之,專心致力於某一項最重要。如果各項方法都想嚐試,結果可能樣樣均告半途而廢。
為了促進人際溝通,心存“自己總是不合情理”的想法十分重要。反之,如果自認“我不論對誰都能問心無愧”,必將流露出自滿的態度。
這種人在別人稍有不合情理時,“居然蔑視我煞費苦心維持交情”,必然會心生不滿。而且,“世上盡是一些不知禮法的家夥們!”也會保持這種扭曲的正義感。如此一來,“好難相處的人啊!”別人也將對你產生這種印象。
大體說來,隻因對方偶爾拒絕應酬或忘了寫回信,就嘀嘀咕咕抱怨不停的人,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朋友。一旦感覺自己不合情理時,固然有必要利用別的場合維持聯係,但如果彼此都各自懷抱想實現的夢想時,自然抽不出時間來逐一應酬對方。如此一來,人際關係當然會變得不佳。
然而,即使情況如此也仍能持續交情的,才是真正的人際關係。倘若必須靠刻意費功夫討好對方等方式才能維持的交情,是無法稱做人際關係的。
81.學會尊重他人
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你要想別人尊重你,你首先便要尊重別人。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是絕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的。在人們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裏的人也笑;你皺眉,鏡子裏的人也皺眉;你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裏的人也衝你大喊大叫。所以,我們要獲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須尊重他人。
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友愛和受尊敬的個性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希望都非常強烈。人們渴望自立,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平等地同他人進行溝通。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態與人溝通,對方會覺得受到尊重,而對你產生好感;相反地,如果你自覺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盛氣淩人地與人溝通,對方會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而拒絕與你交往。
在溝通中,千萬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否則,受損失的一定是你自己。有一位中國留美學生常在課餘時間幫一家餐館洗碟子。廚房監督是一位典型的美國人,他很慷慨,但也很嘮叨。他常在留學生工作時站在旁邊“演講”:“你太幸運了,我們的政府批準了你來這裏讀書,現在我又給你一份工作和許多食物,使你連飯錢都省下了……”有一次,這位監督又重複這話時,留學生站起身指著對方說:“再說下去,我就一拳打扁你的鼻子!”此後,監督再也沒有發表類似的“演講”了,因為他知道了要尊重別人。
這件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82.注意第一印象
一般來說,要刻意推銷自己的場合是在與人初次見麵之際。在這種場合下,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關鍵的,無論是別人對你或是你對別人都一樣。如果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不好的話,在以後的溝通中要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就非常困難了,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盡管上一篇我們說過,“第一印象”是我們在溝通中應努力克服的一個誤區,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其實這也是符合人們心理常規的,因為人們對某一事物或個人在第一次見麵時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比如對於同一個人,不同的人對他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評價,其原因就是人們第一次見到他時看到了他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側麵,並在心中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勢,以至於在以後的交往中都會根據這一定勢去觀察他、判斷他。
要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應該有恰當的衣著。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一個人的衣著可以反映他豐富的內心世界、知識、修養、審美情趣等等。不恰當的衣著,會引起人們的反感,給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師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講台,肯定不會受到學生的尊敬,即使課講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難以改變這一狀況。另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觀得體的衣著,往往首先給人以悅目的感受,讓人產生與他繼續交往的願望。“先敬羅衣後敬人”這一古語雖說從道德上講有所欠缺,但它畢竟是一個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的社會觀念。其實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對方要了解你的“內在美”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而體現一個人的個性的衣著卻讓人一目了然,留下一個直觀的印象。
當然,要注意衣著,並不是說一定要穿上華貴的衣服。事實正好相反。一味追求華貴,反而給人以庸俗的印象,關鍵是要整潔大方,能體現人的內在素質。美國有許多大公司對所屬雇員的著裝都有規定,而它並不是說要穿得怎麼好看或衣料質地的好壞,關鍵是要符合審美要求。
現在某些國內的大公司提出了衣著須注意的六點要求:①鞋擦過了沒有? ②褲管有沒有線粘在上頭? ③襯衫的扣子扣好了沒有?④胡須剃了沒有? ⑤梳好頭發沒有? ⑥衣服的皺紋是否注意到?
其實,這都是一些很小的細節問題,但正是這些“細枝末節”,往往能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83.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每個人,自有了明確的自我意識後,就習慣了從自己出發,以自己的邏輯去看問題。在社交場合,我們如果換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即從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果,給對方一種尊重感、歸宿感,使對方縮短與你的心理距離,達到一種心理溝通。
撰寫過多本世界暢銷書的卡耐基,曾遇到過這麼一件事。一次卡耐基租用某家大禮堂來講課。對方提出要增加三倍租金。卡耐基與這家經理交涉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驚訝,不過這不怪你。因為你是經理,你的責任是盡可能盈利。”緊接著,他為經理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以舉辦舞會或者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我,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光顧貴處,是你花錢也買不來的活廣告。那麼哪樣更有利呢?經理被他說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在分析利弊時,是站在經理的角度,使經理把心理天平砝碼加到了卡耐基這邊。汽車大王福特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秘密的話,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不僅能得到你與對方的溝通和理解,而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思維軌跡,從而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84.變成善於聆聽的高手
“隻要向他打聽,必定可以得到不錯的點子”,有些人在別人眼中具有這種魅力。但是,這種人並不是凡事針對別人的話提供有利的“情報”。被稱為“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抑或“頭腦頂好”的人們也同樣都善於聆聽別人說話的音容。
由於世上隻喜歡談論自己的人居大多數,因此願意安靜聆聽自己說話的人最受歡迎。所以,成為聆聽好手也是擴展人際關係的重點之一。
聆聽別人說話時,懂得隨聲附和尤為重要。隻要不時隨聲附和,對方便會覺得你將他的重點一字不漏地聽進去了。
成為幫腔附和好手的最好辦法是仔細傾聽對方說的話,如果心不在焉地聽人說話,便有可能在不關痛癢的地方幫錯腔。但是,有些不善傾聽別人說話的人,由於拚命地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有時會在刹那間變得心不在焉。這是因為急著表現自己頭腦好,打算向對方說些中聽的話,因此對方的話隻聽到一半便心不在焉了。
偶爾丟來幾句中聽的話,是無法收到溝通效果的。彼此將內心想法完整地相互交換,才能達到溝通目的。為了思考說些合情合理的話因而忽略對方所說的內容,抑或在中途加以妨礙時,彼此將無法相互理解。與其如此,還不如從頭到尾一言不發仔細地聆聽,更能讓對方感到稱心。
年歲大的人尤其喜歡向年輕人說道理。因為幾乎無人是討厭說話的,所以隻要你練就洗耳恭聽的功夫,對方必然會以相當親切的態度對待你。雖然保持“聽老年人數落往事令人心情沉悶”的想法的人不少,然而除了可以建立人際關係之外,聆聽上司或前輩說的話,也可以增廣見聞。畢竟,對於先出世的人而言,有義務向晚出世的人傳遞往事。他們並非單純地陶醉於往事。或隻談過去顯赫的功績而已,他們說的話,大多是為了晚輩的利益。憑這種力量,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倘若傾聽過前輩們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後未能進行仔細研究,自己也有可能重蹈覆轍。
由於前輩的話以獨善的成分居多,所以你不可囫圇吞棗,應該自行過濾後再加以消化。隻是,基本上聆聽他人說話是一種好習慣,仔細傾聽並且讓對方感到心情愉快才是重點所在。
85.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
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技巧。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技巧,它要求我們集中精神注意聽別人說些什麼。
當你專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時,你的態度會使對方感到你認為他們的意見是重要的、有價值的,這就等於給他們以尊敬和讚許。有效地傾聽是提高他人的價值和自尊心的有效方法。
以積極的態度傾聽他人的意見,這對有些人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努力自律而不能成就。因為聽者思考的速度往往成倍地高於說者談話的速度。大多數人可用每分鍾一百二十五個單詞的速度講話,而大腦接受語言的速度可達每分鍾四百五十到五百個單詞。所以聽者可以在對方談話的同時,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思考。當人的大腦未達到滿負荷運轉時,這種一邊聽一邊思考的方式,往往會使人走神,其結果是兩方麵都沒完全做好。解決這一問題的訣竅是把大腦中三分之二的空餘能力全用於集中聽對方講話。
86.恰當地讚美他人
讚美他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常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別人的讚美。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從他人那裏得到賞識,但是,我們之中認為周圍的人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並不多,而我們自己也很少評論那些發生在我們周圍的、我們所喜歡的言行。這一點著實令人感到奇怪,因為表示讚美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價,而我們在讚美別人後自己得到的報償卻是多方麵的。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讓他們去達到它”。他們寧願做出驚人的努力,也不會使你失望。因為讚美是不會被人們拒絕的。我國清朝出現過一部《一笑》的書,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古時候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一千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一千個人,現在已送出九百九十九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捋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
這隻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讚美他人能滿足他們的自我。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日本的一位學者這樣提醒人們:努力去發現你能對別人加以誇獎的極小事情,尋找你與之交往的那些人的優點,那些你能夠讚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種每天至少五次真誠地讚美別人的習慣,這樣,你與別人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和睦。
87.讚美他人的技巧
讚美他人作為一種溝通技巧,也不是隨口說幾句好聽的恭維話就可奏效的。事實上,讚美他人也有一定的原則和技巧,“出口亂讚”,其結果隻會適得其反。
讚美他人首先必須真誠。每個人都珍視真心誠意,它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英國專門研究社會關係的卡斯利博士曾說過:大多數人選擇朋友都視對方是否出於真誠而定的。如果你與人交往不是真心誠意,那麼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的。讚美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讚美不是出於真心,對方就不會接受這種讚美,甚至懷疑你的意圖。因為人性中有一個優點,就是“無功不受祿”。如果你毫無根據地讚美一個人,他不僅感到費解,還會莫名其妙,覺得你油嘴滑舌,有詭詐,想利用他,進而引起他對你的防範。所以在讚美他人時,為避免引起類似的誤會,必須確認你所讚美的人“確有其事”,並且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讚美他。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對她說:“你真美。”這樣她可能會感激你對她的讚美;但如果你對一位其貌不揚的女士說這句話,則可能會引起她的反感。同樣,如此讚美你所熟識的女性,對方會很愉快地接受,而你如果用這種方式去讚美一位陌生的女人,對方一定會懷疑你心術不正,因為你與對方素不相識,對方覺得你沒有理由去讚美她。
讚美他人還必須誠心,對他人的優點和長處你必須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虛情假意的讚美隻能讓人覺得你是在嘲笑或嫉妒他人。
88.讓別人的自我感覺良好
成功的人際關係作為一門真正的藝術是使別人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涉及與自我有關的願望和需要的分享原理:當人們從你那裏感覺到他們的重要性時,他們才會更加喜愛他們自己;而隻有當人們真正喜歡他們自己的時候,才會與你真誠地合作。
無論誰在設計與他人相處的方法時,都明確知道自己過去是怎樣做的。但是一定要記住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的話:一個人在成全他人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成全了自己。愛默生對此評論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美好的補償之一,就是真誠地幫助別人,因為這樣做的同時也就是幫助了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在有他人存在的情況下,你能設想用詆毀他人的方式來成全自己嗎?所幸的是,那些對別人說不出好話的人,通常對自己也無好話可說。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隻能成為一個對別人吹毛求疵的人。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就發現,他如果想與人們相處融洽,就必須改變待人的方式,他的秘訣是:“我從不說任何人的壞話,對每個我所認識的人都隻說好話。”
89.含蓄地批評他人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願接受批評,主要原因便是怕觸傷自己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為此,我們在批評他人時,便可尋找一種不同於直接批評的方法,卻能達到批評他人使其改正錯誤的方式。這種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評他人。
講究含蓄,首先忌諱的便是大發雷霆。有些人所犯的過失對我們可能是直接的傷害,作為批評者往往容易發怒。但是,發怒和批評不是一回事,發怒並不能解決問題,且大發雷霆會嚴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增加對方的抗拒心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其次,批評不應在公眾場合進行,尤其是不要當著他所熟悉的人的麵批評。否則,會使對方感到“麵子”受到了傷害,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影響批評的效果。比如,你在客人麵前批評你的丈夫,不論你說得是否在理,他都會感到在客人麵前大大地丟了麵子,甚至認為你是在通過羞辱他而達到你的自我滿足。所以,含蓄的批評應該是在私下裏進行的。另外,在批評的語氣上也可以表現出含蓄。比如,要對方改正錯誤,用請求的語氣說:“請你做一些修改好嗎?”如果說:“你馬上給我改正過來!”對方肯定不願意接受。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諫聞名於世,而他在批評唐太宗時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一次,有人送給唐太宗一隻鴿子,唐太宗很高興,就托在手臂上逗著玩。見魏征進來,怕他看見,趕緊揣到懷裏。其實魏征早已看見了,隻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時有意慢條斯理,拖延時間。結果等魏征走了,鴿子也悶死在唐太宗懷裏。這裏,魏征就是用含蓄的方式來批評別人的。
90.沒有人能獨自成功
時光飛馳,世界已從幾千年前的刀耕火種社會發展到現在的高科技信息時代。或許還有人沉溺於這樣的幻想中:獨自一人,信馬闖天下,去奪取成功殿堂中瑰麗的寶石。然而現實卻往往把這種夢想無情地擊碎。特別在殘酷的社會競爭麵前,要想成功,單憑個人之力是很難達到的。從無數成功者的經驗和失敗者的教訓中,我們已經得出了結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獨自成功!時代已發出了強有力的呼喚——合作!
合作是所有組合式努力的開始。一群人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而走到一起,聯合起來。拿破侖·希爾把這種合作稱之為“團結努力”。
對於任何創業者來說所要進行的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就是誘導與他一起工作的人,在一種和諧的精神下,貢獻他們的努力與智慧。亨利、福特、愛迪生、洛克菲勒、哈裏曼及拿破侖、希爾都做到了。他們深知合作和成功的相輔相成的關係,遵循和諧地聯合個人思想的原則並善於激發其潛能,從而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成功。
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甚至連自然界的動物都本能地知道,例如,大雁在本能上就知道合作的價值。我們經常會注意到大雁以V字形飛行。這些雁定期變換領導者,因為為首的雁在前頭開路,能幫助它左右兩邊的雁造成局部的真空。科學家曾在風洞試驗中發現,成群的雁以V字形飛行,比一隻雁單獨飛行能多飛12%的距離。人類也是一樣,隻要能跟同伴合作而不是彼此爭鬥的話,往往能“飛”得更高、更遠,而且更快。
美國心理治療師黛安娜·古柏在《改變生命之旅》一書中提及人們交友的兩個理由:一是成長;二是人可以從交友的過程中獲得滿足與快樂。因此在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更應將彼此看成朋友,創建共同遠景,在過程中共同遵循既定的遊戲規則,遵守社會法律及基本道德規範,在彼此寬容、鼓勵下堅持下去,那麼終有一天理想就會實現,達到真正意義的“同甘共苦”。
步驟十一 有點野鴨的精神
人應該有點野鴨的精神,身處於危機四伏,艱難困頓的環境中,既能堅忍到獨立生存,又懂得團隊的協作而最終得以自由的飛翔。
91.不要依賴保護過一生
我們在考查許多人的事業經曆之後,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意念,想避免為自己的命運負完全責任,那麼他的人生觀。就會對他的事業掌握產生反作用。其中原因可能是,我們有許多人都渴望被保護,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期待家庭、占星術、宗教、政策、領導人或常見的幻想來指引我們過一生。我們必須不斷成長,並且掌握自我,這是贏得勝利的惟一道路。反之,我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勢必遭受失敗。
沒有一個人是平白獲得事業成功的,盡管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穩定和機會,它們卻不能給人滿足。比如,一位英國商船帝國的繼承人,卻選擇研究非洲齧齒動物來滿足自我!從調查的案例看來,成功的事業,是個人以希望、追求、明察、多方發展的能力、實際考慮現實、長遠計劃和個人的勤勉等因素為基礎,斷然做出個人決定的成果。
我們可以從這裏獲得什麼結論?似乎隻有一個: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就得付出代價。這話的意思是你必須願意——而且也能夠——自己負起責任。“責任”是一個關鍵性的觀念,“有責任的、能做合理行為、可靠、值得信賴、有良好信用及聲譽的。”
為什麼這麼多受訪者,覺得無法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呢?他們環顧四周,結果找到羅梭的至理名言:“人生而自由,但他卻處處受縛。”
92.對自己負責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自知的程度,就可以解釋許多事。幼年時,我們開始以慣用的方式解釋環境,這些解釋模式深鏤在我們心田中,好像河穀流經一片不毛之地以後的固定河道。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漸漸依循陳舊的老路,而逐漸破壞我們充分覺察此時此刻一切變化的能力。沒有自知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負起責任的。
對自己負責應包括詢問自己的基本價值。多數有關事業指導的出版物,都是談論如何達到自我滿足和自我擴充,然而,這種指引,教人怎麼“獲得”,多於教人怎麼“給予”。但有趣的是,在一項科學調查中,絕大部分成功者,都強調對別人貢獻的重要。一家公司的董事湯尼,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清楚:“我一向把純然的自我追尋看做是空洞的動機。成功固然是重要的,但為什麼追求成功呢?人們常常努力去做我們認為值得做的事,但是一個人的成功,不是隻靠自我追尋就足夠了,所以除了對所收受的覺得感激之外,還必須付出同等的回饋,才是可貴的。”湯尼又說:“我把我的事業當做是一個服務人群的途徑,在我權力和地位日益升高之際,這一點對我也日益重要。世上總需要一些人努力做一番積極的表現,但是也有很多人卻什麼都不給予。”事業人一定發現自己透過工作能為他人做何種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