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後記(1 / 1)

我的兄弟金永定提醒我說,“這本詩集緣起於你寫《全祖望詩賦中的寧波土物釋讀》論文。”2009年12月,參加在寧波舉行的“全祖望與浙東文化國際研討會”,我提交的正是這篇論文。這篇近2萬字的論文足足花了我近3個月的時間,多半用在細讀全祖望的《鮚埼亭集》上了。在全氏詩賦所涉及的寧波土物中,很大一部分便是寧波的“下飯”。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對家鄉寧波的有關“下飯”文獻、尤其“下飯”詩詞漸漸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又因多年從事地方史誌、地方文獻的編纂和研究工作,對寧波人所稱的“下飯”過去僅僅把它當作“特產”、“土物”、“土產”來看,沒有看到它背後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性和“人民群眾性”,真對不起了——寧波“下飯”。

為彌補這一遺憾,從那時起,開始有意識地關注起有關寧波“下飯”的詩詞,並勤筆逐一摘抄輯錄。很湊巧的是:2009年,舟山市嵊泗縣海洋與漁業局聘我擔任《嵊泗海洋與漁業誌》的特約編審,共同參與《嵊泗海洋與漁業誌》的大綱編訂、誌稿編纂修改等工作。兩次到嵊泗考察,對海鮮有了更為全麵、深入的了解,並將自己搜集的部分“海錯”詩塞進了出版的誌書。在輯注這本有關“下飯”詩集的同時,還應邀編著《寧波中醫藥文化誌》,在出版之前竟在辦公室門外跌斷右肩鎖骨,在中醫院住院治療達半月有餘,莫名感慨,下次千萬不能編著與醫藥有關的書了。編著有關醫藥書導致骨折住院,盡管這略帶點我主觀上的“胡攪蠻纏”,但總耿耿於懷,揮之不去,因為至今我的右肩上還未拆去進口的鋼板螺釘。按照我這“胡攪蠻纏”推理,那麼給菜肴、“下飯”編著書籍,應該有口福可享,至少可以解饞。寧波是個文化之邦,古今詩詞汗牛充棟,但尋覓其中的“下飯”詩詞頗為不易。好多“下飯”詩詞中的寧波“下飯”古今名稱有別、稱呼不一,有時連具體的食材也難以明了,更不用說“下飯”詩詞中的有關典故了。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我開始對這些“下飯”詩詞進行注釋。尋覓難,注釋也不易,在整理輯注期間得到了寧波大學文學院張如安教授的支持和寧波石浦酒店管理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蘇林先生、寧波洪塘蘆葦大酒店傅明達先生的鼓勵,促使我將這本詩集的輯注工作進行到底,在此對三位先生表示深深的謝意。現如今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詩集,便是輯注者三四年來業餘時間的一份“作業”,敬請各位讀者批改。

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最末一年,“落草”於四明深山,自然是在“饑餓”中長大,舌尖的感受是苦澀的,先天不足,至今骨瘦如柴,每每自喻為“肉長在骨頭裏的甲殼動物”,以至於現在不碰番薯等粗糧,因為我對它們有太多的“刻骨仇恨”。就讀於“文革”十年,文化與知識自然也屬於“饑餓”型的,以至於遇見智者高人便心生自卑。當恢複高考進了大學,便有了對文化知識的惡補;當改革開放進入溫飽時期,卻又有了舌尖上的矯枉過正:“無酒不吃飯,無煙不上班,無茶不交談。”不良嗜好便經常受到朋友們的詬病。

寧波曆代文人和喜愛寧波“下飯”的中國曆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多的舌尖和心靈的遺產,也是“別有洞天”的另一種風雅,故此書定名為《舌尖風雅——寧波下飯詩500首》。

龔烈沸2012年5月18日於水北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