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遼寧丹東市的鴨綠江口,到廣西防城港市的北侖河口,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公裏,寧波正處在這條海岸線的中點。由西向東,寧波境域依此有四明山脈、寧紹平原、海岸港灣、浩瀚東海。由北向南,則依此為杭州灣、山地平原、半島丘陵和三門灣。晉《會稽典錄》引三國餘姚人虞翻話雲:“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隋《地理誌》雲,寧波之地“三麵際海,帶江彙湖,土地沃衍……家詩戶書……衣冠文物,甲於東南”。山海詩書,風雅寧波。
寧波人向來稱菜為“下飯”,把一個動賓詞組活生生演變成了一個寧波人之外稀有人知的名詞,這大概是饑荒曆史——“天不打吃飯之人”的沉澱式口語,其文化的厚重也幾乎可用C14來作測定。然而寧波人又不稱菜為“下酒”,這又從一個側麵佐證了寧波人不大崇尚奢侈張揚,講求實惠,“悶聲不響大發財”。寧波人的請吃飯、請喝酒,主要是請人吃“下飯”。無論紅白喜喪,你酒可以不喝,飯也可以不吃,但“下飯”必吃。說到底,寧波人的吃飯、喝酒就是吃“下飯”。但寧波人“下飯”的豐盛,尤其當下大有與日俱進、攀比奢侈的趨勢,“清蒸”式的寧波人所崇尚的儉樸傳統,隨著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似乎漸行漸遠,令人頗為憂慮。
寧波“下飯”的主要食材為海鮮,中國最大的漁場——東海漁場,支撐和成就了寧波“下飯”的輝煌。寧波人對海鮮“下飯”情有獨鍾,並曆史悠久。南朝宋齊時餘姚人虞悰(435—499),官至給事中、光祿大夫,加正員郎。虞悰善辨滋味,擅長燒煮“下飯”,齊武帝曾光顧虞家請教“下飯”之道,謂其“下飯”為太官鼎味所不及。某日,齊武帝酒醉後,虞悰用了一個醒酒方醒之。虞悰的醒酒方名為“醒酒鯖鮓”,鯖鮓,即用鯖魚製作的鮓。鮓,一種用鹽和紅曲醃的魚。虞悰所著《食珍錄》,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食譜和菜譜——“下飯”專著之一。有人戲侃:“寧波的貓幸福指數最高。”乃指寧波海鮮之多之美,非戲侃也。人們的智慧似乎還無以描摹海鮮的美味。寧波“下飯”雖然尚未入中國的幾大菜係,但以其獨特的地域優勢,密切攸關的食材食時,深厚的人文氤氳——集山海之勝、水陸之便、南北節點和中外要衝,在寧波廚師獨具匠心、淋漓盡致的發揮下,製作、創作出了別具一格寧波“下飯”。舌尖上的寧波,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樹起了自己的標高,並擁有了無數的“粉絲”。
“一二個話題——素高葷低;三四位知己——毋缺一異;五六道‘下飯’——必有海鮮;七八分醉意——留有餘地;九十點回家——統統打的。”聽說這個晚餐小酌單被眾多食客稱之為“經典”,那是“市井”文人、寧波文人的“經典”。這冊《舌尖風雅——寧波下飯詩500首》,便是寧波本土文人和喜愛寧波“下飯”的中國文人的飯前飯後、酒前酒後、茶前茶後的信手拈來、邊邊角角,應該是有關“民生”的信手拈來。當寧波“下飯”與風雅相融合,無疑燴成了寧波餐飲文化不可或缺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