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1 / 3)

第四次北伐失敗,主要在糧食供應的困難。但諸葛亮在連續和曹真、張癭及司馬懿等曹魏一流名將對陣後,信心大增,特別是襲殺張癭之後,諸葛亮對擊敗曹魏、占領關中已是愈來愈有把握了。

為改善糧運問題,他對“木牛”和“流馬”又作了進一步的改善。建興十年和十一年,諸葛亮加緊糧源及兵源方麵的規劃。他在黃沙(陝西省沔縣)大規模墾植,並在景穀(四川省昭化縣)的白馬山,操練木牛和流馬的運輸作業。十一年冬天,在斜穀道築成空前巨大的倉庫,做好再度北伐的完整準備。

這兩年,諸葛亮大部分的時間仍在漢中“休士勸農”、“教兵講武”,有時候則返回成都探望家人,他的兩個女兒諸葛懷和諸葛果也在這段期間出生,這時候的諸葛亮已五十二歲了,卻能連續生育子女,可見他的身體健康情形仍然相當不錯。 不過,諸葛亮之所以經常往來於前線和京城,並非為了和家人團聚,主要是蜀漢的軍政係統中,產生了嚴重的糾紛。

前鋒軍團首席猛將魏延領導的“戰士”派,和車騎將軍劉琰、綏軍將軍楊儀所領導的“參謀”派之間,由早期的意見不和,逐漸演變成意氣之爭,彼此相互排斥,使軍隊的運作產生問題,諸葛亮為此頭痛不已。

魏延一向深得軍心,加上勇猛善戰,是前線不可或缺的將才。楊儀則擅長行政作業,對諸葛亮最為困擾的糧運問題,常能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深得諸葛亮器重。這兩人都是諸葛亮少不了的左右手。

為協調彼此間的歧見,諸葛亮隻好將官職最高的車騎將軍劉琰,以酗酒的理由,下令遣返成都,減輕魏延的心理壓力和對“楊儀班”的敵視。

因此,諸葛亮的憂心和工作量,同時增加了不少。就在這個時候,他聽到隆中時代的老友、曹魏禦史中丞徐庶和典農校尉石韜相繼退休,諸葛亮不禁感歎道:“魏國人才何其多啊!連他兩人都有機會退休呢!”

就在這段期間,諸葛亮的食量和睡眠明顯的減少,無因的焦慮愈來愈嚴重,大小事如果不自己經手,都會有強烈的不安,健康情形也開始衰退。

二、進軍五丈原

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領第四次北伐原班人馬,再度出征。

這次他的路線有很大的改變,兩次遠繞西戰線攻打涼州的策略,均遭失敗。尤其是糧秣運輸問題,由於戰線拉長,更形嚴重。而且,連續數度對峙,曹魏陣營在這裏的防衛能力也大大加強了。由子午道進攻長安,雖最快速,但路途最難行,也有可能造成運輸上的困難。

因此,他選擇由褒斜道、出斜穀,攻擊關中西南軍事重鎮縣的計劃。去年,在斜穀道建構大倉庫時,便已決定了此一戰術。

這個戰術效果雖較直接,但反彈也一定較大。為分散曹魏的力量,諸葛亮特別派使節到東吳,約同孫權一起出兵,得到了孫權的首肯。

二月間,諸葛亮仍以魏延為前鋒,出斜穀口直接攻擊縣,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共約十萬,隨後到達五丈原附近,並在此紮下營寨。

曹轈再度以司馬懿為總司令,率領二十萬兵馬,沿著渭水南岸布陣,背水建構防禦工事,準備長期抵擋蜀軍的攻擊。

五丈原在今日陝西省岐山縣南端,是一片低矮丘陵地,土質肥沃,適合種植糧食,諸葛亮選擇這個地方,顯然是為了糧秣供應問題,他有作長期戰的打算,有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準備。可見這個時候,諸葛亮對自己的健康,仍有相當的把握。

其實,司馬懿最怕的是諸葛亮發動決戰。當時,參謀本部原建議他將大軍部署渭水北岸,但司馬懿認為這會引誘蜀軍越過縣以東,為了保護長安,便不得不進行決戰。雖然曹魏軍團人數上占絕對優勢,但張癭去世後,曹魏陣營實在缺乏和魏延在戰場上相抗衡的指揮官,因此進行大會戰,並不見得有利。

他下令移師渭水南岸建立防禦營寨,主要目的在全力阻擋諸葛亮向東或向北的攻擊。

由於雙方仍如第一次對陣般的謹慎,五丈原上外馳內張,戰局暫時呈現膠著。

二月底,諸葛亮下令自己統率的主力部隊,在五丈原散開布陣,並沿著太白山下的丘陵地,進行屯田,準備長期性糧食的自給自足。

表麵上,諸葛亮顯得好整以暇、從容不迫,其實他的焦慮行為日漸明顯。據說,他自己兼任“品質管理”人員,每天審察木牛及流馬的運作成效,並親自改良損益連弩,審察二十杖以上的罪刑。顯然,諸葛亮是利用這種不用花太多腦筋的工作,來消耗時間、平緩心理的壓力。

三月,和諸葛亮同年的漢王朝末代皇帝——漢獻帝,在被罷黜十二年後,病死於許昌。享年五十四歲,結束他坎坷的政治生涯。

魏明帝曹轈,下令司馬懿堅守陣地,避開敵軍銳鋒,讓蜀漢大軍進退兩難,隻要他們陷入糧食不足的情況,便可輕易地擊敗之。

堅守戰略,已成了曹魏決策中心的共識。

不管諸葛亮如何地挑釁、示弱、引誘,司馬懿一律不理睬,對蜀軍的攻擊,一律以箭雨對付,兵士們一步也不離開營寨,倒讓諸葛亮真正束手無策了。

這段期間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兄長諸葛瑾表示:  瞻兒今年已八歲(虛歲),聰明又可愛,隻是稍嫌早熟了些,恐日後不成大器。

《諸葛亮集》中,收錄兩篇《誡子書》,一篇探討求學之道,一篇說明宴請賓客時飲酒的節製。想必是為養子諸葛喬(諸葛瑾次子,為諸葛亮養子,街亭之役殉職)所寫的,否則為剛滿六歲的兒子作此訓誡,有何意義?

不過,諸葛亮的屯田政策,作得相當成功。由於他治軍嚴明,屯田的士兵和當地百姓相處頗為融洽,《三國誌》上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加上原本的準備充裕,一時之間,蜀漢大軍的糧秣供應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守在營寨後麵的司馬懿,也想不出什麼方法對付,隻好向後方要求更多的支援,繼續堅守下去。

西線無戰事,東戰線倒熱鬧了起來。

三、孫權虛晃一招

五月間,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攻擊曹魏最東邊的軍事重鎮合肥。

同時,諸葛瑾和陸遜也領軍進入江夏,出沔口,準備向襄陽進攻。

另外,孫詔、張承等也以少數人馬,布陣於廣陵、淮陰一帶。

蜀、吳同時北伐,曹魏政權麵臨空前未有的龐大壓力。

代替司馬懿指揮曹魏東戰線防務的是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文武雙全的老軍頭滿寵。

滿寵在曹操時代便常膺重任,尤其富於獨立作戰能力,隻是魏國大軍這幾年大多調往關中,去對抗諸葛亮的連年北伐,致使滿寵能夠動用的軍力不多,加以防禦地區廣大,一時也感到非常頭痛。

經過審慎的評估,滿寵決定采取堅守策略,他下令各地守將封城,自己則率主力部隊,準備親自迎擊孫權的北上大軍,一方麵則向曹轈申請援助。

審視戰局,曹轈決定禦駕親征對抗孫權。

七月,滿寵募集敢死隊,突擊孫權的大本營,孫權侄兒孫泰殉職,吳軍遭到嚴重挫折,加上天氣炎熱,吳軍多數染病,又聽說曹轈親率三十萬大軍,已逼近約數百裏,孫權擔心硬戰對自己的軍隊不利,乃緊急下令撤軍。

孫詔在淮陰的部署,也因孫權的撤退,失去屏障,跟著退回長江以南。

荊州戰線的陸遜聞訊,立刻派遣親信韓扁,向孫權請示作戰計劃,不幸韓扁在途中,為魏軍斥候部隊俘虜。

諸葛瑾在前線聽到這個消息,大為恐慌,立刻派人向陸遜通報:“主上(指孫權)的大軍,已退回江南,賊人又抓到了韓扁,對我們目前的困境應了解頗多,看來還是趕快撤退吧!”

陸遜見到使者也不答話或回複,反而當著使者麵前,催人去做葑豆,還和部將們下棋、射箭,一點也不緊張。

使者回報諸葛瑾,諸葛瑾不禁感歎道:“伯言(陸遜字)一向器量大、多智略,想必早已有應對之策了。”乃親自前往陸遜處請教。

陸遜表示:“賊人既知主上退兵,沒有後顧之憂,自然會全力對付我們。目前他們已完全控製住險要據點,將斷我軍退路,這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前進已不可能,退路又有截斷之危,處理不當,可能會全盤崩潰。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出奇兵以應變,才能夠脫困。如果現在急著退軍,賊人更會認定我們已心慌意亂,必前來相迎,這樣我們是非敗不可了。”

兩人商議反守為攻。

諸葛瑾負責指揮水軍,布陣於漢水險要之地。陸遜自己率領所有主力部隊,北上襄陽城進攻。荊北地區曹魏守將一向害怕陸遜,全部快速退回守城,不敢出擊。諸葛謹指揮船隊,進入漢水主流,陸遜也將其部隊,慢慢接近船隊。由於軍容整齊,曹魏軍不敢逼近,陸遜軍順利會合諸葛瑾後,快速撤離。行至白河口時,陸遜還假裝上岸狩獵,卻暗中派遣部將,襲擊曹魏江夏郡北方的新市、安隆及石陽,俘虜斬殺了千餘曹魏守軍,使東吳大軍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不致完全失敗,振奮了不少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