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間,朝廷裏外戚和宦官急著奪權,地方豪族則忙著兼並土地及累積財富。貧富懸殊嚴重,破產的農民流浪四方,被饑饉及窮困追著四處跑,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農民失去田地,成為浪人,勢必導致社會重大的動亂。
順帝以後的二十年間,無法生存而流亡各地的貧民集團,不得不揭竿起義,爭取最起碼的生存空間。但傳統的史書,例如《後漢書》及《資治通鑒》等,大多以“妖賊”或“盜賊”稱之,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諸葛亮日後大老板劉備的長期宿敵曹操,在平定兗州後,曾將三十餘萬黃巾黨人收編為“青州軍”,可以說是第一個以同情立場,麵對農民起義的政治領袖。
這些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帶有濃厚宗教色彩,他們分別被稱為“無上將軍”、“黃帝”或“黑帝”,組織龐大而鬆懈,全靠宗教力量結合。在這一係列的民變事件中,以靈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的黃巾黨人事變規模最大,影響也最深。
黃巾黨人的領袖是巨鹿人(河北省南部)張角,是位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以神秘的宗教醫術,醫療患病的農民。張角的治療法,是讓患者先作自我罪行告解,再以符咒浸入飲之。先不問其效果如何,至少可以看出張角的治病是宗教性大於醫療性的。這樣子的治病法,即使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仍到處流行著,在醫學不發達的當時,影響力自然更大了。張角的弟子遍布全國各地,都擅長這種神水醫療術,由於碰到苦難當頭的年代,信仰者急速膨脹,總稱為“太平道”。 據張角自己的說法,曾在深山中,得到仙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囑咐他推展太平道以救世。在數十年間,以青州(現山東省)為中心,遍布冀、徐、荊、揚、兗、豫等州。擁有數十萬信徒,盤踞在十三州中的三分之二江山。 到了光和年間,太平道的影響力,已不止於下階層的農民,不少地主、富豪,甚至於官僚也趨之若鶩。依《後漢書》記載,執宦官主流派集團牛耳的大常侍張讓,便與張角有相當密切的來往。
眼見太平道急速膨脹,朝廷有誌之士自然產生了危機意識。清流派的楊賜,首先上書主張一方麵招撫流民,給予土地耕種,以安定其生活;一方麵搜捕太平道在各地的領袖,以削弱其組織力量。劉陶、樂鬆、袁貴等也聯名上書靈帝,主張逮捕張角,以免事件繼續擴大。
由於親太平道的宦官一再阻止,靈帝在軟硬政策間舉棋不定,終於消息外泄,反而使張角加速強化其組織。不久,張角便將全國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編組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均由直屬子弟統領指揮。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並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共同統率著三十六萬人馬。
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向信徒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當年正好是甲子年,是六十年幹支歲月的重新開始。張角決定在是年三月五日,散布各地的三十六萬信徒同時起義。依照中國傳說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的循環理論,漢王朝屬火德,克火者土,因此代替漢王朝者應屬土德。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都是黃色的,所以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幟,這也是黃巾黨人的由來。
負責攻打洛陽的大方馬元義,行動不夠謹慎,三月三日未到便陰謀敗露被捕,同行的黨人有數千人遇害。靈帝到此才恍然大悟,發出逮捕張角的通緝令。
迫不得已,張角會同兩位弟弟,提早一個月起義。雖然準備不周,仍有七州二十八郡響應,頭綁黃色頭巾的黨人,攻擊官府,占領田園,不少郡縣官吏聞風而逃,《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黨人的主要戰場,在洛陽附近的潁川地區,北起冀州西南區,南至南陽一帶。朝廷以何皇後之兄何進為河南尹,負責攻防總指揮,實際負責作戰的是司隸軍區中最精銳的師團,分別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北中郎將盧植率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章回便是劉備在琢郡募集義兵,響應政府號召,共同對抗黃巾黨人民變的情節。劉備在此認識關羽和張飛,留下了“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
戰爭初期,黃巾黨人聲勢浩大,張角和盧植大戰於冀州,盧植軍團寡不敵眾,被迫向南撤退。防守在潁川附近的朱俊軍團亦遭擊退,南陽太守甚至在會戰中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