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 1.不打誑語, 樹立威信(1 / 2)

曾參 1.不打誑語, 樹立威信

父母威信的主要基礎隻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麵貌和父母的行為上。

——馬卡連柯

孩子佩服你,敬愛你,用不著施加壓力,也願意聽從你的指導,這就是父母威信的教育力量。那麼家長如何不費力氣就“收服”孩子呢?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曾參樹立家長威信的做法,對焦急的父母們或許有一些啟示。

智趣故事

曾參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他向來強調做人要誠實,以身作則,並且以此來教育兒子。在他看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天,私塾館裏放假。妻子見曾參回家,就決定去集市買條魚。兒子一聽媽媽要去趕集,就纏著要跟她一起上街,妻子漫不經心地順口哄他“別纏我,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兒子一聽說還要殺豬,這才鬆了手,跑到一邊玩去了。

一旁的曾參眉頭皺了起來,他看看喂了還不到三個月的小豬娃,充其量才二十來斤。他知道妻子說這話,隻是開個玩笑,哄哄孩子,事情一過,孩子就會忘了。然而曾參卻不這樣想。他認為,父母對孩子說話不算數,就是欺騙孩子,孩子就會覺得是可以同樣欺騙別人的,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威信也會降低。於是他決定兌現妻子的諾言。

父子兩個正要動手殺豬的時候,妻子回來了,見此情景氣呼呼地忙上前阻攔:“你這是幹什麼啊?”一旁的兒子聽到母親不殺豬了,“哇”地大聲哭起來。曾參對妻子說:“你剛才不是答應兒子殺豬的嗎?”妻子回答:“我隻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的,又不是真的要殺豬啊!”曾參解釋道:“小孩子的心靈純潔無瑕,全靠父母教誨,在孩子麵前撒謊,就會在他的心目中失去威信,你以後再說什麼,孩子都不會相信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說到做到啊!”一席話使妻子明白了曾參的良苦用心。

曾參言傳身教,樹立威信,終於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像父親一樣誠實篤信的人。

曆史評說

“威信”教子可以起到不怒自威的作用。曾參一向強調自身對子女的影響,因此他十分注重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父母的威信。

作為孔子的弟子,曾參學問淵博,自然在孩子麵前很有威嚴。另外,他深知“言不信”、“行不果”,將喪失教育子女的說服力,所以當妻子搪塞兒子的時候,曾參認為許諾就要兌現,說到做到。因為倘使孩子產生不信任的想法,父母不僅有可能把孩子“調教”成“謊言大師”,還要麵臨失去威信的危險,無疑為日後的教育增加難度。

所謂“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譽。父母的威信是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基礎。一般來說,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越高,他們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也越受孩子的歡迎。實踐證明:如果父母有威信,不用講多少道理,孩子也能聽從教導;如果父母沒有威信,即便是態度嚴肅,或者威逼利誘,孩子也會把他們的話當作耳邊風,剛從左邊進,又從右邊出。

父母的威信主要表現在:孩子尊重、愛戴、敬佩家長;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能自願地、毫不勉強地接受。而這些感情的存在,都要源於父母的“形象工程”。一個滿口汙言穢語的父親怎能樣讓孩子尊重?一個隻會逛街做美容的母親如何讓孩子敬佩?一對整日隻會嘮叨“好好學習”,自己卻日夜奮戰在麻將桌旁的父母,又怎能教育出“天天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