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梅蘭芳菲:金融危機下的新生活
在日漸離開我們的這個冬節的某一天,也許你曾冒著刺骨的寒風去影院觀賞陳凱歌的新作《梅蘭芳》。在那個晚上或者白天,你“沐浴”的不僅是自然的寒風,還有金融風暴的寒風。巧的是,電影裏的人們也正在經曆著一場由金融風暴帶來的令人談之色變的大蕭條。
20世紀30年代肇始於美國的大蕭條,簡直就是人類的噩夢。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不時地將其與那場大蕭條相比。而電影《梅蘭芳》講述的正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在那個時代赴美演出的情景。當時,盡管美國正深陷大蕭條之中,但梅蘭芳的演出卻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在那個溫飽尚且難測的時候,人們去劇院捧場,或許正是梅蘭芳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打動、感染了美國觀眾的心。
當前,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也正在經受嚴冬的考驗,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這個時候有《梅蘭芳》這樣一部作品呈現給我們,也許正是要告訴我們:隻要堅定信心,以梅花傲雪的精神與困難作鬥爭,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也許它還在告訴我們,生活不止可以像牡丹那樣絢爛、像玫瑰那樣芬芳,還可以如梅一般俏、蘭一般幽……
一 沒什麼不能沒信心
也許某一天醒來的時候,你發現太陽藏在雲裏;也許某一天出門的時候,你發現冬天還在。這不要緊,隻要你有信心,太陽總會破雲而出,大地總會冬去春回。
眼下,金融風暴肆虐,而且極有可能還要有較長一段時間呈現它的淫威。這也不要緊,隻要我們有信心,這個狂暴的惡魔終究會被馴服。
此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一種信用危機,就是抵押貸款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借貸人,大家變得誰都不相信誰,結果釀成了一場危機。信用危機波及更廣大的大眾,大家對市場失去了信心,“跌倒”的信心觸動了多米諾骨牌,於是各類金融機構倒下了一片。這又進一步促使人們的信心天平失衡,於是市場不振導致了經濟增長減速。
解鈴還需係鈴人。如果說經濟恢複可以提振人們的信心,同樣,人們的信心也可以通過需求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提速。因此,要戰勝這場風暴,沒什麼都不能沒有信心。
1. 請相信我們的祖國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們對於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行動表示了空前的關注。以往的事實表明,中國政府有很強的宏觀調控能力,而且此次危機爆發以來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緩解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們有理由充分相信,自己的祖國有能力度過這場危機。
我們經曆過金融風暴,我們戰勝過金融風暴。1997年,亞洲爆發了始於泰國、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的金融風暴。這場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彙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係統乃至整個經濟受到重創,1997年7月~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彙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彙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但是,中國政府卻從容應對,不僅未受危機的影響,而且積極支持香港特區和亞洲其他國家抗擊金融風暴,為世界經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首先,中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這一舉措使索羅斯等炒家聞風喪膽,堅定了亞洲各國的信心,從而對以後幾年亞洲地區經濟的複蘇和重新快速發展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同時,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亞洲有關國家的援助,向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提供了總額超過40億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國提供了出口信貸和緊急無償援助。
不可否認,這次美國金融風暴對我國的影響比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要遠遠嚴重,雖然其影響在我國金融領域十分有限,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堪稱深重。但是,我們相信,我們的國家仍然能夠戰勝風暴、克服危機,甚至能做到經濟增速保持最高、經濟增長恢複最快。在我國政府10項措施、4萬億投資的漂亮組合拳打出以後,已經獲得了國內外的喝彩。
我們對祖國的信心來自何處?專家為我們給出了答案。從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看,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根本性逆轉,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理由有五:
一是30年改革開放打下了良好的物質、技術和體製基礎,綜合國力今非昔比,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有了堅實底氣。按可比價格算,我國現在的GDP相當於1978年的15~16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外彙儲備充足,國民儲蓄率高,金融體係總體穩健,財政赤字規模較小,資金供給較為充裕。
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速,發展潛力和回旋餘地大,國內市場廣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居民消費、生態環保等有巨大發展空間,擴大內需大有可為。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價格上漲壓力明顯減輕,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調整空間較大。
四是人力資源充裕,勞動力素質較高,技術進步加快,產業和產品競爭力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具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綜合優勢。
五是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趨勢未變,國際分工格局調整和國際金融體係變革蘊藏著新的機遇。
這裏,我們有必要一起記下國家領導人的告誡:
胡錦濤主席說:在此關鍵時刻,堅定信心比什麼都重要。隻有堅定信心攜手努力,我們才能共同渡過難關。(在北京亞歐首腦會議上的講話)
溫家寶總理說:在經濟困難麵前,信心比黃金與貨幣更重要。(在天津夏季達沃斯座談會上與全球工商領導人座談時的致辭)
2. 對市場要有信心
在樹立中國必勝的信念的同時,我們還要對市場有信心。
對市場有信心,首先是經濟界人士要有信心。經濟界人士最了解經濟、最熟悉市場,他們是經濟、市場運行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信心對廣大民眾有著示範作用。因此,溫家寶總理在與參加天津達沃斯夏季論壇的經濟界人士座談時強調,應對危機,最重要的是人們的信心,特別是經濟學家、企業家以及企業領軍人物的信心。
作為普通民眾,有必要通過對金融危機的正確理解和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來樹立自己對市場的信心。對市場有了信心,才能夠主動消費,形成需求,從而使經濟形勢好轉。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美國金融風暴雖然來勢凶猛,但還不可能對我國金融市場構成實質性影響,國內金融機構持有的海外投資產品有一定損失,但從金融機構整體盈利狀況來看,損失占比很小,風險可控。從最新的全球銀行排名就可以知道這一點。但是,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金融危機不是單獨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歸結為信心危機,如果對市場缺乏信心,必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的動蕩。當前我國證券市場持續低迷的狀況就是一種缺乏信心的表現。麵對日益動蕩的國際金融環境,為了避免市場繼續向不利方向演進,重振市場信心至關重要。
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曾在電台發表過著名的演講,他告誡英國的家庭主婦們去上街購物,這將使她的丈夫找到工作。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也通過著名的“爐邊談話”鼓勵人們克服眼前的困難。這種勸說對於提振人們的信心是重要的,但從根本上講,人們的信心來自於對金融危機的認識和對經濟形勢的判斷。
再聯係到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政府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就是擴大內需。所以,民眾要正確理解,主動而有理智地消費,這才能使市場回暖。反之,如果我們沒有信心,或者過分悲觀,這種情緒一旦影響到投資、消費等經濟運營活動,就會產生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將會抑製市場需求的擴大,加劇經濟增長的下滑。
當然,增強信心並不等於盲目樂觀。全球金融危機意味著當前我國經濟必將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但在擠壓資產泡沫的過程中,隻要能夠保持穩定的貨幣供應量,就將在其他行業產生投資機會,政府4萬億元的大規模投資已經預示著這種機遇。另一方麵,危機將極大地改變國際貨幣金融體係以及產業結構的布局,我國經濟必須適應這種變革。可以說,在政府通過適當的財政、貨幣政策保持貨幣金融體係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持充分的信心可以使我們更早地渡過難關。在這裏,對市場和機遇的這種信心,比黃金還要寶貴。
3. 對自己更要充滿信心
對任何一個人而言,無論在什麼時候,對自己充滿信心,也就是“自信”,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麵對金融危機下的新生活時,這種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要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也許你擔心會失去眼下的工作。你要對自己有信心,你的能力再加上你積極的工作態度,足以贏得你的領導或老板的賞識,你應該知道,這個時候他更需要倚重你。當然,你也應該積極出謀劃策,幫助單位或公司渡過眼前的難關。大家的信心形成了合力,這場風暴也許就可以順利穿過了。
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也許你在為找不到工作而發愁。你要對自己有信心,政府、親人和朋友都會幫助你的,市場、經濟也會好起來的。在這個時候,切不可因為一時的困難而喪失生活的信心。也許,命運正好給了你一個進修、充電的時機,一定要抓住它。學好了本領,英雄肯定會有用武之地的。
我們要充滿信心地麵對每一個人。熱情會傳染,信心也會傳染。如果我們大家都有了信心,市場的活躍和經濟的複蘇就指日可待了。
我們要充滿信心地走進商場。眼下的市場有些清寂,因為我們被未來的不確定性幹擾了,我們對預期收入下調了。其實未來就把握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如果我們都能走出去做些力所能及的消費,就可以用我們“看得見的手”推動市場經濟中那隻“看不見的手”,進而對市場產生積極的影響。你還記得股市瘋漲時人們的狂熱嗎?那時的過分“自信”也許根本上是錯誤的,但此時,我們的自信絕對是正確的。要戰勝危機、走向燦爛的明天,對你、對我、對他,對我們每一個人,自信都是——必須的!
二 物質:節儉新生活
在金融風暴侵襲之下的2008年的冬天,人們在瑟瑟的寒風中小心地捂緊了錢袋,久違了的節儉仿佛一夜寒風給吹了回來。
說節儉久違了,意指這些年我們雖然沒有像美國人那樣揮霍無度,但總歸是“節儉”二字拋在了腦後。現在重拾節儉,不能不說是一種外力逼迫下的無奈之舉。那麼,我們的當下生活是否還需要節儉?是否風暴過後,我們又要和節儉久別?
1. 節儉並快樂著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人都加入了所謂的“酷摳族”,等等。
看到“摳”字,人們腦子裏麵第一時間會有什麼反應?小氣、無趣、寒酸……一連串的貶義詞蜂擁而出。實際上,這裏要講的“酷摳族”,和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之類的守財奴完全不同。不妨先看看這些“族”們是怎樣生活的——
A先生是公司總經理,但上下班常年步行,單位裏常年備著一輛自行車。他笑稱,在辦公室窩了一天,步行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每天堅持走六七裏,練就了一副好身板。
B小姐近年來買衣服的更新率越來越低,同時衣櫥裏衣服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與以往三五十元買來一堆,一囤就是幾年,絕大部分衣服穿過一次就被打入“冷宮”相比,現在的生活用品使用率提高了許多。
C女士生完孩子小半年,處於“身材恢複期”的她下定決心給自己一個鍛煉的機會,“鍾點工辭了,自己動手做做也好。下班回家打掃一下房間,和先生一起燒燒飯菜還是挺有樂趣的”。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自然是一種瀟灑,但堅持“一分錢掰兩半兒花”、“富日子當窮日子過”也未嚐不是一種灑脫。如今的“酷摳族”正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追求簡單的生活、自然的幸福,摒棄過度的奢侈。與那些號稱“點菜要吃一盤剩一盤,打的要坐一輛跟一輛,買手機要用一個砸一個”的“擺闊族”相比,“酷摳族”雖然也有著較高的學曆,有較好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通過精打細算能夠轉移消費重點,更好配置“有數”的金錢。
如今,支持“酷摳”生活方式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人們普遍感到了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所以都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摳”起來。
其實,幸福的生活可以很簡單,不需要豐厚的物質、華麗的裝飾,隻需要有自己喜歡的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即可。享受生活並不等於享受物質,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用“酷摳族”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節儉並快樂著”。
2. 危機下的節儉生活
在經濟危機期間,開源是有些困難的,這時候節流就很重要了。在危機的這段日子裏,少泡酒吧,少鼓搗party,這些都可以算是不那麼剛性的需求,蠻可以省省。要盡可能地節約,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開支外,其他的能節省的都要盡量節省。比如旅遊花費,泡歌廳等娛樂花費。少買衣服,少下館子,少泡各種各樣的“吧”。盡量少逛街,把手頭多餘的信用卡扔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超支,去超市一次就把一星期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買齊,剩下的時間可以多看書學習。多參加體育運動,在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我國,看病吃藥也是一項很大的開支;有了好身體,看病吃藥的花銷就少了。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們發現崇尚新節儉主義的“新摳門男女”數量越來越多。這些人中有很多絕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不願追隨失去理性的消費浪潮;也絕不是不舍得花錢,而是比從前更明白該怎樣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他們當中,不乏年薪超過10萬元的人,但他們每天依然擠公交車上班,中午最常吃的是盒飯,請人吃飯吃不完打包,購物隻買打折的,聚餐出遊AA製……他們隻是按著內心的訴求,在尋找最簡約真實的生活。這些人平日裏最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就是:浪費有罪,浪費可恥。他們用環保袋代替名牌手包,請客會從網上預定打折餐廳,從網上買書和護膚品、買電器等。某網站的時尚頻道女編輯說:“我們這幫人,目前雖然沒有錢不夠花的情況,但在這個股市樓市動蕩不安、物價上漲、工資波動的環境下,多數人覺得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許多不必要的消費欲望就此被克製住,不‘摳’則心裏不安。”她認為,不少白領都開始從衝動和奢侈消費向理性節儉消費轉型,大家都開始深挖洞、廣積糧,以應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非常火的各種“拚客”。當然,金融危機之前,“拚客”已經非常流行;不過,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拚客”的隊伍迅速擴大,原本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們也都變成了“拚客”一族。
“拚房”、“拚車”是大宗的成年累月的“拚”。李先生夫妻倆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網上發布消息,將自己三居室套房中的兩個單間租出去,開始與房客一起“拚房”住的生活。李先生是2007年年初買的房,年底住進去的,搬進新房不久,他領了結婚證。“買房時廣州房價已經開始大漲,首付花光了我倆的積蓄,雙方父母還支援了一部分,住進去後,每月要還4500元的房貸,供房壓力挺大的。”2008年9月,李先生開始讀MBA,幾萬元的學費和每月高額的房貸讓小兩口壓力倍增,日子也越發過得緊巴巴的。“我倆打算過兩年再要小孩,這兩年,三居室的房子對於我倆來說,住起來有些浪費了。”於是小兩口商量決定,將另外兩間房出租,以獲得一些租金收益,減輕一點房貸壓力。夫妻倆以每間屋子每月900元的價格在網上掛牌,很快便得到了回應,兩位同一外企工作的女生願意與李先生夫婦一起“拚房”。“雖然多了外人住起來有些不方便,但每月我們多了1800元的收入。我們還年輕,應該節儉一點。”
除了拚房居住、拚車上下班或出行之外,各種各樣的其他“拚客”,更是熱中於組團購物、集體殺價。網上的各種“拚客”帖子,往往會引來諸多跟帖。做一個“拚客”,實惠、方便,還能省下不少錢。用“拚客”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愛‘拚’才會贏”!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慳錢”族,以下是他們總結出的一些“慳錢”小竅門:
(1)銀行的升息幅度再小,也要堅持每月拿出一部分收入儲蓄,如有投資股票、外彙等行為,要量力而行;
(2)學會理財,如果實在沒天賦,就考慮從網上下載功能齊全的理財軟件,它會幫助算出你的錢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裏,並列出詳細的預算與支出;
(3)房價再貴,前景再不明朗,如果連續6個月每月購衣費超過自己薪水的一半,還沒有自己房產的你也要考慮買房,否則你租來的房子會被衣服、鞋子堆滿,卻總是沒有自己的房子。
(4)信用卡隻保留一張,欠賬每月絕對還清;
(5)養成去超市大宗購物前研究每月超市特價表的好習慣,如果正符合你的需要,那麼上麵的特價品往往是最值得購買的;
(6)多讀些有關家居維修、投資理財知識之類的“實用手冊”;
(7)消費要養成索要、保留發票的習慣,並檢查、核對所有收據,看看商家有沒有多收費,就餐和在超市大批量購物時尤其要注意。
3. 想到山區的那些孩子
“由奢入儉難”,對於過慣了好日子的人們而言,想要真正做到節儉是非常難的。對於那些過慣了強調物質享受的“消費型”生活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試想一下,讓一個每天喜歡逛高檔商場、穿名牌服裝、泡酒吧咖啡廳的人,一下子再來奉行節儉的生活,真的是很有難度。
重提“勤儉節約”,講“二萬五千裏長征”、“鐵人王進喜”等,都不是很具有時代特征,但是,大家可以“想到山區的那些孩子”,這個是非常具體的。他們在物質方麵的匱乏,他們為了求學、生活所品嚐的各種艱辛以及付出的種種努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有義務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
在眼下大家正在節儉“過冬”的日子裏,提出“想到山區的那些孩子”,並不突兀和矯情。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危難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危難,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成功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我們每一個人都小康了,才能算是國家和民族的小康;同樣,隻要有一個人還在貧窮,那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就不能算是富裕。山區的那些孩子們有權和我們一樣享有一個國民所應享有的一切。對於他們學習、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如果都市人對此感到不可理解,那他有必要知道一個嚴酷的事情:由於我國嚴重割裂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財富經過了幾十年由鄉村到城鎮的轉移並且現在仍然在轉移,每一個城鎮居民都在享受著農村和農民貢獻的財富。說直白一些,那就是:我們欠著山區的孩子們!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能夠想到山區的那些孩子們,想到自己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就應該自覺地節儉起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厲行節儉,少買一次名牌,少下一次館子,甚至少打一次出租車……我們的日常開支中節省下來的錢,隻要捐出很少的一部分,都可以用來幫助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在這裏,節儉是美德,更是責任;不隻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權益之計,更是強國富民的百年大計。
三 精神:充實新生活
精神生活的空虛,實際上是現代人的通病,並不是因金融危機才顯現出來的。現代人的精神生活之所以空虛,與他們顛倒了價值觀、迷失了生活目標有關,與物質生活的擠壓也不無關係。相對來說,精神生活空虛的,並非那些衣食無著的人,而更多的是那些衣食無虞、甚至錦衣玉食的人。
金融危機來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受到了擠壓,轉而會在精神方麵有更多的追求。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如何利用業餘時間來進行充電;有些人思考的甚至是:如何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地過好自己每一天的生活。
1. 沒有人不曾經曆艱難時光
金融危機刺痛了百姓的神經。股市低迷、基金折翼、存款利率下調,人們的精神健康在不斷經受著考驗,焦慮、恐慌、絕望等情緒隨之滋生,有的甚至走上……
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告稱,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精神健康問題加劇。此次金融危機可能使很多人失業或者陷入貧困,甚至可能造成自殺現象加劇。世衛組織稱,全世界有數億人受到抑鬱及情緒紊亂等精神健康問題的困擾,而當前的金融風暴可能加深這些敏感人群的絕望情緒。
當金融體係出現危機、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時,大多數人既為金錢上的損失鬱悶,也為可能變化的飯碗和家庭財務狀況感到緊張和焦慮。尤其是那些在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的投資者,心理極易失衡。要調整種種不良情緒,首先要理清自己的壓力是來自真正的財務危機,還是來自預期的心理壓力。在辨清客觀情況後,我們需要在心理和行為上都做好充分準備,一方麵加強個人的情緒抗壓能力,減少負麵情緒的影響;一方麵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開源節流來應對困境。同時,在感到無助時,盡量尋求他人的扶持與協助,及時舒緩自己的情緒,減少心理鬱結。如果心理問題仍然不斷困擾自己,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但有的人遇到困難,知道如何去傾訴自己的煩悶,傾聽別人的建議,很快就可以自我解決;有的人卻不知道該怎樣解決,也沒有途徑去解決,長期下去就會積鬱成病。因此,在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應該積極尋求幫助。
一個人在情緒、行為上出現問題,多半是因受到自身對事物的態度影響所致。而事物本身都有好壞兩麵,如果隻看到壞的一麵或者是過多看到事物灰暗的一麵,那麼情緒自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盡可能看到事物好的、積極的一麵。多與朋友、親人溝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就會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從而防控不良情緒。
另外,不良情緒的發展有一個過程,早作預防,早作幹預,可以及時地把這種情緒調整過來。預防不良情緒首先就要防止不良心態的出現,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培養豁達的人生觀,在關注世界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自己的生活中多一點陽光,多一些笑聲,以便掙脫自己心情抑鬱的羅網,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可以多安排一些開心的事情,把愉快的活動列入日程。如訪友聊天,或參加野餐、看電影、聽音樂會等。要經常到戶外接觸陽光,接觸綠色植物,這有助於心理疾患的治療和康複。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一個艱難的時刻。不可預期的未來既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糟。我們很難預知風暴有多近、彩虹有多遠,但正如漫畫家斯坦·李所說:“不管多麼富有,多麼美麗,沒有人不曾經曆過艱難時光,誰又有真正無懈可擊的生活呢。”在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困境麵前,始終保持應有的樂觀信心與銳意進取的氣魄,我們終將會迎來經濟回暖的那一天。
2. 找回我們本該有的
這些年來,我們的物質生活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尤其是在都市,我們基本過上了不遜於發達國家都市的生活。我們很少再為衣食發愁,我們穿名牌、吃品牌,不時地在酒吧裏流連,抽著空去國外旅遊。我們整天腳步匆匆,上班,應酬,消費……做兒女的陪不了父母幾個日子,做父親的陪不了兒女多少時間。我們雖然走了不少地方,但大多行色匆匆,很少能沉浸在大自然之中,更不用說觀賞燕剪柳絲、魚戲荷塘了……
其實,我們早就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些什麼,但忙碌的工作、生活讓我們無暇仔細尋思缺少的是什麼。天長日久,我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以為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隻有當人生出現了某種變故的時候,我們才會靜下來思考我們當前的生活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需要作出什麼樣的調整和改變。這一次,一場本該與我們沒有什麼關係的次貸危機突然撞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腰,我們趔趄幾步之後,又有了慢下來、“貓”起來的機會,也有了思考的機會。
這場金融風暴使我們的消費狂熱降了溫,使我們的社交娛樂停了步,使我們的生活少了些機械式的躁動。我們感到,我們生活中真的少了些什麼,而那些原本是我們都有的。現在,危機絆住了我們的腳步,我們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那些原本屬於我們的找回來——
我們找回親情:如果你是兒女,那就多陪陪父母,和他們天南海北地聊天;如果你是丈夫,那就多陪妻子,或許會重拾幾分戀人般的浪漫;如果你是父親,多陪陪孩子,你會感受到孩子跟你鬧騰的那份幸福;還有,其他的親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姑姑……都可以聯係聯係,你會從他們的驚喜中體會到親情的溫暖與可貴。
我們找回友情:也許你每周都和朋友見麵,但不是在酒吧就是在迪廳,不曾有過一次傾心的交流,這時正好坐下來,品一壺香茶,聊半天心思;也許你早就想和久疏音問的朋友聯係,這時,不妨拿起電話——不,也許應該是鋪開信箋。你都有多長時間不寫信了?此時,當你再次提筆傾訴的時候,你會覺得它是多麼美好,美好的有些奢華,而在寫字樓寫字間寫字隔裏敲電腦是那樣的貧瘠乏味。
我們找回自然:在匆匆忙忙的日子裏,我們有時候會忙得連天陰天晴都記不住,更何況去親近自然了。此時,你可以了。即便是在冬天,你也可以去看鬆柏綠葉與夏日有何不同。假如是春天,你就可以去看嫩嫩的草芽是怎麼從地裏鑽出來的。你還可以和孩子出去,蹲在地上看半天螞蟻,然後和孩子一起讀那本著名的《昆蟲記》,相信這一天會成為你和孩子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我們甚至可以找回懶散: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不喜歡懶散的。如果說“懶散”這個字有些負麵色彩的話,那就用閑逸,或者安謐、淡泊,甚至超然。在這樣的日子裏,你可以幹些原本以為百無聊賴者才幹的事情,比如侍弄花草,比如拚貼紙畫,比如鼓搗木工活……生活原本就是豐富多彩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大蕭條和二戰的時候,還時不時躲到白宮的那間小屋子裏鼓搗他的那些郵票呢。
找回了我們原本有的那些可貴的東西,就久久地留住它們,不讓它們隨著危機的離去而離去。
3. 正是充電好時光
“當經濟形勢不好時,大家會選擇什麼?去充電!錢不好賺,當然就得想著回頭再多讀點書。”網友“小冰子”與親友聊天時說。
這樣的說法佐證了全球著名人力資源雇用服務機構萬寶盛華的最新調查結果:麵對當前的經濟變化,很多人並不是坐以待斃,相反,一股充電熱正悄然湧動:有的人忙於攻讀學位,有的人忙於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該機構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82%的調查者為“豐富知識,提升專業水平”充電,68%的調查者為“擴大圈子內的人脈”充電,52%的調查者為尋求“職位晉升的有效途徑”充電,20%的調查者把充電作為“一條轉行的通道”。“更多的人通過充電,讓自己在職場變化中由被動變得更主動”。
當下,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逐步蔓延,很多企業叫苦不迭。而湖北朝陽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周勝利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愈是經濟形勢不好,職場人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愈要通過職業培訓來考取相關資格證書,而這對職業培訓某種程度上是利好。”事實上,為了迎接這個“利好”,該校目前正在舉辦一係列的大型活動作品牌推廣。“機遇總是青睞有所準備的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麵對裁員風波,如果你采取的是被動的鴕鳥政策,自以為把頭鑽到沙子裏就平安無事了,那你就落伍了!”在充電問題上,萬寶盛華的職業專家提醒說,為轉型充電時,要對自己的知識、能力和職業定位有正確的把握,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為晉升充電時,要對企業、市場的發展走向有更多的了解,了解下一階段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進行著重培養,以實現職位的成功跳躍。
此外,不少在職人員為躲避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紛紛報考研究生或者其他的學業為自己充電,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便在“雨過天晴”的時候迎接新的挑戰。如果說金融危機“倒逼”著我們不得不去充電,那麼,平日裏,我們其實可以更自覺地充電。而且,我們可以不那麼功利地充電,比如為了拿什麼資格證書,而是著眼於提高自己的基本素養,給自己的人生打下一個更寬更廣的基礎。這樣充起來的電,也許可以更持久。相應的是,平日裏你可能陷於日常工作和應酬的忙碌之中,此時不妨抽點空出來,思考、規劃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這樣的收獲也許比盲目的忙碌要更接近於你的人生目標。
在金融風暴之下,讀書也成了時尚。在許多大中城市中,人們不去旅遊,而是去泡圖書館,一方麵可以節省逛商場、看電影一類消費開支,同時又可以專心學習一些知識。節假日去圖書館度過,一時竟蔚然成風。當然,你也可以把書借回家,趁“避風”的這段時間,把那些本想讀而未及讀的書借來讀讀,甚至奢華一次,讀讀那些現在似乎不那麼時尚的古典名著。平常吃慣了“快餐”,此時不妨來點精致的,名著畢竟有名著的味道。
四 我們需要怎樣的生活方式
金融危機,讓世界各地的經濟“寒冬”集體來到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生活方式的思考。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信貸危機,正是肇始於美國人的超前消費和揮霍無度,或許可以說金融危機正是美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惹的禍。危機到來,我們不能不重新審視金融危機之前人們所盲目崇拜的這種消費主義生活方式,而且要思考危機之中以及危機過後,我們又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1.也許我們也“部分錯了”
消費主義是一種盛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起源於美國,盛行於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美國文化的全球傳播和滲透,這種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中國家某些人群的效仿。在我國,這種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
有人認為,眼下這場全球金融危機,與其說是美國高負債的經濟增長模式出了差錯,不如說是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念的危機。有人甚至就此預言,危機的到來,意味著一個崇尚消費、信貸至上的時代即將走向終結。這就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在生活方式方麵,難道我們真的錯了?也許我們並沒錯,或者說不完全錯,但就如同格林斯潘在國會聽證會上對自己該為次貸危機負何責任時所承認的,我們起碼是“部分錯了”。
美國從講究節約的“窮理查年代”,到寅吃卯糧的“超前消費年代”,確實是經曆了某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上的巨變,但美國人當前的生活方式絕不是一種單純的理念倡導下的結果。
我們不妨追溯一下現代金融借貸的淵源,並提出如下追問:人們究竟為何要透支明天?又為何會把自己未來可能獲得、也可能得不到的錢視作既得財富,在當下就暢快地消費起來,並願意為此背上債務呢?其實,一個最根本的恐懼在於,現實中,我們那些按照傳統信念積累起來的財富,正時刻暴露在一種難以把握的不確定性中。過去,不貸款而憑自己的積蓄買房子,顯然是一個人再正常、再健康不過的願望。但如今,當人們終於攢夠房款時,卻往往發現房價早已高得出乎意料。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時,人們自然就會想,隻有牢牢抓住當下才對。於是,在一定程度上,借貸消費就成為人們為避免所持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必然選擇,而且這種選擇既為自己省了錢,又為自己贏得了舒適的生活。
美國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在繁榮年代,金融資本運作的高效率增強了美國作為一個強大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奠定了它在整個世界經濟體係中的主導地位,也給了美國人一種敢於消費明天的信心。但真正讓他們形成現有生活方式的,並不是理念,而是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運作方式。
盡管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並非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但就在這樣一個“寒冬”,一場關於過往生活方式的反思,正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就在我們身邊,一些年輕人倡議起“100元過一周”的簡樸生活,並身體力行;一些往日習慣了大手大腳的白領毫不諱言自己過上了“老葛朗台式的生活”,不僅精打細算、開源節流,還把流水賬公開到網上,相互交流理財心得,而精明的商家也及時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日曆記賬簿……或許,這場危機真能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拐點?
人們總是願意相信,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生活的萌芽。當然,任何一種指向更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反思,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如前所述,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歸根究底,生活方式並非金融活動的原因,而是當下整個金融秩序的結果。隻要人們繼續生活在這個金融資本的邏輯中,現有的生活方式就難以作出根本上的改變。目前人們展開的這些反思,的確有一些積極的意義,但很可能隻是一些局部的、暫時的捂緊口袋、互相抱團取暖的“過冬”行為。一旦經濟的寒冬過去、春天到來,隻要資本增值的發動機還在正常運轉,金融資本的逐利行為、人們的借貸消費仍將繼續。更何況,時至今日,誰還能說自己可以隨時停止任何金融活動,僅憑日常收入的積累,建立起今後幾十年生活的物質基礎呢?金融活動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乎沒有誰可以對此免疫。
現代金融秩序也許並不是我們普通人應該思考甚至變革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妨留給華爾街的精英們去思考。但是,我們還是要想清楚這個金融體係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位置。是我們左右它?還是讓它左右我們?盡管不去利用這個體係有些荒唐,但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有這樣一個體係,就把未來的生活全都拿到當下來過。金融業太放縱了,需要大力監管,我們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監管?
2. 先鋒而不時髦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都市人過著快節奏的生活,人們高舉著“時間就是金錢”的旗幟,迷醉於“數字”和“速度”,任何時候都是腳步匆匆,做什麼都怕慢了。早晨起來趕點上班,打卡機“哢嚓”一聲之後開始一天的忙碌,其間恨不得把慢騰騰的電腦砸了,下班又急匆匆地趕到哪家“吧”裏和朋友約會,或者竄到商場搶劫般地購物,然後在深夜趕回家把自己撂到床上。這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標準生活流程,成為一種時尚——甚至是一種擁有者頗為得意的時尚。
然而,為了尋求生命的價值,早就有人開始嚐試新的生活方式。也許,在危機影響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反省我們的生活方式,最起碼是安下心來打量打量那些先鋒而不時髦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為了多掙些錢而不斷揀“高枝”跳槽的時候,有些人尋找薪水並不多但工作時間較短、較自由的工作,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隻知耕耘,不問收獲。
在我們(婦女)力爭走出家門去工作的時候,有些人則從公司回到了家裏,做起了全職主婦,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家庭本來就是一個共同體,隻有分工的不同,沒有貢獻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