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紀葬禮
如果說 8 月 31 日是從英國到整個世界最為震驚的一日,那麼 9 月 6 日則 是聚焦在英國倫敦的最為悲哀的一日。因為一場規模浩大的葬禮打開了世人心中的泄洪閘。
很難想象還有誰能跟戴安娜的去世所造成的影響相比了。戴安娜在公眾中的形象幾乎是無與倫比的。
她不是政治家,但卻是英國最好的大使;她不是富甲天下的大富翁,卻 涉足了 100 多個慈善基金會;她不是專業的時裝模特,卻領導了世界時裝的 潮流。
她曾經有過人間罕有的幸運,但這種幸運隨即帶來的卻是婚姻的不幸。
然而她並沒有被這種不幸所壓倒,而是勇敢地放棄了王室的富貴,衝破了深官高牆中窒息般的禁錮,去追求平民的、但卻是幸福的婚姻生活。這使人們深感可惜而後又油然產生崇敬。雖然這種幸福剛剛開始她就撒手人寰,但她可以安眠於九泉之下了。這使人們感到些許寬慰。
她雖出身貴族世家,貴為一國王妃,卻絕無帝王將相的傲慢,而具有高貴優雅的氣質,豐富而深沉的愛心。對殘疾人、艾滋病患者等等所有不幸和所有富有愛心的人來說,她猶如上帝派駐人間的女兒,人民心中的女王。
她是所有少女們心中的偶像,也是世人心中最美麗純潔的天使。她是所有母親的榜樣,也是千萬兒童的福音。
戴安娜宛如一支“風中的蠟燭”,點燃了人們心中積蓄已久的熱愛、怨恨、失望和憤怒之情;她的死訊就像平地上的驚雷,在億萬愛戴她、崇敬她、感激她的人們中間掀起了“戴安娜風暴”。一場激動人心的葬禮即將舉行。 在葬禮舉行之前,讓我們從 8 月 31 日起,體會一下這次全球性的世紀末哀悼。
當戴安娜的死訊通過電波和互聯網絡傳遍全球,各地立即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世界各國首腦和知名人士紛紛發出唁電和悼詞,從不同的角度評價了戴安娜一生的貢獻和對後世的影響,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她短暫的一生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榜樣。
美國總統克林頓是最早對王妃遇難表示哀悼的國家首腦之一,他說:“我和妻子希拉裏對她的不宰遇難感到無比的震驚和悲哀。我們熟悉她,喜愛她,敬佩她為孩子、艾滋病人、結束地雷災難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敬佩她對兒子威廉和哈裏的慈愛。”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表達了他無盡的哀思,他說:“戴安娜王妃非常了解和熱愛俄羅斯人民。世界人民不會忘記她為人道主義和慈善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法國總統希拉克稱讚戴安娜是一位“親切,充滿活力和慷慨大度”的女人,她的死將深深觸動整個世界。
“我懷著深深的哀痛聽到戴安娜王妃的死訊,”一位發言人援引了希拉克的談話。
“她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年輕女性,平易近人,充滿活力又慷慨大度。她死於車禍,深深震撼我們,因為對每個人來說,她都是一個如此熟悉的朋友。”
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表達了他對戴安娜王妃的哀悼,王妃原本計劃訪問柬埔寨作為她反地雷條約活動的一部分。
“我代表柬埔寨皇室表達我誠摯的哀悼之情,”親王向記者說道,“這真是糟透了!”
英國消除地雷組織“正義之光”的官員在金邊宣稱,戴安娜想去訪問柬埔寨,這是一個世界上布雷最為嚴重的國家。
“當地今年早些時候參觀我們在安哥拉的措施後,表達了想參觀我們在這兒的行動的願望。”“正義之光”的皮埃爾斯·佐戈對路透社記者說。
聯和國秘書長安南說:“王妃之死毀滅了一個巨大的人道主義聲音,這一聲音為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弱者帶來了希望。最近她對禁止地雷災難所付出的一切贏得了各個人道主義組織的高度評價,也贏得了全球億萬人民的愛戴。”
南非總統曼德拉說:“戴安娜之死對全世界崇拜她的人民來說是一個無可估量的損失,我們南非也不例外。”
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表達了他的震驚:“戴安娜王妃的悲劇性死亡使澳大利亞人民陷入了巨大的震驚和悲痛之中。一個如此年輕、如此迷人的女性就這樣結束了她的生命,澳大利亞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戴安娜的魅力。我代表澳大利亞政府向她的兩個兒子,威廉王子和哈裏王子,以及王室的其他成員表達最深摯的同情。”
加拿大總理克裏斯蒂深為震驚他說:“我希望能表達我對戴安娜王妃家庭以及所有在這場毫無意義的事故中的遇難者的深深的哀悼。戴安娜王妃的官方地位和她的個人能力使她不僅對她的國家也對這個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這樣一個極其艱難的時期,所有加拿大人民都會為她的兒子和其他家族成員祈禱。”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說:“戴安娜王妃的不幸去世將會使世界失去那激勵著幾百萬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們的崇高和溫暖。”在他致英國首相布萊爾的一封信裏,把戴安娜稱為光輝、美麗和迷人的女性。他說:“她表現出了不列顛的崇高和溫暖。她對兒子和無數不幸人們的無私奉獻深深地印在了世界上千百萬人的心中。她的死震驚了所有仰慕和因她而歡樂的人。”
被尊稱為“媽媽”的著名人道主義者、慈善家德蘭修女與戴安娜相知甚篤,她和她的修女們在加爾各答悲痛地為王妃做禱告。但誰又能想到,僅僅 6 天後,這位偉大的修女也與戴安娜的靈魂一起升入了天堂。美國總統克林 頓在哀悼她們時說:“德蘭媽媽和戴安娜王妃,其生活背景的差異極為懸殊, 但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一種關心他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何種意 義,不幸的是她們幾乎同時離開了我們。她們留給我們的遺產值得我們去尊 重。”
世界各大媒體更以濃墨重彩對戴妃之死做了大篇幅、大範圍的報道。例如:“一場震驚世界的事故”,“戴安娜夫人的悲劇性結局”,“世界為戴安娜夫人哭泣”。西班牙一家大報以“她的死感動了整個世界”為通欄大幅標題報道說:“五大洲的人民為戴妃一灑清淚,這是自肯尼迪總統遇刺以來從未見過的奇跡,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各國媒體除了表示悲哀和惋惜之外,還用大量篇幅表達了對新聞攝影師的強烈憤怒和嚴正譴責。媒體把這些小報記者和攝影師稱為“帕帕拉齊”。
這一臭名昭著的名詞又與“狗崽隊”、“食屍鬼”、“殺人蟲”等貶義詞聯係在一起。柏林一家大報的通欄標題是:“她死於那種追逐敏感和圖片的欲望”。維也納《出版報》的頭版標題是:“攝影師捕殺戴妃”。
藝術界也掀起了指責“狗崽隊”的呼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大聲疾呼:“現在已經到了限製他們活動的時候了,必須製定法律來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史泰龍指責“帕帕拉齊”是一群“合法的潛隨獵手”。“我覺得此事極為恐怖和令人厭惡,但我知道它終究會發生的。”他在墨爾本一家名為好萊塢行星的餐館中參加影迷集會時這樣說。回想那些窺人隱私的鏡頭、令名人們愛恨交加的、偷窺隱私的鏡頭,他說:“絕大部分報刊都是想像臆造的,但也有一小撮人不同,因為他們是窮追不舍的獵手。”
他的指責得到了超級歌星麥當娜等其他藝人的支持回應。年輕演員湯姆·克魯斯憤怒地說:“你根本無法想象被他們追逐的情景是何等駭人。”
除了政界、報界、藝術界之外,國際體壇也以實際行動來哀悼她的去世。
在戴安娜因車禍身亡的當天,英格蘭足協就宣布推遲原訂在當天舉行的超級聯賽的比賽。英格蘭足協的發言人戴維斯在戴安娜車禍喪生的當天下午 說:“9 月 3 日下午我們有一場比賽(英格蘭隊對摩爾多瓦隊),我們正在 同所有的有關方麵,包括英國政府進行協調。”
戴維斯還透露,英格蘭足協 8 月 31 日前曾同戴安娜進行接觸,希望王妃 能夠參與一項足球慈善事業。“最近我們曾通過接近戴安娜的人士談及足球 與慈善界聯袂搞一次大的活動的設想。她的突然去世使我們的這一設想無法 實現,這對我們是一個大的打擊,我們感到十分遺憾。”
英格蘭超級聯賽的執行主席彼得·裏福在一項聲明中說:“在威爾士王妃戴安娜悲劇性地離開我們的時候,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決定推遲今天下午利物浦對紐卡斯爾的比賽,以此表達我們對她的家人的尊敬。
“足球界要同整個國家一道,向那些認識她和熱愛她的人們表達最深切的同情。”被推遲比賽的利物浦隊和紐卡斯爾聯隊也都發表了類似的聲明, 表示支持足協的決定。蘇格蘭足協也表示要把原訂在 31 日舉行的凱爾特隊同 流浪者隊的比賽延期進行。除了足球比賽,原訂在 31 日進行的橄欖球、板球 和摩托車等各項比賽都被推遲舉行。另據報道,在 6 日戴安娜的葬禮舉行的 當天,英國全國的體育比賽都將停止舉行。
國際奧委會在 31 日就向英國王室發出唁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還 給英國奧林匹克協會寫了一封信,對戴安娜的去世表示同情和哀悼。
戴安娜去世的消息傳到了正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協決定在當天的比賽前球員及觀眾全體起立,為戴安娜默哀一分鍾。當天進行比賽的是美國的阿加西和澳大利亞的伍德布裏奇。兩人低頭默哀,阿加西右臂上還戴了一條黑紗。阿加西說:“這是個絕對的悲劇。這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個損失。如果文明社會不從中吸取教訓,這一悲劇也許最終會輪到我們頭上。”
參加美國網球公開賽的英格蘭女選手弗吉尼亞·瓦德還動情地回憶起了她和戴安娜會見時的情景。戴安娜是個網球迷,她自己也常常打網球,有一次她還和格拉夫進行過一場慈善比賽。瓦德說,戴安娜為人隨和,跟人談話時總把對方當作她最好的朋友。
在美國舊金山棒球隊同阿納海姆隊比賽前也舉行了對戴安娜的默哀活動。戴安娜在舊金山頗有影響,她曾到該市宣傳同艾滋病做鬥爭。
讓我們乘機隨著戴妃的遺體回到英倫三島,看看英國人民最後的致意。 8 月 31 日晚 7 時,戴安娜的遺體由當天專程飛往巴黎的查爾斯王子和她 的兩個姐姐護送,運抵倫敦西北部的諾索爾特空軍基地。英國首相布萊爾在 機場迎候。戴安娜的靈樞覆蓋著帶有皇家標誌的絨毯,上麵擺放著一個由白 色百合花編織的花環。八名皇家空軍的士兵抬著她的靈樞緩緩走過柏油碎石 鋪就的路麵。沒有儀式,沒有奏樂。沒有講話。12 分鍾後,靈車向一座私人 殯儀館駛去。午夜時分,戴安娜的遺體被送入位於倫敦中心聖詹姆斯宮的皇家教堂戴安娜不幸遇難的噩耗震驚了英國。在戴安娜生前居住的位於倫敦海德 公園內的肯辛頓宮前,從 31 日早晨起,絡繹不絕的趕來吊唁的人們將一束束 鮮花擺放在那緊鎖的黑色鐵門前。他們中間有相互攙扶的老人、孩子、年輕 人,也有全家人一起來的。一張隱現在鮮花叢中的紙條上寫著:“你是不列 顛民族心上的一顆明珠,你是眾多人心中的一線希望。”不少人在輕聲啜泣, 一個黑人男子用手絹捂著眼睛放聲大哭。白金漢宮門前也是人如潮,花如海, 淚如雨。
不列顛的心碎了,她為戴安娜而哭泣。
人們用各種方式寄托哀思。國際互聯網絡上的電子郵件潮水般湧向關於戴安娜的專門網址,一度曾擁擠不堪,令人欲進不得、欲罷不能。很多郵件新穎別致,深情款款。如:
“黑暗中的燭光。”
“在平靜中安息吧,親愛的戴安娜!”
“愛十美=戴安娜”
“我們身邊的天使:戴安娜”。
“我相信你現在終於幸福了。” “1997 年偉大夏日的悲慘結局。”
一位中國青年借用詩人杜甫痛惜楊貴妃之死的詩句來悼念戴妃: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互聯網絡把各種年齡、各種宗教、各種膚色的千裏招魂者的悲哀凝聚在一起,揮灑看不見的淚雨。
英國王室迅速從悲哀和震驚中蘇醒過來,於 9 月 1 日做出反應:白金漢 宮決定不對戴安娜舉行國葬,而是準備在 9 月 6 日為“特別的人舉行特別的 葬禮”。屆時,英國將下半旗致哀,葬禮儀式將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舉行。在一般情況下,隻有特別重大的活動才在這裏舉行儀式。“人民的王 妃”有資格享受這一殊榮——在大教堂內舉行葬禮儀式。之後,戴安娜的遺 體將被安葬在位於英格蘭中部北安普郡的奧爾索普公園內斯潘塞家族墓地她 父親的身邊。奧爾索普的特別的葬禮為特別的人!如何特別呢?特別的愛給 特別的人!如何表達呢?
有記者問,為什麼不對戴安娜實行最高規格的國葬呢?白金漢宮發言人說,對深受人們愛戴的戴妃來說,規格並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為這個特別的人舉行的葬禮應該有它自己的特色。
一些評論家對“不為戴安娜舉行國葬”的做法表示讚同,他們認為,按照戴安娜本人的性格,肯定不喜歡繁瑣的國葬。因為戴安娜的思想與持續了年之久的君主製有很大的衝突,她堪稱是給君主製帶來新鮮空氣的第一 位女性。看來王室時至今日才有點真正了解戴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