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庸人自擾,該放則放人生就怕計較(3 / 3)

當店主看見小和尚對弓箭很感興趣,於是就從貨架上麵拿了一張弓,遞到他的手上說:“你仔細的看一看,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弓,而且價格也不貴。”

小和尚拿著弓問道:“這弓能夠把箭射多遠呢?”

店主說道:“如果是力氣大的人,能射出一百多米吧,而力氣小一些的人,也能射出七八十米吧,如果是用鐵做成的箭頭,那麼一下子就可以射死一隻羊。”

小和尚就這樣玩著手裏的那張弓,越玩越喜歡,愛不釋手了,最後他決定買兩張弓回去。一張可以自己留著,而另一張他打算送給師父。

當小和尚和店主談好價錢以後,他就讓店主拿兩張上好了弦的弓箭,店主這個時候非常認真地說道:“這牆上掛的上好了弦的弓都是作為樣品的,一般是不會賣的,因為一旦一張弓上好了弦以後,都是繃得緊緊的,如果長時間這樣放著的話弓背和弓弦的力量就會減弱,那麼自然也就射不遠了。買弓就應該買那些新的,沒有上弦的弓,當你用的時候再上弦就可以了。”

小和尚聽完店主好心的話語之後笑著說:“我買這弓也不是要射殺什麼動物,就是為了玩,不必太在乎那些實用的價值。”

店主笑了笑,於是便拿下了牆上幾張上了弦的弓,又從貨架上拿了幾張沒有上弦的弓都放在櫃台上麵,讓小和尚隨便挑。最後小和尚要了一張沒有上弦的弓和一張上了弦的弓。

等小和尚回到寺廟以後,就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用兩張弓分別試射了幾箭。結果那張剛剛上了弦的弓,能夠一下子射出去三百多米,而事先那張已經上好弦,擺放了很長時間的弓,卻隻射出去一百多米。

☆心靈窗☆

人就好像這弓,在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把自己繃得緊緊的,結果是身心疲憊,損傷效力。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閑散慣了,到了有用之時,不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的話,那麼也是不行的,所以隻有張弛有度,才即能夠事有所成,又不會損害自身。

你變得簡單,你的人生才簡單

☆智慧語☆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小和尚

☆藏經閣☆

從前有一位無德禪師,他可是一位得道很高的高僧。在當時他聲名已經遠播,門下有弟子無數,而無德禪師以對待弟子寬厚仁慈而受到眾人的愛戴和敬仰。

有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信徒到無德禪師出家的寺院拜佛,這位信徒拜完後便坐在客堂裏休息,他剛剛坐下來,就聽到旁邊一位非常年輕的侍者對年事已高的無德禪師大聲喊道:“老師!有一位從遠方而來的信徒在客堂休息呢,你快上茶啊!”過了一會兒,又聽到那位侍者喊道:“老師!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您趕緊把它擦一擦吧!”無德禪師連忙答應著。“對了,還有寺廟門前的幾盆菊花,您也別忘了給它們澆水呀!”那位侍者又進一步補充道。無德禪師又扭頭回應。“中午一定要留這位遠方而來的信徒在寺廟用齋飯。”侍者說完後就走了,而無德禪師把侍者吩咐的話都一一答應了。

這位年老的無德禪師在這位年輕侍者的指揮下東奔西跑,忙來忙去的,好像年輕的侍者成了無德禪師的老師。而這一切都被遠方而來的信徒看在眼裏,最後這位信徒終於有些於心不忍了,他便走上前去輕聲問無德禪師:“老禪師啊,我想冒昧的問下您,剛才那位年輕的侍者和您是什麼關係呢?”

無德禪師臉上露出非常自豪的表情,告訴這位信徒說:“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聽後更是大惑不解了,於是又繼續問道:“既然這位年輕的侍者是您的徒弟,那他為什麼對您還這麼無禮呢?一會兒叫您做這,一會兒又要您幹那!這哪像是一名好徒弟的所為啊。”

無德禪師聽完信徒的話後並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高興地說道:“您想錯了,我能有這樣的徒弟,真的是我修來的福氣啊:在這位信徒剛剛來到我身邊的時候,我隻管倒茶,而且也不需要講很多的話;平時佛前的上香換水都是他做,我也就隻是幫忙擦擦灰塵而已;他雖然剛才對我說讓我留下您吃飯,但是這飯卻用不著我去做啊,他會去燒茶做飯的。可以說,寺內上下的一切事務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有的時候讓我感到輕鬆了很多啊,否則我就會更辛苦了!你說有這樣的徒弟是不是我修來的好福氣啊。”

這位信徒聽完無德禪師的話後仍然有些不解,於是接著問道:“既然是這樣,那麼你們是老的大?還是小的大?”無德禪師道:“當然是老的大了,但是小的卻比老的更有用呀!既然我的徒弟把寺廟安排的這麼好,我又何必非要分出個大與小,對與錯呢,有的時候讓自己變簡單一些,咱們的生活才會簡單、舒心啊。”

信徒聽完無德禪師的這番話後,略有所思的點著頭。

☆心靈窗☆

簡單的生活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簡單的生活意味著去粗取精,避開紛爭去追求內心的平和,以及把時間花在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

而這也意味著擺脫糾纏不清的種種因素,把這些時間用來陪伴自己心愛的人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避開一些雜事,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簡單而有價值。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往下看

☆智慧語☆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隻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隻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宣化上人

☆藏經閣☆

溈山靈佑禪師是溈仰宗派的創始人,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百丈禪師,而他的祖師就是馬祖禪師。

記得有一次,師父百丈禪師派靈佑禪師去大溈山布道講經。由於大溈山的山勢非常的險峻,可以說是荒無人煙,並且山中多猛獸出沒,但是靈佑禪師卻把這些困難都拋在了腦後,他進入山中開始與猿猴為伴,餓了就采摘野果來進行充饑,靈佑禪師在大溈山一住就是八年的時間,而且在這八年的時間裏,居然沒有一個人進入大溈山。

這一切都讓靈佑禪師感到非常的失望,因為他進入大溈山的目的就是給別人進行布道講經,可是已經八年了卻沒有一個人來。於是他決定下山,去尋找別的出路。可是就當靈佑禪師剛剛走到半山腰的時候,就看見有許多的狼虎猛獸攔住了他的去路,於是靈佑禪師就對它們說道:“你們用不著攔我,我如果和這個大溈山有緣分,那麼你們就讓開;如果注定沒有什麼緣分,那麼你們就把我吃掉好了。”於是靈佑禪師的話音剛落,這些狼虎猛獸就悄然散去了。

靈佑禪師感覺自己還是和大溈山很有緣分的,就決定在大溈山再居住一段時間。結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百丈禪師果然帶著十多位弟子來到了大溈山,準備輔佐和幫助靈佑禪師進行傳道。就這樣,大溈山腳下的居民們知道了這件事情後,也紛紛上山來幫忙修築寺院,結果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聚集了好幾千的弟子。

就連德山禪師也聽說靈佑禪師有著很高的道風,所以特地來進行拜見。當德山禪師來到寺廟以後,就直接進入了法堂,但是他朝四周看了一看說道:“沒有,沒有。”其實德山禪師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說法堂上麵什麼都沒有。

德山禪師說這句“沒有,沒有”的時候以為自己完全悟道了,然後就大搖大擺地走出了法堂。可是這個時候靈佑禪師卻沒有一絲的反應,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最後的結果是德山禪師輸給了靈佑禪師。

因為當第二天德山禪師再一次來到法堂,一進門就大叫了一聲“和尚”,話音還沒有落下靈佑禪師就拿拂塵打了他,當時德山禪師的反應也非常迅速,接住了拂塵,就這樣第二輪法戰德山禪師卻占了便宜。

當德山禪師離開寺廟以後,靈佑禪師對眾弟子說道:“這個人以後免不了要經常罵佛祖。”

因為德山禪師雖然修行了很多年,但是他總是目空一切,放蕩不羈,還沒有脫離世俗的那一套。

☆心靈窗☆

人的眼睛雖然長的高,但是卻應該多往下麵看看,整天往高處看,看到的是太多的煩惱,太多的煩亂。而當我們往下看一看,看到的就是一份心境,一份安心,一份雅致。放下是大智慧,手中抓沙,抓的越緊漏得越多,唯有適當的放開我們的雙手,你才能把寶貴的沙子留在手心中。

認識自我,切記攀緣其他

☆智慧語☆

事情來了,應付一下,不要存攀緣的心,事情去了,不留痕跡,心淨如洗。要曉得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明白之後,依法實行,才是真正懂佛法。——宣化上人

☆藏經閣☆

日本有一位真觀禪師,他最開始研究天台教義六年,後來又開始改成學習禪學七年,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有好多問題都沒有解決。

於是他為了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開始四處尋師,明心見性,他不辭辛勞,漂洋過海來到了禪的家鄉——中國。真觀禪師在中國遍訪名山中的高僧,參禪學習長達十二年之久。

最後,他經過了這十二年的上下求索,終於在禪門當中找到了自己,所以他決定束裝回國,滿載而歸。

等真觀禪師回到日本之後,他開始在東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這一消息傳開之後,很多的學者信徒都從各地趕來求參禪求道,大家都爭相向真觀禪師提一些疑難的問題,請求他給予解答。

這些問題包括:“什麼是自己本來的麵目?”“達摩祖師西來大意是什麼?”“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無佛性,趙州時而說有時而說無,究竟是有還是沒有?”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禪宗裏麵的疑難問題,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夠聽到真觀禪師對這些問題的詳細解答。可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真觀禪師聽完這些問題之後,總是閉著眼睛,一個問題也沒有回答。

這時候有的人開始懷疑是真觀禪師不願意與別人議論禪門公案;而有的人則開始埋怨真觀禪師誤人子弟,名不副實,可能他就是浪得虛名,自己還沒有弄明白呢!

真觀禪師針對別人的這些議論,也沒有進行辯解,就好像是沒有聽見一樣,於是大家隻好無奈地離去了。

在這之後,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天台學者道文法師,他研究天台教義已經有三十多年時間了,可是他自己覺得自己還沒有精通。於是他聽說了真觀禪師的大名,就特意前來請教,而且非常誠懇地問真觀禪師道:“我從小就研習天台法華思想,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卻始終不太明白。”

真觀禪師非常爽快地問道:“天台法華的思想非常博大精深,圓融無礙,應該會有很多問題,可是你隻有一個問題不太明白,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是什麼問題啊,說來我聽聽。”

道文法師說道:“法華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意思就是認為樹木花草都可以成為佛,那麼請問花草樹木真的可以成為佛嗎?”

真觀禪師聽完問題之後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三十多年來,你每天都是念念不忘花草樹木皆成佛,對你有什麼好處嗎?你應該關心的是自己如何成為佛?你連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就先不要去管別的了。”

道文法師聽完真觀禪師的話後,愣了一愣,然後說道:“這個問題,我自己還真的從來都沒有想過,那麼請問大師,我怎麼才能夠成佛呢?”

真觀禪師這個時候笑著說道:“君子無戲言,你說了隻有一個問題問我,那麼這第二個問題我就不能夠給你解釋了,你自己去想吧。”

☆心靈窗☆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被一些無名的煩惱所困惑,而禪就是要我們學會放下,不要總想著攀緣其他。

如果自己的心是放鬆的、快樂的,那麼我們做任何事情也就會變得理所當然起來,能夠輕而易舉找到它存在的理由和道理。可是如果自己的內心是煩躁不安的,那麼我們看待任何事情,眼睛就好像在故意和你搗亂,所以看人做事,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