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首先,非常感謝朋友們對《青春不散場》的支持。如大家所見,這是一篇有關幾個年輕人愛與理想的故事。愛和理想,永遠是兩個讓年輕人為之歡呼,又為之糾結的主題。書中的男女主角如此,書外的我們也是如此。
這則故事從2008年冬天構思,到2009年春天完結,不過兩個季度的時間而已,但從淵源說起的話,它卻貫穿了我的整個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和半個青年時代。如果可以將它比喻成一幅畫,這二十多年的人生所給予我的啟示便是繪成它的顏色。或許它並不是最豐富美麗的,但我仍期盼並相信它能夠成為人生路上一道小小的風景,得到我的親友和陌生卻知心的人們的青睞。
故事最初的靈感來自於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門檻》。七歲時的一個周末,我的父親讓我背誦屠格涅夫散文集《愛之路》裏的名篇《門檻》。我花了一個下午完成了任務,卻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不足一星期便忘得精光,記憶裏隻留下了這個名字。
十多年後,當我開始為生活中的選擇而彷徨猶豫,《門檻》的故事卻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我也第一次理解了它,也第一次理解了父親讓我背誦那篇文章的用意:人生是一條向前的路,路上我們會跨越一道一道的門檻,屬於理想的那道門檻最高,也最艱辛。跨越那道門檻就選擇了理想,同時也選擇了寂寞、誤解、磨難,甚至死亡。
再長大一些,和許多人一樣,我不止一次為生活的意義感到迷茫。印尼海嘯、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更是讓我感到人類的肉體是何等卑微與脆弱。幸運的是,在自然世界之外,人們還擁有一座精神家園,那就是人的靈魂和精神信仰。它們堅定,柔韌,風雨無摧。是它們給予了我們對於自身命運的信心。
於是,便有了這個故事。“用信念守護理想”是這篇故事的主題。此刻,我為這個故事寫下這篇後記,而這個故事本身又是在為文中的男女主角等人愛與奮鬥的一生寫序。一個結局總是另一個開端,我們的人生大抵如此。
本書出版對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我想將它敬呈給我中學時代的恩師王誌懷先生。1999年12月10日,我在我的英語日記裏寫下了一篇名為《鍾敲十三下》的小文,那時的它,幼稚可笑,甚至充滿了語法錯誤,我的老師卻給予了長篇的批注,字裏行間滲透著絕對的信任和支持。這對於一個懵懂的少年是多大的鼓勵!在感動之外,我默默下定決心,希望在十年之內有所成績以回饋師恩。可惜一路求學,幻想與寫作都成了奢望。幸運的是,得益於廣西人民出版社的編輯以及我的好朋友淩、豔兒、阿麥的幫助,我趕上了2009年的末班車。終未負這十年之約。此刻我感到輕鬆而喜悅。謝謝她們。
有人說《青春不散場》是一則愛情故事,也有人說它是一部勵誌小說。其實到底應該歸於哪類,於我自己也是件困難的事。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我們終生奮鬥的理想。傳說裏,理想主義者的愛情在冰山上,是尋常人難以領略到的風光。這次,文中的男女主角做到了,下次,或許就輪到你我。如封麵文案所言:堅持信念,懷揣夢想,青春是一場永不散場的盛宴!借此文與各位朋友互勉,希望喜歡《青春不散場》的朋友用信念守護理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比想象的更加堅強。
林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