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影後之夢 第四十八章哥哥,哥哥(1 / 3)

幽暗的光下,大銀幕上光影流轉。那些熟悉卻又有些陌生感的畫麵如水般流淌,

說不清,是哪一幕畫麵最讓人感動?又是哪一幕畫麵最讓人難忘?目光卻是無法轉移。

邱如白初次看戲時,先是一怔,而後輕輕敲擊著節拍的專注;

少年梅蘭方在空寂長街徐徐而行的孤單身影;

少年梅蘭方斜睨著眼筆問:“天橋梅蘭方”時的驚訝;

少年福之方把戲服疊好又打開再疊上,最後緩緩放入箱中,低語:“為他,我可以不再唱戲”時的堅決、淒傷與欣喜;

中年的梅蘭方排練新戲時的嚴謹;與少年孟小冬搭戲時的欣賞;

坐在病床前,握著王氏夫人的手低語“是我負了你”時的沉痛;王氏夫人輕輕合上雙目,眼中流下淚,嘴角去噙著一抹淺笑的蒼白的臉;

美國輝煌演出過後嘴角的那一抹淺笑與繁華過後的一絲寂寞;

綴玉軒中高朋滿座,高談闊論中,飄到院中看玩耍的孩子時溫暖的眼神和嘴角那一抹微笑;

聽著別人念報紙上諸多惡意評論時眼神的冷寂與嘴角的淺笑,“他們說我什麼都好,這戲我還是會唱下去。這京劇也不會因為一兩家的評判就此滅絕了。隻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京劇就會一直唱下去……”

執著福之方的手,淡淡道:“辛苦了”時的憐惜之意;

上海,對鏡望著鏡中蓄著長須的麵容時眼中那一抹黯然;

麵對日本軍官時的淡然與從容;

在畫展上以利刃割破被標上“某某長官,送往東京”字樣的心血之作時的悲憤與慘烈;

於夜色中,鴿哨聲中,望著盤旋著飛過夜幕歸巢的白鴿時深如夜海的黑眸……

大銀幕的亮光漸漸暗了下去,燈光驟亮,掌聲雷鳴。坐在前排的所有主創站起身來,魚貫上台,向台下鼓掌叫好的觀眾又一次鞠躬道謝。

8月8日,《梅蘭方》全球首映,在這個梅大師死忌的特殊日子,獻上一份最高的敬意。

沒有過多的華麗言詞,也沒有邀請什麼表演嘉賓,整個首映式,莊重,簡單而不失隆重。

在首映式前一周,便發了請柬請梅先生前來觀看電影首映,卻毫不意外地被拒絕。於安寧來說,那位來不來都無所謂,就算他日後看不順眼想要抓著打官司,安寧都不在乎。但顯然其他幾位卻不是如她一般想法。最後還是韓三評親自出馬,把梅先生請到了首映式上,甚至現在還被拉到台上和主創人員站在一起,恰站在韓三評及特意趕來作為投資方之一來參加首映式的劉得華中間。這樣被放在正中間,也算是對他很重視了。

偷眼相看,梅先生仍然是沉著臉,沒什麼笑意。安寧抿了抿唇,也不再看他。雖然不知道韓三評是用了什麼法子把他請來的,也不知道這位老先生是不是又會突然大暴料,來個這也不滿那也不滿的話,可現在有韓三評在前麵頂著,就算梅先生惱了要打官司什麼的,也有他去應付。

目光一轉,瞥見哥哥正在招手,叫著飾演少年梅蘭方的餘少君站在自己身邊來。在拍攝時,哥哥就已經很欣賞這個怎麼看怎麼靈的新人,甚至還一直誇他前途無量。首映前的幾次記者招待會、宣傳活動也都很照顧他。不過,哥哥一向對誰都是這樣。回想當年她第一次做主角,就是因為哥哥有心提拔新人,她才能那樣順利地拍了那部《姐妹情深》。不僅是哥哥啊,還有鄭單瑞、巴姐、華仔、輝哥……

如果沒有當年那些人的提攜,又怎麼會有她今日的成功呢?這樣想著,她對待站在身邊飾演少年孟小冬的新人更加溫和。在記者提問時同哥哥不約而同的請他們多采訪新人,“說起京劇,我也還是生手,不過是唬唬外行人罷了,要說好還是我身邊的小麗才是真叫一絕。不妨聽聽她怎麼說了……”

與回頭看她的哥哥相視一笑,從被推上台的酒車裏取過酒杯遞到他手上。輕輕一碰,她悄聲道:“恭喜,這次又多了一部代表作。”

瞥她一眼,雖然沒有笑,可眼睛中閃過的神采卻告訴她,哥哥這會兒也是很得意的。

《梅蘭方》的全球首映式,的確是很成功。中國電影集團的財雄勢大,可說是成就輝煌的一半原因。因為合拍片,就連政審都不用,而且全國院線加起來超過上萬間,可算是規模超大。尤其是第二天,各大媒體的影評出爐,一片讚譽,認為這是一部可以和《霸王別姬》媲美的影片,令人回味無窮。又大讚哥哥演技更勝從前,在電影中的表現沉穩大氣,全找不到半分程蝶衣的影子。

口碑大好,令主創人員心情大好。不過《梅蘭方》不單隻是口碑,好,票房更好,首周全國票房就已經突破一億。因為張、安兩人在歐美都頗有號召力,所以歐洲的票房也過兩千萬,北美票房稍差些,堪堪到千萬而已。

票房口碑皆佳,這一戰可謂打得漂亮。讓安寧既興奮又欣慰,大覺自己為了拍這部戲錯過親自領01年莫斯科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都是值了。

01年,為了學戲,她可說是什麼都顧不上。雖然當時楊帆都說她頗有可能拿獎,她卻還是婉拒了出席,還是楊帆代她領了獎,直到現在她都還沒有摸過那個獎杯。

不過看到這部《梅蘭方那樣》愛歡迎,所有的辛苦都覺得值得了。尤其是得到各大電影節的認可時,更感欣喜。

首先是今年在韓國漢城舉辦的亞太電影節。

今年亞太電影節比往年提前了兩月,是時隔十年後又一次花落韓國,韓國的組委會對此次活動很是重視。尤其是現在韓流正猛,電影已經成為韓國的經濟支柱之一,所以無論從規模還是被邀嘉賓,都可說是近年亞洲電影圈少有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