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幸福生活的藝術(1 / 3)

第十五章 幸福生活的藝術

對任何年紀的人都不要去評頭品足,

溫和謙恭地尊重別人的出身。

雖然他的出身並不高貴,

但如果他的品行總是像個紳士,

那他就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

——喬叟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事業之子。

——塞萬提斯致力於養成一種高貴的性情,雖然你貧窮,但總有一天你會得到報償。

——喬治·赫伯特雖然人們被指責說他們並沒有了解自己的軟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的力量呢?對人的認識就像對土地的認識一樣,有時地下埋藏著一條金礦帶,但是土地的所有者卻並不知道。

——斯威夫特別讓我們所無法擁有的東西,

摧毀了我們那快樂的性情。

————西伯在世間所有美好的藝術中,生活的藝術也占有一席之地。就像文學一樣,它也屬於人文科學的範疇。它是一種能使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有價值的藝術,比如說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每一件東西等等。生活的藝術是一種從生活中獲取最高快樂並由此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的藝術。

要想生活得幸福,如果不運用某些藝術化的方式是不可能實現的。好比詩歌和繪畫一樣,生活的藝術也來源於天賦,但是所有人都能在後天培養和開發它。它可以由父母和老師來培育,當然它更可以通過自我修養而得到完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沒有才智的話,那它也就無法存在。

幸福並不是一顆難以尋覓的稀世珍寶,人們無論付出怎樣的努力都無法找到它;相反,它是由許多平凡普通而又細小的珍珠所串成的項鏈,正是它們使我們的生活散發出快樂和優美的情趣。所以,幸福就是散布在普通生活道路上的各種不太引人注目的快樂,而這些簡單快樂卻又往往在我們熱切地追求名與利的過程中被我們忽略。相反的,在我們誠實而正直地生活的過程中,幸福會發出它會心的微笑。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生活藝術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不妨來考察一個例子。有兩個各方麵條件相同的人,其中一個懂得生活的藝術,而另一個人則不懂。前者具有好奇的眼光和充滿才情的心靈。在他麵前,大自然永遠是嶄新的,充滿了美好事物。他生活在現在,回憶著過去,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對他來講,生活具有一種深刻的意義,它要求腳踏實地地負起責任以告慰自己的良心,這樣,生活也就快樂了。他不斷地完善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加富有同情心,他幫助那些絕望的人們擺脫困境,積極從事各種美好的工作。他的雙手永遠不會疲勞,他的心靈永遠不會倦怠。他愉快地度過自己的人生,幫助別人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快樂。不斷增長的才智使他對人對物每天都有新的領悟。他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無數的榮譽和祝福,他的紀念碑就是他曾經做出的那些美好的行為以及他在自己的同胞麵前樹立的有益的榜樣。

而另一個不懂生活藝術的人,他的生活樂趣可謂少之又少。在他的生命走向結束之前,他也沒有達到真正的作為一個人應有的人生狀態。雖然金錢為他帶來了一切,然而他卻還是覺得生活是這樣一個空虛無聊、枯燥乏味的東西。即使是一次美妙的旅行也不會給他帶來任何益處,因為對他而言,自己這樣的經曆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他隻能注意到小旅館的老板和服務員的欺詐,所以即使他在擁有世界上最優美風景的地方旅遊多日,他也會覺得索然乏味;即使他遊曆在如畫的鄉間,麵對路過的農夫和大批的羊群,他也絕對不會去搭訕和欣賞,而是把自己龜縮在馬車裏昏昏欲睡而已。美術畫廊在他看來是令人厭煩的東西,他之所以進去看它們,那是因為看到別人也在這樣做。這些“樂趣”很快就使他厭倦了,他對生活徹底地膩味了。當他年老的時候,他成了一群趕時髦的閑蕩者中的一員,生活中已沒有任何能讓他提得起興趣的地方,生活仿佛變成了一場化裝舞會,在舞會裏他隻認識那些流氓、惡棍、無賴、偽君子和吹牛拍馬的阿諛奉承之徒。盡管他已不再熱愛生活,卻還是害怕失去生活。最後,他的人生舞台終於落幕。盡管他擁有大筆的財富,然而他的生活仍然是一場失敗,因為他根本就不懂生活的藝術。因為不懂生活,生活也就不會有樂趣。

所以,財富並不能給生活帶來真正的熱情,隻有思考、欣賞、品味、修養才能帶來生活的情趣。在所有這些東西之中,一雙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個有感悟力的心靈是必不可少、無法替代的。具備了這些品質,最低賤的人們也能改變一生的命運。因為勞動和辛苦是與高尚思想和純潔品味密切相聯的,所以許多勞動者也許會因此而變得高尚和高貴。蒙田認為:“所有的高尚道德存在於最輝煌壯麗的人生,但是也同樣存在於普通下層百姓的生活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擁有著人類與生俱來的全部優秀的生活哲學。”

即使是在物質方麵很舒適的情況下,良好的生活情趣既可以培養出真正的節儉者,同時它也是人們快樂的促進者。每當你經過朋友家門前的台階時,你會不由自主地要注意一下他的屋子裏是否具有某種情趣。例如:家裏是否存在一種幹淨整潔、井然有序、落落大方、優美文雅的氛圍,它會給人們帶來愉快的感受,雖然這種感受我們不能準確地加以描述,但是它的的確確存在著。看看窗台上是否有鮮花、牆上是否掛有繪畫,這是一個家是否有品味的標誌。多麼美好的情景啊!一隻小鳥在窗台上歌唱,家裏擺滿了書,陽光灑在家裏的擺設上,雖然家具是普通的,卻是卻很整潔宜人,甚至可以說是精致……這就是有情趣的標誌。

生活的藝術體現在家居生活的每個方麵。它教會我們挑選健康衛生的食品,而不存在揮霍浪費的行為。飲食或許比不上過去的豐盛了,然而這種生活卻更加有滋有味;所有東西都那麼幹淨整潔,杯子裏的水是那麼充滿活力,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自然帶給人愉悅感,也許你不會再渴望那些更加豐富的美味佳肴或更加刺激的風味飲料了。

讓我們再看看另一種家居生活:那裏大肆鋪張浪費,既沒有情趣也沒有給人一種很溫馨的家居氛圍。雖然這種家庭的日常開銷是巨大的,然而你仍然感覺不到是“在家裏”。家裏的氛圍絲毫沒有舒適之感。書籍、帽子、圍巾、襪子,四處散落,雜亂無章。蒙塵的椅子上堆放著亂七八糟的東西。整個屋子混亂不堪。這樣的家無論花多少錢也是白搭。因為這是一個缺乏情趣的家,而且家庭的主人還沒有學會生活的藝術。

然而你可以在鄉村小屋的家中看到與上述情形完全相反的情況。貧窮的生活因為充滿了情趣而變得甜美有味。他們選擇心地善良、心胸開闊的鄰居作為自己的好朋友,在那裏,空氣是純淨的,街道是幹淨整潔的。門前台階下雖然是泥沙鋪就,然而窗格玻璃卻一塵不染,也許正在盛開的玫瑰或天竺葵透過玻璃而向屋內散發著清香呢。無論屋裏主人多麼貧窮,但是他們卻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來營造生活的情趣。而在別的地方你會看到與此不同的情景:臭味難聞的鄉村小屋、髒兮兮的小孩在街溝裏玩耍,邋遢的女人懶洋洋地倚在門上,彌漫在整個房屋周圍的是沉悶的貧困的氣息!從每周的收入上講,那個擁有富有情調的鄉村生活的主人也許沒有什麼巨額收入,甚至比後者的收入還要少很多。

同樣相似的對比也發生在兩個相同背景的人身上。其中一人像百靈鳥一樣興高采烈,總是歡快活潑、穿戴整齊,像他的工作所要求的那樣幹幹淨淨;星期日早晨穿戴整齊地同家人一起上教堂;除了在儲蓄所存上多餘的錢之外,在自己的錢包裏無論如何都要留下一點錢以備急需;喜歡閱讀書本和訂閱報紙並且常常帶回家裏給家人們閱讀。而另外一個人呢,與前者具有相同的條件甚至每周的收入還高於前者,但是他每天早晨上班時,總是帶著一副陰鬱而沮喪的麵孔;對生活對工作總是牢騷滿腹;他也不修邊幅,穿著馬虎,髒兮兮的;星期日睡懶覺一直到中午,當他懶洋洋地打開房門時,隻見他臉未洗、頭發蓬亂,無精打采,毫無生氣;讓孩子們在肮髒的泥地裏嬉戲,顯然沒有人在照看他們;到星期六晚上,就花光了自己一周所掙的收入,然後是債台高築,借錢還債;從不參加任何俱樂部,也不節省任何東西,有多少吃多少;當然他是從不閱讀書報之類的東西的,也懶得思考任何問題,他隻會幹些苦工、吃喝玩樂以及睡大覺。那麼,為什麼在這兩個人之間會存在這樣的天壤之別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其中一人擁有才智並懂得從生活中發現歡樂和幸福的藝術,自得其樂並使周圍的人也快樂;而另一個人則沒有開發他的才智,根本就不懂得使他自己和他的家庭幸福的藝術。對第一個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幅充滿愛意、幫助和同情,充滿關懷、遠見和精打細算,充滿思考、行動和職責的豐富多彩的畫麵。而對第二個人來說,生活就是狼吞虎咽地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職責是不去想它,思考也是不存在的,謹慎的精打細算更是無從談起。

但是,讓我們瞧一下他們兩個人的結局吧:前者受到他的同事們的尊敬,受到他家人的熱愛;他是他的朋友們良好生活和良好品行的典範。而後者則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過一天算一天的悲慘生活;好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他;他的家人害怕門外響起的腳步聲,他的妻子對他的回來感到心驚肉跳;他死後不會有人感到惋惜,也許除了他的家人會為他有些悲傷之外,而這個家庭又要依靠別人的捐助施舍才能維持下去了。

就為這些原因,一個人也應當學會幸福生活的藝術。即使是最窮苦的人也可以通過這種藝術從生活中獲得巨大的快樂和幸福。這個世界不需要“眼淚彙聚的溪流”,除非我們自己希望出現這種景象。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都有主宰自己命運的力量。無論在何種情形下,我們的頭腦都是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應當愉快地珍惜那裏生長出來的思想。我們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節駕馭我們的性情和氣質,我們也可以開發出天賦中最美好的那些東西。我們更加可以閱讀好書,學習書中睿智的思想,過一種安詳、寬厚和有品質的生活。所有這些美德足以使我們贏得別人的尊重,足以給後代留下最寶貴的財富。

生活的藝術最好的體現是在我們的家庭生活當中。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懂得生活藝術的幸福家庭更令人身心俱爽的地方了。哪一個家庭令人煩躁不安、爭吵不斷、邋遢淩亂、馬馬虎虎、肮髒發黴,這個家庭就絕不會給這家人帶來多大的舒適和幸福。

比如說,丈夫在外辛苦了一天,希望回到家中身心舒適地好好休息一下。其實隻要在他回家之前,他的妻子僅僅把家收拾得幹淨、整潔,使人感到溫暖,那麼這個家庭環境就能使丈夫獲得理想的感覺。這才是最真正的節儉行為,最好的持家之道,最寶貴的家政管理。隻要簡簡單單地做一些事情,就可以使家變得如此的舒適宜人,以至一個男人覺得當他走近家時,他仿佛就是在走近一座聖殿一樣,而當他走進家裏時,沒有任何啤酒館的吸引力能把他從家中拉走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太過於崇拜舒適宜人的氛圍了。“舒適”(comfort)這個詞語從本質上講是個英語詞彙,而且據說很難把它的全部意義準確、傳神地翻譯成其他的外國語言。其實這個單詞跟“爐邊”密切相關。在別的國家,人們往往會在街上曬曬太陽,可以說人們生命中至少有一半時間都是在戶外度過的,而努力工作是人們實現“舒適”的必要條件,如果說我們回到家裏僅僅是為了吃和睡的話,那麼就很難說我們是生活在家裏。

然而我們的現實情形與上述情況簡直有著天壤之別!每年戶外那漫長而陰冷的天氣迫使我們龜縮在家裏很久很久。於是,我們想方設法創造各種使自己身處家裏也能愉快的好方法,因此,很多關於心靈的快樂交往的故事發生在家中。這樣,我們的家庭仿佛就成了我們的上帝,我們的聖靈。

所以,我們不會滿足於僅僅有個家,它還必須是舒適宜人的才行。最悲慘的人,莫過於那些沒有家的人——無家可歸者!但是那些雖然有個家然而卻又缺乏舒適環境的人,他們的悲慘之情其實也不亞於無家可歸者。就像查爾斯·蘭博對這類人所作的評價一樣:“最不幸的人,是有家卻等於沒有家。”舒適是一個家的本原、一個家庭的核心因素。也可以說,舒適才是家的靈魂!

當然,舒適並不僅僅意味著溫暖、良好的家具設備,或者精美的飲食,還意味著某些比這更高級的內容。比如它意味著幹淨、整潔的氛圍、有條不紊,還有節儉等等。舒適是人類成長的土壤,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還是道德的成長土壤。事實上,舒適源自於人們身上的那些眾多優秀的品德。

對舒適來說財富並不是非要不可的,這與財富跟奢侈豪華之間的關係是截然不同的。哪怕隻是適當地擁有一些生活必需品,但如有一位衣著幹淨、行為節儉的家庭主婦操持家務,那麼貧苦人家也能擁有舒適生活所需的一切因素。如果說感覺到不舒適是由於缺乏足夠的財產的話,倒不如說是由於缺乏最起碼的家政管理的知識所致。

必須承認,舒適也是相比較而言的。對某個人來說是舒適的事情對另外一個人而言也許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妨舉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一種幾百年前被認為是貴族的生活方式:睡在稻草床上、同一大群家畜一起共住一屋等等,在今天這個文明進步的時代看來,就會被認為是一種痛苦,或者是笑話,是難以置信的事情。再說那位征服大不列顛的偉人威廉,他的背脊就沒有見識過襯衫,他的窗戶也沒有享受過窗格玻璃的待遇。還有伊麗莎白女王是首批穿絲襪的人之一,在她之前的所有女王都還沒有穿過絲襪。

舒適的產生既要靠“物品”因素,更要靠人的因素。與其說它是源於漂亮的家具、熱氣騰騰的房間,或是豪華的家居和便利的設施,不如說它是源於舒適的感覺得以呈現的那位操持家務的人的品格和性情。

“一堆充滿愛意的牧草遠比一群心懷仇恨的牛羊要好得多。”所以,美好的性情可被看作是舒適狀態永恒不變的條件。那些舒適愜意的人,他們的性情絕大多數都是溫和友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