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13周具備完整的臉部形態:

此時的胎兒具備完整的麵部形態了,鼻子完全成型,並能支撐頭部運動。現在胎兒的臉看上去更像成人了,這時如果用手輕輕在腹部碰觸,胎兒就會蠕動起來,但準媽媽仍然感覺不到胎兒的動作。

準媽媽和胎兒的變化:

準媽媽的變化:

第十三周【身體開始出現贅肉】:

進入孕13周,腹部雖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臀部、腰部和大腿上已經有明顯的贅肉,而且平時的衣服都不合身了。由於乳腺的發達,孕中期還能觸摸到腫塊,甚至還伴隨著疼痛。

胎兒的變化:

第十三周【具備完整的臉部形態】:

從頭部到臀部長60~79毫米。此時的胎兒具備完整的臉部形態了,鼻子完全成形,並能支撐頭部運動。如果觸摸到胎兒的手,胎兒的手就會握拳,碰到雙腳,腳就能縮回去。

必知的孕期生活指導:

什麼樣的睡姿最合適:

孕期各階段睡姿:

準媽媽睡眠的姿勢與母子健康關係十分密切,但也不要因為“準媽媽應該采取左側臥位睡眠”,而降低了睡眠質量。其實準媽媽注意一些睡姿細節,保證好睡眠就夠了。

睡姿經驗談:

1.當躺下休息時,要盡可能采取左側臥位。這樣可減少增大的子宮對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和輸尿管的壓迫,增加子宮胎盤血流的灌注量和腎血流量,減輕或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

2.如果醒來時發現自己沒有采取左側臥位,就改成左側臥位;如果感到不舒服,就采取能讓自己舒服的體位。

3.感到舒服的睡眠姿勢是最好的姿勢,不要因為不能保持左側臥位而煩惱。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能力,準媽媽也一樣。如果仰臥位壓迫了動脈,回心血量減少導致血供不足,準媽媽會在睡眠中改變體位,或醒過來。

4.使用一些輔助睡眠的用品,如側臥睡墊和靠墊。孕晚期準媽媽的腰部會承受較大的壓力,所以需要特別的保護。舒適靠墊和睡墊,可以貼合準媽媽腰部的曲線,而且可以按摩腰部,減輕腰部壓力,緩解腰部不適。

5.不要長時間站立、行走或靜坐;坐著時,不要靠在向後傾斜的沙發背或椅背上,最好是坐直身體。長時間站立和行走,會影響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血供,坐直身體可減少腹主動脈受到的壓力。

黑色素沉澱:

在懷孕12周後會出現黑色素沉澱。因為懷孕後雌激素和黃體素大量上升,會使黑色素細胞活化,因而造成黑色素細胞沉澱,大部分會出現在乳頭、外陰部、腋下、腹股溝、大腿上方內側,以及恥骨到肚臍中央會出現腹中線。而除了這些身體部位出現的黑色素沉澱,有些準媽媽也會在臉頰上出現不規則的棕色斑塊,也就是俗稱的孕斑,孕斑主要是因為準媽媽體內孕激素、黃體酯酮或黑色素刺激激素濃度上升所造成;此外,原本就存在的痣、雀斑、胎記等顏色也可能加深,大概每兩個準媽媽中就有一個人有孕斑的困擾,常曬太陽的準媽媽,孕斑的情況會更為明顯。

妊娠紋:

懷孕13周後會出現妊娠紋。因為12周前,子宮尚在骨盆中,自然感覺不出肚子的擴大;12周後,子宮就會開始迅速擴張,而隨著子宮的擴張、胎兒的增大,準媽媽的腹部皮膚也會產生延展,此時,皮膚裏的彈性纖維和結締組織層會被撐斷,被撐斷的痕跡就是“妊娠紋”。妊娠紋以膨隆最為明顯的腹部為主,其次是大腿內側、臀部兩側也都是常見的地方。剛開始生成妊娠紋時,會呈現紫紅色不規則的條狀,隨著結締組織的修複會轉成為銀白色的斑紋。

需要關注的健康問題:

注意口腔衛生:

準媽媽如果有口腔疾病,不僅容易引發並發症,而且還會影響胎兒發育,為了準媽媽和胎兒的健康,請準媽媽注意口腔護理。

使用軟毛牙刷:

很多準媽媽不會對刷牙這樣的小事重視。有些準媽媽抱怨道:“刷牙的時候稍微一用力就會出血。而如果不用力,牙齒上便會殘留牙石或軟垢。”其實這種情況並不難解決,準媽媽隻要用軟毛的牙刷以及溫水即可,在對牙刷的選擇上,準媽媽要挑選那些刷毛軟且刷頭小的產品。

保持口腔衛生:

1.早晚必須各刷一次牙。餐後及時用漱口水漱口。刷牙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牙膏,如果有齲齒,要選用含氟或含鍶的牙膏;齒齦出血、水腫者,宜選用能消炎止血的藥物牙膏;若是由於吃酸性零食過多而引起牙齒過敏,可以嚼含川椒粒,或選用脫敏牙膏。

2.在孕期經常去口腔科進行檢查,徹底洗牙。如果有齲齒、牙齦炎、牙周炎,應及早進行治療。

3.如果患有口腔炎、口角炎,應多攝取維生素B2;牙齦出血,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4.當需要拔牙時,時間一定選擇在懷孕的3個月以後、7個月以前的時間進行。因為在懷孕的最初3個月拔牙,容易誘發流產並加重孕吐;而在懷孕7個月後,因身體笨重不便與醫生配合,而且有引發早產的可能。不是治療上必需,一定不要拍牙齒X光片。必須拍時,應在腹部圍上“鉛橡皮圍裙”,以防放射線危害準媽媽和胎兒。

5.平時可做上下叩齒動作。這樣不僅能增強牙齒的堅固性,同時可增加口腔唾液分泌量,其中的溶菌酶具有殺菌、潔齒作用。

不要使用藥物:

準媽媽如果牙齒出現病症,要避免的藥物有鎮靜劑、止痛藥、抗生素,尤其是四環黴素,它會導致胎兒的牙齒生長發黃。無論使用何種藥物,都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

定期檢查:

在孕期裏應定期檢查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有貧血症狀及時發現。

飲食調理:

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並保證維生素B12、葉酸的攝入。在準媽媽日常菜單中,多加入一些動物的肝、肉類、蛋類、豆類及豆製品、牛奶、綠葉蔬菜、水果等。補充鐵元素。對於中度或重度貧血患者,光靠飲食調節是不夠的。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鐵劑。

服用維生素C:

維生素C能夠促進鐵元素的吸收,多吃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或者補充維生素片也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口腔檢查:

準媽媽除了要做常規的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超聲波檢查外,最好還要進行口腔檢查。當準媽媽進入妊娠期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口腔疾病。所以當準媽媽發生口腔疾病時,不僅容易引起並發症,而且還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另外,為了保護胎兒的發育,準媽媽還不能用藥,這會加大口腔疾病給準媽媽帶來的痛苦。為了自己和寶寶的健康,請注意口腔護理。

警惕貧血:

隨著胎兒的生長,所需要的營養也越來越多,容易導致準媽媽貧血。即使準媽媽在懷孕前已經檢測沒有貧血,到懷孕期也會有貧血症狀的出現。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孕期缺乏鐵、蛋白質、維生素B12、葉酸等都可造成貧血,而以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孕產期女性的總需鐵量約為900毫克,而食物中的鐵僅能吸收10%,一般人每日從膳食中攝取的鐵尚能基本維持收支平衡,但對準媽媽來說,因胎兒生長發育和自身貯備的需要,需鐵量必然增多。每日食物中的需鐵量應為30~40毫克,一般飲食不可能達到此量。於是,準媽媽體內貯備的鐵被動用,若未能及時補充,或者入不敷出,就會出現貧血。

科學的飲食營養:

補充鋅:

孕13周準媽媽需要增加鋅的攝入量,缺鋅會造成準媽媽味覺、嗅覺異常,食欲減退,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免疫力降低。富含鋅的食物有生蠔、牡蠣、動物肝髒、口蘑、芝麻、赤貝等,尤其在生蠔中含量最豐富。14周左右,胎兒的甲狀腺開始起作用,如母體攝入碘不足,新生兒出生後甲狀腺功能低下。

拒絕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

吃得過飽:

這個月,準媽媽的妊娠反應減小,食欲增加。但需注意:再營養、再可口的食物也不能一次吃得過多、過飽,否則會增加準媽媽胃腸道、肝髒及腎髒的負擔,也給胎兒帶來不良影響。

喝水過多:

懷孕後準媽媽會比孕前攝取更多的水。但是,準媽媽喝水也是有限度的。若喝水過多,就容易引起或加重水腫。一般而言,準媽媽每天喝1~1.5升水為宜,不應超過兩升,具體飲水量則要根據不同的季節、地理位置及準媽媽的飲食等情況酌情增減。

節食:

有些年輕的準媽媽害怕孕期發胖影響形體美觀,或者擔心胎兒太胖,生育困難,於是就節製飲食。這樣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女性懷孕後,新陳代謝變得旺盛,與妊娠有關的組織和器官也會發生增重變化。準媽媽需要的營養較孕前大大增加。先天的營養對胎兒生命力至關重要。

準媽媽美味營養餐:

小雞燉蘑菇:

材料準備:雞肉400克,水發蘑菇200克,粉條100克,植物油、蔥段、薑片、花椒、大料、桂皮、料酒、老抽、白糖、鹽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