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硤石到北京
硤石古鎮富商家
1897年1月15日,在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上空,紛紛揚揚地飛舞著一片片雪花。就在這一天,蜚聲海內外的浪漫才子徐誌摩降生了。
徐誌摩的父親叫徐申如,時年25歲,母親錢氏,也已23歲。他們早已希望有一個孩子。徐誌摩的出生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喜悅。他們給兒子取名章垿,字槱森,小名又申。硤石,是一個有美好傳說而且山水秀麗的地方。它夾在東西兩山之間,相傳秦朝以前這兩山是相連在一起的,稱為硤山。有一年,秦始皇南巡時,在船上聽到硤山“水市出天子”的童謠,舉目遠望硤山的氣勢又覺得確有“王者之氣”。於是,他一時惱怒之極,立即強令10萬囚徒將硤山攔腰斬開,從此硤山便分為東西兩山。
徐誌摩出生之時,兩山之上,都有很好的景致。東山有一種罕見的浮石,硤石(現在是海寧市政府駐地)拋在水裏泡上幾年仍會浮起。徐誌摩長大後喜愛這種浮石,常常撿回來雕成精致的盆景。西山卻有一種奇怪的蘆葦,放在水裏就會沉下去。因此之故,“浮石沉蘆”便成了東西兩山的代稱。後來沉蘆漸漸消失了,而浮石還是隨處可以撿到。
東山頂上,有一座七層六角形的寶塔。塔沿掛有42隻風鈴。每當有風吹拂時,尤其是月明之夜,那風鈴就會不時發出“丁零,丁零”的聲響,使人產生一種美好的精神陶冶。山腰上,有幾座寺廟,每天都有暮鼓晨鍾之音,悠悠不斷,給東山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山腳下,有一口池塘,池水碧綠可愛。池畔建有東寺和三不朽祠,古樸清幽。
西山與東山遙遙相望。山頂上有翼然亭,山腰有廣福寺,有梅壇。梅壇是當地文人雅士賦詩作畫的場所,房舍依山建築,栽有不少的奇花異卉,頗為幽雅。山麓有規模宏偉的西寺。西寺前麵是一片廣場,場上有一對唐朝傳下的經童。逢年過節,鄉民在這裏會集,從事一些民間的遊藝活動。靠近西寺,有一所開智學堂,是廢除科舉後硤石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
東西兩山中間是硤石鎮的市區,是一個“開窗見河,出門過橋”的水鄉鬧市。一條狹長的硤河在市區中間流過,沿河又有許多小河港。硤河兩邊的街道頗為整齊。徐誌摩出生的地方保寧坊就在市區內。
徐誌摩出生於一個富商之家。他家的房屋是四進古老樓房,據說已有200年曆史。每進樓房都有一個狹長的天井相隔。徐誌摩是在第四進樓房的樓上出生的。
據徐家族譜記載,徐誌摩的老祖宗世居河南開封,在宋室南渡時,遷徙到江南來。到明朝正德年間,他們輾轉來到硤石。徐誌摩的祖父徐星匏,捐過副貢生的功名,是一位善於經營的生意人,曾娶過兩個妻子,但隻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徐光濟;次子叫徐申如(光甫),即徐誌摩的父親。
徐申如是一個有見地、有魄力、有正義感的商人。除了在本鄉經營徐裕豐醬園、裕通錢莊、人和綢莊外,還投資開辦了硤石電燈廠、蠶絲廠、布廠、雙山習藝所,以及上海的票莊銀號。因而,他成了硤石一帶的首富,曾任硤石商會會長,在滬杭實業界有相當的地位。據說,在辛亥革命期間,他曾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把4000粒七九步槍子彈,在杭州起義前三日,運到杭州,為三日後光複杭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修建滬杭鐵路時,原計劃從上海出發,途經嘉興直接北上杭州。作為該鐵路的重要集資股東之一的徐申如,卻力爭鐵路要東彎經過硤石,並設車站。他深深懂得,硤石是江南的一個米絲集散重鎮,很有發展工商業的前途,但必須先開發交通。盡管當時硤石的保守勢力拚命反對,甚至糾合了一批人砸毀他的家,但他決不罷休,堅持己見,終於得以如願。而且,果然不出他的所料,這條鐵路建成後,硤石的經濟不斷得到了發展,成為滬杭鐵路線上的一個經濟重鎮。
呆坐看月華
徐誌摩的父親徐申如跟一般滿身銅臭的商人有所不同,在致力於經商發展家業的同時,很重視兒子的學業培養。徐誌摩年僅5歲時,便被他送進私塾,跟隨孫蔭軒讀書認字,6歲時又跟隨查桐軫習文。徐誌摩生性聰敏,深得兩位老師的喜愛。孫蔭軒在後來給徐誌摩的挽聯中寫道:“三十年前晨夕欣從,初學聰明超儕輩”。
12歲時,徐誌摩進入開智學堂,學習的功課有國文、數學、英語、修身、體育等。他性情好動,喜歡玩耍,接受能力強,記性很好,讀書花的時間並不多,但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被人稱為神童。在各門功課中,他的國文學習尤為出類拔萃,經常受到國文教師的稱讚。他曾寫過一篇題為《論哥舒翰潼關之敗》的作文,寫得有論有據,有說服力,而且行文簡潔有力。可見,徐誌摩在小學階段就具有頗為可觀的古文根底了。1909年冬,徐誌摩以優異的學業成績畢業於開智學堂。
在兒童時代,徐誌摩除了接受學校的學業教育外,還受到了家鄉自然風物的熏陶。譬如,他常常喜歡跟著家人到東山、西山的寺廟遊玩,這無形中使他幼小的心靈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美好。逢年過節,家人也往往帶著他到西寺前麵的廣場遊玩,觀看鄉民玩弄的各種雜耍,諸如變戲法的、套圈的、唱“小熱昏”的、賣糖人糖馬的,還有算命的、賣唱的……他總是看得興高采烈,舍不得離開。此外,徐誌摩常常趴在家中臨河的窗口,看那彎彎曲曲的河泗浜和浜中往來的船隻。當船上傳來“開鍋熱老菱”的叫賣聲時,徐誌摩便把銅板放在籃子裏吊到船上,然後將半籃又甜又粉的熱老菱提上來吃。還有,他經常在夜幕降臨時,抬頭仰望夜空,觀看那閃閃發亮的繁星。尤其是中秋之夜,他更是呆坐在樓窗外等著“月華”。如果天上有雲霧繚繞,他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憂。如果看見了魚鱗似的雲彩,他就非常愉快,默禱著月兒快些開花。因為他常聽人說,隻要有“瓦楞”雲,就有月華……除了硤石的山水給了徐誌摩美的熏陶外,家人對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是獨生子,自然倍受家人的寵愛。他的祖父徐星匏,在他不滿6歲時便去世了,但他對其彌留之時的情形卻有清楚的記憶。
這表明他跟祖父是有感情的。祖母一向對他特別嬌寵,他更是一直對她懷有深情。當她於1923年秋以84歲高齡故去時,他特地寫了《我的祖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