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養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大法。隻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原則的運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方麵:一是以清靜為本,無憂無慮,靜神而不用,就是所謂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就會綿綿而生;二是少患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心勞神。使神不過用,就是所謂的“少思慮以養其神”;三是常樂觀,沒有太多邪念和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以安神定氣,就是所謂的“以情愉為務”。這些養生原則,在傳統養生法中均有體現。如:調攝精神法中的少私寡欲,情誌調節;休逸養生中的養性恬情;氣功、引導中的意守、調息、入靜;四時養生中的順四時而養五髒;起居養生中的慎起居、調睡眠等等,均有清靜養神的內容。
曆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國學故事】
陸遊的讀書與養生兼攻並進
“脫巾莫歎發成絲,六十年間萬首詩。”這是陸遊詩《小飲梅花下作》的開頭兩句,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學作詩,至今六十年,得萬篇”,這年他77歲。
陸遊的創作碩果根植於愛國主義土壤,滋長於他青壯年參軍、遊宦生活,同時也源於他罷官退居山陰故鄉後的健康體魄,得以終年讀書不倦,到老寫作不輟。
讀《劍南詩稿》,特別羨慕他的視力過人,50歲後曾有詩雲:“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在一般人已為不易,可進入古稀高齡以後,他還興奮地高吟:“年過七十眼猶明,天公成就老書生。”(《讀書》)年至耄耋雲:“老夫垂八十,岩電尚爛爛,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夜半。”(《秋夜讀書》)這更是一種金子換不來的幸福了。
陸遊是我國的長壽詩人,長壽而目力不衰,特別在他年過耄耋以後還能“孤燈對細字”,實是奇跡。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麵。
一是基於中青年時期的鍛煉,他38歲作的記夢詩雲:“少年學劍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載功。”參軍遊宦“十年走萬裏”,騎射行獵為常課,《春感》一詩即追述了他壯年時候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
二是得益於長期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日常活動內容多樣。他有詩雲:“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雖迫耄期,勤慎亦在習。”(《幽居即事》)詩中表明了“勤慎”的養生觀點。所謂“勤”,就是適當的活動,“慎”,當是良好的言行修養。
自然,他生活中的主要活動還是讀書,讀書給他帶來莫大的快樂與慰藉,他不僅自己藏書很多,住屋有“書巢”之稱,而且還要向友人借書,丹黃圈點。67歲寫的《冬夜讀書》有句“老勤猶欲與書鏖”,將讀書比做鏖戰,老人家的壯誌豪情躍然紙上。70歲以後仍“蠅頭細字夜抄書”,覺得這樣身安心泰,還“一笑語兒子,此是卻老方”。中醫認為,“聚精會神為養生大法”,老人動腦動筆,心有所樂,神有所藏,自然延年益壽,陸遊稱之為“卻老方”,這是一點不錯的。他80歲後,每年還能作詩400餘首,這“老”真被他“卻”了。
陸遊每日讀書之餘,常去郊外散步,有時還登山、乘船出遊,或與漁農閑話。《晨興》詩中說到“老生不自逸”,所謂“不自逸”,也就是“小勞”,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心常凝不動,形要小勞之。活火閑煮茗,殘枰靜拾棋,曬書朝日出,丸藥晝陰移。意適還休去,悠悠到睡時。”(《秋懷》十首之五)年事雖高,仍然堅持幹活,做樂意做的事,事畢則悠然小睡。“不自逸”的精神給他增添了生之活力。
陸遊熟研《本草》,識藥性;又精醫理,能辨證。老年居鄉,常常自治成藥,隨身攜帶,出遊的時候,遇有患病的人,問明情況,便從囊中取藥給人。《劍南詩稿》卷65《山村經行因施藥》五首中有一首:“騎驢每帶藥囊行,村巷歡欣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都以陸為名”。精通醫方,能起沉屙,經他治愈重症的群眾感念不已,生了孩子以“陸為名”。他作這詩時年已81歲,也真是老有所為了。
7、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致澄弟
【原文】
澄弟左右:
五月十八日接弟四月八日信,具悉一切。七十侄女移居縣城,長與娘家人相見,或可稍解鬱鬱之懷。鄉間穀價日賤,禾豆暢茂,尤是升平景象,極慰極慰。
此間軍事,賊自三月下旬退出曹、鄆之境,幸保山東運河以東各屬,而仍蹂躪於曹、宋、徐、泗、鳳、淮諸府,彼剿此竄,倏往忽來。直至五月下旬,張、牛各股始竄至周家口以西,任、賴各股始竄至太和以西,大約夏秋數月山東、江蘇可以高枕無憂,河南、皖、鄂又必手忙腳亂。餘擬於數日內至宿遷、桃源一帶察看堤牆,即由水路上臨淮而至周家口。盛暑而坐小船,是一極苦之事,因陸路多被水淹,雇車又甚不易,不得不改由水程。餘老境日逼,勉強支持一年半載,實不能久當大任矣。因思吾兄弟體氣皆不甚健,後輩子侄尤多虛弱,宜於平日講求養生之法,不可於臨時亂投藥劑。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①,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懲忿,即餘匾中所謂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也。眠食有恒及洗腳二事,星岡公行之四十年,餘亦學行七年矣。飯後三千步近日試行,自矢永不間斷。弟從前勞苦太久,年近五十,願將此五事立誌行之,並勸沅弟與諸子侄行之。
餘與沅弟同時封爵開府②,門庭可謂極盛,然非可常恃之道。記得己亥正月,星岡公訓竹亭公曰:“寬一雖點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此語最有道理,今亦當守此二語為命脈。望吾弟專在作田上用些工夫,而輔之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任憑家中如何貴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規模。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我若有福罷官回家,當與弟竭力維持。老親舊眷、貧賤族黨不可怠慢,待貧者亦與富者一般,當盛時預作衰時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凱章家事,即照弟信辦一劄照收。湘軍各營俱不在餘左右,故每月僅能送信一次,俟至周家口後即送三次可也。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沅弟在鄂拆閱,均此。
【注釋】
① 懲忿:克製憤怒。
② 開府:指高級官員成立府署,選置僚屬。
【當代闡釋】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據說,人是從腳老起的,又據說,老人先老腳,是有科學依據的。雖然這兩個據說的證據無從考證,但是還是相信是有道理的。原因很簡單,行路快捷甚至健步如飛的生命,本身就體現出一種健康的活力,步履蹣跚,舉步維艱的生命,無疑體現的是一種老態或病態。故而曾國藩提出了日日散步的養生道理。
曾氏認為:散步是養生的第一訣竅。他曾向弟弟透露到:“飯後三千步近日試行,自矢永不間斷。”兒子有病投醫,他是不讚成的。按照他開的處方,就是散步“每日飯後走數千步,是養生家第一秘訣。爾每餐食畢,可至唐家鋪一行,或至澄叔家一行,歸來大約可三千餘步。三個月後,必有大效矣!”其實,這個大效不是別的,就是能增強人體自身的抵抗能力。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進食後,不宜立即臥床休息。飯後宜做一些從容緩和的活動,才於健康有益。《攝養枕中方》中說:“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進食後,活動身體,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動方式。
如果在飯後,邊散步,邊摩腹,則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將其歸納為:“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這是一套較為完整的食後養生方法,後世多所沿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8、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五夜諭紀澤紀鴻
【原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二十五接紀澤二十二三日兩稟,具悉一一。
薌泉信稿收到,少遲核過寄回。鑒海似須送五十金,不可再少。石泉信已發,俟下次再謝申夫事也。餘二十四宿露筋祠。二十五查堤工,泊宿馬棚灣。
腳腫似已全消。養生無甚可恃之法,其確有益者:曰每夜洗腳,曰飯後千步,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曰射有常時,曰靜坐有常時。紀澤脾不消化,此五事中能做得三四事,即勝於吃藥。紀鴻及杏生等亦可酌做一二事。餘僅辦洗腳一事,已覺大有裨益。孫方與回籍,自可不候餘信。餘日來應酬極繁,尚可勉支。瑞亭今日來見,臀癰①久未痊,弱瘦之狀可慮。餘不一一。
滌生手示馬棚灣
【注釋】
①癰(yōng):一種惡性膿瘡。
【當代闡釋】
熱水洗腳身體好
熱水洗腳,是中醫保健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醫決這麼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肺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中醫學認為,腳掌是人的窗口。人體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射區域。如頭部的投射區在腳趾,胃的投射區在腳掌內側,肝的投射區在腳掌外側,生殖器的投射區在足跟部,腎的投射區在腳掌心的湧泉穴。堅持熱水洗腳,可刺激腳上的穴位,以舒經活絡、頤養髒腑、益智補腦和延年益壽。
現代醫學認為,腳與人體,特別是呼吸道的健康密切相關。腳部受涼時,上呼吸道粘膜的毛細血管就會發生收縮,使粘膜的抵抗力下降,潛伏在鼻咽部的病毒和細菌便會乘虛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用熱水洗腳,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內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粘膜表麵的纖毛的擺動加快,從而增強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有助於防治呼吸道炎症。此外,堅持熱水洗腳,還可消除疲勞、降低血壓、改善睡眠,達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目的。
曾氏每晚睡前必須以熱水洗腳。其方法是:水必溫熱,要浸洗到膝關節以上為好。實踐證明,熱水洗腳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刺激末梢神經。達到引火下行,降血壓,促睡眠的效果。
【國學故事】
白居易的養生之道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他在唐代的詩人中創下了三個“新高”:一是壽命長,活了74歲,遠遠超過了李白、杜甫;二是著作多,其詩現存2800多首,在唐代當屬第一;三是成就高,在唐代詩人中和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他也堪稱第一流大詩人。
在他求學時身體較弱,40歲以前一直心事重重,疾病纏身,未老而先衰。白居易在與醫生、藥書打交道的過程中,漸漸認識到“人生不滿百”,是因為“不得長歡樂”的緣故,就開始特別注重情誌養生,培養樂觀性格了。於是,他將名利、官職看得愈加淡泊。不論升遷、貶黜、外放,都心平氣靜,泰然處之。
白居易喜歡遊覽山水,而且常常觸景生情,出口成章。他喜歡植樹種花。他在忠州做官時,就親自帶領老百姓種了許多桃、杏等果樹,並作了一首《種桃杏》的詩。在任蘇州刺史時,又親手栽種了不少梅樹、蓮花等等,也寫下了許多佳句,體現出他那樂觀自娛的心情。退休後的白居易,冬季閑在家裏無事,還常常到室外曬太陽,或者練練氣功。
白居易深信“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基於此,他提出了對疾病的“九可卻和十不治”。九可卻:靜坐觀空,覺四大原從假合,一也;煩惱現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解,三也;造物勞我以生疾遇苦,稍閑反生幸,四也;宿孽現逢,不可逃避,歡喜領受,五也;家室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嗜欲淡薄,七也;飲食寧節毋多,起居寧適毋強,八也;覓高朋親友,講開懷出世之談,九也。十不治:縱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無瀟灑趣,二也;怨天尤人,廣生懊惱,三也;今日憂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盡成荊棘,五也;聽信巫師禱祝,廣引殺戮加重孽緣,六也;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八也;多服湯者,蕩滌脾胃,元氣漸耗,九也;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割難舍之想,十也。
他從飲食起居、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方麵,勸告人們要正確對待生活,淡泊名利,注重修養,以便神形兼養,從而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相關閱讀】
明代·龔廷賢《壽世保元》
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養生篇》
[tu1]未改。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