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同事們分享職業生涯經驗,我將自身三十年的職業與創業經曆濃縮為三點:主人意識、服務意識、學習意識。無巧不成書,2012年國內某著名高端人才招聘網站,對其站內工作10年以上、從事高薪職業的職場高管發起了一次“哪些因素助你職場更成功”的調研,結果顯示,排名前兩位的因素分別為:1、對工作充滿熱愛;2、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前者即強調一種主人意識,後者為學習意識,如能加上服務意識,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能實現職場成功。
第一種意識:把工作當事業的主人意識
為什麼要有主人意識?在我看來,有了主人意識,一個人的職場生涯就成功了一半。美國鋼鐵公司總經理施瓦伯在普林斯頓大學演講中分享工作經驗時說:“要想成功,最最重要的莫過於將工作看作理所當然的事。”他成功的職場法寶就是“給自已打工”的主人意識。施瓦伯隻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他最初隻是建築工地的一名普通工人,與別人不同的是,一踏進建築工地,他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他卻默默地自學建築知識,積累工作經驗。麵對諷刺和挖苦,他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這樣我才能贏得重用的機會!”從普通工人到技師,再到總工程師,施瓦伯步步高升,最後被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聘為美國鋼鐵公司的總經理,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薪百萬的打工仔。
誠然,每個人都希望找到喜歡的職業,然而要想在職場中獲得長遠發展,除了選擇自己喜歡的更應該喜歡自己所選擇的,並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同樣的工作,有的人能把握機會,創造非凡價值,攀登職場之巔,而有的人則得過且過,碌碌無為。究其根源,首先是心態問題,正如拿破侖所言:一個人能飛多高,並非由人的其他因素決定,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態所致。
我常跟新航道的同事說:在任何機構,如果你覺得你是在打工,那麼你就真的在打工;如果你覺得這就是一份工作,那麼它對你來說真的就隻是一份工作;如果你把這個機構的任何事情看成是你的事情,那麼這個機構就是你的事業。心理學家埃米·瑞斯尼斯將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分成三種:任務、職業和使命感。在我看來,這是職場人士的三層境界:把工作作為一種任務及賺錢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實現,這是一種消極的工作方式;隻有把工作看成使命,發自內心地渴望才能在工作中感到充實與快樂,也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你的職業生涯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第二種意識:孺子牛般的服務意識
如果說世界上隻有一種職業,那這種職業一定就是服務!
在給員工培訓時我常借用一位醫藥公司總裁的話:“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簡言之,事情做好了,錢就賺到了!我認為這是一種服務哲學。美國默克公司在80年代研發了一種藥片,這本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病症人群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貧困地區,他們沒有足夠資金購買這種藥,於是默克公司決定免費贈藥並自付費用將藥品分發到上百萬人手中。如今,這項服務已惠及33個國家的3000多萬患者。盡管默克公司沒有從中賺取一分錢,然而正是這樣的服務讓默克公司快速在全球家喻戶曉、名聲大振,最後深入人心。如今默克公司已成為世界製藥企業的領先者,這與默克公司的“服務”意識是分不開的。
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需要做好服務,同樣,一個職場人要想取得成功更應該具備服務意識。服務做好了,客戶才能滿意,客戶滿意了,口碑才能傳播。蘋果之所以能創造銷售奇跡,最關鍵的是蘋果的每一位員工都明確地知道他們做的不是產品(盡管蘋果產品非常卓越),而是與客戶建立關係,關係基於服務而建立,服務創造體驗,良好的體驗贏得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