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神州大地,浩瀚無邊。唯有中州大地,最是肥美。天下人口十之八九聚居於此。而東南西北邊荒之地,山險水惡,多凶獸猛禽,多惡瘴毒物,亦多蠻族夷民,虜毛飲血,是以人跡罕至。而人間自古相傳,有洪荒遺種,殘存人世,藏於深山密穀,壽逾萬年,卻是無人得見。
故相比與其他生靈物種,人類或在體質上處於劣勢,但萬物靈長,卻是絕無虛言。在追求長生的原動力下,一代代聰明才智之士,前赴後繼,投入畢生精力,苦苦鑽研。至今為止,雖然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死仍未找到,卻有一些修真煉道之士,參透些天地造化,以凡人之身,掌握強橫力量,借助各般秘寶法器之力,竟可震撼天地,有雷霆之威。而一些得到高深的前輩,更傳說已活上千年之久而不死。世上之人以為得道成仙,便有更多人投入修真煉道之路。
時至今日,修真者如同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又因中原是為神州大地之心。修煉秘法更如林立,但不相同。長春之法先未找到,卻已有了門派之見,正邪之分。勾心鬥角,戰爭殺戮,層出不窮。
當長春是那麼飄渺又不可實現,而修真所帶來的力量與金錢倍加受世人所推崇
今時,大道之行,邪魔即隱。天下百千門派唯“蜀山”“瓊華”“仙霞”“全真”是首。
而這個故事就與蜀山有著莫大的淵源..........
夏初。
蜀中。
神界異氣突變,身臨凡間。遁入五色泥中,化為不死樹根。百餘年後,神樹暴長萬丈,根係如垂天之雲,深入盤古之心,盤古之心輻聚周邊土石,逐漸擴大,形成懸空之山,是為“蜀山”。
春秋末期,蜀山附近地氣特異,靈力極強的異象被一些方士發現,蜀山也成為傳說中的仙山。開始有修仙之人在這裏結廬修煉,但此時並沒有形成一定的宗派,各人的修煉方式也各不相同,全憑自悟。其間有少數人成仙,多為“屍解”,偶然的成分很高。
東漢時期,蜀山修仙人數空前繁榮,最多達數千人,分成數百小門派,各自都有一套獨特的修仙方法。各門派宗旨不同,但多數都和道教的宗旨有一定聯係。同時,蜀山妖類修煉活動頻繁,人類才真正開始了解到世間有“妖”這樣一個種族,蜀山有相當一部分修士以斬妖除魔為己任,認為這樣可以積德升仙,蜀山劍俠漸漸出現在民間的傳說中。
東漢末,蜀山各門派矛盾爭端不斷,在“仙劍派”的倡導下,蜀山修士蜀山絕頂召開大會,形成一個蜀山各門派的聯盟“蜀山盟”,同時在蜀山絕頂建立總部,形成日後蜀山派的雛形。
東晉時期,蜀山各門派逐漸歸並為十幾個門派,最大的“仙劍派”人數已經有上百人,而蜀山中還有不少獨來獨往並不屬於某個門派的修仙之士。各種修仙方式也逐漸完整。當時主流的方式是煉丹服餌,而仙劍派的內功修煉被認為是效果不彰。
南朝梁武帝時期,因其信奉佛教,斥蜀山為邪魔外道,招集無數高僧、法師上蜀山修建佛塔,“蜀山盟”奮力抗爭,梁武帝人馬慘敗。經此一役,“蜀山盟”元氣大傷,很多以煉丹服餌,僻穀食氣為修煉方式的門派因戰鬥力不強幾乎滅門,而仙劍派因法術高強在此役中立下大功,當時仙劍派掌門統合“蜀山盟”十幾個門派,成立了“蜀山仙劍派”,簡稱“蜀山派”,同時在鎖妖塔周圍大興土木,蜀山派正式形成。
此後,蜀山劍仙基本上以蜀山仙劍派為主流,修煉方式注重內功和劍術,修仙求積德而不求升仙,積極入世斬妖。同時,也不排斥其他門派的修煉方式,積極搜集和保存各類修仙方法。
(二)世界觀
天地本處於“混沌”狀態,但有“盤古”生於其間。盤古身體不斷成長,原來的混沌狀態不能容納其身體而分裂,“清氣”上升為天,“濁氣”沉降為地。盤古死後,其精、氣、神分化成三位大神,分別為伏羲、神農、女媧。被稱為“三皇”。原本蘊藏在盤古身體內的“靈力”逸散,分解為水、火、雷、風、土“五靈”,散於天地之間。而盤古之心懸於天地之間成為連接天地的紐帶,並與天界清氣所鍾之地連接,因清濁交彙而生“神樹”,成為天界生命之源。
因天地間生靈太少,三皇分別以不同形式創造生靈。伏羲以神樹吸收神界清氣所結的果實為軀體,注入自己強大的精力,創造出“神”。由於神樹果實來源稀少,因此神的數量極少,但靈力強大。神不耐大地濁氣,因此居於天,形成“神界”。神雖然有男女之分,但交合繁衍後神本體會失去靈力逐漸死亡,並不能增加神的數量,因此被嚴禁交合繁衍。
神農以大地土石草木為體,灌注自身氣力,創造出“獸”(包括走獸昆蟲)。因神農注重數量和能力,因此獸的種類、數量很多,且能力多樣,但是心智沒有開蒙。